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79)
2023(10864)
2022(9616)
2021(9035)
2020(7564)
2019(17393)
2018(17344)
2017(33684)
2016(18292)
2015(20688)
2014(20467)
2013(20193)
2012(18357)
2011(16381)
2010(15974)
2009(14618)
2008(14110)
2007(12040)
2006(10291)
2005(8802)
作者
(51910)
(42882)
(42657)
(40399)
(27345)
(20602)
(19362)
(16894)
(16231)
(15160)
(14782)
(14218)
(13451)
(13252)
(13156)
(12967)
(12950)
(12732)
(12127)
(12091)
(10743)
(10269)
(10227)
(9691)
(9610)
(9565)
(9442)
(9363)
(8591)
(8547)
学科
(68149)
经济(68077)
管理(54451)
(49457)
(43441)
企业(43441)
方法(33593)
数学(27792)
数学方法(27472)
(17500)
(17343)
中国(17104)
(16931)
业经(16417)
环境(15450)
地方(14133)
理论(13763)
(13371)
(12388)
贸易(12384)
(12030)
(11986)
(11933)
财务(11929)
财务管理(11912)
农业(11636)
教育(11364)
企业财务(11320)
技术(11217)
(10536)
机构
大学(254936)
学院(254226)
管理(103711)
(93228)
经济(91027)
理学(90848)
理学院(89864)
管理学(88359)
管理学院(87913)
研究(80743)
中国(57406)
(53991)
科学(52841)
(41663)
(40015)
业大(38641)
(38633)
研究所(36956)
中心(36186)
(35420)
(35229)
师范(34939)
财经(34459)
北京(33851)
(31293)
农业(30380)
(29841)
(29540)
师范大学(28316)
技术(27276)
基金
项目(181807)
科学(142128)
研究(134213)
基金(130466)
(113318)
国家(112318)
科学基金(96469)
社会(82924)
社会科(78401)
社会科学(78380)
(71864)
基金项目(70243)
自然(63311)
自然科(61739)
自然科学(61725)
教育(61361)
自然科学基金(60584)
(60335)
编号(56004)
资助(52979)
成果(44971)
重点(40193)
(39457)
(38237)
(37823)
课题(37821)
项目编号(35062)
创新(34997)
科研(34752)
教育部(33747)
期刊
(99089)
经济(99089)
研究(71345)
中国(43380)
学报(41497)
科学(37629)
管理(36481)
(34786)
教育(31227)
大学(30878)
(30864)
学学(28905)
农业(24836)
技术(21222)
业经(17400)
(16598)
金融(16598)
图书(16237)
财经(15895)
经济研究(15292)
(13348)
科技(13082)
问题(12886)
理论(12722)
(12588)
(12015)
实践(11991)
(11991)
资源(11744)
技术经济(11532)
共检索到352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祝蕊   刘炜   付雅明  
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或物质产品的沉淀和遗存。在正在到来的Web3.0时代,文化遗产将会呈现许多全新的形态和应用方式,相关技术将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对其价值实现起到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文化遗产在Web3.0时代必将成为各类元宇宙开发的重要来源和内容源泉。本文梳理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论进行回顾,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价值建构在新技术革命中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在Web3.0环境下文化遗产全面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与可能方式,探讨通过数据化、资产化和虚拟化,使文化遗产的内在存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得到充分的显式化和外化,以此作为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的基本方法,最终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提供基础。图2。表2。参考文献4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海波  
Web 3.0实现了信息的个性化聚合,其信息服务呈现出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等特点。文章首先阐述了Web网络生态的进化,分析了从Web 1.0到Web 3.0网络生态进化进程中的阶段特征,分析了Web 3.0的特征并绘制了特征图谱;然后探讨Web 3.0环境下的信息聚合服务,分析了信息聚合服务的特征;最后构建了Web 3.0环境下基于用户兴趣偏好的信息聚合服务模型。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朱必云  周凤飞  冉东贤  
Web3.0体现的是人性化与智能化的结合,这一服务理念已延伸至图书馆,影响着图书服务,形成图书服务的3.0时代。借助新一代网络环境来升级图书服务,实现智能化的检索、人性化的图书传递服务等,最终实现图书的全面服务。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少济  马丽卿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段静态的"民族记忆"而或被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要求他要"活"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借助产业资源、市场机制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保护模式进行研究,试图综合市场价值网络的诸多元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动态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通过自身与当下社会间的互渗作用,将文化遗产富含的历史文化精粹重新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也将进一步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机能。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蒋宁  汪卫霞  
关键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敏  潘怡辉  
价值评估是城市保护的基石,评估标准的缺失或不规范,直接影响到保护对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也直接影响到保护的成效。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视角,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文化遗产标准中有争议或易疏漏的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六方面的内容,即形态特征的原真性、功能类型的多样性、时间界定的灵活性、地域特征的普遍性、现状特征的完整性、价值演变的规律性,以期对城市遗产价值评估标准的制定有所帮助。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首军  
文章通过对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的延览,提出深入开展全面普查整理、科学认定保护和继承研究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继而挖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基本价值,适度开发与努力创新,加强宣传和教育,从而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章超  何琳  
[目的/意义]针对文化遗产语义组织发展现状展开研究,对我国文化遗产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过程]采用系统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以调研数据概括为基础,从语义组织方式和知识服务与工具两个方面对文化遗产项目语义组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知识建模、知识抽取和知识挖掘与利用三个维度对文化遗产语义组织关键技术进行剖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数据互操作、领域本体标准化、个性化语义、自动化工具和数据版权是未来文化遗产语义组织发展的关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礼彬   程晓盈  
文化遗产城市是一种容纳着城市日常生活、依旧处于生长变化中的活态文化遗产。在后工业社会,旅游业成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化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方式。大量游客涌入文化遗产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却也为遗产管理带来了挑战。从游客可持续旅游行为视角出发,以情感认知评价理论为基础,探讨文化遗产城市游客感知价值的结构维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其对文化依恋、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游客涉入在该模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文化遗产城市游客感知价值包含7个结构维度,分别是城市景观价值、城市人文价值、城市功能服务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文化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2)文化遗产城市游客感知价值能够有效激发游客遗产责任行为。(3)文化依恋是连接游客感知价值对遗产责任行为影响的关键中介因素。(4)游客涉入是游客感知价值对文化依恋的作用边界。研究结果揭示了游客感知价值对遗产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文化遗产城市进行游客管理提供了认知与情感层面的启示,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侯西龙  王晓光  段青玉  
[目的/意义]文化遗产图像是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资源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关键研究材料和重要研究对象。数字人文视域下,对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开展系统性调研,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远读的概念,推动对海量文化遗产图像的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实现对其价值的挖掘。[方法/过程]首先,从数字人文的远读理念出发分析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其次,提出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构成框架,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开放编码等方法,从远读可视化任务、可视化交互、图像视觉特征与属性、用户以及视觉呈现等维度对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再次,探讨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阅读路线与阅读结构;最后,总结梳理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果/结论]远读已经运用在对文化遗产图像资源的分析与展示等方面,同时注重远读与细读的结合。对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阅读可以分为扁平型和递进型两种结构。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仍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质,在理论指导、智能化技术与方法应用、可视化交互与支撑人文研究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英  王尔大  韦建华  
利用条件评价法对大连凌水寺遗址恢复性重建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价,试图揭示这一特定文化遗址的经济价值,及影响居民意愿支付的主要因素。CVM评价过程采用二元选择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年长的居民对本地区古寺的修复有着浓厚的感情,居住20年及以上消费人群的WTP明显高于居住20年以下消费人群,居民平均支付意愿为115元,高于政府用于古寺修复的人均82元预算成本。此外,受访者对凌水寺熟悉程度、家庭收入、年龄、居住时间等变量对意愿支付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隋丽娜  李颖科  程圩  
通过多维度多指标体系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者感知价值的测量量表,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游客的感知价值差异。研究发现文化遗产旅游者感知价值由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六个维度构成,除成本价值与感知价值负相关外,其他均正向影响感知价值。中西方游客在质量价值、成本价值和享乐价值的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杰  庞骏  蔡宇超  
消费时代下,乡愁为文化遗产注入“情”怀,遗产得到保护活化,同时也出现了“殇”折事件,演绎出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之乡愁“情”“殇”。运用消费社会与乡愁理论,围绕遗产三种维度、时空价值、主客体及路径等解析遗产“情”“殇”根源:乡愁的本源是情感的回归,作为干预遗产活动语境时,嬗变为感性语境下乡愁范畴需求,而非遗产本我需求,同时叠加消费下的种种异化,由此制造出情感逻辑与遗产本我的混乱。据此提出建构大国文化遗产“道”“器”创想。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吴胜  苏琴  
指出Web3.0中的数据整合涵盖数据集成、知识集成、服务集成、信息集成4个层次,认为进行Web3.0数据整合时,面临着层次多、方向多、目标多且不确定、整合频率高、涉及技术多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数据整合复杂度高。分析数据整合任务,并提出一个通用的Web3.0数据整合流程模型——ASMCSA模型。该模型涵盖数据的分析、规范、映射、采集、存储、应用等环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