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04)
- 2023(11610)
- 2022(10192)
- 2021(9711)
- 2020(8119)
- 2019(18597)
- 2018(18895)
- 2017(35756)
- 2016(19742)
- 2015(22278)
- 2014(22513)
- 2013(21940)
- 2012(20082)
- 2011(18016)
- 2010(17745)
- 2009(16070)
- 2008(15533)
- 2007(13377)
- 2006(11613)
- 2005(10051)
- 学科
- 济(73189)
- 经济(73092)
- 管理(57334)
- 业(52254)
- 企(44553)
- 企业(44553)
- 方法(34174)
- 数学(29085)
- 数学方法(28728)
- 农(19554)
- 中国(19307)
- 财(18905)
- 学(18590)
- 业经(16738)
- 地方(15988)
- 制(14720)
- 理论(14292)
- 农业(12831)
- 和(12664)
- 贸(12338)
- 贸易(12331)
- 技术(11953)
- 务(11923)
- 易(11923)
- 财务(11851)
- 财务管理(11825)
- 环境(11568)
- 教育(11551)
- 银(11246)
- 企业财务(11204)
- 机构
- 大学(274607)
- 学院(272646)
- 管理(110092)
- 济(100721)
- 经济(98262)
- 理学(95848)
- 理学院(94712)
- 管理学(92966)
- 管理学院(92482)
- 研究(90940)
- 中国(66309)
- 京(59279)
- 科学(59249)
- 财(46241)
- 农(46108)
- 所(45969)
- 业大(43210)
- 研究所(42218)
- 中心(40737)
- 江(39445)
- 北京(37262)
- 财经(37099)
- 范(37058)
- 师范(36661)
- 农业(36310)
- 经(33754)
- 院(33515)
- 州(32118)
- 技术(30735)
- 师范大学(29668)
- 基金
- 项目(192713)
- 科学(150572)
- 研究(140121)
- 基金(138470)
- 家(121216)
- 国家(120175)
- 科学基金(102829)
- 社会(85390)
- 社会科(80646)
- 社会科学(80623)
- 省(75924)
- 基金项目(74350)
- 自然(68767)
- 自然科(67161)
- 自然科学(67145)
- 自然科学基金(65906)
- 教育(64661)
- 划(64201)
- 编号(58040)
- 资助(56683)
- 成果(47091)
- 重点(42792)
- 部(41773)
- 发(40148)
- 课题(40147)
- 创(40073)
- 创新(37240)
- 科研(36939)
- 项目编号(36067)
- 大学(35603)
- 期刊
- 济(110501)
- 经济(110501)
- 研究(78541)
- 中国(52999)
- 学报(46794)
- 科学(41923)
- 农(41449)
- 管理(40412)
- 大学(34755)
- 教育(34500)
- 财(34242)
- 学学(32614)
- 农业(28924)
- 技术(23817)
- 融(20791)
- 金融(20791)
- 业经(19019)
- 财经(17267)
- 经济研究(17098)
- 图书(16076)
- 业(14666)
- 经(14597)
- 科技(14229)
- 问题(13995)
- 理论(13586)
- 版(13062)
- 实践(12651)
- 践(12651)
- 技术经济(12376)
- 业大(12296)
共检索到392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坤 徐红梅 张定谅 贺振 刘芳
为了解国内外关于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寄主-介体三者间互作关系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RSV自身编码蛋白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直接互作,从而保证了病毒生命过程的有序衔接。2)RSV与寄主水稻及介体灰飞虱间的间接互作,大多与病毒造成的在植物上症状,病毒经介体卵传播等特点相吻合。3)RSV编码蛋白与介体因子间的直接互作,参与了病毒在介体中的复制,传播及抵御介体免疫等生命过程。4) RSV-寄主-介体三者间互作关系的研究已成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国内每年高水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针对RSV-介体互作研究中病毒与介体遗传体系均不成熟的现状,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加快RSV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或者RSV微小复制子的构建;另外可以对现有的CRISPR/Cas9技术进行优化,尽快实现对灰飞虱进行高通量的基因敲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荆涛 崔佳蓉 周佳怡 胡琪琪 朱玉溪 洪晓月
叶螨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类重要害螨,因具有繁殖力高、寄主适应性强、抗药性演化快等特点,增加了对其防治的成本和难度。本文综述了我国叶螨发生情况和种类分布规律,探讨了我国优势种截形叶螨灾变的原因,总结了叶螨适应寄主植物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与不足,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深入解析叶螨强寄主适应性及灾变的机制,并为叶螨的综合防治提供新思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崔丽贤 张真 黄大庄
针叶树小蠹虫不仅能通过信息化学物质识别和回避非寄主生境,而且能识别非寄主树种和不适寄主树。非寄主挥发物,尤其是6碳乙醇等绿叶气体和一些8碳醇等树皮挥发物是代表着非寄主的重要气味信号,在针叶树小蠹虫寻找寄主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绿叶气体和非寄主树皮挥发物等的研究基础、小蠹虫对非寄主的回避、影响挥发物释放的因素、非寄主挥发物的采集分析、生物测定方法和非寄主挥发物作用的生态学及进化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小蠹虫能在混交林中找到寄主不是单因素决定的,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非寄主挥发物在针叶树小蠹虫的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白志毅 李家乐 潘彬斌
选用黄颡鱼、草鱼、鲢、鳙和鲫作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寄主鱼,分析了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和寄苗时间对5种鱼初始寄苗量的影响,并对寄生在这5种鱼上的钩介幼虫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论高密度寄苗还是低密度寄苗,长时间寄苗还是短时间寄苗,黄颡鱼和草鱼的寄苗量都明显高于鲢、鳙和鲫。提高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寄主鱼的寄苗量显著增加,但增加寄苗时间,寄主鱼的寄苗量未见显著提高。黄颡鱼和草鱼的稚蚌脱苗率显著高于鲢、鳙和鲫,寄生在鲢、鳙和鲫鳃上的钩介幼虫约80%未发育至稚蚌便提前脱落。不论在寄苗量方面,还是在稚蚌脱苗率方面,黄颡鱼和草鱼均是三角帆蚌钩介幼虫的最佳寄主。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东 杨新元 赵燕昊 叶晨洋 黄振兴 甘毅
花生Arachis hypogaea、油菜Brassica napus、大豆Glycine max等油料作物是中国食用和工业用油脂的重要来源,其根系微生物的活性和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油料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有关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油料作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机制和农业生产应用3个层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发现:(1)影响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组成主要因素有油料作物的品种、生育期、土壤环境和耕作方式等;(2)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在利用有益根际微生物对油料作物抗逆性、产量以及品质的提升方面;(3)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调控宿主油料作物以及调节耕种方式来促进油料作物生长。通过对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今后探究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拓展微生物菌剂在油料作物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图1表1参75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琦川 黄贤金
研究目的:基于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梳理,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LUTI)的复杂机理展开系统回顾与述评,并尝试提出未来亟需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与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外实证研究领域及空间尺度表现出明显分异,部分研究结果亦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国外热衷于引入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LUTI一体化模型,而国内所引入的数学规划模型多停滞在理论分析与模拟层面,应用性相对有限,但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加强LUTI协调性评价,研究领域呈现出新特征。研究结论: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LUTI研究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未来应加强对LUTI模型方法与互馈机理的研究,并深入探讨现代交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环境、社会因素亦应引起重视,国内学界则应注重本土性与应用性研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琛柱 钦俊德
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钦俊德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是基本的生物组成部分。它们可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生产维持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昆虫作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类群,其中的1/3是取食植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靳正雅 钱沉鱼 杜澄举 马涛 温秀军 王偲
白蚁、黏土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有较多研究关注高等白蚁(白蚁科)对黏土分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作用。一方面,黏土矿物是一些高等白蚁地理分布的限制性因素;另一方面,白蚁活动可以改变黏土矿物的分布和化学风化过程。在修筑蚁丘的过程中,高等白蚁将大量富含黏土的深层土搬运至地表,使得蚁丘更加坚固。同时,黏土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够维持蚁丘内部湿润、恒温的微生境,从而保障白蚁共生真菌的生长。这些黏土通过雨水冲刷重新进入地下,可促进土壤颗粒循环,提高蚁丘及周围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为植被的生长和动物群落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在热带地区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中,富含黏土的白蚁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和对干旱的耐受性,从而延缓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白蚁丘中的黏土还被用作建筑材料和作物栽培基质,并广泛的被非洲地区的妇女(尤其是孕期妇女)取食。最近的研究表明,鼻白蚁科的低等白蚁与黏土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些低等白蚁利用黏土修建泥线、泥被等生物结构,并搬运黏土以填充食物的缝隙和空洞。这些黏土不仅能提高食物湿度,促进低等白蚁取食木质纤维,还具有支撑食物的作用。此外,一些黏土矿物能引发低等白蚁的聚集行为,有望作为引诱材料,为有害白蚁的防治带来新的思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欣艳 李鑫 于洁 赵娜 张旭 谢波
藻类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重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能量流动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细菌可以通过促进藻类生长、帮助藻类抵抗逆境胁迫等作用,与藻类发生有益相互作用,进而对两者的生存、竞争、生理功能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近年来藻类和细菌有益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微生物类群、分子机制,及其在环境污染处理、生物质能源和合成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这不仅对理解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种间关系的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也将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挖掘和利用生物资源造福人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玉德 侯开卫
为了合理开发紫胶虫寄主植物资源,提高紫胶产量,我们对1949年以来我国在紫胶虫寄主植物种类、优良寄主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主要寄主植物的栽培和胶园建设以及寄生植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在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通过根系分隔和标记15N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小麦相对于蚕豆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依赖更强,蚕豆则更多依赖于空气中的氮。在根系完全分隔、尼龙网分隔和根系不分隔处理中小麦对15N的回收率分别为58%、73%和52%,而蚕豆则分别为30%、20%和3%。小麦对肥料氮的竞争促进了蚕豆的固氮作用,在根系完全分隔、尼龙网分隔和根系不分隔时,蚕豆来源于固氮的百分数(%Ndfa)分别为58%、80%和91%。因此,小麦/蚕豆中存在对氮的互补利用,该体系中氮营养竞争和促进作用同时存在。在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应用土壤标记同位素稀释法表明蚕豆固氮向间作小麦发生了转移,转移的量相当于蚕豆吸氮总量的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曲良建 张永安 王玉珠 郎杏茹
用不同浓度的HaNPV病毒感染3龄棉铃虫幼虫并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的存活试虫进行室内传代饲养。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昆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而且对蛹质量和化蛹均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亲代和子一代的寄主昆虫。同时,通过PCR技术,从子一代的幼虫和蛹中成功检测到该病毒,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病毒能够经过亲代传递到子代的种群中。这对病毒的高效利用和害虫的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持续控制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PCR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绪艮 尹淑艳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板栗健康叶片、被针叶小爪螨危害过 (除去叶螨 )的叶片和被该叶螨危害并带有该叶螨的叶片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和相对含量。在受害和未受害叶片中 ,石竹烯和α 法尼烯均占较大的比例。石竹烯在受害叶中的峰值增高 ;而α 法尼烯在无叶螨的受害叶中的峰值增高 ;1 辛烯在未受害叶片中未检测到 ,但在受害的叶片中则含量均较高 ,尤其有叶螨的受害叶片较无叶螨的受害叶片 1 辛烯的峰值显著增高 ;苯甲酸乙酯在有叶螨的受害叶片中较其余 2种也显著增高 ;3,7,11 三甲基 1 6 10 十二碳三烯 3 醇以有螨的受害叶中含量最高 ,无叶螨的受害叶次之 ,未受害叶含量极微 ,几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云锋 顾沛雯 安凤秋 相建业 罗朝鹏 杨英
小麦蓝矮病是陕西乃至西北冬麦区的一个重要病害,由介体条沙叶蝉专化性传播。利用植原体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通用引物对Rm16F2/Rm16R1,应用PCR技术从小麦蓝矮病株叶片中扩增到1.4kb的特异片段。通过介体条沙叶蝉对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寄主范围进行研究,在接种的18种寄主植物中,有8种寄主表现症状,表明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寄主范围广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暴志茹 包满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是现代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农杆菌转化法具有外植体基因型依赖性,使得一些顽抗物种很难获得转化植株,有效利用参与转化过程的植物基因是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的可能路径。VIP1是一种bZIP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的免疫应答反应,但最近研究发现激活VIP1蛋白会促进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过程,通过优化植物组织培养条件,增加植物体内VIP1的表达量可以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总结植物与农杆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将为提高植物转化效率提供新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