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62)
2023(16618)
2022(14394)
2021(13501)
2020(11270)
2019(25794)
2018(25408)
2017(49968)
2016(26779)
2015(29965)
2014(29848)
2013(29039)
2012(26732)
2011(23913)
2010(23590)
2009(21542)
2008(20962)
2007(17965)
2006(15502)
2005(13192)
作者
(73647)
(61466)
(60737)
(58072)
(39267)
(29184)
(27796)
(24056)
(23300)
(21874)
(20913)
(20535)
(19241)
(19087)
(19031)
(18855)
(18281)
(18250)
(17585)
(17513)
(14975)
(14914)
(14832)
(14026)
(13693)
(13619)
(13434)
(13420)
(12126)
(12001)
学科
(106392)
经济(106281)
管理(80893)
(76558)
(64347)
企业(64347)
方法(53514)
数学(47430)
数学方法(46800)
(30691)
(28728)
中国(26611)
业经(23399)
(20560)
贸易(20552)
(20417)
地方(20342)
财务(20342)
财务管理(20298)
(20273)
(19977)
企业财务(19266)
农业(18997)
(18823)
理论(17602)
技术(16494)
(16115)
环境(16095)
银行(16080)
(16051)
机构
大学(371958)
学院(371741)
管理(152294)
(151146)
经济(147991)
理学(132984)
理学院(131657)
管理学(129338)
管理学院(128676)
研究(117792)
中国(89604)
(76737)
(71151)
科学(70667)
财经(57545)
(56420)
中心(55431)
(54466)
业大(53477)
(52572)
(52426)
研究所(51341)
北京(47921)
(47732)
师范(47315)
经济学(45959)
(43481)
财经大学(43183)
(42717)
农业(42568)
基金
项目(259795)
科学(205924)
研究(191981)
基金(190462)
(164258)
国家(162895)
科学基金(142023)
社会(121920)
社会科(115694)
社会科学(115668)
基金项目(100476)
(100173)
自然(92328)
自然科(90192)
自然科学(90174)
教育(89076)
自然科学基金(88533)
(84290)
资助(79277)
编号(78690)
成果(62979)
(58189)
重点(57525)
(54253)
(53976)
课题(53182)
教育部(50705)
创新(50263)
国家社会(50246)
科研(49849)
期刊
(155737)
经济(155737)
研究(107860)
中国(62614)
(54537)
学报(54212)
管理(54175)
科学(50516)
(48244)
大学(42496)
学学(40131)
教育(39307)
(35063)
金融(35063)
农业(33612)
技术(32726)
财经(27513)
业经(26263)
经济研究(25828)
(23411)
问题(20165)
理论(18785)
图书(17752)
技术经济(17551)
统计(17389)
实践(17278)
(17278)
科技(16782)
商业(16646)
(16614)
共检索到527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顾巧明  
本文以金融危机为分界点,选取2007-2010年的数据,研究了Shibor与上证指数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及背后所体现的货币政策逻辑含义。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后,Shibor与上证指数的波动溢出效应逐渐增强。政策含义是:shibor发展较快,已经具备了基准利率的功能,这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管理层可以利用shibor与上海指数的内在逻辑关系,改善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洪愧  王治国  邹恒甫  
本文基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构建引入货币政策变动的短期市场利率GARCHJUMP模型,实证研究货币政策变动是否会促使SHIBOR发生剧烈的跳跃性现象。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变动有助于解释短期市场利率的跳跃现象。其中,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SHIBOR的影响存在时滞,每周货币净投放变动则能够引起当期的利率跳跃;(2)引入每周货币净投放的模型在SHIBOR发生跳跃的时点上具有最大的条件方差,且跳跃部分的条件方差解释了该条件方差的绝大部分,而GARCH部分的条件方差则相对较小;(3)GARCHJUMP模型中,事前与事后的期望跳跃次数在SHIBOR发生巨大跳跃时也会相应增加;(4)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成思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一般包括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而由于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数据因统计时间等因素而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央行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的作用也存在一定时滞性,因此,货币政策即使对当期经济目标进行反应,也很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成思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一般包括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而由于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数据因统计时间等因素而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央行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的作用也存在一定时滞性,因此,货币政策即使对当期经济目标进行反应,也很难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斌  吴恒宇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稳定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化。随着具有顺周期波动特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规模显著增大,金融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政策目标的变化相应要求优化和完善政策工具箱,需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支撑起"双目标"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在此框架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不可或缺,须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应增进效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利于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万阿俊  
探讨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本文认为,宏观调控的一个核心仍集中于政策有效性,尤其是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在过去十年,中国一直习惯于使用财政和货币的政策搭配,但对于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未作出明确的指示和研判,无益于宏观调控准确性及政策转型创新。本文在一个较为系统的中国式财政货币政策框架下,运用TVP-VAR方法探究中国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历史演变,以及演变的背景和制度因素。发现:财政货币两类需求管理政策效率总体趋于下降;财政政策工具尤其是税收政策,其冲击效应及政策有效性在大部分时间强于货币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新常态、进...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刘东坡  
本文从泰勒规则的视角出发,对美联储的加息逻辑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前仍然存在着加息的压力。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未来我国加息的预期将不断提高。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范德胜  
美联储从2008年11月首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截至2012年12月,前后共出台过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次出台的背景和内容都不同,所期望解决的问题也有差异。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逻辑是什么?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积极措施应对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美国历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内容、背景和效果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济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郑现中  
本文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对物价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性,货币供应量M2的滞后期约为2个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规模的滞后期约为4个月,并基于此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廖国民  何传添  陈万灵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为摆脱危机及刺激增长与就业,美国货币政策发生了五大转向: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由"常规"转向"非常规";二是货币政策内容由"有限"转向"无限";三是货币政策职能由"支持经济"转向"服务财政";四是货币政策操作领域由"金融市场"转向"实体经济";五是货币政策效果由"降低风险"转向"放大风险"。美国货币政策发生转向有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即:美元霸权体系的存在-美国政府积累巨大债务-美联储对传统规则的突破-通过实施量化宽松将债务货币化。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成思  计兴辰  
前瞻性货币政策理念在各国央行实践中已被广为接受。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前瞻性货币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进行深入阐释。在理论层面,本文提出前瞻性货币政策兴起的三个彼此联系但又并不完全相同的历史背景,即卢卡斯批判、通胀目标制以及货币政策反应方程领域的研究推进。在实践层面,本文分析了市场预期引导渠道(即央行沟通和媒体报道)在前瞻性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应用逻辑,并对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的前提条件、实践种类、传导路径和有效性进行系统梳理。综合来看,虽然前瞻性货币政策理念的兴起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但是中央银行对预期概念的认可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成思  计兴辰  
前瞻性货币政策理念在各国央行实践中已被广为接受。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前瞻性货币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进行深入阐释。在理论层面,本文提出前瞻性货币政策兴起的三个彼此联系但又并不完全相同的历史背景,即卢卡斯批判、通胀目标制以及货币政策反应方程领域的研究推进。在实践层面,本文分析了市场预期引导渠道(即央行沟通和媒体报道)在前瞻性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应用逻辑,并对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的前提条件、实践种类、传导路径和有效性进行系统梳理。综合来看,虽然前瞻性货币政策理念的兴起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但是中央银行对预期概念的认可、对预期变量的应用以及对预期引导的重视都成为前瞻性货币政策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基本逻辑。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成  王东阳  
经济新常态要求货币政策实现流动性充裕与精准滴灌有机结合,而科学合理的预期管理机制是其重要保障。中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实践经历了从探索到推进的稳健进程,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周期变化、特殊金融结构、信贷歧视、预期管理方式不足等问题的困扰。构建“三方向五层次”的预期管理模式,提升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增强中央银行可信度,提升市场沟通的及时性和清晰度,强化预期管理与传统工具的结合运用,逐步优化现有经济金融结构,培育公众经济学素养和提升市场敏感度,是中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改进方向。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成思  计兴辰  
前瞻性货币政策理念在各国央行实践中已被广为接受。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前瞻性货币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进行深入阐释。在理论层面,本文提出前瞻性货币政策兴起的三个彼此联系但又并不完全相同的历史背景,即卢卡斯批判、通胀目标制以及货币政策反应方程领域的研究推进。在实践层面,本文分析了市场预期引导渠道(即央行沟通和媒体报道)在前瞻性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应用逻辑,并对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的前提条件、实践种类、传导路径和有效性进行系统梳理。综合来看,虽然前瞻性货币政策理念的兴起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但是中央银行对预期概念的认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成  王东阳  
本文在推演经济增长高速阶段与减速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使用2005—2016年间40家中资商业银行微观数据进行分阶段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高速阶段贷款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操作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调控效力受到削弱。我国经济增长减速阶段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引导效应较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效力较强,同时表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即三种货币政策调控均未引起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客观认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机理和现实,有助于货币当局实施差异化的调控方式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有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