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11)
2023(11197)
2022(9367)
2021(8395)
2020(6731)
2019(15150)
2018(14630)
2017(26635)
2016(14851)
2015(16230)
2014(15838)
2013(15568)
2012(14937)
2011(13735)
2010(13733)
2009(12406)
2008(12155)
2007(10855)
2006(9788)
2005(9025)
作者
(49527)
(41327)
(41204)
(38580)
(26414)
(20091)
(18311)
(16179)
(15775)
(14616)
(14154)
(13675)
(13619)
(13340)
(13146)
(12734)
(12678)
(12349)
(12007)
(11909)
(10817)
(10248)
(10237)
(9498)
(9466)
(9343)
(9257)
(9027)
(8668)
(8476)
学科
(63112)
经济(63044)
(37852)
管理(36836)
(27360)
企业(27360)
中国(20915)
方法(20820)
(19924)
地方(19531)
数学(17998)
数学方法(17830)
(15864)
业经(15284)
农业(13991)
(13089)
(13080)
贸易(13078)
(12631)
(11240)
金融(11240)
(11204)
银行(11131)
(10993)
环境(10989)
(10966)
地方经济(10945)
(10810)
技术(10419)
产业(8656)
机构
学院(213883)
大学(212277)
研究(87311)
(85199)
经济(83477)
管理(73214)
中国(63816)
理学(62614)
理学院(61723)
管理学(60474)
管理学院(60128)
科学(59687)
(56515)
(48499)
(47170)
农业(45426)
研究所(44692)
业大(41678)
中心(38049)
(36526)
(34178)
(31739)
(31093)
北京(29868)
(28476)
财经(28442)
科学院(28388)
农业大学(28368)
师范(27872)
(26885)
基金
项目(148161)
科学(114384)
基金(105853)
(98513)
研究(97990)
国家(97657)
科学基金(79947)
社会(61276)
(60537)
社会科(58007)
社会科学(57991)
基金项目(55901)
自然(54898)
自然科(53613)
自然科学(53592)
自然科学基金(52649)
(52079)
教育(43269)
资助(42522)
(38494)
编号(36538)
重点(34887)
计划(32257)
(31509)
(30667)
科技(29622)
创新(29567)
科研(29439)
发展(29101)
(28861)
期刊
(98581)
经济(98581)
研究(61852)
(52568)
中国(49870)
学报(49294)
科学(41200)
农业(35665)
大学(34341)
学学(32983)
管理(27675)
(25776)
教育(22118)
(21394)
金融(21394)
(19395)
业经(18061)
经济研究(16589)
技术(16171)
业大(14297)
财经(13804)
问题(13035)
(12348)
农业大学(12229)
科技(12131)
(11926)
(10426)
世界(10292)
商业(10285)
国际(9938)
共检索到332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兰素缺  张业伦  张京惠  冯延茹  刘书娥  Gale M D  Worland T J  
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对地上部生物产量较Rht10和Rht12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生长发育较早,较接近目前推广种的生育时期,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但由于节间缩短太多,造成地上部生物产量明显降低,使籽粒形成时提供营养的"源"太少,不利于高产。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生物产量亦太低、成熟太晚和对环境条件的不适应,影响籽粒产量的提高,在以降秆为主要目标的育种中利用价值较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兰素缺  张京慧  冯延茹  刘书娥  张业伦  Gale M D  Worland T J  
利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通过两年、两地的试验研究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虽然其总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系,但其籽粒产量、小花结实率较Rht10和Rht12显著高。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千粒重显著高于Rht8,但其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及小区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表现对环境条件特敏感。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由于生物产量太低、成熟太晚,造成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在小麦育种中单独利用价值较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庞春明  蒋春志  武金铭  刘洪岭  
利用以春小麦品种AprilBearded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秆基因Rht1、Rht2、Rht3、Rht1+Rht2和Rht2+Rht3的5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缩短了小麦植株生长发育进程,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加大了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增大了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和穗长,减少了无效分蘖;Rht3矮秆基因显著加大了旗叶面积,但对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单株成穗和穗长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Rht1+Rht2基因结合没有突出的优势存在:Rht2和Rht3基因结合对有利于提高小麦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娜  李博  闵红  胡银岗  
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矮秆基因在我国主要麦区的分布,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改良株高。本研究利用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的4对特异性分子标记,BF与MR1、BF与WR1、DF与MR2、DF2与WR2,以及微卫星Xgwm261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主栽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1)在鉴定的129个品种中,58份含有Rht-B1b基因,占45.0%;24份含有Rht-D1b基因,占18.6%;73份含有Rht8基因,占56.6%;35份品种含有2个矮秆基因Rht-B1b和Rht8,占27.1%;16份品种含有Rht-D1...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OksanaVTkachenko  TaisiaIDjatchouk  YuriyVLobachev1  
研究了离体条件下Rht基因对单雄生殖的影响。选用Rht基因的不同等位基因品系作为供体材料 ,包括以面包小麦为背景的Rht1 ,Rht3和Rht1 4及以硬粒小麦Charkovskaya 4 6为背景的Rht1 4和Rht1。结果表明 :不同的Rht遗传体系对愈伤诱导频率和植株再生率的影响不同。在面包小麦中 ,显性Rht3基因对单倍体产生的所有阶段都有明显的正向效应。而在硬粒小麦中 ,显性的Rht1 4基因与其它姊妹系相比 ,具有更高的植株再生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松杰  张晓科  何中虎  夏先春  周阳  
目的明确矮秆基因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有助于改良小麦株高和提高产量潜力。方法选用中国主要麦区品种(系)239份,用STS标记检测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的分布规律,验证其PCR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可用性。结果(1)Rht-B1b和Rht-D1b特异性STS标记可以准确检测小麦品种的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2)Rht-B1b基因在全国的平均分布频率为24.3%,新疆冬春麦区高达62.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42.3%,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28%、25.8%和25%,北部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分别为9.1%和8.3%,东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亮  李卫华  徐红军  鲁鹏君  崔凤娟  李士磊  
为了给新疆春小麦矮化育种提供有用信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利用Rht-B1和Rht-D1位点的4个STS标记(NH-BF.2/WR1.2、NH-BF.2/MR1、DF/WR2.4和DF/MR2)对270份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包括49份地方品种、77份新疆自育品种和144份引进国内外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等位变异的组成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中,携带Rht-B1a(野生型)、Rht-B1b(突变型)、Rht-D1a(野生型)和Rht-D1b(突变型)等位基因品种的比例依次为63.3%,36.7%,42.2%,57.8%,以R...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杏普  刘玉平  郭文奇  郭丽敏  庞春明  王丽娜  Worland A J  Gale MD  
多年结果证明Rht1、Rht2、rht 3个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而Rht3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前三者。Rht3基因系的子粒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Rht2和rht系 ,Rht10显著高于Rht1系 ,其他基因系之间无显著差异。Rh10基因系的面粉的沉降值显著高于Rht1,Rht8和Rht12 ,Rht3显著高于Rht1,Rht2和rht。Rht10和Rht3基因系面粉的湿面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系。此外 ,同一基因系在不同的年际之间的品质性状表现有差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保松  曹林奎  
研究了镉污染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生长的差异 ,结果发现 ,小麦生长发育品种间差异很大 ;根的长度、单株地上部重量、地下部重量、每株分蘖数是反应比较敏感的指标 ;小麦对镉的吸收和分配由根部特性决定 ,不同品种根部吸收镉的能力比对照高 10 0倍以上 ,而地上部吸收镉的能力仅是对照的 10倍左右 ;同时 ,根部吸收镉的总量约是茎部 10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洪旭  谭秀梅  李长友  郑桂玲  李国勋  
以华北大黑鳃金龟为对象,研究了营养和湿度对其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以不同饲料饲养成虫,取食榆树叶的华北大黑鳃金龟产卵量最高,为107.1粒/头,其次是毛白杨叶,而取食玉米叶和刺槐叶的产卵量最低。在马铃薯块、甘薯块和花生米三种饲料中幼虫最嗜取食马铃薯块,且存活率最高,幼虫重量显著高于取食甘薯块和花生米的幼虫重量。土壤湿度对卵发育影响较大,土壤湿度为18%时,卵的孵化率最高为75.6%,过干过湿都不利于卵的孵化。以含有15.7 mg/cm2水的滤纸在暗处培育卵,孵化率可达77.7%,这种卵的孵育方法操作简便,减少了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和土壤颗粒对卵的侵染及损伤。土壤湿度为15%~18%时最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YuriyVLobachev  ElenaAVertikova  AnatolyIZavarzin  OlgaVKrupnova  
对小麦品系Saratovskaya 2 9的不同Rht等位基因的一套近等基因系进行了田间试验 ,以测定 6个矮秆基因的育种值。在不灌溉、灌溉并施用不同剂量的肥料 (N12 0 ,P10 0 ,K60 和N180 ,P160 ,K10 0 )三种条件下测定Rht基因对株高、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Rht基因可以用于伏尔加河地区条件下矮杆小麦品系的选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沈文静  张莉  刘来盘  方志翔  刘标  
【目的】调查转cry1Ac基因欧洲黑杨(世纪杨)对土壤指示生物蚯蚓生长、繁殖和体内生物酶活性的影响,为转基因杨树大规模应用提供生态安全方面的数据。【方法】以非转基因杨树为对照,将转基因欧洲黑杨(世纪杨)叶片添加到土壤中连续喂养赤子爱胜蚓140天,每隔14天调查蚯蚓存活情况,测定蚯蚓体质量变化,统计蚯蚓繁殖产生蚓茧数量及蚓茧孵化情况,在蚓茧孵化7天后和成蚓暴露140天后测定蚯蚓体内总蛋白、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杨树相比,饲喂转基因杨树叶片的蚯蚓存活率未发生显著改变;各处理组蚯蚓的体质量随试验进行而增加,140天10次调查中转基因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蚯蚓体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转基因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均于试验第2次调查(28天)时开始繁殖,整个试验期转基因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单条蚯蚓产蚓茧数无显著性差异,42~140天8次调查中,仅在第70天时对照杨树处理组蚓茧数显著高于转基因杨树组,其余7次调查均无显著差异;转基因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蚓茧孵化率和每茧平均新生蚓数量无显著性差异;暴露140天,蚯蚓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转基因杨树和对照杨树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通过ELISA法未在蚯蚓组织检测到外源Cry1A蛋白,说明长时间饲喂(140天)转基因杨树叶片,外源蛋白不会在蚯蚓体内蓄积。【结论】相对对照杨树,饲喂转基因杨树叶片对赤子爱胜蚓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无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民  王玉平  于运华  罗诗铭  
研究结果表明,晚播冬小麦在越冬期覆膜一段时间,可明显提高覆膜期间的温度,促进冬小麦幼穗分化、加快其生育进程,从而延长冬小麦中后期的生育长度,并取得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的效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红  李文雄  魏自民  解宏图  
用溶液培养法对硼与小麦生长发育及结实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无硼影响小麦的营养生长 ,缺硼不影响小麦的营养生长 ,但影响小麦的生殖生长。 (2 )缺硼严重影响小麦的穗分化 ,在一定施硼范围内 ,随着硼施用量的增加 ,总小穗数和有效小穗数增多。 (3)不同年份 ,气候因子不同 ,对硼的需要量不同。1997年 ,在 0~ 1μmol/L范围 ,1998年 ,在 0~ 10 μmol/L范围内 ,随着硼浓度的提高 ,结实率呈增高趋势。 (4)小麦需硼的关键时期为孕穗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马贞玉  梁双波  姚艳荣  贾秀领  
通过管栽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返青期根修剪对冬小麦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发育、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置3个根修剪处理:返青期小切根、返青期大切根和未切根对照(CK)。结果表明,根修剪可降低叶片SPAD值,尤其大切根处理生育后期叶片持绿性较差。切根对小麦单株分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小切根可促进有效蘖的生长,使成熟期单株分蘖较高,但大切根处理分蘖及成熟期分蘖均较低。小切根通过对根系的适当调控,使0~140 Cm根系冗余量减少,根冠比降低,但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促进浅层根系(0~60 Cm)的生长,抑制了深层根系的生长。小切根可促进地上部生长,使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增加,因而使单株粒重增加;大切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