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94)
- 2023(10627)
- 2022(9598)
- 2021(9128)
- 2020(7897)
- 2019(17336)
- 2018(17359)
- 2017(33307)
- 2016(18503)
- 2015(20531)
- 2014(20581)
- 2013(20324)
- 2012(18567)
- 2011(16660)
- 2010(16316)
- 2009(14701)
- 2008(14121)
- 2007(12054)
- 2006(10168)
- 2005(8698)
- 学科
- 济(66901)
- 经济(66824)
- 管理(50391)
- 业(48515)
- 企(40773)
- 企业(40773)
- 方法(33720)
- 数学(29165)
- 数学方法(28831)
- 学(18688)
- 农(17297)
- 财(17046)
- 中国(16545)
- 业经(14764)
- 地方(13329)
- 理论(12053)
- 农业(11673)
- 贸(11583)
- 贸易(11577)
- 务(11496)
- 技术(11460)
- 财务(11437)
- 制(11426)
- 财务管理(11419)
- 和(11353)
- 易(11244)
- 企业财务(10888)
- 环境(10538)
- 银(9779)
- 银行(9728)
- 机构
- 大学(258784)
- 学院(256449)
- 管理(101196)
- 济(93171)
- 经济(90963)
- 理学(89032)
- 理学院(87965)
- 研究(87151)
- 管理学(86275)
- 管理学院(85834)
- 中国(60704)
- 科学(60026)
- 京(54831)
- 农(49823)
- 所(45291)
- 业大(44667)
- 研究所(42178)
- 财(41631)
- 农业(39915)
- 中心(38865)
- 江(35798)
- 财经(34402)
- 北京(33857)
- 范(33492)
- 师范(33025)
- 院(31560)
- 经(31429)
- 州(29438)
- 技术(29331)
- 经济学(26986)
- 基金
- 项目(187388)
- 科学(145814)
- 基金(135934)
- 研究(130561)
- 家(120957)
- 国家(119987)
- 科学基金(101844)
- 社会(79228)
- 社会科(74969)
- 社会科学(74949)
- 省(74582)
- 基金项目(73285)
- 自然(70250)
- 自然科(68631)
- 自然科学(68610)
- 自然科学基金(67357)
- 划(63266)
- 教育(59543)
- 资助(55720)
- 编号(52099)
- 重点(41950)
- 成果(41798)
- 部(40168)
- 创(39350)
- 发(39194)
- 科研(37001)
- 计划(36994)
- 创新(36717)
- 课题(36005)
- 大学(34280)
共检索到3530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丁一 张晓萝 康立茹 赵君 张之为
为了探究来源于马铃薯中的StBAG3基因在马铃薯抗性建立过程中可能具有的功能,以夏坡蒂马铃薯的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马铃薯的瞬时表达体系对StBAG3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瞬时表达StBAG3基因的马铃薯离体叶片上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24,48,72,96 h后接种位置病斑的相对面积较对照病斑显著减少了1.92~39.15百分点,说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后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对晚疫病菌的抗性水平。这一结果也从对接种部位坏死细胞的染色中得到了证实。H_2O_2定性和定量测定的结果表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后接种部位H_20_2积累量在接种后0~48 h差异不显著,接种后72,96 h与对照差异显著,二者均在72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146,0.086μmol/g。ROS清除酶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接种后瞬时表达StBAG3基因部位SOD和CAT的活性随着接种时间推移,变化的模式有所差异,但二者在0~96 h均高于对照叶片,而POD的活性在接种后0~72 h与对照叶片没有显著差异,仅在接种后96 h显著高于对照叶片,间接证明了H_2O_2参与了StBAG3基因介导的正向调控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建立过程。由此可见,StBAG3基因能够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红 岳东霞 周良炎 S.Muthukrishnan
将类甜蛋白基因 (TLP)及其紧密连锁的抗除草剂bar基因以农杆菌介导法导入脱毒微型种薯“津引薯 8号” ,经除草剂筛选后的转基因单株无性繁殖用于分子检测 ,标记基因bar基因的PCR反应和含TLP基因特异探针的Southern检测结果 ,转基因植株分别显示出 0 54kb和 3 0kb的特异性条带 ,证明TLP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转基因马铃薯基因组中。利用TLP基因特异性抗血清对转基因植株进行Western反应检测 ,结果表明 ,转基因植株中TLP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经晚疫病菌游离孢子接种离体抗性分析 ,转基因株系表现出对晚疫病的明显抑制作用和症状发生的延迟作用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类甜蛋白基因 表达 抗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红 罗智敏 陈峥 李戍彤 王永 魏众济 程奕
通过改进外植体处理方法、添加乙酰丁香酮提高外植体芽分化频率、筛选芽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和确定 转化后再生体系的筛选物质及其使用浓度等方法建立和优化了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的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 利用该体系将水稻类甜蛋白基因和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津引薯8号脱毒微型种薯中,并获得转基因株系。通过 PCR和southern杂交分子检测,证明ZGY-298,ZGY-283和ZGY-301 3个株系均整合了这2个基因。采用晚疫 病主要生理混合小种温室活体接种和离体接种进行抗病性分析表明,在晚疫病发病高峰期(接种后5-6 d)。转基因 株系对晚疫病抗性明显高于对照品种,并可使病情蔓延推迟2-3 d。
关键词:
马铃薯 农杆菌 转基因 晚疫病 抗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洪伟 李继刚 郑建坡 曲占良
马铃薯是世界性粮蔬作物。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则是马铃薯育种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因此,分离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获得抗病新品种是马铃薯育种的重要目标。首先在连翘中发现的一类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Dirigent基因可能在植物抗病虫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试验根据马铃薯的EST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并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一条全长为729 bp的Dirigent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StDIR1;该cDNA编码一个包含19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多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多肽是一种Dirigent-like蛋白,属于DIR-b亚群,与陆地棉Di-rigent-like protein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晓川 王朝海 周平 马维 陈军 陆燚 吴显 王宗明 吴瑞 宋治豪 马杰 付毅
【目的】利用马铃薯抗晚疫病种质资源筛选晚疫病抗病基因,为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20个具有持续强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品系和3个易感晚疫病品种的抗、感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O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Clustal Omega程序比对氨基酸序列、MEGA6构建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及SMART和HMMER程序分析蛋白结构域。【结果】对比3个易感晚疫病品种,20持续强抗病材料间具有共性上调或下调表达的基因,筛选到转录水平相差2倍的上调基因有6,034个、下调基因4,611个;GO分析表明,在表达上调的基因中,有508个基因的表达产物参与转录调控,1,084个基因的表达产物拥有ATP结合功能,1,179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位于细胞核内发挥功能。在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分别有313个及111个基因表达量相差10倍上调或下调,其中在表达水平极调的基因中,有3个cc-NBS-LRR类基因与已克隆的晚疫病抗性基因有相似的蛋白结构域,其中,PGSC0003DMP400034099基因由876个氨基酸组成,与Rpi-amr3i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近,其内部有9个LRR结构域,而Rpi-amr3i基因内部只有4个LRR结构域;PGSC0003DMP400045185基因由911个氨基酸组成,与Rpi-amr3i、R1-A、R8以及Rpi-blb2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近,其内部的LRR结构域比Rpi-amr3i、R1-A、R8和Rpi-blb2多,且包含MeaB和Hc1结构域;PGSC0003DMP400042154基因由888个氨基酸组成,与Rpi-vnt1基因的3个转录本亲缘关系较近,内部都含有1个ABC transporter结构域,3个LRR结构域,Rpi-vnt13个转录本内只有1个LRR结构域。【结论】在20个具有持续强抗晚疫病特性的马铃薯品种/品系中筛选到大量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极显著上调表达的cc-NBS-LRR类基因PGSC0003DMP400034099、PGSC0003DMP400045185和PGSC0003DMP400042154与已知晚疫病抗性功能基因的具有相同的保守性分子结构,可能参与马铃薯持续强抗晚疫病。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抗病基因 转录组测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艳丽 肖浪涛 胡先奇
【目的】明确晚疫病菌毒素对马铃薯的毒害作用,及不同生理小种产生的毒素对不同抗病品种的毒性差异。【方法】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培养在液体培养基(每升用黑麦粒60g,含10%番茄汁)中,置于17℃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个月,4层纱布过滤,滤液用(NH4)2SO4盐析,透析后的液体为毒素液。将该毒素液作为介体来测定马铃薯3个品种(叶片和薯块)的抗性。【结果】接种该毒素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产生的症状与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产生的症状相似。马铃薯品种不同对不同浓度的毒素稀释液和源于不同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的毒素的反应不同。推测毒素介导下马铃薯和晚疫病菌间的特异性是存在的。马铃薯的叶片和薯块对毒素的反应是不同的,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毒素 品种抗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卢兴国 张贵 田再民 侯丁一 赵君 张之为
为了研究马铃薯内源BAG基因在晚疫病抗性建立中的作用,利用拟南芥和水稻的BAG基因保守序列,在马铃薯基因库中比对获得马铃薯内源StBAG3的基因序列。以StBAG3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通过RT-PCR克隆得到了StBAG3基因cDNA序列。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026bp,编码341个氨基酸。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StBAG3具有UBQ和BAG2个保守功能域。StBAG3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马铃薯品种中StBAG3基因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在冀张薯12号中表达量最高,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崇玉 朱海燕 杨艳芬 刘香 万媛媛 杜云龙
【目的】研究马铃薯中过表达三七PnSS基因对早疫病抗性的影响。【方法】从三七叶中克隆PnSS基因,使用邻接法构建三七PnSS及其同源物的系统发育树,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剑川红”,随机挑选2个转基因株系在自然条件下接种病原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并统计病情指数,利用PCR方法检测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水平。【结果】从三七中克隆PnSS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三七PnSS基因与西洋参中的同源物处于同一聚类中,但与茄科植物的同源物处于不同的聚类。三七PnSS基因转化马铃薯后获得12个转基因株系,随机挑选2个株系并接种交链格孢,发现表达PnSS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早疫病显示出抗性,进一步发现StYUCCA8和StPIN2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马铃薯接种交链格孢前后均降低,StPIN1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植株接种交链格孢前升高,而接种交链格孢后降低。【结论】PnSS基因的过表达降低了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而提高马铃薯对早疫病的抗性,为利用PnSS基因开展马铃薯育种并获得抗早疫病马铃薯品种建立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崇玉 朱海燕 杨艳芬 刘香 万媛媛 杜云龙
【目的】研究马铃薯中过表达三七PnSS基因对早疫病抗性的影响。【方法】从三七叶中克隆PnSS基因,使用邻接法构建三七PnSS及其同源物的系统发育树,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剑川红”,随机挑选2个转基因株系在自然条件下接种病原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统计病情指数,利用PCR方法检测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水平。【结果】从三七中克隆到PnSS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三七PnSS与西洋参中的同源物处于同一聚类中,但与茄科植物的同源物处于不同的聚类。三七PnSS基因转化马铃薯后获得12个转基因株系,随机挑选2个株系并接种交链格孢,发现表达PnSS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早疫病显示出抗性,进一步发现StYUCCA8和StPIN2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马铃薯接种交链格孢前后均降低,StPIN1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植株接种交链格孢前升高,而接种交链格孢后降低。【结论】PnSS基因的过表达降低了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而提高马铃薯对早疫病的抗性,这为利用PnSS基因开展马铃薯育种并获得抗早疫病马铃薯品种建立了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波微 彭化贤 席亚东 何俊蓉
2003~2007年,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法,利用Black等生理小种与鉴别寄主基因型关系对四川省9个市县的241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对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①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由11种类型组成,即为3,4号、3号、4号、1,3,4号、2,3,4号、2,4号、2,3号、1,2,3,4号、1,2号、0号和2号。优势种群为3,4号小种,占53.53%,次优势种群为3号小种和1,3,4号,分别占18.67%和10.79%。②新都区、彭州市和什邡县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有6~7种生理小种类型,而昭觉县、普格县、茂县和彭山县生理小种组成简单,只有3,4...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生理小种 抗病性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路粉 赵建江 刘晓芸 孟润杰 吴杰 韩秀英 王文桥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抗性发展动态,筛选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并对其交替使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进行研究,为甲霜灵抗性严重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采集、分离到63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甲霜灵高效替代药剂并评估交替用药对甲霜灵抗性菌株占优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已普遍产生抗性,抗性频率达100%,平均抗性倍数高达34 934,抗性指数为0.97。其中2011—2012年晚疫病菌群体中以中抗菌株和高抗菌株为主,2013—2016年均为高抗菌株。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平均抗性倍数。2011—2012年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略高于河北地区菌株的抗性指数,2013—2016年3个地区的抗性指数均达到最高值1.00。田间药效试验中按照推荐浓度4次喷药,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0%、67.5%和50.9%—65.8%,显著低于80%代森锰锌WP的防治效果(72.8%),而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83.9%—90.3%),可作为甲霜灵的替代药剂。将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和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替代药剂与代森锰锌、嘧菌酯和氟吗啉等药剂交替使用5—6次,对晚疫病防治效果为88.3%—90.5%,比代森锰锌、苯基酰胺类杀菌剂和霜脲·锰锌等常规药剂交替施药区马铃薯增产64.4%—78.3%。【结论】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导致25%甲霜灵SC、68%精甲·锰锌WG和64%霜·锰锌WP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田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生产中应暂停使用含甲霜灵、精甲霜灵和霜灵的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10%氟噻唑吡乙酮OD、50%氟醚菌酰胺WG、50%烯酰吗啉WP、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SC、16%氟噻唑吡乙酮·嘧菌酯SC和26%氟噻唑吡乙酮·双炔酰菌胺SC等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可以作为甲霜灵的高效替代药剂。代森锰锌等广谱性保护剂与嘧菌酯、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吡菌胺·霜霉威等高效内吸剂交替使用,可对抗甲霜灵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进行有效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静 王海霞 田振东
【目的】β-氨基丁酸(BABA)田间或离体叶片喷洒能够有效诱导马铃薯防卫反应,增强对晚疫病的抗性。研究从组织化学层面进一步探究BABA诱导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过程中诱发的防卫反应及相关信号途径,为深入研究BABA诱导马铃薯产生晚疫病抗性的可能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4 mmol·L-1 BABA或蒸馏水(对照,Mock)喷洒马铃薯植株叶片,3 d后取离体叶片接种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接种后不同时间用打孔器取接种点叶盘用于织化学染色和过敏反应(HR)观察。采用二氨基联苯胺(DAB)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接种点周围活性氧(H2O2)累积情况;叶盘用苯胺蓝(anilin...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竺晓平 朱常香 宋云枝 温孚江 刘红梅 李向东
目的探明马铃薯Y病毒脉坏死株系(PVYN)CP基因3′端序列短片段的不同结构转基因诱导转基因植物产生RNA介导抗性的有效性。方法以PVYN的CP基因cDNA3′端202bp片段构建非翻译的正向重复和反向重复结构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烟草。结果攻毒试验表明前者没有一例转基因植株表现为抗病,而转化反向重复结构的转基因植株82.8%表现近似免疫的高度抗病型,Southern印迹杂交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Northern印迹杂交结果显示反向重复结构转基因植物的抗病性与RNA的表达量呈现负相关。结论抗病性是RNA介导的病毒抗性。3′端短片段诱导产生的转基因抗病株比例比5′端短片段诱导产生的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洋 蒋继志 杨发茂 宋海亮
以草酸,KCl,FeSO4,K2HPO4作为激发子,就诱导马铃薯块茎对早疫病的抗性及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草酸,KCl,FeSO4均可诱导马铃薯块茎产生对早疫病的抗性,其中20 mmol/L草酸的保护率达到49.38%,80 mmol/L KCl的保护率达到52.94%,40 mmol/L FeSO4的保护率达到51.51%,K2HPO4不能诱导马铃薯块茎抗早疫病。经草酸、 KCl、FeSO4诱导处理后的马铃薯块茎中,POD,PAL,PPO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提高这3种酶的活性来发挥其诱导抗病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