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88)
2023(8010)
2022(6775)
2021(6136)
2020(5223)
2019(11408)
2018(10869)
2017(19548)
2016(11100)
2015(12147)
2014(11534)
2013(11224)
2012(10557)
2011(9430)
2010(9253)
2009(8309)
2008(8262)
2007(7184)
2006(6275)
2005(5448)
作者
(38378)
(32056)
(32052)
(29858)
(20522)
(15739)
(14197)
(12578)
(12251)
(11168)
(10943)
(10715)
(10699)
(10576)
(10203)
(9967)
(9796)
(9561)
(9249)
(9183)
(8572)
(8021)
(7666)
(7405)
(7254)
(7222)
(7134)
(6963)
(6681)
(6630)
学科
(38780)
经济(38715)
(28931)
管理(28031)
(22746)
企业(22746)
方法(17965)
数学(15840)
数学方法(15676)
(13600)
(12045)
(10756)
中国(10656)
(10066)
贸易(10062)
(9839)
业经(8927)
农业(8202)
(6942)
技术(6707)
环境(6428)
(6368)
财务(6363)
财务管理(6347)
(6084)
金融(6078)
企业财务(6043)
(5924)
地方(5863)
银行(5855)
机构
大学(160544)
学院(157717)
研究(63424)
(59191)
经济(58087)
管理(53965)
(48200)
理学(47590)
科学(46896)
理学院(46893)
管理学(45752)
管理学院(45518)
中国(44149)
农业(39155)
业大(36442)
(36176)
(35027)
研究所(33970)
中心(27489)
农业大学(25766)
(25062)
(23536)
(22881)
(22563)
(22262)
(21480)
北京(21466)
科学院(21343)
实验(21258)
实验室(20462)
基金
项目(119270)
科学(91389)
基金(88178)
(85193)
国家(84120)
研究(71688)
科学基金(68146)
自然(49922)
自然科(48797)
自然科学(48772)
自然科学基金(47950)
(47004)
基金项目(46867)
社会(44897)
社会科(42479)
社会科学(42465)
(41254)
资助(35339)
教育(31802)
计划(28272)
重点(27991)
科技(26069)
(25191)
(25082)
(24853)
科研(24779)
编号(24319)
(23816)
创新(23701)
(21958)
期刊
(59007)
经济(59007)
学报(46703)
(43495)
研究(39487)
科学(36290)
大学(32388)
中国(31503)
学学(31454)
农业(29248)
管理(18937)
(18649)
(16354)
业大(14960)
农业大学(12610)
(11721)
(10974)
金融(10974)
经济研究(10734)
教育(10549)
科技(10097)
林业(10050)
财经(9937)
技术(9590)
业经(9519)
中国农业(9087)
(8526)
自然(8153)
问题(7984)
(7678)
共检索到225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锦鹏  李玉红  朱腾飞  任慧波  苏军  
PhJAZ1蛋白是不同类型毛竹叶差异应对害虫取食的核心,然而其分子信号途径的下游,特别是SPL家族,及其对抗虫相关次生代谢物的影响依然未知.本研究先在拟南芥JAZ1缺失性突变体(jaz1)背景下构建了PhJAZ1蛋白的过表达植株(PhJAZ1-OX/jaz1),并检测了不同基因型植株中单宁、黄酮及生物碱等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然后,通过棉铃虫饲喂试验分别测定了取食不同基因型拟南芥叶片对棉铃虫2龄幼虫体重和存活率的影响;同时,通过同源表达的手段(瞬时表达体系),在毛竹幼苗中过表达了PhJAZ1蛋白,并分析了PhJAZ1对下游PhSPL家族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及其对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携带jaz1的拟南芥植株相比,PhJAZ1-OX/jaz1植株叶片中的单宁和生物碱含量分别减少了40.5%和70.8%(P<0.01);与野生型毛竹相比,PhJAZ1过表达毛竹中的单宁含量减少了11.7%(P<0.05);此外,毛竹中过表达PhJAZ1能显著上调24个PhSPL家族基因(PhSPL6-2、PhSPL3-3、PhSPL9-1、PhSPL9-2等)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毛竹中的PhJAZ1能在转录水平上影响多个PhSPL家族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部分抗虫相关次生代谢物质的积累,最终起到钝化毛竹抗虫性的效果.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绍良  张雯宇  高志民  周明兵  杨克彬  宋新章  
【目的】鉴定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磷转运蛋白Ⅰ(phosphate transporter 1, PHTⅠ)家族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毛竹PHTⅠ家族成员,分析基因启动子调控元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氨基酸保守基序、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组织表达特异性、基因适应性进化及系统进化等。【结果】毛竹中共鉴定出20个PHTⅠ家族基因(PePHTs),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均定位于细胞膜。每个基因都含有1~2个内含子,PePHTs启动子序列中包含干旱、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以及赤霉素等激素类响应元件。毛竹PHTⅠ大部分为碱性蛋白质,分子量为48.61~71.89 kDa,理论等电点为6.84~9.30,疏水性值均大于0,都属于疏水蛋白。基因适应性进化分析显示:大多数PePHTs的选择压力值小于0,说明多数基因受到负选择压力。转录组表达图谱表明:PePHTs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性,说明该基因家族在毛竹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系统进化树表明:PePHTs都聚类在第Ⅰ亚家族,并且优先和水稻Oryza sativa聚类在同一支上。【结论】PHTⅠ家族在植物吸收和转运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毛竹PHTⅠ家族基因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图5表1参4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袁婷婷  朱成磊  杨克彬  宋新章  高志民  
[目的]鉴定毛竹中硝态氮转运蛋白(NPF)家族基因成员,系统分析其分子特征和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毛竹NPF基因的硝态氮转运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毛竹基因组中鉴定NPF家族基因成员,并对其启动子调控元件、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等进行全面分析,利用已有转录组数据,对毛竹NPF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以及不同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后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在毛竹中共鉴定NPF家族成员基因27个,其基因结构差别较大,内含子数量为2~5个,编码区最长为2 286 bp (PeNPF7.4),最短为1 359 bp (PeNPF8.8)。基因启动子调控元件分析发现,PeNPFs启动子序列中包含多种与低温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以及GA3和NAA等激素响应相关的元件。PeNPFs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介于49.56~82.08 kDa之间,理论等电点为5.17~9.85,大部分是中性或碱性蛋白,均含有类似的跨膜结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毛竹27个PeNPFs分属于7个亚家族,各亚家族成员数量分别为1、3、1、6、1、7和8个;蛋白保守基序分析显示,PeNPFs共有10个保守基序,其中motif 1、motif 2和motif 4是各成员共有的高度保守的基序。基于转录组数据的表达谱热图分析显示,PeNPFs在叶片、花序、根、鞭和笋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但各成员至少在1个组织中检测到表达,部分成员的表达表现为组织特异性或组成型表达。在冷和干旱处理后,PeNPF5.3、PeNPF7.2、PeNPF7.3和PeNPF8.7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这与其启动子序列中存在与低温和干旱响应调控元件相一致;在GA_3和NAA处理后,PeNPF7.3和PeNPF7.6呈相反的表达变化,而PeNPF7.1的表达趋势相似。[结论]毛竹中有27个NPFs家族基因成员,分为7个亚家族,各亚家族成员之间的分子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异性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一些基因对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的响应变化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推测这些基因在毛竹不同组织中及应对不同环境过程中对硝态氮的转运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研究结果为揭示PeNPFs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凯利  傅鹰  周明兵  
【目的】SBP家族基因编码的一类转录因子可识别并结合MADS-box基因SQUAMOSA(SQUA)的启动子,参与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调控。系统地鉴定和分析毛竹SBP家族基因,有助于理解SBP家族基因在毛竹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为毛竹SBP家族基因功能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已公布的毛竹基因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毛竹SBP家族基因。利用MEGA 6.0、DNAMAN、psRNATarget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获得毛竹SBP家族基因基本生物学信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SBP家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孟军  史占良  郭进考  何明琦  王彦霞  
以拟南芥酰基载体蛋白为查询序列,检索18个植物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库,获得138个酰基载体蛋白基因和12个基因片段。植物酰基载体蛋白由1个基因家族编码,成员2~16个。植物酰基载体蛋白磷酸泛酰巯基乙胺结合位点(Ser)周围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该位点包含在保守的DSL基序中。植物酰基载体蛋白基因结构类型分为5种,其中类型III酰基载体蛋白基因所占比例最大。绝大多数植物酰基载体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单独或2~4个成员分布在一条染色体上。在138个植物酰基载体蛋白基因中,19个具有不同剪接体。植物酰基载体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策  秦静静  甘红豪  李红  罗志斌  
磷酸根转运蛋白是一类主动转运磷酸根的重要载体蛋白。主要探讨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全基因组中磷酸根转运蛋白(phosphate transporter)家族成员的系统发生和部分成员的理化性质、结构特点及亚细胞定位。以从毛果杨全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并筛选得到的目标蛋白序列为基础,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利用一系列在线服务器对部分成员的理化参数、亲/疏水性、跨膜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亚细胞定位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毛果杨全基因组中共发现了31个磷酸根转运蛋白家族成员,根据其序列相似性,可分为4个亚家族,即PtrPHT1,PtrPHT2,PtrPHO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饶国栋  睢金凯  张建国  
采用本地化软件Blast P对杨树全基因组数据库和Gen Bank数据进行搜索,根据搜索结果对毛白杨TUA基因家族进行克隆,并利用软件Clustal W和MEGA对TUA基因进行了核酸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SWISS-MODEL服务器对TUA的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毛白杨α-微管蛋白由8个成员构成,8个成员的氨基酸序列和其它植物α-微管蛋白序列的相似性在80%以上;TUA基因可分为2个家族,每个家族成员都有其独特的内含子外显子特征;TUA蛋白的三维结构表现出极高的相似性。毛白杨TUA基因在序列和结构上都十分保守;8个TUA基因起源于2个祖先TUA基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磊  罗杰  李红  罗志斌  
【目的】探讨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全基因组中铵转运蛋白(AMTs)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及部分成员的理化性质、结构和亚细胞定位。【方法】以从毛果杨全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并筛选得到的目标蛋白序列为基础,应用软件CLUSTALX 2.0、GeneDOC和MEGA4,对AMTs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AMT1亚家族成员PtrAMT1-1、PtrAMT1-6和AMT2亚家族成员PtrAMT2-1、PtrAMT4-5的保守基序、理化参数、亲/疏水性、跨膜域、三级结构及亚细胞定位。【结果】在毛果杨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了19个AMTs,8个属于AMT1亚家族,11个属于A...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姜晓玲  黄秋娴  李虹  赵嘉平  
植物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PR-5家族(又称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s,TLPs)在植物组织内迅速表达并积累,从而快速提高植物抗性。研究发现许多植物的TLPs具有抗真菌活性,而且转TLPs基因的植物能够抑制病害发展进程。介绍了TLPs基因的分布起源和进化特征、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分析了TLPs基因在不同植物中的差异表达特征、TLPs的抗真菌机制以及TLPs基因在植物抗病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出了植物TLPs未来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TLPs基因在林木病理学和林木抗病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利辉  邱德文  刘峥  杨秀芬  
在cDNA芯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从交链孢真菌(Alternariaspp.)中提取的新型植物激活蛋白对水稻抗病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检测了抗病防御相关酶活性和稻瘟菌抗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幼苗经2μg·ml-1激活蛋白喷雾处理后,NPR1基因从第天时转录水平开始提高,第3天和5天时转录活性继续增强;EIN2基因的转录在第1天、3天时转录水平显著提高,第5天时又有所回复,但仍高于对照;CTR1的转录在第1天时虽无影响,但第3天和第5天转录水平明显降低,而PR4的转录在各检测时段均未表现明显变化。5d后叶片的稻瘟菌病情指数和平均每叶病斑数开始显著降低,14d时对稻瘟菌的诱抗效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驹辉  龚丽贞  唐静静  黄志坚  殷光文  
将沙门氏菌鞭毛素和弓形虫免疫优势表面抗原1(SAG1)融合表达,研究其在小鼠上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首先,采用PCR扩增SAG1片段.其次,将SAG1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表达质粒pET-28a-SAG1;连接到实验室已有的pET-28a鞭毛素质粒中构建表达质粒pET-28a-F-SAG1;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并进行表达.将纯化后的蛋白免疫小鼠,每隔2周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第3次免疫后15 d取小鼠血清.最后,采用蛋白印迹检测蛋白的大小;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晓轲  陆滢滢  齐萌  陈伟  陆明敏  徐立新  宋小凯  李祥瑞  严若峰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GLIPR1L2)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克隆旋毛虫GLIPR1L2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蛋白(rGLIPR1L2),用Western blot分析rGLIPR1L2的反应原性。将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rGLIPR1L2共孵育,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rGLIPR1L2与大鼠PBMC的结合,分析rGLIPR1L2对细胞增殖、迁移、NO分泌、吞噬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大鼠腹腔注射rGLIPR1L2后,测定血清中IL-4、IL-9、IL-17、TGF-β、IFN-γ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对小鼠进行免疫后,ELISA检测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抗体的变化,收集旋毛虫成虫和肌肉幼虫并计数,分析rGLIPR1L2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体外试验表明,rGLIPR1L2能够促进大鼠PBMC的增殖与迁移,增强细胞NO分泌和吞噬功能,一定浓度下可提高细胞凋亡比例。体内试验显示rGLIPR1L2能促进大鼠IL-4分泌,但对细胞因子IFN-γ、IL-9、IL-17和TGF-β的分泌无显著影响。rGLIPR1L2免疫小鼠可引起其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显著升高,且可显著降低受感染小鼠的肌肉幼虫数量。[结论]旋毛虫胶质瘤致病相关蛋白1样蛋白2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免疫功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丽华  沈卫德  李兵  
【目的】探讨经辛硫磷诱导后,家蚕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E)在5龄幼虫各种组织中的转录活性,为进一步研究有机磷农药对家蚕的损伤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以饲喂清水浸泡过的桑叶为对照,分析家蚕5龄3d幼虫喂食辛硫磷(4μg/mL)浸泡桑叶24h后,脑、脂肪体、中肠、丝腺、马氏管、精巢及卵巢等7种组织中4种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辛硫磷诱导24h后,CyclinA、CyclinB、CyclinB3在各组织中均表达上调,CyclinE在中肠及脂肪体中表达显著下调,在精巢与马氏管中无明显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忠萍  贺道华  海江波  邢宏宜  赵俊兴  程雪妮  
扩展蛋白具有松驰细胞壁和增加细胞壁柔韧性的功能。为了弄清该基因家族在雷蒙德氏棉中的特征,利用隐马尔科夫模型(HMM)在雷蒙德氏棉基因组中进行扩展蛋白家族基因成员的鉴定,获得了39个扩展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归入EXPA、EXPB、EXLA和EXLB共4个亚家族,分别含有26,4,3,6个基因。各亚家族中扩展蛋白基因具有相对多样化的基因结构;扩展蛋白基因家族在进化中经历了3次扩张;染色体片段重复是该基因家族扩张的主要方式;扩张后纯化选择占主导地位。比较棉纤维发育不同时期及叶片、花瓣的深度测序和基因芯片表达谱,发现大部分扩展蛋白基因参与了雷蒙德氏棉纤维、叶片和花瓣...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志民  刘成  刘颖丽  彭镇华  
The light 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binding protein is one of key protei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ight energy to chemical energy. An open reading frame coding precursor protein of cab gene was cloned from the first strand of bamboo cDNA through RT-PCR methods,and named as cab-PhE1 (cab gene 1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