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24)
- 2023(13714)
- 2022(11644)
- 2021(10857)
- 2020(9337)
- 2019(21164)
- 2018(20975)
- 2017(40979)
- 2016(22044)
- 2015(24615)
- 2014(24317)
- 2013(24377)
- 2012(21932)
- 2011(19383)
- 2010(19275)
- 2009(17848)
- 2008(17782)
- 2007(15675)
- 2006(13790)
- 2005(12197)
- 学科
- 济(93160)
- 经济(93047)
- 业(92589)
- 企(85102)
- 企业(85102)
- 管理(79589)
- 方法(42501)
- 数学(33061)
- 数学方法(32718)
- 业经(31476)
- 财(30252)
- 农(28569)
- 务(22731)
- 财务(22669)
- 财务管理(22638)
- 企业财务(21425)
- 中国(20973)
- 农业(20397)
- 技术(19587)
- 制(18313)
- 理论(17821)
- 和(17776)
- 贸(16884)
- 贸易(16877)
- 地方(16865)
- 易(16346)
- 划(16201)
- 学(15991)
- 策(15421)
- 体(14432)
- 机构
- 学院(314885)
- 大学(311697)
- 管理(133466)
- 济(126942)
- 经济(124363)
- 理学(115495)
- 理学院(114366)
- 管理学(112775)
- 管理学院(112200)
- 研究(97134)
- 中国(74687)
- 京(66108)
- 科学(59276)
- 财(58667)
- 农(49954)
- 所(47935)
- 财经(47153)
- 业大(46301)
- 江(46057)
- 中心(44257)
- 研究所(43330)
- 经(42918)
- 北京(41521)
- 农业(39240)
- 范(37910)
- 师范(37560)
- 州(37416)
- 经济学(36627)
- 商学(36229)
- 商学院(35874)
- 基金
- 项目(212716)
- 科学(168545)
- 研究(158270)
- 基金(154812)
- 家(133145)
- 国家(131941)
- 科学基金(115741)
- 社会(99527)
- 社会科(94340)
- 社会科学(94317)
- 省(83972)
- 基金项目(82709)
- 自然(75500)
- 自然科(73805)
- 自然科学(73791)
- 自然科学基金(72497)
- 教育(71003)
- 划(68906)
- 编号(65172)
- 资助(63131)
- 成果(51143)
- 创(46798)
- 重点(46418)
- 部(46416)
- 发(45000)
- 课题(43193)
- 创新(42914)
- 业(42602)
- 项目编号(41046)
- 国家社会(40333)
- 期刊
- 济(142265)
- 经济(142265)
- 研究(91164)
- 中国(54835)
- 管理(53556)
- 财(47988)
- 农(45996)
- 学报(44417)
- 科学(42708)
- 大学(34305)
- 农业(32421)
- 学学(32346)
- 教育(30827)
- 技术(29469)
- 业经(26245)
- 融(25240)
- 金融(25240)
- 财经(22736)
- 经济研究(21852)
- 经(19433)
- 业(19129)
- 问题(18260)
- 技术经济(17537)
- 现代(16104)
- 图书(15510)
- 商业(15501)
- 科技(15357)
- 财会(15357)
- 理论(15311)
- 实践(13913)
共检索到456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田 刘阳春 毛蕴诗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尤其是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案例大幅增加。特别是,一些最初从事OEM的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实现了向OBM的升级。本文将国际化视角和企业升级视角相结合,在对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升级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嵌套式比较案例研究方法,对OEM企业逆向并购这条跨越式升级路径的前因、过程和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选择台升集团和万向集团两家企业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逆向并购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中规范的编码程序对案例进行剖析,构建了基于升级的"OEM企业逆向并购"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战略性资产缺口、国际化经验、环境因素及变动、企业家精神是基于升级的"OEM企业逆向并购"战略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逆向并购的过程中,OEM企业围绕战略性资产这一核心要素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分为战略性资产识别与获取、战略性资产转移与重构两个阶段。OEM企业逆向并购使企业从外部获取了新的战略性资产,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能力的更新。随着资源的补充和能力的更新,企业利润率、产品附加值、市场份额、技术含量得到了提高,企业实现了产品升级、功能升级、流程升级乃至跨产业升级。本文的结论进一步丰富了企业升级和新兴经济体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田 刘阳春 毛蕴诗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尤其是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案例大幅增加。特别是,一些最初从事OEM的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实现了向OBM的升级。本文将国际化视角和企业升级视角相结合,在对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升级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嵌套式比较案例研究方法,对OEM企业逆向并购这条跨越式升级路径的前因、过程和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选择台升集团和万向集团两家企业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逆向并购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中规范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俊
我国制造业企业逆向跨国并购具有获取稀缺战略性资源、重构企业内分工以及增强消费者认同等独特功效,同时也面临缺乏价值链高端环节运作经验、缺乏高级垄断性生产要素和强势企业文化等弱势困境。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发现,具有某些特定的所有权优势、实施"借力"策略和渐进式文化整合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成功,而预设交易成功、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却使我国部分实施逆向跨国并购企业付出惨重代价。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 跨国并购 逆向跨国并购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蒋陆军 李静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已从资源寻求型逐渐向知识寻求型转变,如何通过并购实现发达国家技术领先企业向我国企业的逆向知识转移,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分析逆向知识转移所面临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可以通过整合企业文化、优化治理机制、建立社会化交流机制和明确角色定位等方面的措施,加快实现逆向知识转移,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为案例对其逆向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跨国并购 知识转移 文化差异 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勃 许晖
"逆向跨国并购"(即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获取海外战略性资产、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跳板"。然而,与传统跨国并购相比,逆向跨国并购呈现"以弱并强"甚至"蛇吞象"的独特特征,导致并购双方存在显著的身份落差。身份落差使得并购后的"组织身份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不恰当的身份管理模式会对并购整合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综合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与大样本统计方法,探究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后的组织身份管理模式。研究发现,组织身份落差的方向和强度是决定并购后组织身份管理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高强度身份逆差与"单一隔离型"模式匹配,低强度身份逆差与"双元联邦型"模式匹配,身份顺差与"统一吸收型"模式匹配;不同身份管理模式在话语建构、业务运营、权力关系、象征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大样本统计研究表明,身份落差与身份管理模式的匹配关系具有较高普适性,但也受核心业务相关性、业务分割等因素影响。本文不仅揭示身份落差与身份管理模式之间的匹配关系,构建逆向跨国并购后的组织身份管理理论,也对中国企业在逆向跨国并购后有效管理双方组织身份、提升并购整合绩效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郭凌威 闫实强 李思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后中国经济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变革。推动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海外投资从着重扩大投资规模向着重提升发展质量转变。一方面,海外投资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帮助实现高质量的技术供给,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中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另一方面,海外投资
关键词:
海外并购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并购投资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蒙丹
产品内分工下,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构建自主全球生产网络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剖析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及对企业全球生产网络"嵌入"和"构建"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产品内分工下企业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内涵。并通过万向集团网络构建和升级实践的研究,指出通过跨国资源整合,构建自主全球生产网络可以有效推动我国企业升级,同时总结万向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本土企业的自主网络构建战略提出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刘志雄 王建平 夏欢欢
逆向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新兴经济体企业获得海外资源,实现快速国际化的“跳板”。然而,“以小并大”“以弱并强”的逆向跨国并购往往会导致并购双方存在显著的身份落差,对企业并购整合提出了巨大挑战。文章选择吉利并购整合沃尔沃进行单案例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案例数据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探究组织身份管理对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组织身份差异对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使双方企业能够获得巨大的协同效应,并购企业与被并企业利用组织身份分离来实现有效整合,正因为企业采取了组织身份分离的管理模式,使得并购企业与被并企业实现了组织身份协同,最终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本研究的启示在于:一是重视组织身份差异对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的影响;二是实行合适的组织身份管理模式;三是建立对话交流机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兴锐
由于逆向并购的诸多优点,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并购数量和金额逐步攀升;但由于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因素的考虑,使我国企业逆向并购遇到了制度环境的制约。本文考察了制度环境对我国企业逆向并购成败的影响,提出"曲线式"、"渐进式"和"借道式"三种制度环境应对策略,以期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有所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
逆向并购 制度环境 应对策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先明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寻求型并购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然而,现有的文献并未对这些后发企业如何获取这些战略资产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缺乏对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本文聚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逆向知识转移问题,结合中国企业的后发特征,提出了由吸收能力、人员互动、文化整合和子公司角色四个要素为自变量,被转移知识的特征为调节变量,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并购后经过的时间和国家文化距离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人员互动、子公司角色三个变量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文化整合变量在整体上作用不显著,但在考虑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吸收能力和...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冠宏
文章将BVD(Zephyr)统计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与37个工业行业合并,利用我国2001~2012年37个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国并购是否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总体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第二,在不同目标国(地区)的跨国并购对行业生产率进步有不同影响。对高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显著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对中低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没有明显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对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传统避税港的跨国并购没有显著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并购明显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最后,文章以行业人均产值作为生产效率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仍然成立。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冠宏
文章将BVD(Zephyr)统计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与37个工业行业合并,利用我国20012012年37个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跨国并购是否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总体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第二,在不同目标国(地区)的跨国并购对行业生产率进步有不同影响。对高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显著促进了行业生产率进步;对中低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没有明显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对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传统避税港的跨国并购没有显著促进行业生产率进步,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并购明显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皮建才 杨雳
本文构建了基于混合寡头的企业跨国并购博弈模型以及企业自主研发的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动态博弈模型对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方式选择进行了比较分析,弄清了在何种情况下逆向并购更占优势,在何种情况下自主研发更占优势。国内外市场的大小、国外市场企业数目、两国间技术差距、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边际成本差额均为影响民营企业选择逆向并购和自主研发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国内外市场规模越大,国外市场规模越大,国外市场企业数目越少,两国间的技术差距越大,国内民营企业越倾向于选择逆向外包;当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边际成本差距比较小的时候,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边际成本差距越大,国内民营企业越倾向于选择逆向外包;当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
关键词:
混合寡头 民营企业 逆向并购 自主研发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王谦 王迎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庞磊
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绿地投资两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横纵两向比较与探讨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海外并购技术转移度低于绿地投资技术转移度,因而企业海外并购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包括研发资金溢出与人力资本溢出均高于绿地投资的溢出效应,企业海外并购与绿地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均有促进作用。同时,受到母国研发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本存量约束,二者分别为企业海外并购与绿地投资设立了最低与最高"门槛值",企业海外并购数量超过最低"门槛值"与绿地投资低于最高"门槛值"均会带动母国技术进步,反之两者都抑制母国技术进步。因此,中国应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中企业海外并购份额,以提高技术进步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质性元分析研究
跨国企业逆向知识转移中管控机制的作用——中国化工并购法国安迪苏的案例分析
从OEM到ODM、OBM的企业升级路径——基于海鸥卫浴与成霖股份的比较案例研究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逆向投资与顺向投资的比较研究
中国企业逆向并购后整合模式的选择——基于战略三角框架的QCA研究
中国企业如何从“逆向并购”到“逆向吸收”?——以工程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为例
制度环境、企业能力与OEM企业升级战略——东菱凯琴与佳士科技的比较案例研究
基于多方博弈的制造企业逆向物流的研究
工业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研究
区位变迁、逆向并购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成长——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实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