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80)
2023(9626)
2022(8248)
2021(7569)
2020(6214)
2019(14142)
2018(13752)
2017(26291)
2016(14208)
2015(15621)
2014(14830)
2013(14500)
2012(13299)
2011(11751)
2010(11505)
2009(10195)
2008(9780)
2007(8358)
2006(7357)
2005(6489)
作者
(40949)
(34095)
(33849)
(32058)
(21402)
(16625)
(15389)
(13340)
(13059)
(11877)
(11537)
(11267)
(10785)
(10489)
(10436)
(10424)
(10414)
(10110)
(9899)
(9662)
(8464)
(8208)
(8123)
(7760)
(7738)
(7441)
(7371)
(7358)
(6867)
(6775)
学科
(51142)
经济(51080)
管理(36902)
(33769)
(25790)
企业(25790)
方法(23082)
数学(20807)
数学方法(20655)
(15927)
贸易(15920)
(15548)
(15475)
(15084)
(14385)
银行(14349)
(13890)
(13432)
环境(13262)
中国(13055)
地方(12591)
(11990)
(11935)
业经(10816)
农业(10605)
(9436)
金融(9434)
(8926)
制度(8912)
(8701)
机构
大学(187926)
学院(186836)
(76318)
经济(74861)
管理(70685)
研究(64304)
理学(61623)
理学院(60828)
管理学(59835)
管理学院(59502)
中国(53601)
科学(42226)
(42099)
(39797)
(34653)
业大(32825)
(32581)
农业(31912)
中心(31101)
研究所(30248)
财经(28012)
(27858)
北京(26187)
(25630)
经济学(24185)
(23877)
(23689)
师范(23516)
经济学院(22330)
(22006)
基金
项目(136949)
科学(107295)
基金(101288)
研究(93219)
(91250)
国家(90502)
科学基金(76963)
社会(61382)
社会科(58292)
社会科学(58278)
基金项目(55337)
(52588)
自然(51894)
自然科(50650)
自然科学(50634)
自然科学基金(49734)
(45459)
教育(41083)
资助(39848)
编号(35227)
重点(31168)
(29671)
(29600)
(28684)
科研(27369)
计划(26981)
创新(26932)
国家社会(26312)
成果(26064)
大学(24889)
期刊
(75792)
经济(75792)
研究(53362)
学报(36141)
中国(34596)
(33843)
科学(31349)
大学(26490)
(26081)
(25611)
金融(25611)
学学(25181)
管理(21694)
农业(21468)
教育(13281)
经济研究(13222)
财经(13097)
业经(12670)
技术(12334)
(12195)
资源(11387)
问题(11162)
(11074)
(10714)
(9989)
国际(9626)
业大(9522)
科技(9378)
理论(8425)
商业(8314)
共检索到2743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鹏军  李南慧  李圣晓  
TOD建成环境塑造是TOD空间规划和管理的关键。以北京为例,对TOD区域建成环境对居民和乘客活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构筑居民就业地选择、购物出行和休闲娱乐出行等三种活动和出行的LOgiT选择模型,定量分析了TOD土地利用、交通设施、街巷格局、商业设施等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活动和出行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崔航  李书峰  王维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中,网约车作为新兴出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通过构建城镇居民出行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居民出行需求的变化,同时将网约车相关数据与其他公共交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网约车的出现使得城镇居民出行方式得以丰富,替代了部分出租车需求,并使居民的出行消费理念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出行能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崔航  李书峰  王维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中,网约车作为新兴出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通过构建城镇居民出行需求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居民出行需求的变化,同时将网约车相关数据与其他公共交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网约车的出现使得城镇居民出行方式得以丰富,替代了部分出租车需求,并使居民的出行消费理念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出行能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凯  梁皓凯  
通过聚类分析,将北京的805名受访者划分为"深绿"及"浅绿"两组,反映其心理倾向与行为差异。测量一致性检验表明,两群组的积极态度更多来自对绿色出行环保效应的积极评价。"深绿"组的环保意识已通过行为体现,而"浅绿"组仅停留在对绿色出行环保意义的认知上。此外,"深绿"组出行意愿与行为更多源于对习惯的维持,"浅绿"组意愿则更多来源于未来实施绿色出行的期待。结构一致性检验表明,"浅绿"组绿色出行意愿更多受主观规范影响,且更易转化为绿色出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思慧  文聪聪  何云  裴韬  
居民出行活动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关系是公共交通、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获取居民出行活动信息主要基于问卷调查的方式,不仅成本高、样本量有限,且研究局限于定性讨论,研究结果易因受访者的主观意识而产生偏颇。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传感器记录的大规模人类活动信息为研究居民出行活动特征与居民收入水平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利用上海市居民时空轨迹数据,从居民出行活动的角度出发,首先构建居民出行活动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居民出行活动特征的主要成分;然后对主成分进行K-Means聚类,并针对不同出行活动特征的类别,分析居民出行活动特征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居民出行地点多样性与居民出行范围大小是反映居民出行活动特征的主要成分;(2)移动范围越小、移动地点多样性越低的居民类别,其平均工资水平越高;(3)不同移动性特征的类别平均收入水平差异与各类别居民工作地的产业发展有关。研究结论可为城市规划及相关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思慧  文聪聪  何云  裴韬  
居民出行活动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关系是公共交通、城市地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获取居民出行活动信息主要基于问卷调查的方式,不仅成本高、样本量有限,且研究局限于定性讨论,研究结果易因受访者的主观意识而产生偏颇。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传感器记录的大规模人类活动信息为研究居民出行活动特征与居民收入水平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利用上海市居民时空轨迹数据,从居民出行活动的角度出发,首先构建居民出行活动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居民出行活动特征的主要成分;然后对主成分进行K-Means聚类,并针对不同出行活动特征的类别,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孔宇  甄峰  张泉  唐佳  
高铁的快速发展方便了居民的跨城出行,引起了学者对高铁出行满意度的关注,但当前研究较少从出行链视角对高铁出行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居民的智慧移动,但其对居民出行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也鲜有涉及。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以南京市为例,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探索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CT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的ICT使用行为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的促进作用不同。其中在使用ICT进行出行信息查询中,查询出行路线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正向影响最大,其次是使用ICT确定出发时间,使用ICT选择交通方式的正向影响最弱;在使用ICT参与出行活动中,参与出行准备活动对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呈现正向显著影响。控制变量中,私家车出行与地铁出行相比对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有正向显著性影响,前出行阶段的耗费时间对居民满意度呈现负向影响,出行特征和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影响不大。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智慧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薪宇  李方正  
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要关注居民的心理健康,街区作为城市基本空间组织单元,探索其建成环境因素对居民积极情绪的影响,将有助于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基于微博数据,运用方差分析、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对北京市居民积极情绪强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多层建筑为主的街区、大街区、密路网街区的积极情绪强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街区;积极情绪强度与街区基本特征中的街区面积、周长、人口等因素显著正相关,与距离市中心距离显著负相关,与街区内部功能特征中交通、通行、商业住宅、科教文化设施数量显著正相关,与街区外部特征中步行指数显著正相关。研究通过定量的方式验证了“密路网,窄街道”对居民情绪的积极影响,研究结论对提升高密度城市居民积极情绪的街区环境营造有着积极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文伯  张艳  柴彦威  申悦  
利用2010年北京市居民活动GPS调查的第一手数据,结合城市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理论,运用时间地理学和GIS方法对北京市天通苑、亦庄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郊区居民活动呈现以多点方式分布在以郊区居住区为轴向市中心方向展开的扇面上,且产业新城较居住新城更为集中;产业新城居民可选择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较居住新城更为集中;工作活动在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中处于绝对重要地位,由于产业新城较居住新城吸收了更多的当地居民就业,天通苑居民工作活动空间上表现为多点分散模式,亦庄表现为单点扩散模式;天通苑购物活动时间表现出双高峰特点,亦庄时间上均态分布;休闲娱乐活动工作日、休息日差异大,空间上天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强  李晓林  
以北京市近郊的两个大型居住区——回龙观和天通苑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了有关居民上班出行的原始数据。基于对职住空间关系、上班出行距离、上班出行交通时间和预留时间的分析,探讨了两个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的基本特征,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住分离”,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两居住区居民上班及其他出行的需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薛涛  戴林琳  
从大数据的视角出发,利用大规模的空间使用者活动轨迹,解析了城市活动的空间特征。以北京市城六区为案例地,将城市活动空间划分为六大类型。在此基础上,采集网络签到和城市经济服务业兴趣点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归纳了城市活动空间的类型特征、分布规律及区县空间分异、"一轴多中心"的结构特征,并剖析了产业经济因素及规划管控因素对城市活动空间的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文文  甄峰  姜玉培  蔡希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超重肥胖作为慢性病之源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如何主动改善这一健康问题成为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以南京为案例研究地,借助问卷调查方法,试图探究建成环境和个体特征对大城市居民超重肥胖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分析结果表明:①非健康/健康食品店比率、地铁站点密度、公园密度、绿地率等建成环境要素对超重肥胖具有显著正向或负向影响;②素食为主、饮食口味偏淡、少饮酒的生活习惯,能够减少超重肥胖风险;③男性和年龄较大者是超重肥胖的风险人群。并进一步指出,需注重从空间干预的角度营造有助于减少超重肥胖健康风险的人居环境;同时公众宣传应当倡导健康饮食习惯,关注风险人群的身体质量指数,同时重视超重肥胖长期潜伏的特点,加强对中青年人群超重肥胖的预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红  申犁帆  胡议文  张远航  彭建东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挑战,提供适老化的轨道交通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现有研究强调了建成环境对居民地铁出行行为的影响,但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征使其更易受建成环境的影响,现有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老年群体尚不清楚。论文以武汉市为例,基于轨道交通刷卡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中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探索站域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工作日及周末轨道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老年人地铁出行距离从工作日到周末呈现增长趋势,但老年人出行频率周末低于工作日;(2)老年人出行时长集中在45 min以内,跨江出行较少,目的地集中于同区滨江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区域,且出行时刻与城市高峰呈现出明显的错峰出行特征;(3)“建筑容积率”与“购物中心数量”是正向影响老年人轨道交通客流量最重要的变量,在工作日与周末呈现类似的趋势;(4)所有建成环境变量对老年人地铁客流展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当建筑容积率达到2.0、购物中心数为18个时,对老年人地铁客流吸引力最大;(5)与其他人群研究结论不同的是,“公交站点密度”与“土地利用混合度”对老年人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年人地铁出行时空特征及建成环境的影响,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永科  任旭东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私家车时代"的来临使得我国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面临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北京市政府和私家车主换乘博弈模型表明,当前政府换乘投资的驻车换乘(P+R)停车场收费标准(基于私家车主效用最大化视角)及规模(基于政府换乘投资成本收益分析视角)均较为合理。但是,为维持驻车换乘(P+R)停车场的运营及促进私家车主清洁出行,政府应加强对私家车主清洁出行的宣传教育,并为驻车(P+R)换乘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和规模的调整预留空间。此外,政府在换乘枢纽换乘投资构建的实惠高效的驻车(P+R)换乘停车场,将为私家车主的清洁出行提供机制性保障,并有助于减少私家车主自驾的负外部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春江  马静  柴彦威  关美宝  
心理健康作为当代城市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证实居住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此类研究主要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对于噪音污染因素考虑不足,未能同时研究居住区环境和噪音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基于2017年北京市26个居住区居民的健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Logistic模型,探讨居住区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及社会环境)与居民感知的多种来源的噪音污染(包括道路交通噪音、轨道交通噪音、商店餐饮噪音和住房装修噪音)等多种因素与居民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居住区环境和噪音污染水平均与居民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与西方发达国家居住区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类似,论文发现居住区医疗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可达性、居民邻里关系、居住区满意度等因素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不同的是,论文发现公园可达性、居住区交通噪音等因素与心理健康相关性不显著。此外,本文发现住房装修噪音是影响北京居民心理健康的主要噪音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