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
2023(6)
2022(6)
2021(4)
2020(5)
2019(11)
2018(15)
2017(13)
2016(12)
2015(9)
2014(4)
2013(9)
2012(10)
2011(9)
2010(11)
2009(9)
2008(14)
2007(3)
2006(3)
2004(6)
作者
(68)
(46)
(45)
(41)
(25)
(22)
(21)
(20)
(18)
(18)
(18)
(17)
(16)
(16)
(16)
(16)
(15)
(15)
(15)
(15)
(15)
(15)
(14)
(13)
(12)
(12)
(11)
(11)
(11)
(11)
学科
(49)
(22)
(21)
(20)
病毒(20)
家畜(19)
病毒学(18)
(12)
玉米(12)
玉蜀黍(12)
(12)
(12)
蜀黍(12)
(12)
土壤(11)
(11)
水产(10)
(9)
生态(9)
生态学(9)
生物(9)
经济(9)
(8)
微生(8)
微生物(8)
动物(7)
生物学(7)
管理(7)
微生物学(6)
(6)
机构
大学(144)
学院(144)
(104)
农业(87)
研究(85)
科学(77)
(70)
研究所(68)
(61)
实验(60)
实验室(59)
业大(56)
重点(56)
(51)
农业大学(48)
中国(45)
科学院(45)
(41)
(35)
(34)
科技(34)
(34)
中心(33)
(27)
工程(27)
技术(27)
环境(27)
生态(27)
(26)
资源(26)
基金
项目(123)
(102)
国家(100)
科学(92)
基金(91)
科学基金(69)
(64)
科技(61)
自然(61)
自然科(60)
自然科学(60)
自然科学基金(59)
(58)
研究(52)
基金项目(50)
计划(50)
重点(44)
专项(37)
(35)
资助(34)
(32)
科研(28)
大学(27)
(25)
创新(25)
农业(23)
(22)
技术(21)
课题(21)
(20)
期刊
(106)
学报(88)
农业(75)
科学(69)
大学(60)
学学(60)
中国(46)
(45)
业大(35)
中国农业(33)
农业大学(33)
(27)
农业科学(24)
自然(23)
自然科(22)
自然科学(22)
科技(21)
研究(19)
科技大(19)
科技大学(19)
(17)
农林(16)
(16)
南京(15)
南京农业(15)
林业(15)
西北(13)
农学(12)
华北(12)
西南(12)
共检索到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创云  王陆军  秦作霞  王艳梅  侯雅静  张丽娜  李海燕  王美霞  
采用不同能量和剂量的N+离子束,对郑58、昌7-2和K12玉米自交系的干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发芽率、发芽势和农艺性状变异都有很大差异,筛选出的N+离子束注入玉米自交系最佳诱变能量30 KV和剂量7×1016N+/cm2。同时利用10对SSR引物对玉米自交系进行扩增,共检测到3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等位基因2~5个,平均3.9个。根据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诱变能量30 kV和剂量7×1016 N+/cm2是诱变效果最佳的。3个自交系中郑58对N+离子束诱导引起的变异最敏感,N+离子束注入玉米自交系变异的生物学效应与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瑞峰  张志飞  刘卫东  张斌  刘超  
以N+离子束对高羊茅种子进行注入,研究了不同注量、不同脉冲次数及不同注入方式下高羊茅种子发芽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能量注量梯度下,采用小靶室2次脉冲注入和4次脉冲注入,高羊茅种子发芽率随注量梯度的增大而降低,且2次脉冲注入下,高羊茅种子发芽率降低趋势更为明显;采用大靶室批次处理,2次脉冲注入,在所有注量梯度下,高羊茅种子发芽率为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利宝  张绵耀  刘卫东  刘瑞峰  张斌  王伟  
为转变我国狗牙根优良品系的依赖性及克服常规育种的困难,通过LZD-1000离子注入机将N+束注入狗牙根干种子,研究N+束对种子发芽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N+束可激发狗牙根种子萌发吸水,对提高种子萌发率有显著促进作用,注入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播种品质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注入离子量为0.8×1016个/cm2时,种子发芽率最高为34%。20 keV和0.8×1016个/cm2是N+束注入诱变狗牙根育种最有效的诱变参数,可以诱使狗牙根种子萌发状况发生较大的变异,进而扩大了狗牙根种质的多态性,提高了选育优良种质的机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游银伟  王梅  岳寿松  江丽华  刘兆辉  
通过N离子束注入对胶胨状芽孢杆菌B.mucilaginosus K-1进行诱变,筛选得到一株解钾能力提高720%的突变菌株B.mucilaginosus K-1-3。发酵后对B.mucilaginosus K-1和B.mucilaginosus K-1-3的胞内和胞外可溶性钾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胞外可溶性钾含量很低,绝大部分都在胞内,说明解离出来的可溶性钾主要被菌体生长所吸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祖恺宁  
文章基于人类认知的角度,借用图式理论,探讨"很+N"构式的用法和意义。通过对比发现,"很+N"可以体现"部分—整体"关系,体现联想意义、激活认知模型,表达明喻或隐喻,表达反语等,这充分反映了该用法的特殊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丁丽霞  黎继烈  钟海雁  
以黑曲霉为出发菌株,经多次N+注入诱变,得到突变高产单宁酶菌株黑曲霉ANO2。该突变菌株其产单宁酶酶活为670.2 U/mL,较出发菌株的单宁酶酶活442.3 U/mL提高51.4%以上,突变菌株经传10代培养,产酶特性稳定,是一株比较理想的单宁酶生产菌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游银伟  王梅  江丽华  岳寿松  刘兆辉  
通过N离子束注入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P-1进行诱变,筛选得到一株解磷能力提高48%的突变菌株B. subtilis P-1-5。对B. subtilis P-1和B. subtilis P-1-5发酵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AKP)和可溶性磷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者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可溶性磷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B. subtilis P-1-5均比同期B. subtilis P-1值高,说明突变菌株B. subtilis P-1-5比原始菌株B. subtilis P-1解磷性状优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永成  王志敏  周顺利  
【目的】定量分析夏玉米氮肥利用特性以及肥料氮的去向。【方法】采用15N标记和土柱模拟技术,设置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 kgN.hm-2),在人工防雨棚条件下对平水降雨年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施氮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植株和籽粒吸氮量也显著增加。氮肥生理利用效率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氮肥农学效率与氮肥表观利用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夏玉米对15N标记氮肥的回收率为41.2%—47.8%,2 m土体各土层中的15N残留量随施氮量的增多而显著增加(P<0.05),15N残留率为40.7%—47.5%。在空间分布上,土壤中残留15...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郑硕  蔺宇  
为降低企业入厂物流成本,以最小化运行成本为目标,将直送、越库和循环取货3种入厂物流运输模式拓展到多供应商、多制造商(n-n)的研究空间,建立入厂物流运输方案规划问题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并使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该算法中解的表示方法采用了综合循环取货与越库的m×n矩阵编码方法,并设计了基于3种变异操作的邻域选择方法。最后的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及使用该方法设计的运输方案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郑硕  蔺宇  
为降低企业入厂物流成本,以最小化运行成本为目标,将直送、越库和循环取货3种入厂物流运输模式拓展到多供应商、多制造商(n-n)的研究空间,建立入厂物流运输方案规划问题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并使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该算法中解的表示方法采用了综合循环取货与越库的m×n矩阵编码方法,并设计了基于3种变异操作的邻域选择方法。最后的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及使用该方法设计的运输方案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耿会玲  周乐  周文明  赵海双  
 在三乙胺或三正丁胺存在下,一氯苯胺与氯甲酸甲酯加热回流生成一氯苯胺基甲酸甲酯对氯代苯基,后者不经分离再与过量苯胺反应生成N-苯基-N′-邻氯代苯基脲、N-苯基-N′-间氯代苯基脲和N-苯基-N′-对氯代苯基脲3种化合物,其中以N-苯基-N′-间氯代苯基脲的产率最高。采用红外光谱和质谱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以丰光萝卜种子为材料,采用萝卜子叶扩张生长法测定了3种化合物促进细胞分裂的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3种化合物质量浓度为1.00~0.01mg/L时,都能显著促进萝卜子叶生长,其中以1.00mg/L的N-苯基-N′-间氯代苯基脲的活性最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晶钰  邓小敏  张彦明  罗艳  李鹏  郭抗抗  
用RT-PCR方法对分离于陕西省不同地区的8个鸡肾型IBV毒株的Ⅳ基因分别进行了扩增,将各扩增产物与T载体连接后,转化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质粒并进行基因测序,用DNAstar软件将这8个毒株与GenBank收录的7个IBV代表毒株的Ⅳ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其变异情况。结果表明,B01,YL,WH和 YX株与7株代表毒株的同源性较高,而G,BJ,WG,FF株与7个代表毒株的同源性相对较低。氨基酸推导序列比对结果表明,N蛋白突变以散在的点突变形式为主,其中46,48,50,75,78,189,232,236,237,299,301,350,366等位点容易发生突变,突变位点无明显规律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丽  郭旺珍  秦鸿德  丁业掌  张天真  
用棉花显性光子突变体N_1与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海岛棉品种新海7号和海7124杂交,共配制3个F_2分离群体和1个BC_1群体;用隐性光子突变体n_2与TM-1、海岛棉品种新海7号和军海1号杂交,共配制3个F_2分离群体和2个BC_1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显性光子突变体N_1和隐性光子突变体n_2与正常海岛棉、陆地棉品种(系)在光子性状上均存在1对基因的差异,符合单基因遗传模式。用SSR分子标记对显性光子基因N_1进行定位,结果显示,N_1位于染色体A12(Chr.12)上,与目的基因最近的标记是BNL1679,遗传距离为1.9 cM。用SSR分子标记对隐性光子基因n_2进行定位,结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丁文成  李书田  黄绍敏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有机无机配合和添加秸秆腐熟剂对秸秆氮当季有效性、后效及去向的影响,为桔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盆栽试验连续种植一季冬小麦和两茬玉米,研究~(15N)标记玉米秸秆(~(15)N-秸秆)氮的生物有效性和对土壤氮库的贡献试验推荐施氮量210kg N·hm~(-2),约0.1 g N·kg-1土,桔秆粉碎后按3.0 g·kg~(-1)土掺入每盆中设4个氮水平:不施氮;100%化肥氮;80%化肥氮;有机无机配施(80%化肥氮+20%腐熟猪粪氮)。各施氮水平下设添加和不添加桔秆腐熟剂2种情况,腐熟剂用量为0.1 g·kg~(-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源   崔鹏飞   施建忠   张元成   于晴晴   颜成   张亚萍   王丛丛   张洁   王燕   邓国华   陈化兰  
【背景】H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是我国家禽中最常见AIV之一。H6N1亚型AIV频繁地与其他野鸟源毒株重配,并且可以作为供体为高致病性AIV提供内部基因片段,产生新型重组病毒,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目的】通过对我国H6N1亚型AIV的演化动态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分析研究,为我国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2019—2022年我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活禽交易市场及养殖场家禽喉和泄殖腔拭子,通过接种鸡胚分离到7株H6N1亚型AIVs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遗传演化特征、受体结合特性及其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感染性。【结果】遗传演化分析表明,7株病毒的基因与分离于北美及东南亚地区的野鸟源病毒基因同源性较高,基因来源复杂,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贝叶斯演化分析表明,H6亚型AIV HA基因曾发生过多次的跨洲际传播,欧亚谱系病毒在北美地区也有着较长时间流行。1株病毒HA基因与北美地区毒株基因高度同源,根据贝叶斯演化分析结果,推测该病毒在野鸟体内经历了复杂的基因重配后形成,后经野鸟传入我国。特殊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均为PQIET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特征;此外,另有1株病毒的NP蛋白发生Y52H突变,据报道,该突变对AIV获得抵抗人干扰素刺激基因BTN3A3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受体结合特性分析表明,部分毒株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但结合人源受体能力弱于结合禽源受体能力。病毒对SPF鸡的感染性试验表明,鸡感染A/chicken/Jiangxi/S40445/2019(H6N1)后能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排毒,并且病毒可在鸡群内通过接触传播。鸡感染A/duck/Jiangxi/S10941/2019(H6N1)后仅有少数鸡通过呼吸道排毒,病毒无法在鸡群间通过接触传播。BALB/c小鼠的感染性试验表明,H6N1亚型AIV无需提前适应便可在小鼠呼吸道内有效复制,但对小鼠仍呈低致病力。【结论】2019—2022年分离于我国的H6N1亚型AIV基因大部分来源于野鸟源病毒,候鸟可经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将病毒传入我国;部分病毒能够结合人源唾液酸受体并在小鼠呼吸道内有效复制,表明该亚型病毒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