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0)
- 2023(2168)
- 2022(1877)
- 2021(1766)
- 2020(1449)
- 2019(3257)
- 2018(3318)
- 2017(5804)
- 2016(2930)
- 2015(3063)
- 2014(2816)
- 2013(2546)
- 2012(2360)
- 2011(1997)
- 2010(2187)
- 2009(1929)
- 2008(1897)
- 2007(1712)
- 2006(1538)
- 2005(1440)
- 学科
- 济(6144)
- 经济(6133)
- 管理(5336)
- 教育(4718)
- 业(4166)
- 生(3986)
- 研究(3983)
- 研究生(3500)
- 中国(3407)
- 企(3374)
- 企业(3374)
- 制(3327)
- 业经(3106)
- 教学(3005)
- 银(2682)
- 银行(2668)
- 度(2649)
- 制度(2647)
- 行(2578)
- 融(2577)
- 金融(2577)
- 理论(2545)
- 贸(2417)
- 贸易(2416)
- 易(2404)
- 产业(2388)
- 信息(2366)
- 疗(2313)
- 医疗(2309)
- 服务(2289)
- 机构
- 大学(38976)
- 学院(36644)
- 研究(14537)
- 管理(10506)
- 济(10159)
- 经济(9524)
- 京(9177)
- 中国(9078)
- 科学(9076)
- 理学(8688)
- 理学院(8540)
- 农(8359)
- 管理学(8037)
- 管理学院(7980)
- 业大(7300)
- 所(7060)
- 农业(6651)
- 中心(6637)
- 江(6411)
- 研究所(6317)
- 北京(5973)
- 技术(5893)
- 院(5828)
- 范(5713)
- 教育(5528)
- 省(5513)
- 师范(5492)
- 工程(5207)
- 州(5000)
- 生(4823)
共检索到58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苏国琛 李玲 李珅 牟卫伟
S-萘普生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但长期服用会引起胃肠道等副反应。该文用EDC/DMAP作为偶合试剂,将S-萘普生与水杨酰苯胺酯化拼合而制成前药,希望借此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降低人体副作用发生。
关键词:
S-萘普生 酯化 前药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谢爱娟 武嘉奕 罗士平 薛冰 马江权 周国平 李群
把科研成果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了石墨烯/聚苯胺合成及应用的综合型实验。采用鳞片石墨制备氧化石墨烯,通过水合肼还原得到石墨烯,并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聚苯胺杂化材料。采用透射电镜、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衍射对所制备的杂化材料进行表征。通过测试裸露碳钢片、聚苯胺以及不同质量分数杂化材料的塔菲尔腐蚀极化曲线来衡量不同材料在涂料中的防腐性能差异。该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
石墨烯 聚苯胺 杂化材料 防腐性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叶翠层 赵莹 杨志 李姣娟
以间苯甲酰氨基苯胺为原料,水作溶剂,氯乙烷作乙基化试剂,氧化镁作缚酸剂,合成N,N-二乙基-m-苯甲酰氨基苯胺.最佳的合成条件是:反应温度为120℃~125℃,氯乙烷过量40%(摩尔比),氧化镁过量30%(摩尔比),反应时间为16 h.所得产品的纯度高于97.0%,收率高于9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鸣华 蒋木庚
采用重氮化和卤素交换法制备了 2 ,3,4 三氟苯胺 ,然后与α 溴丙酸酯反应合成N ( 2 ,3,4 三氟苯胺基 )丙酸酯 ,再与 7种不同的酰氯缩合制备N 酰基 N ( 2 ,3,4 三氟苯胺基 )丙酸酯。其生物活性试验表明 ,N 酰基 N ( 2 ,3,4 三氟苯胺基 )丙酸酯对小麦纹枯病和瓜类灰霉病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郑凤 王晓岗
从化学及材料前沿领域选取素材,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聚酰亚胺的分子结构进行设计和模拟,比较不同分子构型材料热性能的差异,从分子和原子层面探讨材料单体的分子结构、材料构型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等对其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融合了化学、材料、计算机等多学科内容,在培养学生现代材料设计理念,以及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是“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实验改革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董思凡 李昊龙 李傲齐 范士明
设计了一种通过调节反应温度,立体发散性合成D-苯丙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实验。在手性辅基3-羟基樟脑的作用下,三环亚胺内酯与氯化苄进行不对称烷基化反应,在低温下,反应由动力学控制,生成endo-产物,水解后得到L-苯丙氨酸;在高温下,反应由热力学控制,生成更稳定的exo-产物,水解后得到D-苯丙氨酸。通过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反应温度变化引起的D-苯丙氨酸和L-苯丙氨酸比例的变化。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中的不对称合成、动力学与热力学控制、六元环化合物的构象等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理解以及应用,培养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桂仙 王慕华 张启伟
研究竹炭对水溶液中苯胺的吸附特性,包括接触时间、pH值、吸附剂质量、吸附温度及溶液中苯胺的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平衡时间为360min;在pH值4.0~6.4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竹炭对苯胺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其中最佳吸附酸度为pH=5.90;当苯胺的初始浓度为0.060mg.mL-1时,平衡吸附量为44.5mg.g-1,竹炭能有效地除去水相中的苯胺;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增大,说明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竹炭对苯胺的吸附行为服从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在0.8mol.L-1H2SO4中,对使用过的竹炭采用微波加热处理法进行再生,竹炭的吸附能力恢复到原来的97%...
关键词:
竹炭 苯胺 吸附 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庆 谢九皋
报道了新型植物生物调节剂和除草剂N-硝基-N-苯磺酰基-2,4,6-三氯苯胺、N-硝基-N-苄基-2,4,6-三氯苯胺的合成方法,并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证实了2个新化合物的结构。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刘超 范鹏凯 王吉中
文章将光催化领域的热点材料碘氧化铋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实验采用简单的室温沉淀法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化学组成的碘氧化铋纳米微球,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碘氧化铋在可见光下对苯酚的降解性能,通过对催化剂结构的表征和构效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实验涉及纳米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光催化原理以及污染物浓度分析等多个知识点。该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水明 宋家永 阎耀礼 夏国军 张桂兰
采用生长速率测定法室内测定了 4种N 硝基 N 取代酰基 2 ,4 ,6 三氯苯胺类新化合物(F1~F4 )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 ,F1,F2 ,F3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较弱 ,只有F4 (N 硝基 N 六氢吡啶酰基 2 ,4 ,6 三氯苯胺 )对花生白绢病病原菌、油菜菌核病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在 7 5× 10 - 4g·L- 1浓度下 ,对两种病原菌的校正抑制百分率分别为80 0 %和 86 2 %。本文对抑菌机制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娜娜 张充 顾青莹 罗忠瑞 段晓杰 陆兆新
从南京江宁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组苯胺蓝高效脱色菌群EL。利用16S rDNA对该菌群的菌种组成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研究了苯胺蓝的质量浓度、培养时间、pH值、温度等因素对该菌群生长及对苯胺蓝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EL菌群由3种菌组成,EL1归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EL2归属于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EL3(有毒威克斯菌)与Weeksella virosa的亲缘关系很近。菌群EL对培养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pH值为6.0,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24 h条件下对苯胺蓝有较好的脱色效果,苯胺蓝最适脱色质量浓度为1 400 mg·L-1,脱色...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柳娜 许杰 王非 薛冰
以La_2O_3/MCM-22催化甲苯烷基化合成对二甲苯(PX)的研究过程为基础,设计了化工类专业综合实验。实验内容包括:通过浸渍法制备La_2O_3/MCM-22催化剂;通过N_2吸附脱附、XRD、吡啶吸附FT-IR和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手段表征催化剂性能;通过固定床反应器上甲苯烷基化合成PX反应评价催化剂。该实验原料易得,操作简单,结果规律性明显,涵盖知识点丰富。通过该实验的训练,学生可以将化学、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等课程知识连点成线,融会贯通,显著提升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葛天成 尹飞 胡琼波 彭争科 李振宇
【目的】探究转录调控因子MBF2 (multiprotein bridging factor 2)调控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功能,及其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为阐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敏感(SS)、广东连州(LZ)、云南通海(TH)3个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酶动力学法测定3个种群的GST活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MBF2在不同抗性种群小菜蛾中的表达差异;采用氯虫苯甲酰胺LC50诱导12 h,分析其对小菜蛾MBF2的诱导表达作用;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研究MBF2对GST基因的调控作用,并测定沉默MBF2后小菜蛾的GST活性;结合沉默后小菜蛾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验证MBF2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作用。【结果】两个抗性种群(TH和LZ)相较SS种群分别达到了中抗及高抗的水平,TH和LZ抗性倍数分别为54.27和289.58;TH和LZ小菜蛾种群体内GST活性均显著高于SS种群;与SS种群相比,MBF2在抗性种群小菜蛾体内显著上调表达,在中抗和高抗种群中的表达量分别为敏感种群4.6和9.4倍。小菜蛾短期暴露于LC50浓度氯虫苯甲酰胺中,敏感、中抗及高抗种群均在8 h内MBF2表达量显著上调,最高表达量升至对照的10倍。沉默MBF2 24 h,小菜蛾9个GST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其中GSTZ1及GSTU1的下调量均达90%以上;处理组(ds MBF2)GST活性相较于阴性对照(ds GFP)降低57.76%;75 mg·L-1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处理组较对照组死亡率提升23.34%。【结论】MBF2可能通过调控GST的转录表达,提高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代谢能力,从而参与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解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小菜蛾抗药性机理的深入解析及新型药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孙也 侯诗宇 刘宇松 朱天乐
该文设计了以载人航天器等密闭舱室为应用场景的碳基吸附剂选择性吸附净化甲苯和萘综合实验。以甲苯和萘的分子极性、分子尺寸差异为依据,制备不同孔结构的碳基吸附剂,开展吸附性能评价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氮吸附、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吸附剂表征,探究吸附剂孔结构和表面性质对甲苯和萘的选择性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碳基吸附剂对甲苯和萘的吸附选择性取决于孔径与吸附质分子尺寸之间的关系,随着孔径的增大,萘的吸附选择性高于甲苯。而且微孔含量越高,萘的吸附性能受甲苯影响越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