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58)
- 2023(6062)
- 2022(5065)
- 2021(4515)
- 2020(3790)
- 2019(8195)
- 2018(7935)
- 2017(14367)
- 2016(8079)
- 2015(8656)
- 2014(8143)
- 2013(7941)
- 2012(7092)
- 2011(6396)
- 2010(6127)
- 2009(5460)
- 2008(5417)
- 2007(4592)
- 2006(3827)
- 2005(3043)
- 学科
- 济(27994)
- 经济(27962)
- 业(22358)
- 管理(21311)
- 企(16201)
- 企业(16201)
- 方法(13722)
- 数学(12494)
- 数学方法(12406)
- 农(9487)
- 学(8414)
- 财(8181)
- 贸(7314)
- 贸易(7313)
- 易(7156)
- 农业(7073)
- 中国(7005)
- 业经(6283)
- 技术(5244)
- 环境(4976)
- 务(4659)
- 财务(4656)
- 财务管理(4649)
- 制(4621)
- 地方(4494)
- 企业财务(4420)
- 产业(4300)
- 出(4219)
- 划(4096)
- 银(3879)
- 机构
- 大学(116531)
- 学院(115463)
- 济(44283)
- 经济(43594)
- 研究(43243)
- 管理(41561)
- 理学(37573)
- 理学院(37076)
- 管理学(36342)
- 管理学院(36165)
- 农(36154)
- 科学(32396)
- 农业(29575)
- 中国(28975)
- 业大(27536)
- 所(24412)
- 京(23780)
- 研究所(23216)
- 农业大学(19744)
- 中心(18983)
- 财(17545)
- 室(16523)
- 业(16079)
- 江(15932)
- 实验(15834)
- 省(15391)
- 科学院(15306)
- 实验室(15244)
- 院(14954)
- 财经(14930)
- 基金
- 项目(90973)
- 科学(70463)
- 基金(68207)
- 家(65173)
- 国家(64665)
- 研究(54442)
- 科学基金(53255)
- 自然(38703)
- 自然科(37867)
- 自然科学(37851)
- 自然科学基金(37220)
- 基金项目(36983)
- 省(36396)
- 社会(35475)
- 社会科(33783)
- 社会科学(33771)
- 划(31683)
- 资助(26236)
- 教育(23937)
- 计划(21723)
- 重点(20883)
- 创(19744)
- 科技(19723)
- 发(19192)
- 业(18965)
- 部(18939)
- 科研(18766)
- 编号(18611)
- 创新(18574)
- 农(17241)
共检索到151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懋群 邓光兵 张小萍 马欣荣 陈静
经人工授粉和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普通小麦“中国春”CS及其phlb突变体CSphlb 与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的属间杂种F1, 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67%和6.25% 。F1 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2n= 28。育性极差, 自交不结实。F1 植株花粉母细胞(PMC) 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行为观察发现: “CS×H.villosa”F1 平均每PMC仅有1.61条染色体形成二价体和三价体, 平均构型为2n= 28= 26.39I+ 0.79Ⅱ+ 0.007Ⅲ, 染色体交叉数(Xta) 为0.84; “CSph1B×H.villosa”F1 每PMC中有14.45 条染色体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长有 吉万全 王秋英 武玉华 薛秀庄 蔡东明
以抗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野生二粒小麦AS846为父本,与阿勃非整倍体植株进行杂交,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抗白粉病的N9134a,N9134b和N9134c3个品系。采用66个SSR引物对AS846、阿勃和3个N9134姊妹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6个引物对(69.7%)在AS846和阿勃之间有多态性,其中34个引物对在AS846中扩增出特异性产物,13个引物对在N91343个系中扩增出AS846的特异性产物。表明野生二粒小麦AS846的遗传物质已经导入到普通小麦中。根据微卫星标记在小麦染色体的位置及SSR分析结果推断,N9134的5B染色体上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的遗传物质。
关键词:
SSR 野生二粒小麦 遗传物质 良种选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果忠 游光霞 武淑祯 张秀英 王海波 肖世和
为了解小麦春化基因Vrn-1的遗传效应,以15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发育进程的影响,并采用分子标记鉴定了上述品种的Vrn-1等位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Vrn-1等位基因组合的小麦品种抽穗期存在很大差异;3个显性Vrn-1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表现为Vrn-A1>Vrn-D1>Vrn-B1;春化基因具有累加效应,显性Vrn-1基因的存在使基因型呈现春性特征,不携带任何显性Vrn-1基因的基因型则表现为冬性。因此,采用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可以很好地预测品种的冬春性。
关键词:
小麦 春化基因 遗传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睿 张书英 徐中青 陈洁 李强 侯璐 井金学
【目的】对高抗条锈病的簇毛麦易位系V9125-2进行研究,明确其抗病性遗传特点,并对其抗条锈病基因定位,为选育优质抗源材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当前流行的7个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以及Su11-4、Su11-11对簇毛麦易位系V9125-2和铭贤169的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以接种CYR29的F2抗感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BSA法用289对普通小麦的SSR标记引物对V9125-2进行SSR分析,并用F3群体验证标记连锁性。用黄淮麦区主栽品种检测与V9125-2抗条锈基因的同源性。【结果】易位系V9125-2对CYR29的抗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宗学凤 胡奎 张建奎 戴秀梅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萍 杨宝军 陈佩度
小麦条锈病和小麦白粉病是中国小麦的两大病害 ,由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培育的小麦 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高抗白粉病 ,并对中国当前新优势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高抗。用 6VS/ 6AL易位系与中国不同小麦生产区的栽培品种宁春 4号、扬麦 5号、扬麦 15 8、申 32 10 9、豫麦 13、豫麦 18等进行杂交 ,对其杂种后代进行田间抗条锈病和抗白粉病鉴定。从各杂交组合中均选出对白粉病和条锈病高抗的单株和株系 ,其抗病性在小麦不同遗传背景中可以正常表达。对从F3 ~F8代中选出的抗病材料进行根尖染色体C 分带和分子原位杂交鉴定 ,在所鉴定的高抗单株和株系中均含有一对或一条 6VS/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詹克慧 范濂 武跃廷 孙笑梅 范平
选用豫 麦3 号卵 圆山羊 草( Ae .ovata) 细 胞质不育 系,对 其育 性恢 复基 因的 遗传 进行 了研究。结 果表明, T 型 恢复 系中具 有显 性恢复 基因, 能够恢 复卵 圆山羊 草胞 质不育 系的 育性,普 通小麦品种 豫麦2 号 中具有一 对隐性 恢复基因 ,显性与 隐性基 因间 的互 作方 式为 基因 上位 作用。 在讨论中对 卵圆山 羊草细胞 质的利用 价值提 出了看法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成君 任贤 叶兴国 徐惠君 杜丽璞
对转Bcl、Rip基因小麦的T1、T2和T3代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其遗传行为做了探讨与分析。T1代检测结果表明,选择标记基因nptⅡ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功能基因Rip的分离比2.62∶1,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功能基因Bcl的分离比为4.50∶1,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T1代植株South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基因Bcl和Rip已经稳定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上,多数植株为单拷贝整合。T2代纯合稳定植株South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基因Bcl和Rip在小麦染色体上多为双拷贝整合。白粉病和全蚀病鉴定结果表明,功能基因对白粉病和全蚀病均有一定的抗性。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景良 易玲 李林 龙海 邓光兵 潘志芬 余懋群
本研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将克隆自强抗旱青稞品种的LEA3蛋白编码基因Hva1-hv转化到小麦品种Bobwhite中。经除草剂草丁膦筛选和分子检测,鉴定出4个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小麦株系。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经T2代植株的RT-PCR分析表明,目的基因能在转基因植物中正常表达。采用离体叶片失水率作为衡量植物抗旱能力的指标,发现干旱胁迫条件下,4个T2代转基因小麦株系的离体叶片失水率较受体材料显著降低,证明转基因植株的抗干旱胁迫能力强于受体材料。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Hva1-hv基因在抗旱小麦品种培育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
HVa1-hv 干旱 青稞 小麦 转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保申 孙兰珍 高庆荣 张延传
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B)和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R)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A/R),F2,B2(A/F1),B2′(A∥B/R)作为试验材料,对育性指标进行了比较,以恢复性遗传研究的最佳指标———套袋自交结实率为育性指标,对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配子体不育,三个恢复材料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L783的恢复力强于太106和PH854。
关键词:
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基因,结实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红霞 张改生 张龙雨 牛娜
【目的】进一步探讨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方法】选取具有高恢复力的恢复系亲本材料rk5451为父本与ms(Kots)-90-110杂交,F1代再与保持系90-110回交,以ms(Kots)-90-110/rk5451//90-110的BC1F1代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定位于1B短臂染色体上的18对SSR引物和6B染色体上的47对SSR引物对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结果】初步筛选出Wms273和Wmc406 2对揭示育性恢复基因多态性的引物,用132株BC1F1回交群体对这2对引物进行进一步检测,得出Wmc406与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BS上的恢复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董中东 程西永 詹克慧 许海霞 崔党群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对小麦的磨粉品质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控制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puroindoline位于5D染色体的短臂上,可分为Pina和Pinb2种类型。Pina和Pinb紧密连锁,编码区均为447个碱基,没有内含子,共同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目前,普通小麦和山羊草中均已发现多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其中引起小麦籽粒硬度大幅度升高的Pina-D1b类型的分子机制为从编码区第23个碱基开始缺失15380个碱基。Puroindoline除了对小麦籽粒硬度有重要影响之外,对其它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不同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之间小麦品质具有一定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娜 张立平 田自华 赵昌平 单福华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可以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因此杂种优势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麦雄性不育遗传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小麦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但利用常规的育种方法来选育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系已在一些作物上获得了成功,文章对小麦雄性不育的分类方法、类型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综述了小麦雄性不育的基因工程研究。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基因工程 遗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林 隋晶晶 王维
测试了5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糯小麦品系和1个非糯小麦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和RVA参数。糯小麦品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大幅度地低于非糯小麦,糊化温度及高峰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崩解值、反弹值、峰值时间也显著低于非糯小麦,糯与非糯小麦品系间直链淀粉含量和各RVA参数存在正相关的趋势。糯小麦品系间直链淀粉含量与RVA参数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糯小麦品系表现出独特的糊化特性,但直链淀粉含量与各RVA参数间没有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的糯性除了受3对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支配外,糯小麦品系间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还受遗传背景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 糯性 遗传背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杰 陈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要求逐渐由“吃饱”向“吃好”以及“吃入营养”“吃出健康”等方向转变。小麦是我国以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种家们认为小麦育种也要从“产量育种”向“品质育种”转变,即产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小麦籽粒具有特定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这些成分一般是小分子代谢物。与之相对应,还进一步提出了“功能性小麦品种”的概念。黄酮类代谢物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物质,由于它能够影响植株表型以及人类健康,该类物质含量也是“功能性小麦”育种的范畴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功能性小麦”育种,需要使用多种手段解析影响特定“功能性”代谢物含量的分子机理和遗传基础。代谢组学手段与遗传学设计相结合能够高效鉴定影响代谢物含量的基因,然而由于小麦参考基因组信息公布较晚,小麦中这类研究进展相对滞后,导致对于代谢物的遗传基础揭示不足,从而限制其在“功能性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本文以黄酮类物质为例,概述了解析这类代谢物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以提高黄酮类物质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功能性小麦”育种提供分子资源和理论基础,以及为研究其他“功能性”代谢物提供借鉴。与此同时,还初步构想了在相关基础研究积累不足的前提下直接使用代谢组学手段辅助育种的方式,有望在获得育种中间材料的同时“顺便”解析关键遗传因子或者候选基因,从而有效推动“功能性小麦”育种。
关键词:
黄酮 功能性小麦 遗传基础 育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