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52)
- 2023(5722)
- 2022(4692)
- 2021(4163)
- 2020(3511)
- 2019(7588)
- 2018(7205)
- 2017(13321)
- 2016(7395)
- 2015(7735)
- 2014(7378)
- 2013(7096)
- 2012(6396)
- 2011(5663)
- 2010(5334)
- 2009(4850)
- 2008(4630)
- 2007(3849)
- 2006(3241)
- 2005(2607)
- 学科
- 济(25791)
- 经济(25760)
- 管理(20044)
- 业(19728)
- 企(15155)
- 企业(15155)
- 方法(13488)
- 数学(12446)
- 数学方法(12311)
- 农(7748)
- 学(7352)
- 财(7275)
- 贸(7205)
- 贸易(7205)
- 易(7059)
- 中国(6158)
- 业经(5771)
- 农业(5475)
- 技术(4878)
- 环境(4855)
- 务(4630)
- 财务(4623)
- 财务管理(4618)
- 企业财务(4390)
- 制(4068)
- 产业(3930)
- 划(3827)
- 地方(3823)
- 出(3752)
- 银(3601)
- 机构
- 大学(104578)
- 学院(104192)
- 济(39847)
- 经济(39234)
- 管理(38756)
- 研究(37501)
- 理学(35116)
- 理学院(34688)
- 管理学(33806)
- 管理学院(33652)
- 农(29984)
- 科学(28010)
- 中国(25999)
- 业大(24762)
- 农业(24429)
- 京(21583)
- 所(20559)
- 研究所(19585)
- 农业大学(16863)
- 中心(16571)
- 财(15814)
- 江(14177)
- 院(13786)
- 财经(13576)
- 室(13528)
- 省(13229)
- 实验(12988)
- 北京(12812)
- 经(12550)
- 业(12517)
- 基金
- 项目(82507)
- 科学(63434)
- 基金(61446)
- 家(58455)
- 国家(58004)
- 研究(48950)
- 科学基金(48071)
- 自然(35126)
- 自然科(34355)
- 自然科学(34341)
- 自然科学基金(33753)
- 基金项目(33341)
- 省(32497)
- 社会(32027)
- 社会科(30477)
- 社会科学(30468)
- 划(28096)
- 资助(24279)
- 教育(21828)
- 重点(19112)
- 计划(19098)
- 科技(17672)
- 创(17532)
- 科研(17150)
- 部(17055)
- 发(16922)
- 创新(16513)
- 编号(16457)
- 业(16065)
- 农(14424)
共检索到134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昌亨 杜丽娟 焦文娟 马雅娜 吕佩佩 纪薇 温鹏飞
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叶片为试材,初步研究了UV-C照射对葡萄叶片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C照射30 min后,叶片内总酚、总类黄酮、黄烷醇类多酚含量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处理后2 h分别提高了2.39%,5.75%,33.16%;处理后4 h分别提高了1.47%,8.74%,18.50%;处理后6 h分别提高了1.53%,10.03%,8.98%;处理后8 h分别提高了1.23%,7.04%,5.13%;处理后10 h分别提高了0.86%,3.31%,0.73%。方差分析表明,总酚含量在处理后2 h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总类黄酮含量在处理后6 h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黄烷醇类多酚含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宝 张振文 张小转 童平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2个不同海拔条件下赤霞珠果实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为不同立地条件下酿酒葡萄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海拔(1 280 m)坡地和低海拔(909 m)谷地种植的赤霞珠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法、铜离子还原能力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10种单体酚(没食子酸、安息香酸、丁香酸、咖啡酸、阿魏酸、香豆酸、水杨酸、儿茶素、槲皮素、芦丁)含量进行分析,比较海拔对赤霞珠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坡地和谷地赤霞珠果实糖酸比分别为18.7和20.3,与坡地赤霞珠相比,谷地赤霞珠的成熟度较好;坡地和谷地赤霞...
关键词:
赤霞珠 黄土高原 酚类化合物 抗氧化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温鹏飞 邢延富 牛铁泉 高美英 牛兴艳
以5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初步研究了UV-C照射对果实品质形成和多酚类物质积累的作用。结果表明,植株定期接受UV-C照射并不改变果实品质形成和多酚类物质积累规律,但明显影响成熟葡萄果实品质和多酚类物质含量。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适度UV-C照射对成熟果实大小、有机酸含量、总酚含量无明显影响,但会导致花色苷、总糖含量增加,Vc含量降低,以及诱导类黄酮、黄烷醇类多酚积累,从而显著影响果实品质。此外,UV-C照射对果实品质形成和多酚类物质积累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发育阶段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
关键词:
UV-C 果实品质 多酚类物质 葡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珍 刘迪迪 吴佳颖 梁攀 张振文
【目的】探究机械修剪预留的叶幕厚度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及酚类物质的影响,为完善夏季叶幕管理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山西尧京酒庄葡萄种植基地,设置叶幕厚度85cm+人工除副梢(H85+C)及叶幕厚度70cm(H70)、85cm(H85)、100cm(H100)4种处理,于果实成熟后采样测定还原糖、总酸、单宁等指标,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检测单体花色苷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葡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H85+C及H70处理能够促进果实成熟,其中H85+C处理葡萄还原糖、总酚及总花色素含量较H100处理分别提高13.8%,8.3%和29.3%,总酸和单宁含量较H100处理分别降低15.8%和17.6%;H70处理葡萄还原糖及总花色素含量较H100处理分别提高了12.5%和9.3%,总酸、总酚及单宁含量分别降低10.6%,4.3%和27.7%。叶幕厚度对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及单体花色苷的组成无影响,H85+C和H70处理单体花色苷含量较H100处理分别提高39.7%和28.8%,H70处理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最高。【结论】山西襄汾地区赤霞珠葡萄叶幕厚度85cm+人工除副梢或叶幕厚度70cm处理是较优的修剪管理模式,但考虑成本因素,建议叶幕厚度以70cm为宜。
关键词:
赤霞珠 机械修剪 叶幕厚度 果实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朝阁 周娜 李天来 刘志恒
为探索钙对化学诱抗剂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β-氨基丁酸(BABA)和龙胆酸(GA)诱导番茄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在番茄6叶期用上述化学诱抗剂处理第3叶片,并分别喷施CaCl2、蒸馏水(H2O)、LaCl3和EGTA,然后测定各处理第3叶片(诱导叶)和第5叶片(非诱导叶)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化学诱抗剂处理后,番茄诱导叶及其上位非诱导叶中酚类物质含量均升高;其中,SA、MeJA和GA处理后第2天,酚类物质含量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而BABA处理后第1天酚类物质含量即达到高峰。(2)外源Ca2+显著促进诱抗剂对番茄叶片中酚类物质积累的诱导,4种诱抗剂与Ca2+共同处理...
关键词:
番茄 钙 化学诱抗剂 酚类物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爱华 王松峰 宫长荣
研究了氮素用量对烤烟上部叶片主要多酚类物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随氮素用量增加而升高,且各个处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打顶后20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强,各处理PAL活性均从打顶开始逐渐升高,并在打顶后30d达到高峰,随后迅速降低;氮用量对总酚、绿原酸、类黄酮的含量也有一定影响,氮用量高的处理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烤后烟叶多酚类物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芳香值以施氮量45.0kg/hm2时最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洪宇 王军辉 黄晓华 雷鸣 董娟娥 尉芹
自由基具有强氧化性,机体衰老及多种疾病如肿瘤、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的诱发促进机制都与自由基有关[1]。自由基的减少,不仅要靠自身的清除系统,还需要外部抗氧化剂的协助。近年来,关于合成抗氧化剂的副作用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因此,寻找安全、高效的植物源类抗氧化剂,已成为食品领域研究的热点。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为紫葳科(Bignoniaceae)梓属植物,落叶乔木,《本草纲目》记载楸树树皮、叶具有药
关键词:
楸树 无性系 总酚 抗氧化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朝霞 侯思宇 杨武德
【目的】克隆与苦荞芦丁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序列,探讨外源前体物质及UV-C辐射条件下芦丁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分子选育高芦丁含量荞麦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简并引物结合3′RACE的方法,克隆苦荞芦丁合成途径相关基因;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持续添加外源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Phe)前体(1、2、4 mg.L-1)1—5 d和辐射时间(1、3、5、7 h)UV-C处理条件下叶片芦丁含量的变化,qRT-PCR分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Phe(4 mg.L-1)处理1 d,芦丁含量(26.15 mg.gFW-1)为未处理对照(12.55 mg.gFW-1)的2倍;U...
关键词:
苦荞 芦丁 苯丙氨酸 UV-C 基因表达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永江 付艳东 杜远鹏 翟衡
【目的】探讨温度与光照交叉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光系统功能的伤害机制。【方法】以一年生‘赤霞珠’为试材,设置不同温度(28、34、37、40℃)与光强(800、1600μmol.m-2.s-1)组合,测定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不同温度和光强处理对葡萄叶片PSⅡ活性的影响。【结果】无论高光强还是适宜光强下,随着处理温度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性能指数(PIABS)、捕获光能用于QA以后的电子传递的概率(ΨEo)、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均呈下降趋势;PSⅡ激发压(1-qP)、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伟 吴亚维 王彬 宋莎 罗昌国
【目的】探明健康叶与病叶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以及各品种感病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与白粉病抗性的关系。【方法】以14个不同苹果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其病健叶叶片组织内叶绿素、可溶性糖及蛋白质的含量变化,研究白粉病对苹果叶片叶绿素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健康叶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均高于病叶片,各品种健康叶的叶绿素含量依次为凉香>王富>红富士>布瑞本>华红>新红星>金冠>红盖露>蜜脆>凯蜜欧>皮诺娃>翠秋>王林>天红2号,可溶性糖含量依次为红盖露>凯蜜欧>王林>蜜脆>华红>布瑞本>凉香>王富>皮诺娃>天红2号>红富士>翠秋>金冠>新红星,蛋白质含量依次为凉香>王富>红富士>华红>布瑞本>红盖露>新红星>蜜脆>王林>金冠=凯蜜欧>皮诺娃>翠秋>天红2号。蛋白质含量与苹果白粉病抗病性呈中等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479;而叶绿素及可溶性糖含量与苹果白粉病抗性基本无相关性,相关系数仅0.038和0.048。【结论】苹果受到白粉病危害会降低其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及蛋白质含量。
关键词:
苹果白粉病 叶绿素 蛋白质 可溶性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乔玲玲 马雪蕾 张昂 吕晓彤 王凯 王琴 房玉林
【目的】探究不同因素对葡萄果实理化性质及果皮中花色苷含量的影响,为改善葡萄原料品质及酿酒工艺中花色苷的浸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为原料,以未处理葡萄果粒为对照,测定温度(20,30,40℃)、pH(2.2,3.0,4.0,5.0,6.0,7.0,8.0)及脱水处理(用质量分数5%的食盐溶液分别脱水0.5,1,1.5,2,3,4,6,9,12H)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pH等理化性质指标及果皮花色苷(可浸提花色苷、不可浸提花色苷、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相比,20~30℃处理48H可使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4.12~6.52°Brix,总酸质量浓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娇娇 宋丽 周鑫胜 杨秀云
不同温度处理盆栽紫罗勒(Ocimum basilicum ‘Purple Ruffles’)植株后,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自动进样(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技术分析了紫罗勒叶片芳香物质的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各温度处理下紫罗勒叶片共检出55种化合物,其中芳樟醇是紫罗勒叶片的主要芳香成分。但不同温度处理后,紫罗勒叶片芳香物质的成分及相对含量有所不同。综合考虑,温度为15℃(昼/夜,20℃/10℃)是紫罗勒芳香成分提取较为理想的温度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温鹏飞 邢延富 牛铁泉 高美英 牛兴艳
【目的】阐明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植株接受UV-C照射对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的作用。【方法】以5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定期对植株进行UV-C照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法对黄烷醇类多酚积累及其生物合成关键酶LAR表达进行分析,从底物、酶活性、蛋白质含量及基因转录水平阐明UV-C对Vv lar1、lar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UV-C照射并未改变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规律,但诱导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特别是在幼果期,UV-C照射明显诱导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UV-C照射诱导葡萄果实LAR酶活性升高,LAR1、LAR2蛋白...
关键词:
葡萄果实 UV-C 黄烷醇类多酚 LAR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耿庆伟 邢浩 翟衡 蒋恩顺 杜远鹏
【目的】自然界中臭氧与强光和高温逆境因素往往同时存在,探讨光强和温度及臭氧的交叉胁迫对葡萄叶片光系统功能的伤害机制,为生产上通过调控光照、温度缓解臭氧对葡萄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盆栽‘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120±20)nL·L~(-1)的臭氧浓度下,不同光强(800、1 600μmol·m~(-2)·s~(-1))与温度(26℃、40℃)处理对光系统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臭氧胁迫下40℃的高温和1 600μmol·m~(-2)·s~(-1)的强光均可以显著降低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_m)以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同时降低了光系统I激发能分配系数(α),增大了光系统Ⅱ激发能分配系数(β),导致两个光系统之间的激发能分配严重偏离平衡,造成了光系统Ⅱ的伤害,1 600μmol·m~(-2)·s~(-1)的强光影响大于40℃的高温影响,强光、高温与臭氧复合胁迫对葡萄叶片影响最为严重。其中臭氧、适光、高温(T2)和臭氧、强光、适温(T3)处理后的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值分别比臭氧、适光、适温处理(T1)降低了10.3%和38.8%,臭氧、强光、高温(T4)处理后F_v/F_m降幅最大,达到54.8%。T2、T3和T4处理后叶片PSⅡ的潜在活性F_v/Fo分别比T1降低了30.4%、69.6%和80.3%。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单位面积内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_m值分别降低了26.8%、68.4%和70.2%,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Ψo值分别比T1降低了11.2%、21.6%、40.8%。T2、T3及T4处理葡萄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F_v’/F_m’值分别比T1降低了7.9%、22.1%和42.3%;同时,各处理显著降低了植物叶片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T4处理降幅最大,比T1降低了62.5%,T2和T3处理分别降低了17.6%和37.5%。T2、T3和T4的叶片光化学淬灭q_P值分别比T1降低了10.7%和19.8%和39.5%。T2、T3和T4处理后葡萄叶片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分别比T1处理降低18.8%和38.8%和62.0%。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吸收的光能用于热耗散的比例均增加,增幅分别为15.9%、36.2%和60.5%,同时,过剩光能分别增加12.5%、19.1%和25.2%。不同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PSI激发能分配系数(α),与T1相比,T2、T3和T4分别下降了6.6%和12.8%和25.1%;同时,不同处理后叶片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β)均显著上升,T2、T3、T4分别比T1升高了4.5%、8.7%、17.1%。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变化趋势与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一致,T2、T3处理的β/α–1分别比T1升高37.7%和78.3%,T4升高幅度最大,达到187.8%。【结论】温度、光照逆境增加了PSⅡ活性对臭氧胁迫的敏感性,以强光胁迫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而高温、强光胁迫下臭氧对PSⅡ活性抑制程度最大。
关键词:
葡萄 臭氧 光照 温度 叶绿素荧光参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永骏 杨延杰
采用耐冷性不同的3个茄子品系,研究不同亚低温((18±1)℃/(12±1)℃)持续时间及恢复期对茄子苗期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与活性氧清除物质(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低温处理过程中,茄子苗期叶片的可溶性糖、脯氨酸、谷胱甘肽以及SOD、POD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亚低温处理初期大幅下降,后期变化幅度趋于平缓;POD同工酶在亚低温处理初期Rf=0.114 8时的酶活性明显增强,处理6 d时耐低温茄子品系0814出现一条Rf=0.196 7新酶带。适温恢复后,脯氨酸、谷胱甘肽含量以及SOD、POD活性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