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5)
2023(10800)
2022(9053)
2021(8157)
2020(6631)
2019(14740)
2018(14691)
2017(28298)
2016(15017)
2015(16862)
2014(16569)
2013(16491)
2012(15387)
2011(14179)
2010(14609)
2009(14005)
2008(13430)
2007(12080)
2006(11156)
2005(10303)
作者
(43631)
(36087)
(35814)
(33937)
(22577)
(16934)
(16268)
(13853)
(13596)
(12938)
(12096)
(11783)
(11325)
(11313)
(11139)
(11022)
(10674)
(10491)
(10355)
(10232)
(9159)
(8897)
(8651)
(8181)
(8136)
(8121)
(8098)
(7915)
(7275)
(7016)
学科
(71510)
经济(71449)
管理(42479)
(41973)
(31846)
企业(31846)
中国(24562)
方法(22549)
(21812)
地方(21787)
数学(19358)
数学方法(19147)
业经(17981)
(14323)
贸易(14310)
(14236)
农业(14002)
(13841)
(13691)
银行(13677)
(13426)
(13378)
(12733)
金融(12732)
地方经济(12647)
产业(12412)
(12207)
环境(11569)
(11220)
技术(11032)
机构
学院(220239)
大学(214121)
(94795)
经济(92812)
管理(81194)
研究(76521)
理学(68212)
理学院(67438)
管理学(66419)
管理学院(66022)
中国(59677)
(46046)
科学(44652)
(44327)
(38577)
研究所(34304)
中心(34240)
(34132)
财经(33935)
(33213)
(30386)
(30249)
师范(29982)
北京(29817)
经济学(28859)
业大(28620)
(28258)
(27490)
经济学院(25945)
农业(25708)
基金
项目(135404)
科学(106615)
研究(104052)
基金(94967)
(80924)
国家(80216)
科学基金(68615)
社会(66409)
社会科(63164)
社会科学(63151)
(55764)
基金项目(49327)
教育(46769)
(45479)
编号(43827)
自然(40780)
自然科(39783)
自然科学(39775)
自然科学基金(39020)
资助(38753)
(36379)
成果(35593)
课题(31313)
重点(30537)
发展(30070)
(29580)
(28770)
(28764)
创新(26926)
国家社会(26859)
期刊
(116910)
经济(116910)
研究(70977)
中国(46330)
(32848)
管理(32619)
(31239)
科学(27485)
学报(27428)
教育(25931)
(25104)
金融(25104)
业经(22812)
农业(22745)
大学(21278)
技术(21047)
学学(19916)
经济研究(19432)
财经(16224)
问题(15891)
(14169)
商业(13200)
(13062)
技术经济(11362)
国际(11286)
(11218)
现代(10876)
理论(10453)
经济问题(10234)
(10033)
共检索到348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其区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正处于产业链重构博弈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及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构建内外互促的双循环产业链为导向优化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与RCEP伙伴国深化合作的原则。鉴于东盟2011年提出RCEP倡议,选用2010—2020年的发展数据探索基于RCEP我国优化双循环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第一,区域经济活力、国别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和贸易商品价值结构等显示,RCEP能够助推我国双循环产业链优化;第二,以差异化的链式思维,借助RCEP红利可优化双循环产业链,即允许过剩产能和库存构建内外畅通且互补的能源资源产业供应链,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弥补国内高端农产品供求链,以打造区域绝对优势为目的共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第三,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优势提升机电产业链价值水平,发挥RCEP成员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环节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第四,将省份作为构建双循环产业链的区域单元、科学看待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以危机并存的视角处理与RCEP伙伴国的经济关系、顶层设计上全面重视产业合作分工等,是我国构建高质量双循环产业链的保障。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欧定余  易隹慧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新形势下,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是中国经济的新战略布局。RCEP的签订将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使其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RCEP区域价值链现状发现,RCEP区域价值链发展不断深化,但区域内产业的结构性困境以及区域内经济体的外部依赖性强等问题阻碍着RCEP区域价值链的进一步发展。而RCEP的签订将细化与延展区域贸易链、重组和优化区域产业链、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内向化发展,从而有助于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将为中国提供稳定的"外循环"环境,为"内循环"提供新动能,促进"双循环"良性互动,推动"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在RCEP框架下研究区域价值链重构如何推动"双循环"新格局形成,提出推动RCEP区域价值链重构的政策建议,将为我国参与"国际循环"并推动"双循环"新格局形成提供新思路。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唯聪   杨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文章以“经济双循环推进脉络梳理—内在机制与风险约束—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强化内生稳定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均衡、解决“低端重复建设、高端空心失位”及推动内外循环多元化联动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推进脉络,探寻了RCEP签署与实现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之间的契合性;其次,从明确既有困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提升内外循环张力等方面分析RCEP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激发国内市场“内源式创新”、强化对外贸易纽带、搭建衔接内外循环的桥梁及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四个层面探索了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关键路径;最后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提出可行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远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相辅相成,体现进一步扩大内需,打通经济循环中需求潜力释放的堵点、优化全局统筹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思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社区团购理论溯源与成因符合新业态发展的三要素,即内外经济环境的必然因素、技术进步的演进逻辑和创新营销的原始动力,中国社区团购类型、特点、优势各具特色,但社区团购的品类、组织、供应链等存在不足,建议优化路径从战略、组织、环境、技术几方面入手,更好地顺应需求和供给的平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辛灵  高鹏飞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产业链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在各国经济受创、全球产业链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下,我国制造业应从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等方面,消除产业链梗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产业链现代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小华  
激发居民旅游消费潜力,对于夯实国内消费市场基础,构建更高效的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基于耦合度模型定量评估了现阶段我国省域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旅游消费需求与供给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匹配现象,东部沿海地区和人口大省呈现普遍的"供给不足"型特征,中西部省份呈现明显的"消费不足"特点。交通可达性的改善有利于缓解这种供需不匹配问题,促进我国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在空间上的高效联动。因此,应该加快构建更高效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晓曙  朱连磊  
在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供应链金融开启了产融结合新生态新模式,契合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维护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在双循环新发展中的润滑剂和加速器作用。笔者在文中陈述了数字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新发展格局以及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爽  陈凯  刘春学  李春雪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逆全球化的叠加影响的必然选择。锡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本文从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规模3个视角入手,选用多种方法识别中国锡产业所处的演进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锡产业表现出明显的衰退期特征;不同视角下的产业演进阶段识别结果代表着锡产业在各个层面的具体特征表现。根据锡产业在各个层面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把握资源型产业发展脉络、明确不同阶段矿产资源战略重点,为双循环发展注入新动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紫涵  廖泽芳  
服务贸易被视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探讨其内涵与全球价值链参与之间的连结,在WWYZ方法的基础上测算中国服务业前向参与程度指标,从整体和行业异质性两个方面测算并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开放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前向参与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基础性现代服务业次之,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最小,而公共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体现了当前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服务业GVC参与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中国的跨国企业内部化、完善现代服务业国际布局,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路红艳  林梦  李睿哲  
针对疫情导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外资作为连接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产业、贸易、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独有的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既要求利用外资补齐发展短板,释放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也要求利用外资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因此,“十四五”时期,要根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对利用外资的目的和方向进行调整,从过去以弥补资金缺口、推动产业发展为主向弥补“卡脖子”技术短板、建设贸易强国以及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转变,从注重引资规模向注重引资质量转变,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留下来”并重转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田冠军  胡珺媛  袁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对经济环境、发展阶段和制约条件变化的审慎思考下做出的必然抉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分析我国在国内消费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走出去"等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明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政府审计定位;围绕关键问题和审计定位,分析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预警反馈机制、调控协调机制和评价问责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实施路径及建议。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倪红福  田野  
全球产业链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全球生产循环的最本质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畅销全球,成为"世界工厂"。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重塑全球产业链,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产业链外迁和国际竞争力减弱的现象明显。本文系统梳理总结了全球价值链相关概念和发展历程,并阐述了全球价值链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了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中国产业链现状和问题及其产业链升级拥有的市场规模大、产业链完备以及数字经济新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产业链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汉芳  李春根  
税收营商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衡量整体营商便利度的主要指标,自然成为优化的重点。为推动东盟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各国均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提升区域全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本文基于税收营商环境对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构成影响的逻辑,提出应重视国际税收营商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尝试对东盟区域的税收营商环境评估指标进行分析,从税收营商环境国际协调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东盟开展更深入的经济合作提供助力支持和制度机制保障。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龙瑜清  汤晓军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局部地区逆全球化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呈上升态势,有些高技术产业仍处于"卡脖子"境况。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分析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链已较为完整,但各细分行业仍存在对外依存度高、各行业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且合作较少等问题。同时发现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链多个环节发展的因素有研发投入、政府政策、国际贸易环境等。由此,结合国家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加大研发投入、精准施策、强化区域融合、对接国内大市场需求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