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32)
2023(15247)
2022(13317)
2021(12474)
2020(10502)
2019(24086)
2018(23630)
2017(45811)
2016(24841)
2015(28079)
2014(27340)
2013(26606)
2012(24017)
2011(21504)
2010(21044)
2009(19110)
2008(18397)
2007(15733)
2006(13428)
2005(11199)
作者
(68896)
(57453)
(56770)
(54111)
(36432)
(27665)
(25874)
(22619)
(21795)
(20053)
(19646)
(19161)
(18043)
(17916)
(17749)
(17246)
(17177)
(17056)
(16431)
(16307)
(14005)
(13999)
(13721)
(13049)
(12813)
(12707)
(12623)
(12615)
(11527)
(11411)
学科
(96087)
经济(95986)
管理(74007)
(71691)
(60824)
企业(60824)
方法(48371)
数学(42026)
数学方法(41402)
(25550)
(24433)
中国(23916)
业经(22269)
(20469)
技术(19809)
地方(18990)
理论(17354)
农业(17282)
(16849)
贸易(16838)
(16352)
(15790)
(15751)
(15746)
财务(15716)
财务管理(15681)
环境(15460)
企业财务(14861)
(14189)
(13328)
机构
大学(341245)
学院(340522)
管理(140952)
(134096)
经济(131311)
理学(123769)
理学院(122467)
管理学(120209)
管理学院(119602)
研究(108263)
中国(78563)
(71343)
科学(68635)
(58867)
(54026)
业大(52882)
(52584)
中心(49872)
研究所(48545)
财经(48428)
(47422)
(44576)
(44303)
北京(44135)
师范(44128)
农业(42383)
(40113)
经济学(39894)
(38777)
经济管理(36846)
基金
项目(245558)
科学(194112)
研究(178788)
基金(178440)
(155563)
国家(154275)
科学基金(133952)
社会(112820)
社会科(106970)
社会科学(106943)
(96901)
基金项目(95245)
自然(88122)
自然科(86135)
自然科学(86116)
自然科学基金(84537)
教育(82805)
(81063)
资助(73177)
编号(72590)
成果(56742)
重点(54614)
(54061)
(52817)
(51823)
课题(49398)
创新(49303)
科研(47217)
教育部(46508)
国家社会(46335)
期刊
(135492)
经济(135492)
研究(93885)
中国(59994)
学报(53453)
管理(50640)
科学(49638)
(47166)
(44358)
大学(41263)
教育(39184)
学学(38745)
农业(33509)
技术(32135)
(23486)
金融(23486)
业经(23238)
财经(22486)
经济研究(21808)
(19222)
(18033)
科技(17902)
图书(17733)
问题(17629)
技术经济(17546)
理论(15982)
(15722)
统计(15548)
资源(15311)
商业(14875)
共检索到471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一兰   黄晓野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人力资本是重要的新质生产力。Z世代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主体,以要素和协作两种形式创造新质生产力。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以劳动为变量的生产力跨期模型,根据经济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和“三新”经济统计数据有关内容,构建劳动“能力-意愿”评价指标体系,并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结果中提取劳动相关指标数据,将其代入生产力跨期模型比较不同世代群体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结果显示:在能力维度方面,Z世代群体具有更多高等学历受教育程度经历、更多参加专业领域内职业技能培训、更高频次使用互联网进行商务和工作、更高比例从事专业技术和新兴产业工作等高质量人力资本特征,以要素形式创造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并通过“七普”数据、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现状和信息产业就业情况等证据给予证实;在参与创造新质生产力意愿方面,Z世代群体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服务参与热情,但对人与人关系的信任水平偏低,这可能会降低劳动的协作生产力。最后,从能力和意愿两方面给出Z世代群体创造更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胡轶男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意愿。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新技术的需求和就业技能的要求也同步上升,促使大学生更注重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的兴起使得就业模式呈现多样化,这些模式的收入不稳定和职业保障缺乏等问题,也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构成挑战。为应对这些变化,高校、企业和政府需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实习机会,建立灵活就业保障体系,提供职业指导和支持。综合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就业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雯  
我国供应链整体呈快速增长态势,对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供应链发展质量不高,仍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通过分析制约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供应链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旨在为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孙浩进   纪玉山   申浩然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新的学理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新质生产力理论延伸、拓展了生产力理论体系,是一场“范式革命”,对于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能级跃升,是新质态的生产力。对新质生产力特质、机理、方法论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能够避免“泛泛而论”“虚置虚化”的研究趋向,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创新范式。新质生产力的特质在于进化性、集成性、风险性等,运行机理在于微观维度上的新质企业、中观维度上的新质产业、宏观维度上的新质经济体系等。在此基础上,研究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新质”方法论,确立“人是创新之本”,把握好量变—质变—裂变、可能性—现实性—颠覆性、偶然性—突变性—必然性等方法论,以实现精准“导航”、深化拓展理论研究。因地制宜地践行新质生产力,就要在其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立足创新活动的实践,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演化中持续发挥效能,推动整体上的创新驱动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松   徐政   邓颖  
本文利用2012—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和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在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三大维度中,绿色生产力对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最大,科技生产力的影响次之,创新生产力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产业集聚对新质生产力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存在非线性调节作用:当产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时,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更大;当产业集聚水平高于门槛值时,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被削弱。因此,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投入力度,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和完善绿色制度激励,强化跨区域产业合作和政策协同,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整体碳减排。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广越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也是未来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国内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丰富意涵、时代价值和形成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系统。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体系未形成、历史经验欠总结、价值系统不全面以及实践路径待完善等薄弱情况。为此,今后研究应聚焦以下四点:一是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撑;二是细化新质生产力的经验供给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经验启迪;三是优化新质生产力的价值系统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精神动力;四是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研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为多样的路径选择。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国玉   唐亮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于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导,摒弃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演进路径,展现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而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化及金融工具助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的金融科技创新水平及区域产业升级。基于此,文章采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阶段性特征。因此,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因“群”施策,要针对不同省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策略以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晓妍   张惠元  
劳动者的精神特质既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精神力量。劳动者的精神特质是全面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视角。从价值维度看,探究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的精神特质,对于全面把握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劳动者要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从内涵维度看,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的精神特质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凝练为:胸怀祖国、一心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技艺高超的工匠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合作的协同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从实践维度看,需要从政策引导、现实需求、人才培养、社会熏陶这四个方面形成合力,探寻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涵养劳动者精神特质的实践路径,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密   王雷   郭佳宏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本文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求,基于技术驱动产业融合的视角,利用2012~2021年337个城市1879.82万条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及专利-产业匹配信息,采用专利共分类分析方法,测算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并从时间、产业、区域、网络四个维度考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数数融合水平明显高于数实融合水平。第二,从产业维度来看,实体产业方面,具有第三、第二、第一产业依次递减、非均衡发展的融合特征。数字产业方面,数字产品服务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水平最高,且数实融合开始逐渐由产品制造领域的融合向以要素驱动和技术应用为导向的融合转变。第三,从区域维度来看,四大板块、不同城市群以及大中小城市的融合水平均存在明显分化。第四,中国数实融合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样本期内网络密度由0.20提高至0.25,数实融合仍有较大的产业扩展空间。本文为测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论为推动数实融合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范畴以来,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范畴。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内涵始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在实践上也必然获得不同的表达式并呈现出新的形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历史地、逻辑地获得的一种新形态。因此,只有在历史的长过程中才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生产力也是一个蕴含系统思想和方法论的范畴,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演进的结果,只有从系统结构、系统演化逻辑和演化的动力机制中,发现生产力演化的决定力量,才能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杨   刘江彬  
马克思在“机器论片段”中提出一般智力范畴,揭示了知识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预示着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日益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当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化作现实。随着数字技术的出场,知识生产主体的大众化趋势显著,一般智力对象化的载体从机器升级为智能机器,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反映于数据海洋的数字化一般智力。知识生产力的剧变推动着物质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知识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对象数据化,并在一般智力对象化的中心逻辑下培育新劳动者、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经济转型,进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充分发挥一般智力的正效应,必须推动一般智力普惠化,在体制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现代分配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