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39)
- 2023(6687)
- 2022(5553)
- 2021(4944)
- 2020(4139)
- 2019(9093)
- 2018(8657)
- 2017(15901)
- 2016(8941)
- 2015(9684)
- 2014(9186)
- 2013(8983)
- 2012(8385)
- 2011(7556)
- 2010(7248)
- 2009(6586)
- 2008(6387)
- 2007(5568)
- 2006(4816)
- 2005(4158)
- 学科
- 济(32816)
- 经济(32770)
- 管理(24002)
- 业(23731)
- 企(18322)
- 企业(18322)
- 方法(15907)
- 数学(14299)
- 数学方法(14174)
- 学(10311)
- 农(9863)
- 财(9148)
- 中国(8421)
- 贸(8275)
- 贸易(8273)
- 易(8077)
- 业经(7383)
- 农业(6893)
- 制(5859)
- 技术(5686)
- 环境(5554)
- 务(5484)
- 财务(5481)
- 财务管理(5469)
- 企业财务(5212)
- 地方(5146)
- 银(4942)
- 银行(4892)
- 融(4819)
- 金融(4819)
- 机构
- 大学(130225)
- 学院(128266)
- 研究(50226)
- 济(50089)
- 经济(49233)
- 管理(45406)
- 理学(40430)
- 理学院(39871)
- 管理学(39012)
- 管理学院(38833)
- 农(38818)
- 科学(36765)
- 中国(35329)
- 农业(31765)
- 业大(29348)
- 所(28183)
- 京(27660)
- 研究所(26533)
- 中心(22116)
- 农业大学(20841)
- 财(20628)
- 江(18672)
- 室(18292)
- 院(17899)
- 业(17499)
- 省(17485)
- 实验(17085)
- 科学院(17068)
- 财经(17007)
- 北京(16729)
- 基金
- 项目(97457)
- 科学(75575)
- 基金(72828)
- 家(69505)
- 国家(68978)
- 研究(58472)
- 科学基金(56689)
- 自然(41614)
- 自然科(40696)
- 自然科学(40678)
- 自然科学基金(39998)
- 基金项目(39111)
- 省(38439)
- 社会(37540)
- 社会科(35612)
- 社会科学(35601)
- 划(34022)
- 资助(28788)
- 教育(25974)
- 计划(23262)
- 重点(22777)
- 创(20909)
- 科技(20856)
- 发(20632)
- 部(20539)
- 科研(20320)
- 业(19789)
- 编号(19787)
- 创新(19664)
- 农(18060)
共检索到178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兰素缺 张京慧 冯延茹 刘书娥 张业伦 Gale M D Worland T J
利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通过两年、两地的试验研究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虽然其总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系,但其籽粒产量、小花结实率较Rht10和Rht12显著高。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千粒重显著高于Rht8,但其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及小区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表现对环境条件特敏感。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由于生物产量太低、成熟太晚,造成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在小麦育种中单独利用价值较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兰素缺 张业伦 张京惠 冯延茹 刘书娥 Gale M D Worland T J
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对地上部生物产量较Rht10和Rht12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生长发育较早,较接近目前推广种的生育时期,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但由于节间缩短太多,造成地上部生物产量明显降低,使籽粒形成时提供营养的"源"太少,不利于高产。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生物产量亦太低、成熟太晚和对环境条件的不适应,影响籽粒产量的提高,在以降秆为主要目标的育种中利用价值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娜 李博 闵红 胡银岗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矮秆基因在我国主要麦区的分布,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改良株高。本研究利用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的4对特异性分子标记,BF与MR1、BF与WR1、DF与MR2、DF2与WR2,以及微卫星Xgwm261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主栽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1)在鉴定的129个品种中,58份含有Rht-B1b基因,占45.0%;24份含有Rht-D1b基因,占18.6%;73份含有Rht8基因,占56.6%;35份品种含有2个矮秆基因Rht-B1b和Rht8,占27.1%;16份品种含有Rht-D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松杰 张晓科 何中虎 夏先春 周阳
目的明确矮秆基因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有助于改良小麦株高和提高产量潜力。方法选用中国主要麦区品种(系)239份,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的分布规律,验证其PCR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可用性。结果(1)Rht-B1b和Rht-D1b特异性STS标记可以准确检测小麦品种的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2)Rht-B1b基因在全国的平均分布频率为24.3%,新疆冬春麦区高达62.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42.3%,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28%、25.8%和25%,北部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分别为9.1%和8.3%,东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亮 李卫华 徐红军 鲁鹏君 崔凤娟 李士磊
为了给新疆春小麦矮化育种提供有用信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利用Rht-B1和Rht-D1位点的4个STS标记(NH-BF.2/WR1.2、NH-BF.2/MR1、DF/WR2.4和DF/MR2)对270份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包括49份地方品种、77份新疆自育品种和144份引进国内外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等位变异的组成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中,携带Rht-B1a(野生型)、Rht-B1b(突变型)、Rht-D1a(野生型)和Rht-D1b(突变型)等位基因品种的比例依次为63.3%,36.7%,42.2%,57.8%,以R...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YuriyVLobachev ElenaAVertikova AnatolyIZavarzin OlgaVKrupnova
对小麦品系Saratovskaya 2 9的不同Rht等位基因的一套近等基因系进行了田间试验 ,以测定 6个矮秆基因的育种值。在不灌溉、灌溉并施用不同剂量的肥料 (N12 0 ,P10 0 ,K60 和N180 ,P160 ,K10 0 )三种条件下测定Rht基因对株高、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Rht基因可以用于伏尔加河地区条件下矮杆小麦品系的选育
关键词:
春小麦 Rht基因效应 产量 品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万平 师丽华 马正强 陈佩度 刘大钧
以小麦赤霉酸反应不敏感的Rht3矮秆基因两个近等基因系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 ,分析了Rht3、Gai3与α 淀粉酶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Rht3、Gai3能强烈地抑制萌发籽粒α 淀粉酶的表达 ,降低α 淀粉酶活性水平。高矮亲本间α 淀粉酶活性差异明显 ,矮扬 3、矮苏 3和扬麦 3号、苏麦 3号的α 淀粉酶OD值分别为 0 0 71 ,0 0 80和 0 6 35 ,0 72 0。经 χ2 测验 ,两群体中α 淀粉酶活性高、中、低的分离比率符合 1∶2∶1的理论比。株高与α 淀粉酶活性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91 5和 0 6 888达极显著水平。赤霉酸反应与α ...
关键词:
小麦 Rht3 Gai3 α淀粉酶 表达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文春 赵寅槐 王书文 邹明烈 王苏
按p×q交配模式,以4个Rht3矮秆系为母本,10个小麦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40个杂种F1,研究其粒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40个杂种的平均优势平均为1195%,变幅为-649%~2883%。超亲优势平均为012%,变幅为-1895%~1757%。竞争优势平均为-496%,变幅为-2424%~1774%。选用粒重较高的Rht3矮秆系如ND35和ND37作母本,粒重超过对照的品种(系)作父本,较易获得粒重具正向竞争优势的杂种。14个亲本的配合力分析,针对选育高粒重的杂交组合育种目标,矮秆系中ND35和ND37利用价值较高,10个品种(系)中邯分8613、鲁895023和鲁89...
关键词:
千粒重,杂种优势,竞争优势,配合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刘玉平 郭文奇 郭丽敏 庞春明 王丽娜 Worland A J Gale MD
多年结果证明Rht1、Rht2、rht 3个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而Rht3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前三者。Rht3基因系的子粒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Rht2和rht系 ,Rht10显著高于Rht1系 ,其他基因系之间无显著差异。Rh10基因系的面粉的沉降值显著高于Rht1,Rht8和Rht12 ,Rht3显著高于Rht1,Rht2和rht。Rht10和Rht3基因系面粉的湿面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系。此外 ,同一基因系在不同的年际之间的品质性状表现有差异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子粒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OksanaVTkachenko TaisiaIDjatchouk YuriyVLobachev1
研究了离体条件下Rht基因对单雄生殖的影响。选用Rht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品系作为供体材料 ,包括以面包小麦为背景的Rht1 ,Rht3和Rht1 4及以硬粒小麦Charkovskaya 4 6为背景的Rht1 4和Rht1。结果表明 :不同的Rht遗传体系对愈伤诱导频率和植株再生率的影响不同。在面包小麦中 ,显性Rht3基因对单倍体产生的所有阶段都有明显的正向效应。而在硬粒小麦中 ,显性的Rht1 4基因与其它姊妹系相比 ,具有更高的植株再生能力
关键词:
小麦 离体单雄生殖 Rht基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瑞冬 高悦 周宇飞 吴奇 张姣 尚培培 张壮 高铭悦 韩熠 许文娟
【目的】通过对矮秆高粱新品种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研究,为新型高粱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于机械化生产的矮秆高粱新品种辽杂35为主要试验材料,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90 000株/hm2、120 000株/hm2和150 000株/hm2),并以生育期相近的同区域主栽品种中高秆高粱辽杂19作为对照(设置为生产上适宜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通过分析测定高粱群体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环境生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探究矮秆高粱群体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结果】随种植密
关键词:
矮秆高粱 机械化生产 光合特性 产量构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梁丹 杨芳萍 何中虎 姚大年 夏先春
【目的】明确慢锈基因Lr34/Yr18和矮秆基因Rht-B1b(Rht-1)、Rht-D1b(Rht-2)在CIMMYT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帮助慢病性品种选育和株高改良。【方法】使用3个STS标记,检测慢锈基因Lr34/Yr18和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在263个CIMMYT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中的分布。【结果】csLV34标记在含Lr34/Yr18的材料中扩增出一条150bp的特异带,在不含Lr34/Yr18的材料中扩增出229bp的特异带;利用2对互补引物NH-BF.2/WR1.2和NH-BF.2/MR1对Rht-B1a和Rht-B1b基因进行检测,在携带Rht-B1a和Rht-...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慢锈基因 矮秆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毛沛 段喜顺 庞春明 AJ.Worland
利用携 带不同 Rht 矮秆基 因的6 个 冬 小麦 近等 基 因系, 进行 了 两年 试 验,研 究了 不 同矮秆基因 在育种 中的利用 价值。结 果表明: Rht1 和 Rht2 两 个半矮 秆基因显 著提高了 单株( 或 单穗)粒数和 粒重、经 济系数和 倒二叶面 积,较 Rht3 和高秆系 显著降 低了千粒 重; Rht3 矮 秆基因对 单株粒数、单 株产量 和 穗 粒 数 均 有 负 向 作 用, 显 著 提 高 了 千 粒 重 ; Rht1 + Rht2 较 高 秆 系 和 Rht2+ Rht3 系比 较显著 提高了经 济系数 ; Rht2 + Rht3 对产...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农艺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中良 郑钦玉
利用4个普通小麦品种与13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数代以上产生的4套近等基因系,于2006年在非竞争群体条件下开展了近等基因系的二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矮源及轮回父本遗传背景两个主因素对近等基因系株高株粒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3个显性矮源在本试验统一遗传背景条件下株高为38.3~73.2 cm,显性矮源株高与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r=0.868 9)。显性矮源株高提高到62.4 cm以上时,既可达到或超过轮回父本单株生产力,从而作为新型矮源应用于小麦矮化育种。其中,具有SWO7,RHT21,SWO5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使轮回父本株高(92.6 cm)分别降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幼春 王书茂
针对多圆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HT的改进算法PHT3(3-point Hough transformation)。对整幅图像特征点按连续性进行点集归类,同时计算有效点的梯度方向信息;按照一定的取点规则在同一点集中取3点,得到候选圆的圆心参数;依据所求圆心参数以及梯度信息判定选取3点的有效性,以降低Hough变换的无效累积。针对常规确定圆半径精度有限的缺陷,提出利用点集并结合候选半径的均方差来获得亚像素半径,同时解决了同心圆半径的检测问题。与RHT算法进行对比检测,结果表明:PHT3算法检测时间为RHT算法检测的1/6,且无效累积更小,同时保留了Hough变换对局部信息缺损不敏感和对随机噪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