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2)
- 2023(6715)
- 2022(5688)
- 2021(5616)
- 2020(4815)
- 2019(11316)
- 2018(11522)
- 2017(21751)
- 2016(12041)
- 2015(13872)
- 2014(14027)
- 2013(13456)
- 2012(12567)
- 2011(11590)
- 2010(12180)
- 2009(11422)
- 2008(11739)
- 2007(10626)
- 2006(9564)
- 2005(8599)
- 学科
- 济(50863)
- 经济(50801)
- 管理(35391)
- 业(31954)
- 企(28760)
- 企业(28760)
- 方法(26168)
- 数学(21701)
- 数学方法(21080)
- 学(14576)
- 理论(13280)
- 中国(12158)
- 农(11656)
- 业经(10926)
- 财(10191)
- 和(8842)
- 贸(8745)
- 贸易(8738)
- 制(8510)
- 技术(8507)
- 易(8464)
- 策(7649)
- 农业(7463)
- 地方(7371)
- 银(7301)
- 划(7297)
- 银行(7281)
- 融(7273)
- 金融(7272)
- 行(6969)
- 机构
- 大学(185135)
- 学院(182132)
- 管理(68673)
- 济(67738)
- 经济(66093)
- 研究(60874)
- 理学(59273)
- 理学院(58572)
- 管理学(56881)
- 管理学院(56579)
- 中国(44980)
- 科学(40249)
- 京(40065)
- 所(31990)
- 财(31243)
- 农(30536)
- 研究所(29267)
- 江(27943)
- 业大(27814)
- 中心(27255)
- 范(26071)
- 师范(25792)
- 北京(25031)
- 财经(24939)
- 农业(24212)
- 经(22524)
- 州(22447)
- 院(21328)
- 师范大学(20765)
- 技术(20620)
- 基金
- 项目(118798)
- 科学(93350)
- 基金(86022)
- 研究(84012)
- 家(76290)
- 国家(75712)
- 科学基金(64401)
- 社会(51352)
- 社会科(48529)
- 社会科学(48512)
- 省(46516)
- 基金项目(44507)
- 自然(43520)
- 自然科(42627)
- 自然科学(42611)
- 自然科学基金(41826)
- 教育(40836)
- 划(39890)
- 资助(36727)
- 编号(34549)
- 成果(29771)
- 重点(27261)
- 部(25793)
- 创(24755)
- 课题(24234)
- 发(24176)
- 创新(23054)
- 科研(22629)
- 计划(22401)
- 大学(22148)
共检索到269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昶 丁栋虹
在野中郁次郎(Nonaka)等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中,同一种知识在转化前是隐性的,在转化后又突然变成显性的,从而产生了类似物理学中"薛定谔猫"般的悖论。这种悖论其实反映了,既有的隐性知识界定的静态维度与知识转化动态过程之间的矛盾。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从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角度来区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认为知识转化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量子跃迁"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连续函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态的隐性知识不能和静态的显性知识直接对接,而是要按照隐性知识转化的三个阶段,逐步降低自身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双重剥离"和"双重近似",以最终达到知识转化的目的和效果。相应地,SECI模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梦龙 尹贻林 彭冯
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秦铁辉 程妮
介绍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提出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经典模型——SECI模型。在此基础上,论证SECI模型的知识转化过程,包括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在SECI模型中,分析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中的情报交流的过程,探讨其情报交流的基本条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曾令逸
建立在牛顿决定论基础上的均衡经济理论明显存在一些缺陷,量子力学的鼻祖薛定谔的三大猜想或许能给我们全新的启示,令人惊异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内核也与此暗合且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今天,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面对复杂新形势的时候,我们经济类的学者肩负历史重任,更应该深度认识到研究中国经济理论应该具备怎样的科学方法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马君 胡佳 杨涛
对经典激励理论的拉卡托斯批判揭示,在奖励与其行为结果之间横亘着一个社会心理"黑箱"。以Deci为代表的认知学派与以Eisenberger为代表的行为学派对奖励效果的论争长达二十多年。观点的对立不仅阻滞了理论的发展,也导致了实践者的无所适从。本文整合演化心理学和神经经济学观点,在厘清二者理论分野的基础上,从奖励的双重性和双路径动机性信息加工过程出发,引入角色知觉与认知框架,构建了一个整合的多路径模型,力图演绎和还原两种理论的冲突过程,并为整合和深化两种理论、提高奖励效果提出一系列假说。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红梅 王华 张同建
隐性知识转化正成为知识管理和知识转化研究的焦点,核心目标是实现对隐性知识转化的激励。现有的研究局限于目标激励、期望激励、需求激励、公平激励等内容型激励和过程型激励的实施,忽视了强化型激励在隐性知识转化中的作用。斯金纳强化激励理论为隐性知识转化的深化构建了新的平台。正向正强化激励、负向正强化激励、负向负强化激励、正向负强化激励对知识社会化、知识外显化、知识内隐化均存在着现实性的激励作用。这些激励路径的微观阐释开辟了隐性知识转化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汪全莉 王嘉
[目的/意义]MOOC的知识转化功能存在不足,完善高校MOOC平台的知识转化功能,有利于推动知识创新。[方法/过程]采用理论移植、模型设计、网络调查和文献调研法,通过引入研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过程的SECI模型,分析高校MOOC平台知识转化的过程、要求及现状。[结果/结论]高校MOOC平台在知识转化中学习"聚落"的深度交流不足、记录学习路径的功能缺乏立体设计,据此提出游戏理念、尊重需求、人性化设计、获取分享方案、快速查询定位、立体化笔记等完善方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鹏 李全喜 刘岩 张健
从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内部显性知识、内部隐性知识、外部显性知识和外部隐性知识四种类型;同时引入知识内部化和知识外部化的概念,以SECI模型中的四种转化模式为基础将供应链企业知识转化模式扩展为外(内)部知识局部外化、联合性内(外)部化、内(外)部知识局部内化、社会性外(内)部化八种。本文认为在供应链企业知识转化模型中,知识转化可以以任一形态下的知识为起点,以顺时针、逆时针或者两者并行的方式自由转化。通过知识转化,推动供应链知识管理活动的进行,最终实现知识创新。
关键词:
供应链 知识转化 内部化 外部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祖德
研究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提高竞争力的机理,构建了框架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基于知识转化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机理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分析,证明了机理模型的合理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薇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运行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分担。英国和加拿大推广PPP模式的相关实践给我国以重要启示。推广运用PPP模式,需要加快PPP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培育契约精神,积极推动法治化契约制度建设;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多方合力支持PPP机制推广;建立规范系统的监督管理机制,防范财政风险。
关键词:
PPP模式 融资模式 政府购买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萍 祝志杰
可持续性系统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科技子系统,文章依据这6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不同意义上的可持续性系统模型,比较分析了各种可持续性系统模型的作用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广义可持续性系统模型。
关键词:
可持续性 模型构建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胡航 李雅馨 郎启娥 杨海茹 赵秋华 曹一凡
本研究基于图式、格式塔、认知负荷、ACT-R和APOS等认知与学习心理理论,全面审视了历时三年的深度学习实证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和研究案例,从认知过程、学习内容、教学行为和资源表征态四者的对应关系角度解析了S-AICG深度学习发生过程,设计了深度学习课堂的设计模型;以数学学科为例构建了深度学习的发生机理模型,并从表征、交互、调适、建构和生成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本研究基于循证的研究,从教育实践中解析现象、总结规律,丰富并发展了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和理论体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国强 叶佑晋
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 ,进而从经济学与管理学以及其他理论视角对企业之间的跨界协作行为进行了理论解释 ,为网络组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网络组织 经济学 管理学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洪岳
对于既有文化和文艺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创新文化文艺的必由之路,甚至如存在论认为的那样,理解和阐释是人的在世方式。但在后现代之后,如何理解和阐释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审美阐释何以可能?元现代理论作为吸收、融合并超越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一种新的话语,化约为感性、理性和灵性的三维。这三者不是水火不容的,可以通过以理性为枢纽的新的"审美三元"来建构新的审美阐释学。
关键词:
元现代 公共阐释 理性 审美直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