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82)
- 2023(9512)
- 2022(7615)
- 2021(7233)
- 2020(5899)
- 2019(13408)
- 2018(12933)
- 2017(24072)
- 2016(12757)
- 2015(14699)
- 2014(14548)
- 2013(14251)
- 2012(13447)
- 2011(12325)
- 2010(12396)
- 2009(11781)
- 2008(10761)
- 2007(9778)
- 2006(8663)
- 2005(7852)
- 学科
- 济(50888)
- 经济(50832)
- 管理(31782)
- 业(28467)
- 中国(26717)
- 融(26064)
- 金融(26057)
- 银(23729)
- 银行(23710)
- 行(23118)
- 企(22074)
- 企业(22074)
- 方法(18839)
- 数学(16918)
- 数学方法(16820)
- 农(14966)
- 制(14806)
- 财(14313)
- 贸(12614)
- 贸易(12600)
- 易(12423)
- 地方(12215)
- 业经(11382)
- 中国金融(11284)
- 体(10641)
- 学(9870)
- 农业(9781)
- 理论(8621)
- 务(8310)
- 财务(8269)
- 机构
- 大学(175476)
- 学院(173651)
- 济(79718)
- 经济(78160)
- 研究(68271)
- 中国(60157)
- 管理(59535)
- 理学(49364)
- 理学院(48792)
- 管理学(48074)
- 管理学院(47756)
- 京(38874)
- 财(37666)
- 科学(37648)
- 所(33979)
- 中心(32403)
- 研究所(30758)
- 财经(29237)
- 农(29170)
- 经济学(26925)
- 经(26876)
- 江(25907)
- 北京(25411)
- 院(24861)
- 经济学院(24271)
- 业大(22826)
- 农业(22734)
- 范(22702)
- 师范(22435)
- 财经大学(21918)
- 基金
- 项目(112417)
- 科学(87829)
- 研究(86555)
- 基金(81293)
- 家(71201)
- 国家(70608)
- 科学基金(58902)
- 社会(55671)
- 社会科(52846)
- 社会科学(52838)
- 省(41648)
- 基金项目(41417)
- 教育(39387)
- 划(35713)
- 编号(34650)
- 自然(34373)
- 资助(33963)
- 自然科(33598)
- 自然科学(33584)
- 自然科学基金(33011)
- 成果(30072)
- 重点(26059)
- 部(25986)
- 发(25521)
- 课题(25464)
- 国家社会(24414)
- 中国(24249)
- 创(23682)
- 性(22741)
- 教育部(22470)
共检索到288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叶未明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现象,如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动、汇率波动、区域性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等等。这些新的问题和现象,不仅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均衡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通过某些金融变量(如汇率、利率等)的传递,对国内的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与国内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国际和国内经济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这些新的变化对已有的国际金融理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纪崴
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砥砺前行,不断建立并扩大革命根据地,以星星之火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最后武装夺取城市从而取得了全国胜利。新中国的金融机构也是先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带着人民银行进城"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在新解放区普设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并按照人民政府对新解放区原有各类金融机构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接收官僚资本银行,取消在华外国银行的特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魏革军
曾康霖,西南财经大学教授、金融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康霖先生1935年11月出生于四川泸县,1960年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财政系并留校任教,1983~1990年任四川财经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1991~1999年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2000年至今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曾康霖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金融改革与现实发展问题的研究,著述颇丰,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专著10多部,他曾经担任过"金融理论系列专著"等丛书以及多部全国统编教材、重点教材的...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中国金融学年鉴》是国内首部金融学专业学科年鉴,2022年卷为首卷。该年鉴基于高水平的金融学研究成果,通过学科综述、论文精粹、重要专著、研究课题、著名金融学家介绍等栏目和丰富翔实的资料,全方位展示中国学者对金融学学科建设的不懈探索和取得的主要成就,详细记录中国金融学学术发展史,反映中国学者如何围绕“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金融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关键词:
金融学 《中国金融学年鉴》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从入关到入世的风雨13年间 ,中国的金融业经历了扩张、繁荣到调整、改革的发展之路 ,金融业迅猛发展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进一步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从入世到外资银行享有与中国银行业同样的待遇仅有5年 ,在充斥着外在竞争压力和内部改革压力的5年中 ,中国的金融业又将如何应对 ?这已成为中国金融界广泛都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期摘要中国银行系统参加中央金融团工委“WTO·中国金融”青年论坛的入选论文 ,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入世”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林
始于2011年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由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设立,旨在表彰为拓展金融理论研究、推动金融学科建设、培养优秀金融人才作出卓越贡献的金融前辈。2015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评选结果近日揭晓,俞天一教授、王佩真教授和吴念鲁研究员共同获此殊荣。本刊特发表通讯文章以示祝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叶复 叶伟春
中国金融思想史学重要奠基人叶世昌叶世昌教授,1929年生于浙江台州,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银行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52~1972年在上海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任教,1972年后一直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任教至今。叶世昌教授于1978年起任硕士生导师,1985年被评为教授,198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关键词:
金融学科建设 中国金融史 叶世昌 成就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谢明明
我国的金融学科起源于西方的"货币银行学",但又有所区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金融学科经历了奠基阶段(1949~1979年)和开放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随着1979年中国金融系统恢复,我国逐步形成了适应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体系,并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基于金融学学科起源,系统梳理了我国金融学科的演进以及本土化应用情况,并对金融学科进一步发展做出思考。
关键词:
金融学 改革开放 发展史 前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魏革军
黄达,1925年生,天津市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就学于华北联合大学法政学院财经系,1950年秋季学期开始讲授货币银行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毛一文
近年来就金融体系脆弱性监测指标开发和应用的研究方兴未艾 ,合适的核心指标集和综合指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中国建立金融脆弱性监测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然后详细介绍了国际社会关于金融脆弱性监测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最后结合我国加入 WTO的现实就综合指标设计和核心指标集的构成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式
关键词:
金融脆弱性 综合指标 核心指标集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艺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林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面临投入资本不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严峻状况,制约着中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为了弥补资金缺口,林业金融服务体系应运而生,以实现林业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规避林业投资中遇到的风险,满足林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由秦涛、陈国荣、顾雪松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金融学》一书,从林业和金融深度融合的视角出发,分析林业的金融特征和关键要素,详细阐述林业金融发展方向和内容,介绍林业金融产品,初步构建林业金融服务体系,为解决中国林业金融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林业金融学》共有十三个章节,聚焦林业金融领域,系统阐述相关的林业金融产品,拓宽林业投资和融资渠道,促进林业资金的流转和高效配置,能够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第一章为概述,阐述国内外林业金融服务体系的相关内容以及关键要素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系统介绍林业金融的理论框架、支持机理和发展模式。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分析林业金融的需求和供给。第五章至第十三章具体分析林业信贷、林业债券、林业PPP、林业信托等林业金融产品,以案例的形式介绍林业产业的投资情况、林产品期货、森林保险财政补贴、林业银保合作机制等内容,完善林业发展所需的金融资源和相关配置,为林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尼古拉斯·博斯特 孔莹晖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发热议。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保险产品、第三方支付、对等联网借贷(P2P),以及其他更为奇特的投资产品。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传统银行的范畴。尽管与传统金融部门庞大的资金规模相比,投资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资金规模仍相对较小,但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还是引起了银行界的担忧与不满。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产生了几个关键问题: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