- 年份
- 2024(1358)
- 2023(1804)
- 2022(1355)
- 2021(1077)
- 2020(738)
- 2019(1693)
- 2018(1663)
- 2017(2488)
- 2016(1613)
- 2015(1609)
- 2014(1512)
- 2013(1522)
- 2012(1495)
- 2011(1313)
- 2010(1354)
- 2009(1206)
- 2008(1168)
- 2007(1044)
- 2006(909)
- 2005(817)
- 学科
- 管理(4216)
- 环境(4023)
- 学(3865)
- 壤(3613)
- 土壤(3600)
- 济(3540)
- 经济(3537)
- 业(2798)
- 企(2177)
- 企业(2177)
- 划(2069)
- 规划(1883)
- 麦(1864)
- 环境规划(1860)
- 资源(1762)
- 小麦(1621)
- 农(1540)
- 发(1508)
- 部门(1393)
- 门环(1387)
- 中国(1366)
- 技术(1301)
- 森(1296)
- 森林(1296)
- 林(1295)
- 生态(1271)
- 业经(1048)
- 和(1025)
- 森林土壤(1005)
- 利用(978)
- 机构
- 学院(25119)
- 大学(23623)
- 农(13197)
- 研究(11882)
- 科学(10928)
- 农业(10883)
- 业大(8945)
- 所(7826)
- 研究所(7517)
- 中国(7363)
- 农业大学(6825)
- 室(6651)
- 实验(6520)
- 业(6453)
- 实验室(6282)
- 重点(5929)
- 省(5898)
- 济(5772)
- 经济(5597)
- 科学院(5593)
- 京(5537)
- 管理(5533)
- 中心(4797)
- 理学(4738)
- 技术(4706)
- 理学院(4641)
- 资源(4438)
- 管理学(4393)
- 环境(4390)
- 管理学院(4380)
共检索到33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祖义 石英 黄世乐
农药的结合残留是指借助常规溶剂不能被抽提的残留农药及其代谢物。它在土壤中形成结合态残留后,脱离了正常的降解、迁移等循环过程,而导致其稳定性和持留性增加。绿麦隆系麦田用除草剂,在江苏稻麦两熟地区使用,曾因其残留而产生对后茬水稻的药害。为阐明其在土壤中的行为归趋,采用核素示踪技术进行了上壤结合残留研究,结果为:(1)~(14)C-绿麦隆在供试土壤中有明显的结合残留,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其结合残留物明显高于有机质含量低的水稻土;渍水土壤结合残留明显高于旱地土壤;(2)~(14)C-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祖义 程薇 成冰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对(14)~C-绿磺隆结合残留及其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绿磺隆在土壤(旱地条件)中的结合残留甚为明显。不同土壤间差异显著,随时间延长,结合残留呈增长趋势。室内暗培养的黄棕壤,101 d时,结合残留率为25.06%,红壤为15.46%,黄潮土为10.17%;202 d时,黄棕壤为34.40%,红壤为32.27%,黄潮土为20.87%。室外自然条件下与室内培养基本一致,由(14)~C-绿磺隆处理的黄棕壤室内培养202 d(相当于一个麦季),结合残留率为34.40%,室外自然条件下215 d时为33.71%。(2)绿磺隆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物对作物(水稻和豌豆)是有效的,超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熊兴明 黎理 刘春来 刘照清 李拥兵 李建国
为探明噻吩磺隆在小麦上使用后的残留降解动态,评价其安全性,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湖南省浏阳市城关镇和长沙县黄花镇进行了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37.13g/hm2时,浏阳市城关镇试验点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y=8.9172e-0.1959t和y=0.7962e-0.3174t,半衰期分别为3.54d和2.18d;长沙县黄花镇试验点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y=0.7277e-0.1909t和y=0.623e-0.3881t,半衰期分别为3.63d和1.79d.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都能迅速降解,在土...
关键词:
噻吩磺隆 小麦 土壤 残留 降解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化国 齐孟文 彭根元 秦凤琴
研究了甲霜灵在几种作物上的吸收、传导以及残留消解动态。豌豆根吸收的甲霜灵主要传导到茎与叶中,并在叶缘表现出积累效应,而涂叶法引入的甲霜灵则主要存留于引入叶中,向外传导的很少。白菜和油菜施药3周后残留浓度均低于0.5mg·kg-1。春小麦花期和灌浆期引入的甲霜灵,在收获时主要残留于麦秆中,其残留量可分别占到引入量的42.6%和55.4%,籽粒中的总残留浓度分别为0.35mg·kg-1和0.56mg·kg1,其中一半以上为结合残留。平菇中甲醇提取残留为0.11mg·kg-1,结合残留为0.0147mg·kg-1.一个采收期后,引入量的97%残留于基料中。
关键词:
~(14)C-甲霜灵 残留 吸收 传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戴荣彩 陈莉 陈家梅 夏福利 余苹中
2000~2001年分别在北京市郊区和武汉市郊区进行了48%乐斯本乳油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其有效成分毒死蜱在小麦上的半衰期为2.5~4.2 d,土壤上的半衰期为3.7~9.5 d;在用量375~750 g/hm2、施用1~2次的情况下,小麦麦粉中残留量为未检出(
关键词:
乐斯本 毒死蜱 小麦 残留量 消解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炼 曾华兰 叶鹏盛 刘朝辉 韦树谷 张骞方 李琼英
为评价福美双在川麦冬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在川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川麦冬喷施福美双比较安全,在有效成分含量900、1800 g·hm-22种剂量下,福美双在川麦冬茎叶上的半衰期为2.32~2.5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09~4.63 d,喷施后1 h到30 d在川麦冬根部均未检测到福美双。
关键词:
福美双 川麦冬 残留动态 高效液相色谱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闫车太 赵桂琴 柴继宽 苟智强 许兴泽
为了研究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2种除草剂在燕麦(Avena sativa)田土壤中的残留降解特性,2016年4月分别以二氯喹啉酸推荐剂量225 g a.i.·hm~(-2)、1.5倍推荐剂量337.5 g a.i.·hm~(-2),苄嘧磺隆推荐剂量34 g a.i.·hm~(-2)、1.5倍推荐剂量51 g a.i.·hm~(-2)于燕麦3–4叶期喷施,探究2种除草剂在燕麦田土壤中0~60 d的自然降解情况。残留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除草剂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二氯喹啉酸在燕麦田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3.6~26.7 d,苄嘧磺隆半衰期为17.9~20.1 d,均为易降解农药。该方法下,土壤添加水平为0.05、0.5和1.0 mg·kg~(-1)时,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的回收率分别为85.63%~89.27%和80.26%~91.6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7%~6.33%和3.28%~6.5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小军 王萌 范淑琴 崔海荣 杨益众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在蔬菜上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制定氯虫苯甲酰胺制剂防治蔬菜害虫的最佳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中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1.25%—92.05%和82.92%—93.38%;HPLC-MS/MS定性分析表明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物质为氯虫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蓝和土壤中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甘蓝上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7.66和6.86 d。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坚 陈道文 蒋木庚 金克明 周国新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检测到甲黄隆在土壤中的最低含量为2ng/g,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0.36%,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8d 左右,到麦收时(喷药后139d)的最终残留量为3.4~4.3ng/g,消解率为98.73%~99.26%。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伟 梁斌 杨学云 周建斌
【目的】研究残留肥料氮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去向。【方法】采用15N标记田间微区试验法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下,施用的肥料氮在3种长期(19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不施肥土壤,No-F;施用氮、磷、钾化肥土壤,NPK;有机无机配施土壤,MNPK)连续3季作物收获后的去向。【结果】NPK和MNPK处理土壤3季作物对标记氮肥总利用率分别为57%和65%,均显著高于No-F处理土壤(28%)(P<0.05)。No-F、NPK和MNPK处理土壤随后两季(第二季和第三季)作物对第一季收获后残留氮肥的利用率分别为17%、15%和8%,其中No-F处理土壤第三季作物对残留肥料氮的利用率为7%,显著高于NPK(2%)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彭亚静 汪新颖 张丽娟 郝晓然 乔继杰 王玮 吉艳芝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高产田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低、氮素累积严重的问题,探索不同根层调控措施对作物氮素利用及土壤NO3--N残留的影响。【方法】以华北平原高产粮田为对象,设置传统水氮、水氮调控、调控+土壤调理剂(Agh)、调控+CRU(用含量为43%的缓释尿素代替氮肥)和调控+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田间小区试验,采集测定土壤、植株及根系样品,分析不同根层调控措施对氮素利用的效果。【结果】在控水减氮前提下,调理剂和GGR处理的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吸氮量均高于传统水氮。小麦拔节期GGR处理80—100 cm土层根系分布较多,表明GGR能促进中下层根系的发育;玉米大喇叭口期,藁城调理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贺敏 戴荣彩 余平中 陈莉 夏福利
研究了小麦茎叶、籽粒和土壤中辛硫磷残留物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仪器最小检出量为0.5 ng;当小麦籽粒和土壤中辛硫磷的添加浓度为0.02,0.2,2 mg/kg时,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89.8%~98.9%,变异系数为0.8%~5.7%,最低检测浓度为0.02 mg/kg;当茎叶中辛硫磷的添加浓度为0.04,0.4,2 mg/kg时,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89.7%~95.8%,变异系数为0.5%~5.9%,最低检测浓度为0.04 mg/kg。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检测限都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辛硫磷 高效液相色谱法 残留 小麦 土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射凤 周游 张家俊 隋莹 杨红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别建立了水、土壤和小麦中同时检测阿特拉津和草萘胺残留量的前处理方法。对水样,用LC-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净化和富集;对土壤样品,以丙酮与水(体积比3∶1)混合溶剂为提取剂振荡提取,再用LC-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和净化;对小麦样品,以丙酮与水(体积比3∶1)为提取剂振荡提取,石油醚萃取去杂,再用LC-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和净化。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阿特拉津和草萘胺的线性范围为0.05~8.0 mg·L-1,两种农药的相关系数(R2)均为1.000 0,最低检测质量浓度分别为0.02和0.03 mg·L-1。水样中阿特拉津和草萘胺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13...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代雪芳 毛佳 宋爽 张雪燕
为了评价高效氯氰菊酯在苜蓿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情况,2008-2009年在云南和北京进行了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在苜蓿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试验,样品经乙腈提取,浓缩净化后,用气相色谱仪带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在苜蓿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8%~100.7%和90.4%~96.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5%~5.2%和3.0%~3.7%,符合残留分析要求。消解动态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在苜蓿中比在土壤中消解快,其消解半衰期在苜蓿和土壤中分别为4.2~6.0和8.4~11.2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按最高推荐施药剂量27...
关键词:
高效氯氰菊酯 苜蓿 残留 消解动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嘉兴 关连珠 颜丽 张昀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外源洛克沙胂对土壤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洛克沙胂对几种土壤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作用程度加剧。在整个培养期内对各种酶的抑制率呈现上升-降低的趋势,在第10天达到峰值,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分别最高可达54.71%,33.92%和13.81%。。以ED10来表征土壤酶对洛克沙胂的敏感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第10天分别为18.83mg.kg-1、48.31mg.kg-1和185.2mg.kg-1。利用指数负增长模型对酶活性的抑制率和时间进行拟合,得出洛克沙胂对土壤酶的毒性影响时间随浓度增大...
关键词:
洛克沙胂 土壤酶活性 生态剂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