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66)
- 2023(12548)
- 2022(11031)
- 2021(10454)
- 2020(8779)
- 2019(20185)
- 2018(20219)
- 2017(38523)
- 2016(21217)
- 2015(23751)
- 2014(23868)
- 2013(23539)
- 2012(21814)
- 2011(19453)
- 2010(19348)
- 2009(17584)
- 2008(17407)
- 2007(15430)
- 2006(13288)
- 2005(11662)
- 学科
- 济(81873)
- 经济(81781)
- 管理(63124)
- 业(61143)
- 企(52206)
- 企业(52206)
- 方法(40300)
- 数学(34397)
- 数学方法(33889)
- 农(20927)
- 学(20649)
- 中国(20504)
- 财(20261)
- 技术(18455)
- 业经(18259)
- 理论(15772)
- 地方(15526)
- 贸(14812)
- 贸易(14801)
- 制(14419)
- 易(14392)
- 农业(14147)
- 和(13661)
- 务(13521)
- 财务(13450)
- 财务管理(13424)
- 企业财务(12755)
- 环境(12496)
- 银(12105)
- 银行(12058)
- 机构
- 大学(303431)
- 学院(301258)
- 管理(120026)
- 济(113102)
- 经济(110435)
- 理学(104413)
- 理学院(103208)
- 管理学(101183)
- 管理学院(100639)
- 研究(100450)
- 中国(72799)
- 科学(66063)
- 京(65312)
- 所(51535)
- 农(51274)
- 财(50703)
- 业大(48000)
- 研究所(47354)
- 中心(45401)
- 江(43532)
- 财经(41251)
- 北京(41106)
- 农业(40545)
- 范(40318)
- 师范(39882)
- 经(37574)
- 院(36655)
- 州(35742)
- 技术(34412)
- 经济学(32892)
- 基金
- 项目(210171)
- 科学(164004)
- 基金(151467)
- 研究(150709)
- 家(133314)
- 国家(132232)
- 科学基金(112859)
- 社会(92351)
- 社会科(87500)
- 社会科学(87476)
- 省(82634)
- 基金项目(80721)
- 自然(75506)
- 自然科(73782)
- 自然科学(73763)
- 自然科学基金(72419)
- 划(69778)
- 教育(69392)
- 资助(62979)
- 编号(61083)
- 成果(49333)
- 重点(46973)
- 部(45728)
- 发(43875)
- 创(43865)
- 课题(42124)
- 创新(40899)
- 科研(40537)
- 计划(38870)
- 大学(38840)
- 期刊
- 济(121084)
- 经济(121084)
- 研究(85222)
- 中国(56842)
- 学报(52881)
- 科学(47767)
- 农(45665)
- 管理(44136)
- 大学(39268)
- 财(38330)
- 学学(36907)
- 教育(36428)
- 农业(32372)
- 技术(28961)
- 融(22260)
- 金融(22260)
- 财经(19713)
- 业经(19175)
- 经济研究(18842)
- 图书(17392)
- 业(17136)
- 经(16774)
- 科技(16616)
- 技术经济(16228)
- 问题(15475)
- 版(14930)
- 理论(14860)
- 业大(13909)
- 实践(13799)
- 践(13799)
共检索到432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渊 温一琳 李海 刘世刚 妙星 林龙山
深远海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蕴含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因此,对深远海鱼类多样性实施高效、准确的检测是开展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重要前提。然而,基于网具捕捞的传统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eDNA技术因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更突出的成本效益、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更精细的物种分辨率以及更低的分类阶元偏向性等特点和优势,可作为传统调查方法的重要补充,并且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监测和渔业资源调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归纳总结了eDNA在鱼类多样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优势,同时结合深远海水域的环境特点,探讨了eDNA技术在深远海鱼类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可能面临的相关挑战,并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系统的科学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彦彦 唐文乔 陈振锋 龚珑 唐振 张亚
为了解淀浦河、川杨河、大治河、金汇港、龙泉港等5条上海市骨干人工河流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状况,于2021年6月(夏季)和11月(秋季)经过水样采集、eDNA抽滤和提取、12SrRNA遗传标记扩增、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等分析流程。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从5条骨干河流的20个断面中检测到80种鱼类,排除10种因厨余废物流入河道而被检出的海洋种类,实际栖息的可能有70种,隶属于10目22科55属,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5种外来物种。夏季和秋季检出鱼类分别为48种和62种,每条河流平均35.2种和44.0种。但20个断面夏季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大于秋季均值,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值均小于秋季。夏、秋两季共同的优势种为刀鲚(Coilia nas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鲤(Cyprinus carpio)。Jaccard相似性分析显示,断面间相似性最好的龙泉港表现为极相似,但表现最差的大治河也为中等相似。Cluster聚类和NMDS排序分析显示,5条河流可分为显著差异的3组,即龙泉港、金汇港和除Z1断面外的大治河各断面为组Ⅰ,川杨河和淀浦河各断面为组Ⅱ,Z1断面为组Ⅲ,刀鲚、鲫、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是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分歧种。本研究检出的鱼类物种数虽多于黄浦江干流已记录的物种数,但厨余废物流入河道也能被检出,可能存在一定的 “假阳性”现象。尽管如此,eDNA宏条形码技术仍在城市河流鱼类多样性评估方面展现良好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建生 李圣法 丁峰元 程家骅
以1960年和2004年各3个季节长江口近海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网具标准化之后对该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的长周期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2004年的鱼类种类数和资源密度指数与1960年相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仍以底层鱼类的生物量占绝对的优势,但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却发生了较大的更替,由1960年以底层优质鱼类为主变为2004年以中上层种类和小型低值杂鱼为主,群落的多样性趋于简单化,稳定性更加脆弱。高强度的捕捞和近海环境污染是引起鱼类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提高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当前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 多样性 年际变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海林 仲霞铭 汤建华 熊瑛 吴磊 施金金 吴福权 冒红
根据20062007年1周年江苏近海单拖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鱼类群落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调查鱼类100种,四季共有种30种。暖温性种类占64%,暖水性种类占21%,冷温性种类占15%,仅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为四季均出现的冷温性种。夏季因沙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暴发导致个别站位渔获量为0,因此H'、J和D值均为0。以生物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呈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特征;均匀度指数(J)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丰富度指数(D)冬季>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于光 李迪强 肖启明 饶力群
微卫星作为第二代分子遗传标记 ,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微卫星位点的获得有两条常用技术途径 :1)利用已发现的微卫星位点寻找新的位点 ;2 )用经典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特定基因组的微卫星位点 .微卫星分析的一般步骤包括 :DNA的提取 ,PCR扩增 ,扩增产物及大小的检测和数据分析 .DNA芯片技术的出现 ,为微卫星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在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 ,可以通过微卫星技术进行种间、种内、群体之间、甚至是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包括亲子鉴定等
关键词:
微卫星技术 位点 遗传多样性 动物保护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仝亚东 匡箴 刘鹏飞 梁翼东 凡迎春 徐东坡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重要滞洪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东线最后一个调蓄湖泊。为探究东平湖鱼类多样性现状及鱼类群落特征,本研究采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与传统网具捕捞调查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东平湖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探讨环境DNA技术在东平湖鱼类多样性长期监测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应用环境DNA技术共检测到5目7科23属23种鱼类。进一步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04,变幅在0.21~2.3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54,变幅在0.29~0.81;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0.75,变幅在0.13~2.09。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OSIM)表明,多样性指数在湖区与河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multidimensionalscaling,NMDS)显示,东平湖鱼类群落可划分为4个群聚结构,分别位于东平湖沿岸、湖心以及两条河道内,群聚结构总体差异显著(R<1,P<0.05)。传统网具捕捞调查共捕获4目6科21属24种鱼类,其中有18种鱼类在两种方法中均检测到。两种方法检测到的鱼类中均以鲤形目(Cypriniforms)最多。研究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与传统网具捕捞两种方法调查得到的鱼类种类数相似度较高,达到62.06%。东平湖鱼类群落呈现一定空间分布特征,自柳长河、至小清河,东平湖鱼类群落总体呈现南北差异性。本研究证明环境DNA技术在东平湖渔业资源监测中具有可行性,可有效补充鱼类资源监测手段,在禁捕以及开捕时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对东平湖渔业资源进行监测,同时也为东平湖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资料支持与技术参考。
关键词:
东平湖 环境DNA 鱼类多样性 黄河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黄小华 庞国良 袁太平 胡昱 王绍敏 郭根喜 陶启友
在远离大陆的深远海水域发展大型网箱养殖,已成为缓解近海养殖环境压力、突破资源受限和空间制约问题的重要举措。深远海网箱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促进了养殖方式转型升级和海洋养殖空间大幅拓展,形成了海洋设施养殖新发展格局。本文立足我国网箱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深远海网箱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发展前景以及设施装备科技需求,详细介绍国内外深远海网箱养殖工程与有关装备技术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我国深远海网箱养殖工程与装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科学规划、科技引领、规范建设和创新模式等方面,对深远海网箱养殖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深远海网箱 养殖工程 装备技术 研究综述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康斌 胡文娴 祈文龙 杨春明 李江红
根据澜沧江下游一级支流补远江2006年鱼类洄游季节3~6月的采样数据,分析了该流域鱼类多样性,并结合同期水文、水质数据,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环境因子与鱼类多样性的关联。结果表明,2006年3~6月共采集补远江鱼类34种,隶属于3目8科22属,其中有8种洄游鱼类。3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各月均匀度指数无差异,4、6月优势度指数高,主要是优势种马口鱼、月斑长臀鲃造成。4、5月鱼类组成相似性最高。最低水位对鱼类数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流速和平均水温;最高水温对鱼类体重影响最大,其次是总磷和溶解氧。人工神经网络下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性高,具较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人工神经网络 澜沧江 补远江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郑友奇 杨春红
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外语教育一直在不断地成长和变迁。播客(podcasting)的出现正在使外语教育领域发生一场潜在的革命。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播客。在分析基于播客的外语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播客技术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潜力,并指出了应用过程中值得关注以及有待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外语教育 外语学习 播客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皓 刘晃 黄文超
为加快推进中国深远海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海水养殖空间拓展和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阐述中国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列举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等主要深远海养殖模式的技术进展以及典型设施。对应深远海养殖生产体系构建的技术要求,分析阐明国内外在品种培育、苗种生产、养殖设施、生产管理装备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进展与发展趋势。进一步围绕中国深远海养殖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剖析阐明目前主要存在良种缺乏、学科融合不足、设施设备技术成熟度不够、设计建造缺少规范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深远海养殖要实现安全、养多、养好以及走深走远,未来在品种、设施、设备、产业链等方面需要突破的技术关键点,旨在为加快推进中国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建锋 肖文发 冯霞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热点之一 ,遗传多样性则是一切多样性的基础和最重要的成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 ,为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 ,其中RAPD技术凭借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珍稀濒危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有助于实施最佳的保护策略 ,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阐述了RAPD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综述了该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并展望了该技术在珍稀濒危物种研究和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遗传多样性 RAPD 应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黎小正 童桂香 韦信贤 吴祥庆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PCR,ISSR-PCR)是基于微卫星序列创建的分子标记方法,具有中性、量大的优点,并以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多态性丰富及适合大样本基因组DNA的检测而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种质资源、种群遗传多样性、标记辅助选择、性状分析与种系发生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对ISSR-PCR技术的原理、方法、特点及其在水产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ISSR-PCR技术在水产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ISSR-PCR 水产生物 遗传多样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菲 高章伟 张睿博 时蓉喜 刘梦洁 胡健 汪辉 周青平
【目的】本文旨在探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及其功能潜力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方法】基于为期6年的野外增温控制试验平台,利用不同功率红外加热方式,设置3个水平的温度处理,分别是对照、增低温(+1.5℃)和增高温(+2.5℃)处理。增温6年后于2020年8月采集土壤表层样品,利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手段,探讨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及机制。【结果】(1)增低温和增高温处理分别使得土壤表层温度增加了1.4℃和2.4℃(P <0.05),土壤湿度分别下降了11%和17%(P <0.05)。相比对照,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增低温和增高温处理下分别降低了66%和72%(P <0.05)。土壤有效磷含量仅在增高温处理下显著增加了36%(P <0.05)。(2)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α多样性及谱系多样性并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P <0.05)。相比之下,土壤真菌以上指标均未表现出显著变化(P> 0.05)。(3)土壤细菌群落中,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全局和概述图谱等功能分类在增高温处理下明显促进。然而,对土壤真菌而言,增温并未显著影响共生营养型、病理营养型以及腐生营养型的功能丰度(P> 0.05)。(4)土壤细菌功能潜力与土壤总氮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真菌功能潜力仅与真菌谱系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 <0.05),而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增温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α多样性以及谱系多样性,改变了其β多样性;增温通过调控土壤有效磷含量进而促进细菌群落在碳水化合物代谢等功能潜力的表达;相比之下,增温并未显著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了土壤细菌群落与真菌群落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进而可能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不同影响。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单秀娟 李苗 王伟继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 DNA)是指从生物体皮肤、粘液、唾液、精子、分泌物、卵、粪便、尿液、血液、根、叶、果实、花粉和腐烂体等释放出来的普遍存在的游离的DNA分子。环境DNA技术是指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和水体等)中直接提取DNA片段后利用测序技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环境DNA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水生生物调查方法,其主要被用来进行生物入侵的防治、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以及生物量的评估等。本文综述了环境DNA技术的发展历程、操作流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