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06)
- 2023(9169)
- 2022(7767)
- 2021(7525)
- 2020(6159)
- 2019(13797)
- 2018(13418)
- 2017(25567)
- 2016(13573)
- 2015(15165)
- 2014(14504)
- 2013(14067)
- 2012(12903)
- 2011(11964)
- 2010(11878)
- 2009(11259)
- 2008(10872)
- 2007(9412)
- 2006(8512)
- 2005(7707)
- 学科
- 济(53200)
- 经济(53145)
- 管理(36390)
- 业(33404)
- 企(25904)
- 企业(25904)
- 方法(21289)
- 数学(19172)
- 中国(19137)
- 数学方法(18924)
- 农(16581)
- 贸(15038)
- 贸易(15030)
- 易(14785)
- 财(13671)
- 制(11457)
- 业经(10898)
- 策(10782)
- 农业(10272)
- 银(9935)
- 银行(9931)
- 行(9666)
- 学(9264)
- 融(9223)
- 金融(9222)
- 环境(8527)
- 地方(8470)
- 及其(8311)
- 关系(8114)
- 发(7594)
- 机构
- 学院(186017)
- 大学(184577)
- 济(86895)
- 经济(85407)
- 研究(69355)
- 管理(69016)
- 理学(58825)
- 理学院(58213)
- 管理学(57326)
- 管理学院(56978)
- 中国(54680)
- 财(39759)
- 京(38702)
- 科学(37909)
- 所(34138)
- 财经(31017)
- 研究所(30817)
- 中心(30709)
- 经(28495)
- 经济学(28002)
- 江(26528)
- 农(26517)
- 经济学院(25135)
- 北京(25080)
- 院(25043)
- 范(24610)
- 师范(24445)
- 财经大学(23008)
- 业大(22250)
- 州(20955)
- 基金
- 项目(120070)
- 科学(96260)
- 研究(92364)
- 基金(89350)
- 家(76876)
- 国家(76281)
- 科学基金(65363)
- 社会(60742)
- 社会科(57739)
- 社会科学(57733)
- 基金项目(45015)
- 省(43554)
- 教育(42724)
- 自然(39632)
- 自然科(38744)
- 自然科学(38735)
- 自然科学基金(38075)
- 划(37746)
- 资助(37612)
- 编号(37232)
- 成果(31241)
- 部(28475)
- 重点(27264)
- 发(26811)
- 课题(26305)
- 国家社会(25990)
- 中国(25389)
- 教育部(25077)
- 创(24958)
- 性(24240)
共检索到288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柏
为了振兴经济,国际协定成为克服语言和文化等障碍促进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希望通过放宽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约束促进双边或多边的合作和商务。不同国际协议成员之间的交错使得亚太地区国家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竞争和牵制,格局形势日趋复杂化,TPP的产生使得错综复杂的亚太地区国家关系中增加了新的选择。面对TPP形成的压力与挑战,中国应架构自身的国际经济政治战略部署,在不同方向延伸和拓展,通过战略性经济带扩充贸易发展空间,增强区域的国际领导力。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开拓和加宽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同时,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自身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才是根本。国强民富的经济实力最终必将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邓昌雄
国际新秩序的形成总是以地区新秩序的建立为先导,亚太地区各国互利合作、和平共处、相互制衡的力量架构,有利于在全球率先建立地区新秩序。该地区新秩序目标模式的特点有三:合作与竞争同在;多样性与一体化共存;互利与互补同构。但是,新秩序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有许多制约因素。
关键词:
亚太地区新秩序,有利条件,特点,制约因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曹云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提出与今后的逐步实施,标志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向前迈进,它表明,该地区中国、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已经不满足于过去那种旧的地区经济秩序,他们希望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为本区域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争取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和更多参与的经济新秩序。
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 新秩序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苗吉 李福建
在亚太地区,存在着以美日同盟与东盟主导地区进程、地区秩序主张和未来秩序形态,并在经济、文化与安全领域展开密切互动与激烈竞争。在经济领域,存在美国主导的TPP和东盟主推的RCEP;在政治文化领域,存在美日同盟所倡导的美式民主与价值观念和以东亚共同文化传统;在安全领域,则存在着以美日同盟为基轴的同盟模式和以东盟通过权力均衡与多边机制确保安全的集体安全模式。两种模式并驾齐驱,相互竞胜,使东亚出现了两种差异化的地区进程,其互动模式必将对未来亚太地区秩序造成重大影响。
关键词:
美日同盟 东盟 模式 亚太秩序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肖杰
著名经济学家肖灼基说:商品经济的规律要求市场有规范和秩序,我们提倡树立新秩序,其前提应是:1.给商品经营者以充分的自主权;2.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体系,让每个商品经营者通过广泛的、大量的市场活动,展开经营;3.经营者在市场上应相互
关键词:
商品经营者 企业兼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黄朝翰 林发彬
东亚是指中国、日本和四个新兴工业经济体(韩国、台湾、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以及东盟经济体。东亚第一波高增长由日本引领,并迅速扩散到四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一些东盟国家。这是第一代东亚共同体的崛起。东亚第二波高增长是由中国引领的,目前正被扩散到整个东亚区域。比较而言,中国引领的第二代东亚共同体在经济上比日本引领的第一代更为强大。中国不仅是东亚增长的引擎,也是区域经济整合的催化剂。然后,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还不能改变东亚地缘政治的形势。中国"和平崛起"这一理念并未得到东亚国家的广泛认同。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总体关系仍将是"政冷经热"的局面。美国不断在东亚增强其政治和战略地位,使得中国与其他东...
关键词:
东亚经济新秩序 以中国为中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彭支伟 张伯伟
本文运用CGE模型,对TPP和FTAAP对APEC成员、特别是中美日韩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不包含中韩的TPP将使两国经济受到冲击,而加入FTAAP将为两国带来较显著的收益;已加入TPP谈判的成员将获益于TPP,但在FTAAP下的总收益更高.中国加入TPP将在使自身获益的同时,促进美日两国的收益。产业层面,加入TPP或FTAAP将使中国农产品、纺织服装和电子行业的产出和贸易实现增长,汽车业将受冲击。美国几乎全部行业的产出和进出口将因TPP和FTAAP而增加。日本农业部门多数将受到冲击,纺织和汽车部门受益,电子和其他运输设备在中韩参与的情形下将受冲击,而韩国的重要行业在FTAAP方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宋玉华
冷战结束这一划时代事件使国际政治结构和经济秩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利益格局和发达国家的对外经济战略.经济利益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时期的对外战略已让位于通过确保经济利益维护安全利益的新战略.上述变化正是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矛盾和斗争加剧的大背景.本文即在这一背景下,展望新世纪国际贸易秩序的框架结构、特点及其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简述亚太地区面临的严重挑战及拟采取的对策.一、冷战结束带来的深刻变化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矛盾斗争的加剧是在前20年国际贸易格局变动、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更是9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发生剧变的直接...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韩召颖 王辛未
全球化、美国单极格局和制度化合作是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显著特征。通过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体系内行为体的互动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秩序的转型方向。受疫情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地区合作受阻,进一步加剧国内政治与国际体系的反向联动。同时,疫情凸显美国体系领导力缺失,大国制度博弈愈演愈烈,既有体系结构的不稳定性提升,冲击现行国际秩序。整体而言,国际秩序未发生本质改变,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进一步持续、制度安排中功能性合作与新制度建立加速推进。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将在重组整合中波动前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积极推动多边主义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应对国际体系无序状态的同时,以国内发展作为应对秩序转型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魏思峣 粟良莹 蒋坤良 宋加山
国际油价波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对亚太和中国股市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还有待拓展。鉴于冲击类型不同,本文将日度频率的油价波动分解为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风险冲击,并基于基准回归模型与动态GARCH-Copula-CoVaR模型考察三类冲击对亚太和中国股市的影响与风险溢出。回归结果表明,需求冲击和风险冲击引起的油价上涨能显著提高两地区股市的平均收益,而供给冲击对此几乎无影响。从风险溢出视角看,中国股市在亚太地区主要扮演被动接受风险传染的角色:从需求冲击看,中国股市更易受到影响,呈现出风险净溢入的角色;但从风险冲击看,中国股市并不是联动亚太股市整体波动的源头,角色较为独立。结合上下行风险视角发现,两地区股市的上行风险总是显著大于下行风险,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特征。但与亚太股市相比,中国股市风险值的波动更为剧烈。本文认为,辨析不同成因、来源的油价冲击,前瞻性预警亚太地区的油价波动风险,对于稳定我国股市、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夯实我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治理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潇 孙悦
在全球化迈向深度调整期的新形势下,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逆全球化风暴迅速刮向亚太地区,中国作为全球新兴的经济体及亚太区域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积极应对逆全球化浪潮。与此同时,亚太区域内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均受到了逆全球化的冲击而面临新的挑战,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雪上加霜。中国应将全球共治理论作为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理论基础,同时借助RCEP、FTAAP、"一带一路"倡议,提升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引领亚太区域经济走向深度一体
关键词:
逆全球化 亚太区域 经济一体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金凤德
随着冷战格局的解体,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问题成了近年来国际社会的一大热门话题。东北亚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东北亚的一员,既然参与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就不能不把“秩序”作为战略问题来加以考虑。本文就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东北亚经济秩序问题谈一些看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方毅 桂鹏
本文从长期关系、短期作用和方差分解方面,分析了次级贷危机前后亚太股市的联动程度。首先,协整检验表明,亚太股市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在次级贷危机前后发生了明显的结构转变。其次,Granger非因果检验表明,亚太股市在次级贷危机后,市场间短期作用大大加强。再次,我们定义了单个市场联动程度判断准则,并且结合方差分解发现,亚太地区股市在次级贷危机后单个市场独立性显著降低。总体而言,亚太地区股市在次级贷危机之后联动程度进一步加强,支持弱分割市场理论;美国股市是地区股市领导者;日本股市变化最大,次级贷危机后,市场独立性变得最弱;中国大陆股市也不断融入区域市场。建议政府和投资者对于本国(本地区)之外的...
关键词:
亚太地区 股票市场 联动 次级贷危机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吴敬琏 罗伯特·希勒
前不久,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罗伯特·希勒与我国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北京对话,共同探讨新时期世界和中国的金融问题。希勒教授从全球范围着眼,阐述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金融秩序”构想,提出“金融民主化”、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创新消除更广泛领域风险的探索;吴敬琏教授则着眼于现实中国经济和金融的风险所在,解释了银行及资本市场的风险成因,并强调提出了对弱势群体面临风险的关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宋绍英
战后东亚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地区)之间发展上追赶结构和经济上互补关系的形成以及各国国家战略中经济中心意识的增强,导致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势,并为建立区域经济新秩序创造了有利条件。东亚经济新秩序应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横向秩序”。建立这样的经济关系,大国的责任和贡献是重要的,当然决不应是以大国支配为内涵的“国际贡献论”,而应倡导国际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要害是在真诚合作中解决好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问题。特别是要处理好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合作问题,这种合作既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合作关系问题,又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共同发展问题,因而有着关键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