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42)
2023(5418)
2022(4753)
2021(4118)
2020(3617)
2019(8705)
2018(8683)
2017(17391)
2016(9798)
2015(11222)
2014(11685)
2013(11978)
2012(11501)
2011(10613)
2010(10662)
2009(9631)
2008(9637)
2007(8980)
2006(7595)
2005(6767)
作者
(31096)
(26231)
(26227)
(25037)
(16392)
(12618)
(12008)
(10414)
(9730)
(9246)
(8934)
(8797)
(8522)
(8300)
(8239)
(8233)
(8126)
(7807)
(7636)
(7625)
(6693)
(6451)
(6391)
(6073)
(5905)
(5882)
(5833)
(5782)
(5455)
(5282)
学科
(45215)
经济(45180)
管理(28738)
(25232)
方法(23049)
数学(20906)
数学方法(20751)
(19314)
企业(19314)
(12292)
环境(12101)
(11745)
(10613)
中国(9887)
地方(8678)
(8594)
贸易(8594)
(8332)
(8125)
农业(8043)
业经(7678)
(7166)
(7121)
(6574)
财务(6560)
财务管理(6539)
资源(6519)
企业财务(6146)
(6033)
银行(6007)
机构
大学(150644)
学院(149575)
(62243)
经济(60879)
管理(56535)
研究(51508)
理学(48691)
理学院(48126)
管理学(47275)
管理学院(47009)
中国(38290)
科学(33773)
(32161)
(30969)
(27663)
(27070)
业大(25935)
研究所(25420)
农业(24921)
中心(24138)
(22947)
财经(21938)
北京(20098)
(19761)
经济学(19457)
(19273)
师范(19060)
(18069)
(17882)
经济学院(17858)
基金
项目(99380)
科学(76770)
基金(71298)
研究(69857)
(63099)
国家(62641)
科学基金(52183)
社会(42911)
社会科(40666)
社会科学(40648)
(39577)
基金项目(38344)
自然(34667)
(33840)
自然科(33774)
自然科学(33761)
自然科学基金(33124)
教育(31910)
资助(29316)
编号(28727)
重点(22926)
成果(22752)
(22304)
(22140)
(20132)
科研(19859)
计划(19828)
课题(19486)
创新(18982)
教育部(18377)
期刊
(65310)
经济(65310)
研究(39302)
(26978)
中国(26751)
学报(26655)
科学(23650)
(21421)
大学(18803)
农业(18127)
学学(17802)
管理(17118)
技术(12551)
教育(12205)
(11609)
金融(11609)
业经(10649)
财经(10575)
(10324)
经济研究(10156)
问题(9374)
(9064)
资源(8614)
技术经济(8263)
(7825)
统计(7676)
(7508)
理论(7470)
图书(7255)
商业(7117)
共检索到212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戴洪军  成虎  
根据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研究成果,构建桩基工程的碳排放模型;以1000延米PHC桩为对象,列出材料与能源消耗清单,在此基础上估算新制桩基及既有桩基再利用的碳排放量,对比得出既有桩基再利用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类似的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苗  甘臣林  陈银蓉  
研究目的:寻找以碳排放作为成本的适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低碳优化策略。研究方法:模型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空间分布上,东、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碳排放效率值;(2)在省际分布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其碳排放效率值高低并不一致,仅有14%的省份处于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高碳排放效率的理想状态;(3)技术效率不足是造成东、中部地区总效率低下的原因,技术效率不足和规模效率不足是西部地区总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结论:全国29个省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存在差异,需结合东、中、西地区区域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差别化地构建低碳土地利用优化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文章采用RS和GIS技术,通过构造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转换矩阵分析了1990-2010年的碳排放效应,得出结论是:第一,耕地的转出量最大,主要转向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导致的碳排放变化量也最大。第二,草地的转出量居第二位,主要转向林地和耕地,收支相抵最终使碳汇增加。第三,林地虽转出绝对量较大,但3/4以上没有发生转移,保持了北京市碳汇量的稳定。第四,水域转出的绝对面积最小,主要流向耕地和建设用地,也增加了碳源。第五,建设用地转出的面积较小,主要转向耕地、草地和林地,相应引起碳排放减少;但其转入面积最大,使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杰  张胜  王涛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各省土地利用、能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方法、STIRP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排放总体以碳吸收为主,并以114.19×104t/a(P<0.001)的线性速率增加。(2)各省由能源消税折算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规模较大,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P<0.001),表明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碳减排存在经济发展惯性阻力。(3)建设用地碳排放是中国及其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体,土地利用的碳吸收量仅占其5.5%左右。(4)中国及各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持续降低,而人均碳排放强度在持续升高。(5)影响中国及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主要为第二产业产值,其他依次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产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杰  王涛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志远  苗建军  崔玮  
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与其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针对省际建设用地,构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基于松弛测度的SBM模型,测算各省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碳排放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集约利用碳排放综合效率并不保持普遍一致;(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高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3)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技术效率不足是导致大多数省份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效率不足对综合效率影响较小。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韦燕飞  樊童生  祝文婷  黄欣婷  
为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格局和建设低碳城市,本文以南宁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碳足迹压力指数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南宁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碳排放效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探究其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地类转向多种地类的特征。(2)时间上,南宁市碳源、碳汇和碳排放量均呈现先上涨后下降的趋势,碳排放风险、碳足迹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南宁市碳排放量点密度主要集中在市区部分,而周边五县较为稀疏。碳风险压力与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类似,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增加。(3)在不同的年份,各类型土地与其碳排放量之间的平均关联度不同,其中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其他地类平均关联度一般。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谷岩松  夏义堃  
[目的 /意义]开放数据运动改变了公共信息再利用的环境,从信息再利用经营模式分析入手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开放数据环境下公共信息再利用的特点及运行规律。[方法/过程]通过国内外文献比较和企业开放数据再利用案例分析,深入总结开放数据对公共信息再利用的影响,进而对数据开放前后公共信息再利用经营模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结论]开放数据不仅扩展了公共信息再利用的视野,改变了其市场结构,增强了信息企业的主体地位,而且还推动了企业信息再利用经营模式的创新,促使其盈利方式更加丰富,更加注重用户资源开发,市场结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周明  关新国  
采用stackelberg博弈的方法,以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销售商组成的二级闭环供应链为模型,在比较开环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利润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再利用比例对闭环供应链利润的影响。经过分析论证得出只有当再利用比例达到一定条件时,企业实施闭环供应链才是有利可图的。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施锦芳  李博文  
目前,废弃小型家电的合理处置和再生利用已成为很多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2013年开始实施的《小型家电再生利用法》,日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小型家电回收再利用制度。遵循这一制度,小型家电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活动有序展开,使以铁、铝、铜为主的金属实现了有效再生利用,并给日本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中国正在探索构建小型家电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制度,日本在品种认定、责任划分、资质认证及回收方式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于克飞   史彦松  
本研究基于克拉玛依市2000—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碳排放量,对克拉玛依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转型引起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克拉玛依市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765.09 km~2、112.14 km~2、80.83 km~2和42.31 km~2,未利用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714.1 km~2、286.28 km~2。(2)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显著上升态势,2000—2020年累计新增碳排放量达1 416.71×10~(4 )t,建设用地新增碳排放量贡献度最大;克拉玛依市碳吸收量呈下降趋势,研究期内共减少14.32×10~(4 )t。(3)克拉玛依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与LUCC关联度最好的是林地(0.883 1),最差的是水域(0.568 2);人均碳排放强度与LUCC关联度最好的是建设用地(0.971 0),最差的是水域(0.571 2)。建设用地扩张是导致克拉玛依市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合理控制林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稀缺、环境恶化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两大桎梏。如何在不损害经济增长速度及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尤其是区域经济与能源消耗、碳排放间的脱钩,已然成为了目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在核算1995~2012年我国29省市8种能源的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利用脱钩模型对29省市经济增长与能源利用、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程度进行了度量。结果显示:(1)除北京外,我国其它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未呈现明显的脱钩关系,这意味着尽管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但我国经济对能源消耗及碳排放依然具有路径依赖;(2)"十一五"以来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弱,这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芷君  刘毅华  林华荣  
科学揭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缓解高碳土地利用模式并探寻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意义重大。文章在计算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应用Tapio脱钩模型探讨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并分析脱钩关系的时空演变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1)1996—2015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从扩张性负脱钩逐渐向弱脱钩和强脱钩转变;(2)2005—2015年,市域层面主要表现为强脱钩、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三种状态,其中2000—2005年以轻度弱脱钩为主,2010—2015年以高度弱脱钩为主;(3)脱钩程度较高的市域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和森林覆盖率高的山区,而负脱钩的地区主要是以发展高耗能工业为主的地区。在研究时段内,广东省在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脱钩水平较低以及脱钩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因此,广东省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脱钩政策以期实现低碳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晗  吴静兰  张安录  聂鑫  
利用南宁市1994~2012年的数据,以能源消费碳排放为因变量,人口、富裕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结构为自变量构建STIRPAT扩展模型,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并非单调,而是先升后降的。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拐点在容积率V=1.6484处。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与其变化方式有关,粗放型高基底覆盖率的城市容积率增加对碳排放有正效应,紧凑式低基底覆盖率的城市容积率增加对碳排放有负效应。人口、富裕度、技术进步、土地利用结构中建设用地面积、产业结构中工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玮  苗建军  雷娜  
研究目的:通过测算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非农用地的利用绩效,分析三个区域之间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研究方法: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的共同前沿函数。研究结果:比较2001—2010年中国28个省(区、市)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共同前沿面和区域前沿面下考虑碳排放的城市非农用地利用绩效可得,(1)城市非农用地利用绩效的空间差异主要来自于区际而不是区域内部的省(区、市)之间;(2)为了提升全国城市非农用地利用绩效水平,需要将非农用地指标从东部和西部转移给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是缓解土地浪费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