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849)
- 2023(21618)
- 2022(18524)
- 2021(17223)
- 2020(14705)
- 2019(33602)
- 2018(33071)
- 2017(63011)
- 2016(34307)
- 2015(38665)
- 2014(38675)
- 2013(38305)
- 2012(35442)
- 2011(32248)
- 2010(32190)
- 2009(29963)
- 2008(29372)
- 2007(26026)
- 2006(22524)
- 2005(20012)
- 学科
- 济(150079)
- 经济(149922)
- 管理(96525)
- 业(91779)
- 企(75257)
- 企业(75257)
- 方法(65020)
- 数学(56584)
- 数学方法(55859)
- 中国(38513)
- 农(38013)
- 财(35140)
- 学(34140)
- 业经(31687)
- 地方(30073)
- 贸(26986)
- 贸易(26974)
- 易(26192)
- 制(25905)
- 农业(25431)
- 理论(22408)
- 务(22192)
- 财务(22104)
- 财务管理(22055)
- 和(21906)
- 环境(21620)
- 银(21381)
- 银行(21293)
- 技术(21267)
- 企业财务(20875)
- 机构
- 大学(502405)
- 学院(500256)
- 济(205033)
- 经济(200806)
- 管理(190216)
- 研究(175535)
- 理学(164970)
- 理学院(163040)
- 管理学(159888)
- 管理学院(159018)
- 中国(129329)
- 科学(112042)
- 京(107241)
- 农(91516)
- 所(90803)
- 财(90558)
- 研究所(83430)
- 业大(80325)
- 中心(78675)
- 财经(73391)
- 农业(72575)
- 江(72298)
- 北京(67702)
- 经(66736)
- 范(64667)
- 师范(63859)
- 院(63043)
- 经济学(62791)
- 州(58274)
- 经济学院(56470)
- 基金
- 项目(342393)
- 科学(266745)
- 基金(248306)
- 研究(240575)
- 家(220516)
- 国家(218740)
- 科学基金(185174)
- 社会(151595)
- 社会科(143637)
- 社会科学(143599)
- 省(133324)
- 基金项目(131145)
- 自然(123164)
- 自然科(120296)
- 自然科学(120256)
- 自然科学基金(118115)
- 划(113299)
- 教育(110314)
- 资助(103454)
- 编号(95430)
- 重点(77628)
- 成果(77263)
- 部(74852)
- 发(73367)
- 创(70420)
- 课题(66575)
- 科研(66315)
- 创新(65887)
- 计划(64652)
- 教育部(63224)
- 期刊
- 济(222439)
- 经济(222439)
- 研究(142530)
- 中国(91921)
- 学报(90234)
- 农(82768)
- 科学(79071)
- 财(69345)
- 管理(69014)
- 大学(66715)
- 学学(63342)
- 农业(56652)
- 教育(48522)
- 技术(42727)
- 融(40282)
- 金融(40282)
- 经济研究(36966)
- 财经(36330)
- 业经(35005)
- 经(31356)
- 业(29814)
- 问题(28951)
- 版(25529)
- 技术经济(24873)
- 科技(24325)
- 统计(23923)
- 贸(23572)
- 图书(23274)
- 业大(23220)
- 理论(21938)
共检索到726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金生 解青云
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广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大产业部类,结合我国2004-2013年18个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两大产业部类的OFDI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实体经济,广义虚拟经济OFDI通过国内资本形成路径对就业的补充效应更为显著,通过逆向技术外溢对就业的替代效应更小;无论是直接、间接还是总效应,广义虚拟经济OFDI的就业效应明显大于实体经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金生 匡东
本文利用我国1997-2015年18个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通过脉冲响应、分差分析和联立方程分析广义虚拟经济两大部类FDI、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相关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两部门的FDI、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中广义虚拟经济产业的三者关系更显著;传统实体经济产业FDI每增长1%,带动经济增长0.132%,促进就业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分别为0.11%、-0.318%和-0.208%;广义虚拟经济产业FDI每增长1%,带动经济增长0.164%,促进就业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分别为0.292%、-0.026%和0.266%。
关键词:
FDI 经济增长 就业 广义虚拟经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金生 匡东
本文利用我国1997-2015年18个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通过脉冲响应、分差分析和联立方程分析广义虚拟经济两大部类FDI、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相关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两部门的FDI、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其中广义虚拟经济产业的三者关系更显著;传统实体经济产业FDI每增长1%,带动经济增长0.132%,促进就业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分别为0.11%、-0.318%和-0.208%;广义虚拟经济产业FDI每增长1%,带动经济增长0.164%,促进就业的直接、间接和综合效应分别为0.29
关键词:
FDI 经济增长 就业 广义虚拟经济
[期刊] 征信
[作者]
赵紫剑 谢巧燕 任玥静
基于1998—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探究信用规模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关系,挖掘和解释信用规模扩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市场经济首先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交易不断增多,信用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加大。从经济类型的异质性研究发现,信用规模扩张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发展,且对虚拟经济的促进作用强于实体经济;从空间异质性来看,东部地区信用规模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对虚拟经济的作用更强,而中西部地区信用规模扩张对实体经济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对虚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的政策启示是以信用规模扩张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防范虚拟经济过度发展,针对不同区域信用规模的扩张采取差异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
信用规模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异质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爱俭 陈杰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发展规模是否适度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试从资本市场效率的角度探讨检验虚拟经济是否适度的方法,并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中国资本市场效率不高,致使虚拟经济规模不适度的结论,同时初步分析了造成虚拟经济规模不适度的原因。
关键词:
虚拟经济 适度性 资本市场效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朱金生 解青云 刘琪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提供了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视角。美日中三国处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比较研究其广义虚拟经济的就业效应能更好地反映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就业的影响。本文在将国民经济分为广义虚拟经济部门和传统实体经济部门的基础上,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并利用中美日1995-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比较三国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直接、间接及总效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徐国祥 张静昕
本文使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中国31个省市在2000-2019年间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首次考虑结合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各个省市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在逐年提升,较多省市依然处于不同程度的非协调发展状态,目前四大区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的平均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显著高-高集聚特征的省市都位于东部地区,而表现为显著低-低集聚特征的省市都位于西部地区。(3)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总体相对差异有60%以上是区域间相对差异造成的,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相对差异最大,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相对差异最大。(4)全国及四大区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都在扩大,较为落后的省市难以在短期内赶超领先的省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可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光波 田立钢 李雪欣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要求能源价格的形成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反映能源消费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的虚拟价格。在广义虚拟经济能源价格观指导下,中国能源价格应包含能源实体价格和能源虚拟价格两部分。为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应该构建人本主义的能源价格观和能源虚拟价格形成机制,并进一步健全能源金融市场,同时积极构建能源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互动的能源价格制度基础。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中的核心抓手是:进一步提升能源价格对心理需求和社会福利的反映,对能源虚拟价值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定价,同时进一步完善能源衍生品市场并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
能源价格 广义虚拟经济 形成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富昌
以股票、债券、奢侈品等为代表的广义虚拟产业不断膨胀,其结构复杂度的不断增加,给管理和调控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在广义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研究局部价格非理性变化形态、形成机理、影响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货币信贷的超比例扩张分析广义虚拟经济局部价格非理性的形成过程,并以金融资产占比和房地产价格攀升分析其具体表现。从导致非理性投机、滋生经济泡沫、增加投资风险、不利于经济公平、造成产业空心化、扭曲资源配置和增加宏观调控难度等方面分析了广义虚拟经济局部价格非理性的影响。然后从建立动态监测体系、防止集体决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雪婷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揭示了在北京高档酒吧2001年相同容量的一瓶百威啤酒售价是青岛啤酒的4倍,而到2011年差价变为1.4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国人对百威啤酒的心理需求产生变化,即两者虚拟价值变化必然带来价格差距的缩小,这也使中国在啤酒行业的国际交换中不平等的程度减弱。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晓欣 张艺鹏
"脱实向虚"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内在机理,认为经济的"脱实向虚"是以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为运行基础、由生产职能向非生产职能转化的资本的价值化积累路径;其次,通过构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三部门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纯产品"原理,剥离了虚拟经济中的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的虚拟经济;再次,运用结构分解方法(SDA)实证检验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倾向。结论表明:(1)总体上,我国虚拟经济规模小于实体经济,但其自我循环规模的扩张速度高于实体经济;(2)趋势上,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正是我国经济出现"脱实向虚"倾向的重要诱因和时间起点;(3)结构上,虚拟经济对以制造业为主的第I类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趋弱,尤其是低端制造业;虚拟经济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Ⅱ类实体经济总体呈良性互动,说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倾向呈现结构性特征;最后,提出了纠正"脱实向虚"不良倾向的政策启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兵 裴馨
深度挖掘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有利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本文选取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交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存在区域差异,即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同时,促进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与城市化、财政支出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相互配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红 侯贵生 孟凡斌
本文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重点考察虚拟经济非协调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实业投资获利能力的影响,并从异质性和影响机制两方面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虚拟经济非协调发展显著抑制了非金融企业实体投资的获利能力,并且与研发投资相比,这一抑制效应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更为显著。其次,在产权性质(微观因素)、行业竞争程度(中观因素)和地区金融环境(宏观因素)的影响下,虚拟经济非协调发展对企业实体投资获利能力的抑制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第三,进一步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非金融企业实业投资规模的下降以及对金融渠道获利偏好的增加都是导致虚拟经济非协调发展抑制企业实体投资获利能力的可能渠道。针对"脱实向虚"对非金融企业实业投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引导虚拟资本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并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机制与监督机制。
关键词:
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实业投资获利能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祺雨 王乃合 杨光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推动就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特性及其与数字经济发展的适配度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就业决策和就业流向。本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广义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促进了劳动力从事包括第二、三产业在内的非农工作。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传统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2)第二产业数字化具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倾向于吸纳高技能劳动力;(3)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挥降门槛和稳就业的关键性作用,能够同时吸纳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进入;(4)数字经济发展主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赋能农户增收,且有助于提升非农就业质量。因此,持续深挖数字就业红利,对于新时期促进就业增长、保障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娟
基于企业异质性理论,利用2008~2017年中国18大类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从投资深度及广度两方面系统识别并验证行业层面对外直接投资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非国有企业主导行业和第三产业样本中近似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直接投资广度呈现显著负向关联;行业工资水平、行业规模、行业增加值则呈现显著正向关联;行业固定资产投入在部分回归分析中呈现显著负相关性。中国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吸收情况与对外直接投资广度及深度间存在显著关联性,但正负影响作用视各样本不同估计结果有所差异。此外,所有权特征发挥作用有所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序前5名的行业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主导性更为突出。
关键词:
行业异质性 对外直接投资 分行业面板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