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5)
- 2023(652)
- 2022(543)
- 2021(557)
- 2020(492)
- 2019(1031)
- 2018(1033)
- 2017(1721)
- 2016(1205)
- 2015(1295)
- 2014(1372)
- 2013(1378)
- 2012(1418)
- 2011(1325)
- 2010(1305)
- 2009(1163)
- 2008(1152)
- 2007(979)
- 2006(807)
- 2005(724)
- 学科
- 济(3030)
- 经济(3029)
- 学(2296)
- 稻(2124)
- 业(1590)
- 方法(1488)
- 管理(1442)
- 数学(1398)
- 数学方法(1375)
- 农(1206)
- 环境(1005)
- 企(892)
- 企业(892)
- 生态(853)
- 农业(809)
- 壤(789)
- 土壤(786)
- 贸(712)
- 贸易(712)
- 易(695)
- 资源(656)
- 中国(636)
- 财(635)
- 气候(613)
- 土地(579)
- 生态学(573)
- 物(534)
- 和(521)
- 经济学(496)
- 植(486)
- 机构
- 学院(18115)
- 大学(17931)
- 研究(10687)
- 农(9922)
- 科学(9364)
- 农业(8528)
- 所(7539)
- 研究所(7214)
- 中国(6862)
- 业大(6607)
- 农业大学(5493)
- 室(5228)
- 实验(5100)
- 京(4965)
- 实验室(4922)
- 业(4900)
- 省(4875)
- 科学院(4831)
- 重点(4692)
- 济(4565)
- 经济(4476)
- 中心(4118)
- 资源(3814)
- 管理(3625)
- 院(3525)
- 环境(3468)
- 江(3321)
- 理学(3192)
- 理学院(3052)
- 技术(3035)
共检索到25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荣伟 李合生 徐久玮
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进行长、短日照处理并测定叶片、叶鞘多胺合成前体Arg、Met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日不育株叶片中Arg含量显著高于短日可育株;Met含量出现最大值的时期,长日不育株为减数分裂期,短日可育株为二次枝梗和颖花原基分化期;Met含量总体上是短日可育株高于长日不育株。
关键词:
PGMS水稻 多胺 Arg Me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忠佩 张桃林 陈碧云
【目的】研究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变化状况,为水稻土的定向培肥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并比较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背景资料,研究江西省余江县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状况及其近20余年来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环境意义。【结果】江西省余江县高产水稻土表层0~10cm的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20.2±3.88)g·kg-1、(2.09±0.55)g·kg-1、(42.7±32.7)mg·kg-1,均达到非常丰富的水平。近20余年来土壤有机碳库基本保持稳定、处于平衡状态,但全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高产水稻土表层0~10cm的磷固定量和固定率分...
关键词:
江西余江县 高产水稻土 有机碳 养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小梅 赵运林 周朴华 李小湘 王淑红
以籼稻品种旱116、湘早籼32号为材料,不同质量分数(0%、5%、10%、15%、20%、25%)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自然干旱,研究水分胁迫下水稻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的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水稻幼苗Put、Spd和Spm含量明显上升,且旱116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湘早籼32号,Put、Spd和Spm含量与根冠比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ut对湘早籼32号地上部干重,Spd对旱116地上部及湘早籼32号根部干重,Spm对旱116和湘早籼32号根部干重影响显著.
关键词:
水分胁迫 水稻 多胺 抗旱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红柱 陈琨 陈庆瑞 秦鱼生 蒋松
【目的】了解长期施肥对紫色土碳、氮的影响,为该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31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中国西南紫色水稻土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碳、氮的含量与积累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特征。【结果】不施肥土壤有机碳含量年下降速率为0.033 g/kg,单施化肥(N、NP、NPK)和化肥配施有机肥(MN、MNP、MNPK)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增加速率为0.047和0.085 g/kg,不施肥、单施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土壤氮含量年增加速率分别为0.0058、0.011和0.018g/kg。肥料的施入显著提高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优于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相比,单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分别增加了表层和亚表层SOC含量30.40%、44.69%、11.83%和19.29%,分别增加了SOC储量32.30%、42.87%、19.09%和24.96%;表层和亚表层土壤TN含量分别增加了13.39%、29.92%、8.33%和1.04%,土壤TN储量分别增加了15.43%、28.29%、15.22%和5.07%。且土壤碳、氮间存在着极显著线性关系。【结论】紫色水稻土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土壤培肥效果较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紫色水稻土 碳 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菁菁 徐克章 武志海 陈展宇 张治安 吴春胜
【目的】探索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水稻植株叶片全氮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明确其在不同年代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吉林省1958-2005年育成的3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叶片全氮含量,用LI-6400型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研究在遗传改良过程中吉林省不同年份育成水稻品种叶片全氮含量与其光合特性的协同进化规律。【结果】随着水稻品种育成年代的推进,叶片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净光合速率均呈增加趋势,而氮素光合利用效率则呈降低趋势;在抽穗期和抽穗后10d,叶片全氮含量与育成年代分别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在抽穗期30d,叶绿素含量与育成年代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抽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名宇 张杨珠 李顺义 黄运湘 刘学军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稻生育期间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锰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间,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稻生育期间,插秧前土壤交换性锰含量最高,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下降;而土壤易还原态锰含量插秧前最低,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升高。晚稻生育期间,从插秧前到孕穗期,交换性锰含量逐渐升高,到孕穗期达到最高,之后到黄熟期,交换性锰含量又逐渐降低;而易还原态锰含量则从插秧前到孕穗期逐渐降低,到孕穗期达到最低值,之后,又升高。不同稻作制对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的影响差异最大,稻-稻-冬泡处理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
关键词:
有效锰 红壤性水稻土 动态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邵文豪 刁松锋 董汝湘 孙洪刚 姜景民 肖可青 徐金良
对无患子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及果肉内含物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患子果实纵径、横径、侧径、鲜质量等性状发育进程呈现明显的S型生长曲线特征;以果实生长发育时期为横轴(x),分别以果实纵径、横径、侧径、鲜质量的均值为纵轴(y),构建的果实生长发育数学模型表明,无患子果实生长各性状与果实发育时期高度相关,数学模型可以正确地反映无患子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规律。对无患子果实脱落规律、果肉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皂苷含量变化规律等综合分析表明,10月下旬,无患子果实发育成熟,生长性状趋于稳定,果肉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从峰值下降至相对较低水平,而果肉皂苷含量相对较高,因此提出该时期为无患子果实采摘的适宜时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侯晓晔 朱丹 喻辉辉 龚亮 徐才国 张启发
在海南岛冬季短日照条件下,分2次种植珍汕97和明恢63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超高密度SNP遗传连锁图检测抽穗期QTL,将结果与武汉夏季长日照条件下7组抽穗期QTL定位结果进行比较,探究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QTL的差异。两地结果的主要差别在于:武汉长日照条件下抽穗期的主效QTL定位在第7染色体着丝粒附近,但该QTL在海南短日照条件下无显著效应;在海南条件下检测到第6染色体物理位置9.12~9.65 Mb处一个效应很大的QTL,在武汉条件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该群体抽穗期的遗传研究,增进了对水稻长短日照条件下抽穗期遗传基础的理解。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郝近羽 罗峰 谢晓东 裴忠有 丁博 包曙光 孙守钧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高粱茎秆蜡粉含量变化规律,根据物理学的色差原理,首次采用色差法,对高粱蜡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粱之间茎秆的蜡粉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同一类型不同基因型间也不同;饲草高粱茎秆自上而下各节段的蜡粉含量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中间茎节的蜡粉含量与全株混合蜡粉含量总平均值最接近,可代表全株的蜡粉含量;不同类型高粱进入各生育期的时间和持续天数不同,同一生育期内蜡粉累积量也不同,饲草高粱为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甜高粱为乳熟期>抽穗期>开花期>蜡熟期>完熟期,开花期与整个生育
关键词:
高粱 蜡粉 变化规律 色差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毛兰 胡春华 周文斌
通过系统测定丰水期鄱阳湖湖水、主要支流水、长江水及部分农田水、地下水及城市污水的氮磷含量,对其氮磷含量变化及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中主要的氮素形式是硝酸盐氮(0.90 mg/L),赣江是其主要贡献者。鄱阳湖五大支流氮磷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赣江NO_3~--N含量明显高于鄱阳湖其它主干流,而NH_4~+- N和TN含量以饶河的最高,TP以信江的最高。农田水、城市废水以及地下水含有较高的氮磷含量,是鄱阳湖及其五大支流氮磷的主要来源。农田水TN和TP含量最高,分别为13.47、28.63 mg/L。高含量的NO_3~--N(7.35 mg/L)和NH_4~+-N(5.48 mg/L)...
关键词:
氮 磷 富营养化 丰水期 鄱阳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永忠 肖志红 彭邵锋 杨小胡 李党训 王湘南 段玮
通过对油茶主要良种的标定植株进行果实生长和含油量分析研究,探索油茶果实油脂形成与转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果实体积生长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油茶果实质量的增加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收前两个高峰期,其质量增加值超过油茶果实总质量的2/3。油茶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均随果实生长逐渐增加,年周期内存在两个增长高峰期,为8月中旬至9月初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收前。油茶鲜果含油率在9月20日至10月20日的高峰期的增幅达鲜果总含油量的68.9%,指出霜降籽油茶果实不宜提前采收,否则会对产油量造成很大的损失。
关键词:
油茶 果实 油脂含量 核磁共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余蓉 项文化
在连续定位测定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杉木器管组织碳素含量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杉木器管碳素含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同一生长发育阶段,树叶的碳素含量(493.28~529.34 g·kg-1)>树皮(481.24~501.63 g·kg-1)>树根(473.25~483.61 g·kg-1)>树干(472.90~478.02 g·kg-1)>树枝(468.37~477.14 g·kg-1),杉木根头的碳素含量>大根>粗根>细根;不同器官之间碳素含量差异与器官的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20年生杉木器官的碳素含量>18年生>14年生>11年生>7年生,多年生叶或枝的碳素含量>2年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友勇 王家金 梁名志 刘本英 田易萍 孙雪梅 包云秀 徐丕忠 蒋会兵 周萌
以云南省勐海县、昌宁县和思茅区茶树品种园的7个茶树品种1芽4叶为试材,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含量,弄清云南不同茶树品种氟的富集特征,为选育低富集氟大叶茶树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上述地区7个茶树品种中氟含量均值为62.07~113.50 mg/kg,除思茅区外均以云抗10号氟平均含量最低,均值差异为最不显著。LSD多重比较表明,在地区内品种间和品种内地区间氟的含量均值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品种内尤以勐海县茶树品种中氟的含量均值差异为最不显著居多。因此,云抗10号可作为云南大叶种茶树对氟富集特征研究和大叶种茶树低氟选育工作的模式材料。
关键词:
云南 茶树品种 氟 比较研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兴 孙晓新 满秀玲 王清波 李东 胡艳玲
【目的】为探究退耕还湿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危害的影响。【方法】取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豆田、不同退耕年限的杂草草甸或湿地和天然臌囊苔草—小叶章沼泽土样,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利用Han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三江自然保护区退耕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Pb,其次是Cu,而Zn、Mn和Cr的影响很小。随土壤深度增加,Cu、Pb、Zn、Mn和Cr含量呈波动变化。Cu和Pb含量在退耕还湿11年之前,在0~10 cm土壤深度含量最高,而在退耕还湿11年之后,在40~50 cm土壤深度含量最高。其他重金属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变化没有表现出一定的规律。退耕恢复期间,土壤Cu、Pb、Zn与Cr含量随退耕时间先增加后减少,但Zn含量增加与减少未达到显著程度(P> 0.05)。而退耕样地土壤Mn含量从恢复第1年开始就显著低于大豆田(P 0.05)。随着退耕年限增加,生态系统潜在生态风险危害逐渐降低。
关键词:
三江平原 退耕还湿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文杰 江香梅 杨海宽 章挺 赵玲华 肖复明
【目的】研究脑樟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脑樟精油原料利用部位的选择和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脑樟不同部位(叶、新枝、老枝、树干、主根及侧根)的精油,并采用 GC-MS联用技术测定各部位精油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 脑樟叶、新枝、老枝、树干、主根及侧根的平均得油率分别为1.86%,0.41%,0.36%,0.45%,2.23%和2.11%,从脑樟 6 个不同部位精油中共鉴定出 60 种化合物,其中叶、新枝、老枝、树干、主根及侧根精油中分别鉴定出 46,43,44,29,25 和 25 种化合物,已鉴定的成分分别占相应总组分的 90.48%,8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