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30)
- 2023(10805)
- 2022(9743)
- 2021(9287)
- 2020(7706)
- 2019(17886)
- 2018(17763)
- 2017(34496)
- 2016(18856)
- 2015(21228)
- 2014(21384)
- 2013(21021)
- 2012(19170)
- 2011(17308)
- 2010(17140)
- 2009(15637)
- 2008(15012)
- 2007(12877)
- 2006(11188)
- 2005(9810)
- 学科
- 济(72911)
- 经济(72797)
- 管理(52610)
- 业(49875)
- 企(40314)
- 企业(40314)
- 方法(33473)
- 数学(28933)
- 数学方法(28589)
- 农(20845)
- 中国(19976)
- 学(19469)
- 财(17316)
- 业经(15686)
- 地方(14682)
- 农业(14268)
- 制(13834)
- 和(12037)
- 理论(12009)
- 贸(11942)
- 贸易(11937)
- 环境(11757)
- 易(11577)
- 技术(11181)
- 务(10466)
- 财务(10402)
- 财务管理(10384)
- 划(10109)
- 土地(10041)
- 企业财务(9846)
- 机构
- 大学(268134)
- 学院(264265)
- 管理(107184)
- 济(100885)
- 经济(98558)
- 理学(93452)
- 理学院(92328)
- 管理学(90709)
- 研究(90386)
- 管理学院(90224)
- 中国(65532)
- 科学(58550)
- 京(58317)
- 所(46144)
- 财(45147)
- 农(44164)
- 研究所(42430)
- 业大(42197)
- 中心(40356)
- 江(37060)
- 北京(36885)
- 财经(36746)
- 范(36191)
- 师范(35879)
- 农业(34784)
- 经(33455)
- 院(33104)
- 州(30417)
- 经济学(29540)
- 师范大学(29411)
- 基金
- 项目(188378)
- 科学(147566)
- 基金(136860)
- 研究(135777)
- 家(120342)
- 国家(119378)
- 科学基金(101928)
- 社会(84230)
- 社会科(79591)
- 社会科学(79569)
- 基金项目(73867)
- 省(72350)
- 自然(67999)
- 自然科(66348)
- 自然科学(66335)
- 自然科学基金(65121)
- 划(62222)
- 教育(61127)
- 编号(55701)
- 资助(55640)
- 成果(44587)
- 重点(42197)
- 部(41093)
- 发(39574)
- 创(38615)
- 课题(37830)
- 科研(36127)
- 创新(36052)
- 教育部(34723)
- 大学(34647)
- 期刊
- 济(108448)
- 经济(108448)
- 研究(76197)
- 中国(50930)
- 学报(44196)
- 科学(42456)
- 农(39955)
- 管理(37386)
- 大学(32670)
- 财(32148)
- 学学(30690)
- 农业(28014)
- 教育(27946)
- 技术(21134)
- 融(18635)
- 金融(18635)
- 业经(17787)
- 财经(17109)
- 经济研究(16207)
- 图书(14985)
- 资源(14662)
- 经(14446)
- 问题(14366)
- 业(13906)
- 科技(13497)
- 理论(13234)
- 实践(12314)
- 践(12314)
- 版(12219)
- 技术经济(12020)
共检索到376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静爱 赖彦斌 徐伟 陈婧
基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20世纪50年代以来5个时期的县域人口数据,筛选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0、50、100、200、400和800人等特征值,编制了5期人口密度图,分析了区域人口密度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关系。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城镇用地比例、牧草地比例、林地比例显著相关;不同时期的人口密度可以近似反演相应时期的耕地比例和格局,为人口驱动力的定量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海龙 蒋建军 解修平 吴宏安 张丽
选取整个西安地区作为研究区,以1978年、1988年和2003年3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以DEM及派生的坡度数据作为分类的辅助因子,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提取研究区25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根源。研究表明,25年来:建设用地面积通过侵占周边的大量农田以及砍伐林地而得到迅速扩大,扩张了1.95倍;耕地流失严重,共有69 411.61hm2被挪为它用,减少率为每年1%;园地面积有较大增加,是1978年初面积的3.4倍,有力的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国家政策法规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宏观调控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郑伟 付梅臣 丁茜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对于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绥芬河为典型案例,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耦合角度分析边境贸易快速发展下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边境贸易发展早期建设用地主要解释因素为固定资产投资,后期由于对外贸易结构变化,工业生产总值占主导作用;2000年之前自然地理因子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后则是离对外贸易区距离、离边境线距离等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逐渐加强。进行边境城市绥芬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分析,既能丰富边境城市研究,也能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良健,刘伟,包浩生
本文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工业化与城镇化、人口增长、经济管理机制和社会行为等 4 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黑箱”理论等模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社会驱动力 定量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亚荣 张增祥 周全斌 赵晓丽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运用专家知识,结合实际,从农牧交错区的实质出发,定量地计算出我国的农牧交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牧交错区近10年的耕地、草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整个农牧交错区的耕地以变林地、草地为主。耕地的变化以内蒙古的变化为大,主要分布于它的中、东部地区。草地主要以变耕地、城镇为主,分布于内蒙古与东北三省接壤处。最后探讨这种格局的成因。耕地变化受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农业结构等驱动,主要表现为人文作用。草地变化受人为与自然的驱动,主要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草地过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俊三 袁磊 张萌
研究目的:从多尺度空间关联耦合的角度,构建一个能够动态、定量表征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理的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驱动力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方法: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构建耦合模型主控反馈环与耦合关系模块形成耦合模型总体框架,并对该耦合模型进行实现与应用验证。研究结果:该耦合模型模拟结果相对误差的均值为-0.155%,相对误差分布在[-3.91%,4.98%]区间内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90.3%,基本达到了对三级实证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多尺度驱动机理时域行为的再现与模拟。研究结论:耦合模型构建思路与方法较为可靠,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数量结构在不同尺度间的配置与协调提供有效的预测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袁磊 杨昆
研究目的:揭示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尺度因素对驱动力的定量影响。研究方法: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二分类反应变量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基于面向尺度对比的多尺度回归分析和基于系统观点的多水平模型分析两个角度,探讨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核心驱动力及其定量影响关系,并对两类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面向尺度对比的多尺度回归分析法能够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揭示各个尺度层级上地类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而基于系统观点的多水平模型分析方法则能够更好地顾及尺度因素的定量影响。研究结论:多水平模型分析方法揭示的各个地类的核心驱动因子集与多尺度回归分析法推导的对应地类的核心驱动因子集之间呈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松 张小雷 李寿山 杜宏茹
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是城市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新疆城市是绿洲城市典型代表,其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将1995—2010年新疆18个绿洲城市作为研究序列和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标、均匀性指标、优势性指标,分别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多元度、复杂度、稳定度、垄断度;并从21个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演变的因素中,通过统计相关性筛选出4个主导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15年间新疆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呈现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复杂、多变态势;土地利用景观均匀性演变过程呈现螺旋性上升,城市间差异较大;城市土地景观分异性依然存在,但趋于下降。②新疆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复杂、多元,同时南北疆各城市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影响,差异性较大,城市空间扩张和生态退化对土地利用景观的变化呈现双向递推模式发展,同时受城市空间外部扩展的挤压和生态退化的内部侵蚀的作用。③城市土地产出效益,土地经济投入效益和城市扩张成为影响新疆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演变主要因素,表明人文因素成为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性演变的主导动力。
关键词:
绿洲城市 土地利用 景观多样性 新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浮 陈刚 包浩生 彭补拙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外扩张 ,旅游度假区沿湖岸不断扩大且呈集中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的驱动力是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外资大量涌入、城镇人口增长和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牛星 欧名豪
基于扬州市1996-2004各年份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8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①8年来全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出耕地、园地的面积大幅下降,建设用地的面积普遍增长;②选择11项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影响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人口和经济的增长;③运用Eviews 3.1软件对土地利用变化中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做回归分析得出:全市GDP每增长1亿元,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15.36 hm2,减少耕地约17.53 hm2;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减少耕地面积389.3 hm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谢红霞
在GIS,Excel,SPSS11.0的支持下,以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对衡阳市1994~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衡阳市近七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衡阳市1994~2001年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减少,其他用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动的总体方向是: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耕地向园地、水域转化,未利用地向林地转化。(2)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时间上1997年前土地利用变化显著,1997年后变化较小;空间上以祁东县和衡阳市区变化较大,衡南县、南岳区变化较小。(3)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是衡...
关键词:
丘陵 衡阳市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靳晓雯 张宇 高和平 王利民
通过尝试多种数学方法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期望获得较为统一的运算结果,以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回顾前人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入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问题进行研究,经实证分析发现,运用两种方法得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因素基本吻合,证明了两种方法可以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方法间的劣势,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也为这两种方法在其他领域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峰 欧名豪
利用江苏省1996年-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耕地、牧草地明显减少,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用地结构不断趋于均质化;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用地效率明显提高。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促进...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旅游驱动力 江苏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丽丽 毕如田 曹毅
本研究以涑水河流域的1990年和2008年两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ENVI和ArcGIS软件支持下,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分析了涑水河流域1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情况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涑水河流域林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水域、未利用地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变化不大,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为4.383。人口、政策以及城镇化经济增长是该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关键词:
LUCC 涑水河流域 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陆丹丹 钟永德 杨永德 陈思源
漓江上游是漓江流域主要的水源林区域,也是漓江风景名胜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借助Arc GIS和ENVI软件,对2002年和2013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土地利用和覆盖研究方法,分析了漓江流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2002~2013年漓江上游土地利用结构稳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整体结构中,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呈现林地、耕地减少,草地、湿地和人工表面增加的趋势。在短时间尺度上,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关键词:
土地利用和覆盖 驱动力 漓江流域上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