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65)
- 2023(8817)
- 2022(7364)
- 2021(6672)
- 2020(5527)
- 2019(12237)
- 2018(11618)
- 2017(22044)
- 2016(12243)
- 2015(13069)
- 2014(12542)
- 2013(12411)
- 2012(11527)
- 2011(10385)
- 2010(10063)
- 2009(9138)
- 2008(8954)
- 2007(7878)
- 2006(6683)
- 2005(5900)
- 学科
- 济(45155)
- 经济(45089)
- 业(32487)
- 管理(32451)
- 企(25720)
- 企业(25720)
- 方法(22324)
- 数学(20019)
- 数学方法(19782)
- 学(14356)
- 财(12830)
- 农(12068)
- 中国(11643)
- 贸(9852)
- 贸易(9851)
- 易(9618)
- 业经(9414)
- 制(8598)
- 农业(8298)
- 务(8217)
- 财务(8206)
- 财务管理(8188)
- 技术(8010)
- 企业财务(7901)
- 地方(7408)
- 银(7392)
- 银行(7335)
- 融(7233)
- 金融(7230)
- 环境(7012)
- 机构
- 大学(177708)
- 学院(174844)
- 济(67478)
- 研究(67377)
- 经济(66199)
- 管理(61411)
- 理学(54472)
- 理学院(53710)
- 管理学(52431)
- 管理学院(52162)
- 科学(48476)
- 农(48249)
- 中国(47307)
- 农业(39246)
- 所(37468)
- 业大(37435)
- 京(37399)
- 研究所(35103)
- 财(29290)
- 中心(29243)
- 农业大学(25731)
- 江(25440)
- 院(24503)
- 财经(24150)
- 省(22967)
- 室(22731)
- 北京(22628)
- 经(22307)
- 科学院(21566)
- 业(21469)
- 基金
- 项目(131478)
- 科学(101510)
- 基金(97754)
- 家(92549)
- 国家(91869)
- 研究(80081)
- 科学基金(75756)
- 自然(54753)
- 自然科(53595)
- 自然科学(53567)
- 自然科学基金(52676)
- 基金项目(51891)
- 社会(51650)
- 省(51137)
- 社会科(49044)
- 社会科学(49028)
- 划(44978)
- 资助(40123)
- 教育(36178)
- 重点(30868)
- 计划(29969)
- 部(28081)
- 创(27620)
- 发(27475)
- 科研(27156)
- 科技(27143)
- 编号(27127)
- 创新(26034)
- 业(25371)
- 专项(22835)
共检索到243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邓元告 黄琼叶 马灌楠 王晓梅 隋丽英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Phb)(0%、3%、5%和10%Phb)并饲喂不同时长(1 d、6 d、15 d和21 d),研究Phb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肝胰腺生化组成、酶活力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b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蛋白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各种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均产生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饲料中Phb水平和饲喂时间有关。与对照组相比,投喂第1天,10%Phb使t-sod、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5%和1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欣妤 刘佳岱 李二超 宋铭琪 余秋然 王涵 王晓丹 陈立侨
为探究饲料中辅酶渣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健康情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0.70±0.01g)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等蛋白的辅酶渣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的0%(对照组,含20%鱼粉)、20%、40%、60%、80%、100%(记为C、T20、T40、T60、T80、T100)的饲料投喂8周。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T40组生长性能无显著改变,T60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T80组、T100组生长性能、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与C组相比,替代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甘油三酯(TG)水平未见显著差异,总蛋白水平(TP)在T100组显著降低。血清葡萄糖(Glu)在替代组中显著降低。T60、T80、T100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T80、T100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与C组相比,各替代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差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上升,T100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C、T40、T80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主坐标分析显示T80组蟹肠道菌群组成较C组发生改变。研究表明,辅酶渣替代饲料中40%的鱼粉对幼蟹的生长、抗氧化能力、肠道菌群无负面影响,但当替代比例超过80%时将导致幼蟹的生长性能下降、营养物质积累减少和肠道菌群稳态发生改变。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祥平 朱筛成 梁梓龙 解志龙 向朝林 邓登 吴旭干
黑水虻(Hermitia illucens L.)幼虫作为一种昆虫源饲料资源,可直接投喂水产动物或在饲料中添加,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本研究比较了投喂黑水虻幼虫、配合饲料以及二者交替投喂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性能、肝胰腺色泽、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各组幼蟹的成活率和体重差异不显著,但黑水虻幼虫投喂组的早熟率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2)3组幼蟹的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差异,但肝胰腺色泽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幼蟹肝胰腺的亮度值(L)和红度值(a)显著高于黑水虻幼虫组;(3)配合饲料组脂肪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黑水虻幼虫组和交替投喂组;(4)配合饲料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最低。综上,完全投喂黑水虻幼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无负面影响,但会对幼蟹性早熟、肝胰腺色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幼蟹养殖过程中可采用配合饲料和黑水虻幼虫交替投喂或混合投喂的办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再忠 王武 成永旭
采用磷酸苯二钠法在520nm波长测定了未成熟、早熟和正常成熟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与性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结果表明:(1)各组蟹肝胰腺ACP和ALP活性都显著高于性腺;(2)早熟蟹肝胰腺中ACP活性都显著高于未成熟蟹而低于正常成熟蟹,在各发育阶段没有性别差异,但是,早熟雌蟹和正常成熟雌蟹卵巢中ACP活性都较早熟雄蟹和正常雄蟹精巢低,早熟与正常成熟个体没有差异;(3)早熟雌蟹肝胰腺ALP活性显著高于未成熟和正常成熟雌蟹,而与三组雄蟹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早熟和正常成熟雌雄蟹的性腺中ALP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1)性腺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动员或合成主要与肝胰腺AC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文元 吴旭干 张小明 赵庆 刘灿 龙晓文 成永旭 张庆华
在育肥饲料中添加虾青素会影响中华绒螫蟹肠道及鳃内的可培养优势菌群以及机体的免疫力,本实验旨在探讨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及养殖水体对其肠道和鳃部菌群的影响。采用不同虾青素含量的饲料(0.00、26.60、41.62、81.37和75.35 mg/kg,分别对应饲料1#~5#)对雄性中华绒螫蟹进行育肥70 d后,利用基础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对其肠道、鳃及养殖水体中的细菌进行传统分离和纯化,所得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再进行同源性分析后做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在分离获得的106株细菌(登录号:kU570293~kU570368,kU570370,kU570372~kU570383,kU601302~...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柳兰 龙亚男 张乐纪 张纯 徐来 刘巧 罗杰 杜宗君 杨淞
为了探究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菌群、免疫力和肌肉风味影响,选取同一批次稻田和池塘的中华绒螯蟹在5月和10月对其肠道菌群、免疫酶活和肌肉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肠道优势菌群为软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季节和养殖模式均对蟹的肠道菌群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季节变化对菌群变化的影响更大。从5月到10月,稻田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出现上升趋势,而池塘养殖模式下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无显著变化。两种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中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在5月的活性均高于10月(P<0.05);在10月,池塘模式下的免疫酶活性LZM(溶菌酶)和ACP(酸性磷酸酶)显著高于稻田模式(P< 0.05)。各组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游离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中甜味氨基酸含量(TSAA)>总苦味氨基酸(TBAA)>总鲜味氨基酸(TUAA),且池塘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肌肉中TSAA和总游离氨基酸TFAA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含量(P<0.05)。因此,池塘养殖模式较稻田养殖模式下的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时间上更稳定,免疫酶活更强,肌肉风味更优。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凯军 姜鹏飞 王军 陈晓雯 王成辉
为探究不同温度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肠道微生物与生长间的关系,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研究四个温度下(26 ℃、29 ℃、32 ℃、35 ℃)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及肠道菌群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四个水温组的中华绒螯蟹蜕壳次数分别为2、2、2、1;成活率分别为82.81%、84.38%、87.50%、25.00%;平均蜕壳间隔随水温升高而逐渐缩短;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先升后降;四个水温组的肥满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肠道菌群的测序结果表明:四个水温组分别获得了929、744、680、518个代表性的菌群运算分类单元(OTU);α多样性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随水温升高而降低;β多样性结果显示四个水温组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差异显著(P< 0.05)。在门水平,四个水温组的肠道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三者占整个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96.26%;26 ℃水温组的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0.92%)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0.35%)、29 ℃水温组的厚壁菌门(58.04%)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3.44%)、32 ℃水温组的拟杆菌门(41.84%)在各自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 0.05);在属水平,26℃水温组的芽孢杆菌属(Gemmobacter)(3.55%)、29 ℃水温组的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3.56%)、32 ℃水温组的布拉格菌属(Pragia)(8.47%)、35 ℃水温组的假单胞菌属(Psuedomonas)(8.77%)在各自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 0.05)。本研究结果综合表明:中华绒螯蟹在30 ℃左右时生长最好,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下降,高温会导致弯曲杆菌(Campilobacterota)和疟疾杆菌属(Malaciobacter)等有害菌群增加,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和生长。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温度 肠道微生物 生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志杨 沈辉 万夕和 任乾 蒋葛 范贤平 乔毅 甄晓然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e sinensis)肝胰腺坏死综合征(HPNS)的病因,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健康蟹、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感染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蟹及IHHNV-WSSV共感染蟹的肝胰腺菌群结构。结果显示,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组与IHHNV-WSSV共感染蟹组首先聚类(相似度0.72),随后依次与IHHNV感染组(相似度0.69)及WSSV感染组(相似度0.62)聚类,最后与健康蟹组聚类(相似度0.56),表明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的肝胰腺菌群结构与IHHNV-WSSV共感染蟹的较为一致,与健康蟹的差异明显。此外,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WSSV感染蟹、IHHNV感染蟹、IHHNV-WSSV感染蟹与健康蟹相比,肝胰腺菌群多样性降低,肝胰腺菌群中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等致病菌的丰度增加,鞘氨醇单胞菌属、鞘氨醇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减少,甚至肝胰腺坏死综合征病蟹中未出现慢生根瘤菌属。初步推论, HPNS的发生可能与IHHNV-WSSV共感染有关,IHHNV-WSSV共感染改变了河蟹肝胰腺菌群结构,可能引发肝胰腺正常的生理功能下降,继而停止了摄食行为,从而逐渐发展形成HPNS初期的肝胰腺白化现象。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周振旗 关伟晔 谢昕洋 侯鑫 王军 王成辉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繁育亲蟹规格及其子代的生产性能是其产业上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应用个体生长测定法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当前生产上3种主要育苗亲蟹规格(母本200~250g,父本300~350g;母本250~300g,父本350~400g;母本300g以上,父本400g以上)繁殖子代(规格A、规格B和规格C)的蜕壳与生长特性、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肝胰腺代谢物的组成差异。结果发现:在2次个体蜕壳与生长测定中,规格C的生长性能优于其他两种规格,但3种规格子代相互间的蜕壳增重率、蜕壳间隔、肥满度、肝胰腺指数和肌肉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结果表明:α多样性指数均显示规格A低于其他两种规格,但3规格相互间无显著差异,而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3种规格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肝胰腺的代谢组学分析显示,规格A与B间共有100种差异代谢物,规格B与C间共有77种差异代谢物,规格A与C间共有79种差异代谢物。对差异肠道菌群和差异代谢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规格A的代谢物生物喋呤与副梭菌属呈显著正相关;规格B的代谢物N-乙酰-D-甘露糖胺分别与硝基螺菌门、硝化螺菌属呈显著负相关;规格C的代谢物四氢二吡啶甲酸盐与乳酸菌属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不同亲蟹规格子代在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肝胰腺代谢物组成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谭春桃 李欢 曲家鹏
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的生理活动、免疫调节以及健康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尽管已有报道表明高原鼠兔肠道菌群和食物、环境有关,但对于野生和室内饲养条件下,取食不同食物的高原鼠兔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夏季野生和室内饲养高原鼠兔的肠道菌群发现,与野生鼠兔相比,室内鼠兔有更高丰度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螺旋体门(Spirochetes),更低丰度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野生和室内饲养的鼠兔肠道共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有50.1%是重叠的,而49.9%的OTUs是各自特有的。野生和室内饲养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群落结构(β多样性)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室内饲养鼠兔不能有效反映野生状态下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的情况。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冼才凝 范立成 郭学骞 王锡昌
渔光一体养殖模式是一种采用水下养殖、水上发电的新兴环保养殖模式。本研究比较了渔光一体养殖模式(PM)与普通池塘养殖模式(CM)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基本营养成分、感官评价、气味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对雌蟹肝胰腺和性腺进行人工及电子感官,并测定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对气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渔光一体养殖模式能提高雌蟹的性腺指数,增加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M组肝胰腺表现青草味,电子鼻的响应值最高,PM组性腺的青草味和油脂味更明显;在肝胰腺中,鉴定出44(PM组)和33(CM组)种物质,PM组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70.53± 2.91) ng/g显著高于CM组(16.63±0.73) ng/g (P0.05),但CM组的三甲胺为PM组的17倍,且CM组检测到含硫化合物,异味物质较多,CM组气味品质不如PM组。渔光一体养殖模式能提高肝胰腺中的青草气味和油脂气味,降低性腺中的异味物质含量,对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气味品质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为优化及推广渔光一体养殖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嘉敏 姜新耀
中华绒螯蟹扣蟹性腺发育与肝胰腺和血淋巴的蛋白质浓度相关。性早熟前后 ,雌雄扣蟹肝胰腺总蛋白浓度分别由 (12 1.17± 44 .5 0 )mg·g-1和 (89.43± 2 1.86 )mg·g-1下降至 (81.0 8± 5 .84)mg·g-1和(70 .5 8± 9.90 )mg·g-1,雌性扣蟹的肝胰腺占体重的比值也由 8.18%降至 3 .90 %。血淋巴总蛋白浓度正常发育的雌性扣蟹为 (99.5 5± 12 .0 6 )mg·mL-1,明显高于性早熟雌性扣蟹的 (72 .2 6± 17.87)mg·mL-1;而雄性扣蟹性早熟前后的血淋巴总蛋白浓度无显著差异。肝胰腺总蛋白浓度二秋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艳艳 顾晓英 张德民 钱云霞
为了研究饥饿及恢复摄食对花鲈肠道壁及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实验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了花鲈经2周饥饿,恢复喂食1周和恢复喂食2周后肠道壁及其内容物菌群特征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饥饿会导致花鲈肠道壁细菌群落发生明显变化,引起差异的主要细菌为T-RFs 496、437、450、155 bP等所代表菌;经2周饥饿,肠壁T-RF 496 bP大肠杆菌(EschERichia)相对丰度从实验开始的43.11%±3.95%(c0肠壁组)下降为21.25%±9.97%(s2R0肠壁组),细菌多样性指数h′、E′和1/D均增大;恢复喂食2周后,肠道壁菌群结构逐渐恢复,T-R...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志强 翟少钦 张邑帆 陈春林
为考察脾虚泄泻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将24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饮食失节加苦寒泻下法进行人工复制脾虚泄泻模型,对照组正常饲喂;试验结束时,采集大鼠肠道内容物,提取微生物总DNA,采用通用引物对细菌16Sr DNA基因的高可变V3–V4区进行PCR扩增,运用Hiseq2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α多样性指数表明脾虚泄泻大鼠与正常大鼠之间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门水平上,2组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模型组较对照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及螺旋体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均增加,而拟杆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2组的核心菌群均为产粪甾醇真细菌属,模型组较对照组产粪甾醇真细菌属、Jeotgalicoccus的平均相对丰度升高,其中Jeotgalicoccus的显著升高(P<0.05);PICRUSt基因功能预测表明,大鼠肠道微生物以代谢功能为主,主要包括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辅酶和维生素代谢等,2组间各类代谢功能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脾虚泻泄能引起大鼠肠道内菌群的多样性变化,并显著降低肠道内拟杆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闫志强 翟少钦 张邑帆 陈春林
为考察脾虚泄泻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将24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饮食失节加苦寒泻下法进行人工复制脾虚泄泻模型,对照组正常饲喂;试验结束时,采集大鼠肠道内容物,提取微生物总DNA,采用通用引物对细菌16Sr DNA基因的高可变V3–V4区进行PCR扩增,运用Hiseq2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α多样性指数表明脾虚泄泻大鼠与正常大鼠之间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门水平上,2组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模型组较对照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及螺旋体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均增加,而拟杆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2组的核心菌群均为产粪甾醇真细菌属,模型组较对照组产粪甾醇真细菌属、Jeotgalicoccus的平均相对丰度升高,其中Jeotgalicoccus的显著升高(P<0.05);PICRUSt基因功能预测表明,大鼠肠道微生物以代谢功能为主,主要包括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辅酶和维生素代谢等,2组间各类代谢功能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脾虚泻泄能引起大鼠肠道内菌群的多样性变化,并显著降低肠道内拟杆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