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05)
2023(8632)
2022(7044)
2021(6607)
2020(5414)
2019(12314)
2018(11699)
2017(21939)
2016(11549)
2015(12941)
2014(12235)
2013(12310)
2012(11433)
2011(10510)
2010(10147)
2009(9373)
2008(8982)
2007(7382)
2006(6403)
2005(5718)
作者
(34293)
(28766)
(28703)
(27014)
(18160)
(13934)
(12712)
(11366)
(10979)
(9964)
(9730)
(9403)
(9096)
(9089)
(8877)
(8835)
(8627)
(8476)
(8248)
(8111)
(7151)
(6984)
(6862)
(6506)
(6483)
(6399)
(6190)
(6014)
(5700)
(5695)
学科
(51195)
经济(51138)
管理(29976)
(29365)
方法(24205)
数学(21972)
数学方法(21876)
(21664)
企业(21664)
中国(16642)
(15732)
贸易(15727)
(15488)
(13215)
(11973)
业经(9776)
(9458)
金融(9458)
(9157)
(8972)
农业(8877)
(8824)
银行(8793)
(8625)
(8500)
环境(8307)
关系(8088)
技术(7318)
产业(6589)
(6525)
机构
大学(172162)
学院(167762)
(82602)
经济(81641)
研究(65266)
管理(63698)
理学(56073)
理学院(55439)
管理学(54800)
管理学院(54506)
中国(50284)
科学(38014)
(36157)
(33691)
(33075)
(33061)
研究所(30772)
中心(28089)
财经(27985)
经济学(27609)
业大(27120)
农业(26546)
(26064)
经济学院(25125)
北京(23137)
(22904)
财经大学(21328)
科学院(20773)
(20740)
(19466)
基金
项目(119442)
科学(95109)
基金(92161)
(83700)
国家(83096)
研究(81350)
科学基金(69958)
社会(57131)
社会科(54519)
社会科学(54507)
基金项目(48554)
自然(45100)
自然科(44157)
自然科学(44140)
自然科学基金(43440)
(41451)
(37390)
资助(37265)
教育(35978)
(28301)
编号(28168)
重点(27380)
国家社会(26189)
(25640)
中国(25337)
(25240)
教育部(24200)
创新(23813)
科研(23505)
人文(22605)
期刊
(79776)
经济(79776)
研究(50209)
学报(31531)
中国(29642)
(28571)
科学(28495)
大学(23409)
(23161)
学学(22504)
管理(21565)
农业(19805)
经济研究(15816)
(15795)
金融(15795)
国际(14428)
(14089)
财经(14056)
(12194)
(12034)
世界(11687)
问题(11531)
业经(10892)
技术(10272)
教育(9849)
(8101)
技术经济(8089)
业大(7949)
科技(7828)
统计(7680)
共检索到2411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付海燕  
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会影响东道国国际收支,也会对投资母国国际收支产生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机制,并构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际收支影响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投资效应、利润汇回效应和贸易效应所包含的7种渠道影响母国国际收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会造成母国国际收支净效应为负的情形,但伴随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累积,国际收支净效应会逐步为正。最后本文测算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率大于国内投资收益率;近年来国际收支净效应持续为负,但对改善"双顺差"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小五  王旭祥  
本文从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局面的形成原因入手,主要探讨了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失衡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这种资本流动形式具有较大的潜在不稳定性,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弹性还不够充分时,资本项目尤其是对于资本流出的管制不宜过快放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学真  康成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82-1993年相对平稳;从1994-2011年,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严重失衡现象;从2012年至今,国际收支逐步走出"双顺差"局面。文章指出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等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方能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学真  康成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82-1993年相对平稳;从1994-2011年,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严重失衡现象;从2012年至今,国际收支逐步走出"双顺差"局面。文章指出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等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方能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瑶  张明  
展望2022年,中国国际收支大概率将呈现经常账户顺差有所下降、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季度余额变动不居、净误差与遗漏项净流出依然显著的特征2021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上维持着“一顺一逆”格局,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国际投资头寸稳步增加,新冠肺炎疫情需求错位下贸易盈余扩增,但也表现出经常账户盈余持续积累动力有所疲软、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波动性上升、储备资产存流量背离缓解、净误差与遗漏项流出规模显著的结构性特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振林  
近二十多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利用FD I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进入“入世”后过渡期以来,FD I利润和红利等的汇出给收益项目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却在日益增加,致使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日渐脆弱和不稳。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时化解。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力  刘振林  
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近二十多年来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无疑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尤其是进入“入世”后过渡期以来,FDI利润和红利等的汇出给收益项目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却在日益增加,致使中国国际收支平衡日渐脆弱和不稳定。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预防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宪春  
《中国国际收支差额分析》一文对 1 982— 1 999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差额项目进行了分析。它揭示了这一时期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差额的变动趋势 ,阐述了这些主要差额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了我国储备资产变动的原因。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蒲应  李莉  
自1991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表明,除1992年、1993年、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份的国际收支均处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应该处于“一顺一逆”的状态。本文着重介绍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关于“双顺差”的代表性理论和观点,归纳学术界所提出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本质和主要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腾龙  邵臻励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问题由来已久。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巨额累积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造成流动性过剩,使得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预期,央行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并不能"封存"过剩流动性乃至消除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实现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才能彻底消除流动性过剩的威胁。从双顺差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双顺差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利益的影响,并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的再平衡机制和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少军  张少华  
我国双顺差形成及外汇储备持续扩大的原因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加入GVC时,由于处在"世界工厂"的低端位置,形成了以外资代工为主的生产贸易模式。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只是中国经济嵌入GVC模式的货币镜像。从微观视角探究到的双顺差的国际分工基础,对中国汇率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贺力平  蔡兴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性的、显著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与金融账户顺差并存局面。不少国内学者对这个"双顺差"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首先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对各国近年来汇率体制与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孙玲  陶士贵  
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而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优化和调整国际收支结构已成重要的一环。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结构,中国经历了"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上个世纪80年代)与"经常项目顺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焦武  许少强  
本文主要通过对198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及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特征和相应带来的规模越来越大的FDI流入;中国长期存在储蓄与投资矛盾,造成储蓄持续大于投资,这些是使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它实际上是在国际分工深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因此国际收支失衡是结构性的。文章也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产生的负向冲击问题,提出了多项应对策略以及一种可行的政策搭配方案。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志华  张会  
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了物价上涨、贸易摩擦和国民福利损失。需要资本账户逐步开放与人民币汇率浮动机制改革相互协调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同时需要在金融体制、财政体制、要素市场等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安排创新,提高国内支出水平,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