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8)
2023(1722)
2022(1407)
2021(1395)
2020(1111)
2019(2572)
2018(2727)
2017(3971)
2016(1967)
2015(2296)
2014(2274)
2013(2067)
2012(1917)
2011(1774)
2010(1782)
2009(1488)
2008(1534)
2007(1435)
2006(1405)
2005(1281)
作者
(5899)
(4873)
(4778)
(4540)
(3038)
(2315)
(2255)
(1906)
(1895)
(1798)
(1695)
(1634)
(1545)
(1532)
(1465)
(1450)
(1437)
(1361)
(1354)
(1334)
(1224)
(1153)
(1149)
(1114)
(1097)
(1083)
(1039)
(1029)
(1026)
(991)
学科
管理(9095)
(7528)
(6765)
企业(6765)
(6535)
经济(6522)
信息(3707)
(3623)
(3244)
财务(3235)
财务管理(3232)
企业财务(3155)
业经(3024)
方法(2728)
理论(2619)
工作(2160)
(2138)
中国(2070)
产业(1973)
(1941)
总论(1931)
(1896)
信息产业(1893)
数学(1850)
数学方法(1805)
(1766)
教育(1616)
教学(1494)
图书(1400)
技术(1364)
机构
大学(31274)
学院(29903)
管理(13536)
理学(11142)
理学院(11037)
管理学(10872)
管理学院(10807)
(8736)
经济(8479)
研究(8198)
(6729)
中国(6519)
信息(5593)
(5415)
科学(4910)
中心(4727)
(4596)
师范(4573)
图书(4561)
(4380)
书馆(4335)
图书馆(4335)
北京(4236)
财经(4172)
(3953)
(3722)
师范大学(3706)
(3585)
技术(3499)
业大(3467)
基金
项目(19255)
研究(15702)
科学(15168)
基金(13838)
(11659)
国家(11563)
科学基金(10267)
社会(9731)
社会科(9086)
社会科学(9083)
编号(7962)
成果(7662)
基金项目(7214)
(7060)
教育(6935)
自然(6047)
(6007)
项目编号(6005)
自然科(5926)
自然科学(5925)
自然科学基金(5840)
资助(5110)
(4755)
研究成果(4566)
课题(4150)
信息(4136)
国家社会(4093)
重点(3981)
(3878)
大学(3876)
期刊
(9595)
经济(9595)
图书(7670)
研究(7195)
中国(6267)
情报(5770)
(5394)
书馆(5077)
图书馆(5077)
学报(4797)
教育(4275)
管理(4029)
科学(3269)
大学(3040)
理论(2992)
实践(2914)
(2914)
学学(2459)
(2450)
会计(2448)
技术(2419)
财会(2295)
(2041)
论坛(2041)
财经(2005)
(1830)
金融(1830)
工作(1711)
农业(1701)
业经(1696)
共检索到47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冬冬   甘露顺  
在传统、单一的生产效益比较视野下,乡村与城市通常被视为现代化发展的两端。实质上,城乡二者作为两种异质的聚落空间形态,最终服务的是人之生活本身。在这一意义上,乡村可被化约为人在世敞开的经验场域,城乡进而呈现为“一体两面”的关系。引鉴地方营造这一理论视角加以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乡村社群主体的建构,对乡村集体场域进行再标识,藉由文化发展等更新塑造出乡村新生活方式,进而在体现美好生活新要求、完成乡村建设新使命、塑造乡村新业态、化育乡村文化新母体等四“新”方面上加以再造,最终基于乡村这一地域实现人与人、人与地的在地化平衡与自洽更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习涓,风笑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冬冬   甘露顺  
在传统、单一的生产效益比较视野下,乡村与城市通常被视为现代化发展的两端。实质上,城乡二者作为两种异质的聚落空间形态,最终服务的是人之生活本身。在这一意义上,乡村可被化约为人在世敞开的经验场域,城乡进而呈现为“一体两面”的关系。引鉴地方营造这一理论视角加以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最为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乡村社群主体的建构,对乡村集体场域进行再标识,藉由文化发展等更新塑造出乡村新生活方式,进而在体现美好生活新要求、完成乡村建设新使命、塑造乡村新业态、化育乡村文化新母体等四“新”方面上加以再造,最终基于乡村这一地域实现人与人、人与地的在地化平衡与自洽更新。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福建乡村精心培植园艺的村干部,在湖南岳阳伏案准备教案的小学教师,在山城重庆正在打开电脑的残疾人夫妇,在北京高档写字楼里开始创业的年轻白领,以及在非洲大陆南端想念家乡的中国外交官、在朝鲜半岛思考着中国文化的韩国青年……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背景的普通人,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网络学习者。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黎明  张新英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教学方式及整个社会教育的结构方式。本文论述信息时代的网上教学方式,介绍可用于教学的一些新技术并说明这些技术将如何改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 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班级上课、老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由于班级人数较多,老师授课只好采用演讲的方式,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收”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难以因材施教。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易礼荣  
从2000多年以前商殷时代的烽火台到19世纪20年代爱迪生发明的第一部电话机,直至现代社会的卫星、微波、光纤等先进通信网的形成,无一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现代化通信网把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马丁·卡诺  蒋凯  
新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工作的性质 ,引导着就业和工作的转型 ;与此同时 ,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潜在地导致教育的转型。在信息时代 ,知识和信息成为将个体重新整合入高生产率工作场所的基础。新的信息经济呼唤新型工人 ,因而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学校教育与劳动过程都需要增强弹性、合作和参与性 ,并且二者之间应加强相互联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民族  
介绍电子信息时代的各种电子信息资源及服务手段,提出我国信息服务业应采取的对策。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河  
通过分析新生活运动中改造社会风气和改变人们精神面貌的具体措施,探讨新生活运动对社会教育的影响,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的深入推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艳玲  赵勃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形成信息和知识的爆炸式的膨胀,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感到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工作的需要。人们也感到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把它作为国家的一项有战略意义的基础设施来建设。它所储存的众多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甄峰  
空间是地理学研究的主题。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与社会经济系统中更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地理空间正在发生快速的转型。在了解西方关于新空间形态解释的基础上,论文重点对当前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新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论文首先提出了实空间、虚空间及灰空间的三元空间假设,然后分析了虚空间、灰空间各自的内涵、构成和类型。最后,论文对三元空间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认为三元空间并存与共生将是一个持续的现象。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白建明  
本文探讨了信息时代参考馆员制度的建立及其角色定位问题 ,分析了参考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晓明  
本文借鉴西方IS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以信息系统保障、控制、安全为研究平台,探讨IT环境下动态发展的审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与外延,编织IS审计理论结构要素,规划IS审计的流程,探究IS审计合理精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