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74)
- 2023(12822)
- 2022(11342)
- 2021(10723)
- 2020(9139)
- 2019(21118)
- 2018(21232)
- 2017(41728)
- 2016(22691)
- 2015(25644)
- 2014(25900)
- 2013(25726)
- 2012(23653)
- 2011(21538)
- 2010(21654)
- 2009(20311)
- 2008(19903)
- 2007(17599)
- 2006(15772)
- 2005(14295)
- 学科
- 济(88564)
- 经济(88429)
- 管理(70471)
- 业(65020)
- 企(54661)
- 企业(54661)
- 方法(40609)
- 数学(35029)
- 数学方法(34630)
- 财(25826)
- 中国(25044)
- 农(23718)
- 制(22381)
- 业经(20086)
- 学(19299)
- 贸(17262)
- 贸易(17253)
- 易(16827)
- 地方(16052)
- 务(15881)
- 银(15842)
- 财务(15809)
- 银行(15803)
- 财务管理(15773)
- 农业(15210)
- 行(15046)
- 体(15032)
- 企业财务(14967)
- 和(14713)
- 理论(14669)
- 机构
- 大学(333252)
- 学院(329333)
- 济(130913)
- 管理(130552)
- 经济(127914)
- 理学(112532)
- 理学院(111281)
- 管理学(109474)
- 管理学院(108867)
- 研究(108855)
- 中国(82133)
- 京(71702)
- 科学(66375)
- 财(65032)
- 所(54866)
- 财经(51287)
- 农(50119)
- 研究所(49428)
- 中心(48383)
- 江(47974)
- 业大(47801)
- 经(46400)
- 北京(45774)
- 范(42970)
- 师范(42601)
- 院(39458)
- 农业(39349)
- 经济学(39165)
- 州(39002)
- 财经大学(38112)
- 基金
- 项目(218631)
- 科学(171358)
- 研究(161486)
- 基金(158560)
- 家(137422)
- 国家(136313)
- 科学基金(116575)
- 社会(100825)
- 社会科(95470)
- 社会科学(95447)
- 基金项目(84508)
- 省(84112)
- 自然(75583)
- 教育(73818)
- 自然科(73722)
- 自然科学(73706)
- 自然科学基金(72374)
- 划(71287)
- 编号(66854)
- 资助(65216)
- 成果(55275)
- 部(48865)
- 重点(48477)
- 发(45671)
- 课题(45632)
- 创(45183)
- 制(42718)
- 创新(42202)
- 教育部(41900)
- 科研(41493)
- 期刊
- 济(146386)
- 经济(146386)
- 研究(101327)
- 中国(62096)
- 学报(50714)
- 财(49370)
- 管理(49123)
- 科学(46978)
- 农(45228)
- 大学(38456)
- 教育(36067)
- 学学(35997)
- 农业(31133)
- 融(29823)
- 金融(29823)
- 技术(27458)
- 财经(25406)
- 业经(23744)
- 经济研究(22786)
- 经(21520)
- 问题(19836)
- 图书(17826)
- 理论(17470)
- 实践(15988)
- 践(15988)
- 技术经济(15636)
- 贸(15515)
- 科技(15438)
- 现代(15349)
- 业(15210)
共检索到487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海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许冰梅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没有确立系统的预期违约制度 ,导致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预期违约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 ;直到 1 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颁布实施后 ,这一局面方得以改变。本文从预期违约行为的含义入手 ,具体分析了我国确立预期违约制度的必要性以及现行合同法上预期违约制度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预期违约 明示预期违约 默示预期违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慧
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客观存在,责任竞合制度亦不能周全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只能以合情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对当事人基于违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全面救济。就目前而言,作为权宜之计,可先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对现有法律进行扩张解释以解决法律依据问题,然后再借鉴英美法合同类型化的做法限定适用范围,并在司法操作中以赔偿标准的考量因素加以补充或参照适用。最终,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将实现在《中国民法典》(合同编总则)中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允许原则。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维田
不违法之诉(non-violationcomplaints)是GATT/WTO体制里一个特有的程序规则。“不违法之诉”这个概念,似乎是违反法律常理的。为何会出现对不违反条约义务的行为也可起诉的规则,需从GATT第23条说起。这个作为GATT争端解决核心条款,标题叫“(利益的)抵消或损伤(nullificationor impairment)”而不叫“解决争端”。这个标题实际上制定了一个诉因标准,即不以违反条约规定(即违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文松 王晓
预期违约制度对促进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公平化,保障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合同法》已对预期违约制度进行了相关规定,但由于法律规定的粗疏,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对预期违约制度进行简要概述,并对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在阐明现行《合同法》有关预期违约制度规定所存在的不足后,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
预期违约 明示预期违约 默示预期违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喻勤娅
我国的《合同法》没有确立完整的预期违约制度,只是在条款中作出了一些相应的零碎的规则。如何制订预期违约制度?笔者通过《公约》与《美国统一商法典》的比较,说明《公约》既吸收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的精华,又采纳了大陆法系的一些规则。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这对于我国立法是一个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忠兴
对我国的违约金制度,理论界已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由于没有兼顾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违约本身固有的特点,因此不尽完善。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关于违约金的性质违约金是指当事人违约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它不等同于违约责任;违约金只是违约责任的一种形式。违约金由于其赔偿损失和罚金形式的存在、因而具有补偿性或惩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彬 张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案情回放]2002年7月27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昌平镇南郝庄村的私立汇英学校的高一女生小华在路过学校时,无意间发现学校大门口以前高悬的私立汇英中学的校牌被换成了“北京现代管理学院”。她一下子蒙了:“咱们的学校哪里去了?”她清楚地记得,就在本月6日离校时,王森校长还精心给学生们安排了8月11日的补课;离校之前,她向妈妈要了下学期的学费4000多元,亲手交给了学校。难道这一切完全改变了?虽然小华觉得这不大可能,但她拿起电话告诉了同班的多位同学。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陶红
联邦教育贷款是政府提供担保、以学生预期收益为基础的信用贷款。联邦政府对大学生的贷款是一种必须偿还原贷和利息的高等教育资助形式,是联邦资助的主要形式,其偿还机制中的制度性建设非常重要,关系到助学贷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就美国联邦学生贷款制度、偿还机制及违约处理作一剖析,以对我国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
联邦学生贷款 偿还机制 违约处理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廷华
利用经济学方法全面地检验各种违约责任形式对履行激励、预防激励、信赖投资以及风险分配的影响,发现没有任何一种违约责任形式在上述四个维度上都具有上佳表现。相比较而言,没有违约责任、信赖利益赔偿以及实际履行这三种责任形式表现较差,而期望利益赔偿和约定赔偿表现稍好。此外,约定赔偿在风险分配方面最有优势,它可以实现最优风险分配的约定赔偿数量明显高于期望利益赔偿,这暗示合同法调整违约金数量的规定可能是无效率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莲叶
合同是市场交易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为公平地保护交易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合同法设定了预期违约制度 ,它源于英美法 ,大陆法在类似问题上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 ,而我国《合同法》兼收并蓄 ,同时规定了两项制度 ,对此 ,需要提出的看法是 :它破坏了两项制度的原貌和完整性 ,容易造成适用上的混乱 ;预期违约制度较之不安抗辩权更为优越 ,具有公平、效益、安全等价值 ;建议尽早修订我国《合同法》 ,完善预期违约制度 ,以默示预期违约替代不安抗辩权制度 ,使预期违约这一先进制度的功能和效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完整的发挥。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国华 张崇胜
信用违约互换(CDS)具有期货特征,是以债券为基础资产的契约型证券衍生品。域外CDS的监管呈现出明显的场内化趋势,与CDS场外产品的属性非契合,也与我国市场实践相背离。CDS在我国刚推出不久,其监管要在投资者保护与市场自治之间寻求均衡。在明确界定CDS法律属性的前提下,秉承原则性、自律性的监管理念,按照功能监管模式将其监管主体确定为证监会。其次,对《证券法》和《期货法》做出相应调整,明确其监管依据为《期货法》。再次,建立监管协调机制,确立"长臂管辖""跨境监管"等具体制度,引导信用违约互换回归风险缓释的初衷。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新军
预期违约制度来源于英美法,它是英美法重视实务和实证思维在具体法律规则上的体现,《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此加以吸收,但同时也与之有一定的差异,反映了国际商事法律是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相互密切交流并产生制衡状态之后的结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