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01)
2023(8387)
2022(6865)
2021(6453)
2020(5335)
2019(12114)
2018(11501)
2017(21568)
2016(11419)
2015(12756)
2014(12146)
2013(12195)
2012(11246)
2011(10332)
2010(9977)
2009(9291)
2008(9079)
2007(7590)
2006(6697)
2005(5877)
作者
(34355)
(28776)
(28753)
(27109)
(18171)
(13953)
(12710)
(11458)
(11065)
(10086)
(9763)
(9337)
(9094)
(9023)
(8970)
(8778)
(8594)
(8413)
(8288)
(8040)
(7193)
(6965)
(6911)
(6471)
(6396)
(6340)
(6213)
(5969)
(5695)
(5678)
学科
(50759)
经济(50707)
管理(31588)
(30995)
方法(23825)
(23335)
企业(23335)
数学(21990)
数学方法(21887)
中国(16603)
(14638)
贸易(14632)
(14418)
(13725)
(11841)
业经(9781)
(9270)
(9227)
农业(9145)
环境(8317)
(8305)
银行(8273)
关系(7990)
(7983)
(7711)
金融(7711)
(7627)
技术(7353)
(6823)
(6653)
机构
大学(172687)
学院(168559)
(82235)
经济(81310)
管理(65035)
研究(63870)
理学(57590)
理学院(56960)
管理学(56276)
管理学院(55984)
中国(48651)
科学(37837)
(35923)
(33539)
(33345)
(32353)
研究所(30143)
财经(28020)
业大(27823)
中心(27450)
经济学(27306)
农业(26878)
(26008)
经济学院(24823)
北京(22710)
(22416)
财经大学(21333)
(20973)
科学院(20399)
(19332)
基金
项目(120529)
科学(95997)
基金(93120)
(84550)
国家(83940)
研究(81282)
科学基金(70854)
社会(57322)
社会科(54681)
社会科学(54668)
基金项目(48996)
自然(46129)
自然科(45158)
自然科学(45138)
自然科学基金(44433)
(42472)
资助(37935)
(37832)
教育(36207)
(28510)
编号(28112)
重点(27639)
国家社会(26139)
(25569)
(25406)
中国(24968)
教育部(24419)
创新(23957)
科研(23641)
人文(22795)
期刊
(78816)
经济(78816)
研究(49095)
学报(31879)
(29322)
科学(29130)
中国(28412)
大学(23629)
(23465)
学学(22766)
管理(22359)
农业(20026)
经济研究(15461)
(14419)
金融(14419)
财经(14385)
(12463)
(12213)
(11853)
问题(11407)
国际(11223)
业经(11141)
世界(10895)
技术(10600)
教育(9182)
技术经济(8479)
(8360)
业大(8077)
科技(7886)
统计(7824)
共检索到236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宋国友  
经过数年艰苦谈判,TPP在2015年终于基本达成。TPP的达成对于亚太地区将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地缘影响,包括地缘政治影响和地缘经济影响。TPP的达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不尽一致。TPP对美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华实际负面冲击较为有限。对于TPP所引发的区域和国际经济规则的竞争问题,中国要予以必要关注,它反映了美国的战略新动向。虽然TPP对中国真正影响不大,但是中国也要采取各种措施防范和应对TPP。这些措施不仅要立足于应对TPP自身,还要着眼于通过TPP提升中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帮助中国构建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高科  
随着国际能源供给的日趋紧张和能源价格的飙升,世界大国对能源的依赖也日显突出。能源资源储有量十分丰富的中亚地区,其地位和重要性也在世界能源供给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得到确认,大国对该地区的争夺渐呈白热化。美俄之间在中亚地区的争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控制权之争;二是石油与天然气运输线之争;三是对该地区军事主导权的争夺。俄美之间的争夺与斗争,不仅威胁中亚地区政治稳定,也给中亚相邻地区和国家、特别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带来安全隐患。中亚地区国家只有积极开展经济一体化合作,增加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才能使大国无机可乘,才能使该地区经济在安全轨道上健康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良  秦奇  张丹  成升魁  
印度洋通道是中国获取能源和其他资源、出口工业产品并同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国家交流合作的生命线。随着中美关系和中国周边地缘态势的深刻变化,中国需要积极谋划逐渐降低对传统的南海—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建设新的印度洋通道,从而降低自身的地缘环境风险,并由此优化国内经济发展布局,推动西南沿边地区进一步开发与开放,并提升中国同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水平。本研究从通道的定义和特征出发,梳理了现有及潜在的印度洋通道,比较分析了各条通道的战略意义、前景及地缘环境影响,从而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旭  董秀成  董立  
文章通过分析亚太地区油权均势特征和油气地缘格局,权衡大国之间的抗衡与制约态势,全方位分析了博弈矛盾基内的中、日、美核心博弈以及与之相关的多极博弈态势。根据均势原则认为亚太地区地缘格局会在较长时期出现大国互相制约,小国在平衡中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静时期。而面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多层次地缘政治封锁,中国应该"避风就势,联合抗衡",保障油气安全及供应多元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洪菊花  骆华松  
着力于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学科之争、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内涵之争。地缘经济学既不从属于也不会取代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对客观世界在时代特征、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领土等关键要素上存在不同见解,国家联盟、争夺领域、争夺地域、博弈手段在地缘政治时期和地缘经济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殊途同归并有着深刻的互动作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大国正在崛起、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地发展,但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地缘战略应以地缘经济为重心,地缘政治为根本。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宋效峰  
东南亚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湄公河次区域已成为大国东南亚外交的新焦点。美国把该区域视为亚太"再平衡"战略前沿,日本、印度等国也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加大对该区域的外交资源投入。在亚太格局重构背景下,次区域中小国家希望相关大国维持某种均势,而大国的权力运用及其互动则在深刻塑造着地区新秩序。鉴于湄公河次区域在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重要性,中国需进一步调整自身的参与策略,积极应对西南方向上复杂的地缘博弈。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刘雪莲  郭鸿炜  
"印太"概念下的地理范围指向及其区域建构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成熟和塑造。但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印太战略"选择已然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印太"概念下,更凸显了美国的主导性,以及中美竞争下的多国博弈态势,原有的东亚地缘政治结构的独立性减弱,而突出了大国竞争中的海洋元素。在这种转变下,中国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周边的战略压力将增大,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将给地区带来新的安全对抗格局并影响中国的战略选择,同时将增加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难度。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国仍然要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对话与缓和,致力于建设稳定的周边关系,致力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在新的"印太"区域,中国仍然要发挥出大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塑造和平与发展的地区新格局。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倪世雄  潜旭明  
本文分析了中美两国互动的地缘政治、互动的地缘经济、互动的地缘文明关系,以及新世纪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指出中美两国需要在疑虑中加强相互信任、在摩擦中加强相互合作,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全面推进建设性合作关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俊茹  石自忠  胡向东  
基于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主要粮食价格及中国和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借助带有随机波动性的TVP-VAR模型,实证研究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粮食价格的时变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价格受地缘政治风险冲击较大。地缘政治风险对粮食价格的冲击持续存在,大豆价格受地缘政治风险冲击最大,其次为玉米和小麦价格,粳稻价格受冲击较小;不同粮食价格在不同时期对冲击的反应存在差异;地缘政治风险冲击在2005年和2015年前后更多表现为正影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较中国地缘政治风险对粮食价格冲击影响更为剧烈。(2)"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中美贸易争端所处3个时期地缘政治风险对粮食市场具有不同程度冲击。"9·11事件"和中美贸易争端2个时期中国地缘政治风险对玉米价格产生较大负向冲击,伊拉克战争时期中国地缘政治风险对玉米和大豆价格具有正影响;地缘政治风险冲击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1年之后才趋于平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俊茹  石自忠  胡向东  
基于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主要粮食价格及中国和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借助带有随机波动性的TVP-VAR模型,实证研究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粮食价格的时变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价格受地缘政治风险冲击较大。地缘政治风险对粮食价格的冲击持续存在,大豆价格受地缘政治风险冲击最大,其次为玉米和小麦价格,粳稻价格受冲击较小;不同粮食价格在不同时期对冲击的反应存在差异;地缘政治风险冲击在2005年和2015年前后更多表现为正影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较中国地缘政治风险对粮食价格冲击影响更为剧烈。(2)"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和中美贸易争端所处3个时期地缘政治风险对粮食市场具有不同程度冲击。"9·11事件"和中美贸易争端2个时期中国地缘政治风险对玉米价格产生较大负向冲击,伊拉克战争时期中国地缘政治风险对玉米和大豆价格具有正影响;地缘政治风险冲击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在1年之后才趋于平稳。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欣  郭辰  
TPP和亚投行作为分别由美国和中国主导的经济一体化平台,在中美战略博弈中具有重要作用。亚投行虽然从提出倡议至今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发展势头迅速。与之相比,当前TPP的发展则遇到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二者在原动力与立足点、利益契合度以及运行准则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反映出中美两国对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以及战略思路方面的差异。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后认为,亚投行的成立使中国目前在与美国的战略博弈中占据了一定优势,而日本成为最大的输家。尽管如此,亚投行未来的运行与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惠文  葛岳静  马腾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国家实力的强制性趋于无形化,焦点转向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如何转化为实际影响力等问题。关注实体空间扩张和权力争夺的经典地缘政治理论对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现实及国际问题的解释力逐步削弱。文章采用新的地缘政治视角——地缘位势及其评价方法——来定量分析国家间的地缘关系,借鉴物理学"位势"概念和国际关系学"地缘重心论"等理论构建地缘位势模型,以中国—中亚为例探讨地缘关系的变化并尝试解释其规律性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以事件数据分析法表达的中国—中亚五国地缘关系来检验地缘位势模型分析的结果,结果一致性良好,地缘位势模型对地缘关系的衡量具有较高拟合度;(2)中国在中亚各国的地缘位势总量都呈逐年上升态势,五国位次几乎没有变动,由大到小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从地缘位势变化率来看分为起步(1999—2005年)和快速发展(2005年以后)两个时期;(3)影响中国在中亚地缘位势的因素中,地缘区位是其他地缘要素的基础,地缘利益是发展国家间关系的目的和出发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制约,这五方面也是我国在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亟待处理的战略重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汉英  
在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西方代表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进行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阐述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即: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西南部为地缘政治破碎带,地缘经济极具潜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是不稳定因素;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最后提出了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的"北联、西进、南合、东拓"地缘战略及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左宗文  姚新超  
本文从中国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员输美纺织品服装业角度,运用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出口产品相似度对中国和TPP成员国出口竞争力加以定量分析,并运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就TPP实施后中国和TPP成员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贸易流量进行定量估算。研究表明,中国及TPP成员在布和服装两大类产品出口相似度逐年增加,竞争加强;TPP将扩大TPP成员国对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减少中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越南在TPP协定中是纺织品服装输美的最大受益国;TPP同时将加大美国纺织品服装部门的贸易逆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金中夏  袁佳  张薇薇  
美国主导的TPP等谈判试图在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等领域重建全球贸易规则。本文认为,TPP谈判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艰苦过程。由于各成员的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差异较大,在多个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最终达成的协议会有大量妥协折中的条款。对中国而言,不加入TPP谈判可能面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恶化、被排除在规则制定之外等不利影响。从长远看,TPP倡导的多数原则和标准与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发展方向一致。因此,我国应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主动要求参加TPP谈判,并加快以我为主导的自贸区建设,同时针对国内薄弱环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