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39)
2023(10535)
2022(8966)
2021(8729)
2020(7291)
2019(16942)
2018(16877)
2017(31700)
2016(17324)
2015(19973)
2014(19645)
2013(19269)
2012(17922)
2011(16159)
2010(16261)
2009(14932)
2008(14727)
2007(12799)
2006(11277)
2005(10016)
作者
(49327)
(41355)
(41266)
(39178)
(26405)
(19997)
(18710)
(16242)
(15774)
(14661)
(14095)
(14019)
(13242)
(13159)
(12870)
(12802)
(12341)
(12030)
(11938)
(11734)
(10288)
(10135)
(10084)
(9389)
(9285)
(9182)
(9083)
(8981)
(8362)
(8294)
学科
(75875)
经济(75808)
管理(43834)
(38876)
方法(34556)
数学(31105)
(30938)
企业(30938)
数学方法(30458)
中国(21700)
(18499)
地方(17127)
(15251)
(15237)
贸易(15223)
(14816)
(13985)
业经(13910)
(12298)
农业(12120)
理论(11659)
环境(11292)
(10633)
(10461)
银行(10448)
(10102)
金融(10099)
(9998)
地方经济(9622)
技术(9436)
机构
大学(243672)
学院(242455)
(99998)
经济(97984)
管理(88875)
研究(86750)
理学(76609)
理学院(75618)
管理学(73789)
管理学院(73357)
中国(67355)
科学(54919)
(53691)
(44213)
(42774)
研究所(40448)
(40426)
中心(39713)
业大(35614)
(35245)
财经(34390)
北京(34181)
(33671)
师范(33330)
农业(31901)
(31490)
经济学(31480)
(31370)
(28471)
经济学院(28269)
基金
项目(164375)
科学(130025)
基金(120259)
研究(118176)
(106226)
国家(105422)
科学基金(89811)
社会(74691)
社会科(70801)
社会科学(70784)
(63084)
基金项目(62501)
自然(58712)
自然科(57425)
自然科学(57414)
自然科学基金(56330)
教育(55176)
(54247)
资助(50677)
编号(46820)
成果(38216)
重点(37678)
(36442)
(36123)
(33874)
课题(33433)
创新(31857)
国家社会(31633)
科研(31564)
教育部(30971)
期刊
(107998)
经济(107998)
研究(70890)
中国(51003)
学报(39524)
科学(37353)
(36627)
管理(33152)
(32647)
大学(29752)
教育(28987)
学学(27735)
农业(25494)
技术(23021)
(20223)
金融(20223)
经济研究(18257)
财经(16907)
业经(15630)
(15251)
(14767)
问题(14338)
统计(14052)
(13504)
资源(12939)
图书(12402)
(12395)
技术经济(12243)
世界(12183)
国际(11966)
共检索到363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匡时  
经典Lee—Carter模型将死亡率变化分解为年龄别平均死亡率、年龄别变化速度和时间变化三部分,既考虑了不同人群的死亡率基数,也细分了死亡率未来变化的两个重点,通过调整年龄别的变化速度和时间变化可以生成不同预期寿命水平的年龄别死亡率,在模型生命表由较高水平的预期寿命向更高水平的预期寿命拓展上具有独特优势。不过,该模型在死亡率长期预测上有性别差异扩大和年龄别比值失调等问题。文章对该模型进行了相干改进和倒置改进,修正了该模型在死亡率长期预测上的不足。改进的Lee—Carter模型既可用来预测高预期寿命水平下的年龄别死亡率,也可用来对模型生命表拓展。文章以中国区域模型生命表为例介绍了改进的Lee-Carter模型在中国模型生命表拓展中的应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游允中  
许多人口都没有详细和可靠的人口数据。研究这些人口的增长与死亡,一般可以借用一些特性与这些人口相近似其数据又比较可靠的人口资料,来作比较与分析。也可以利用模型生命表进行试探性的比较与分析。自1955年联合国人口司编制出第一个模型生命表以来,现在世界上一共有了五种模型生命表。本文将就目前五个模型生命表作简单的叙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秦芳芳  
一、模型生命表及其用途 人们熟知的普通生命表是在本地区实际死亡数据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它对所研究地区的死亡水平、模式和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科学的推算,并对人口的按龄死亡过程作出了概括的描述。这种死亡分析方法精确、严格,而且编制方法简单。因此,生命表不仅在人口研究中得到了应用,而且还在卫生统计部门、人寿保险公司以及有关的计划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缺乏较详细死亡资料或数据质量不可靠的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蒋正华  
一 编制中国分区模型生命表的需要及条件 模型生命表是人口研究的有力工具,利用它可以对各地区人口死亡现象的特征进行动态分析,还可开发出一系列间接分析方法对数据有缺陷或不完整的地区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对历史资料进行评价、比较等。即使是统计系统比较健全的地区,利用模型生命表也可对各类数据作出对比分析,深入认识死亡现象的统计规律,提高对未来人口特征变化的预见能力。因此,自50年代以来,国际人口学界就先后研制过5种不同的模型生命表:1955年发表的联合国模型生命表;1966年发表的柯尔—丹尼区域模型生命表,1969年发表的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晓坤  李鑫  苏雯  
文章讨论了Lee-Carter模型估计与预测中随机性的三个来源:模型残差、时间因子和模型参数,对来源于这三部分的随机性的性质与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建模。研究表明:Lee-Carter模型的残差不同于普通回归模型中的残差,一般不直接应用于预测,主要用于模型评价;一般情况下,时间因子是模型随机预测中要首先考虑的主要的随机成分;如果要全面度量模型估计与预测中的随机性,通常要运用bootstrap方法同时考虑时间因子和模型参数的随机性。最后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和抽查数据建立Lee-Carter模型,数据建模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明  王晓军  
文章梳理了多人口Lee-Carter随机死亡率模型进展与求解中存在的问题,推导了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并将中国大陆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组成一个多人口群体,检验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从估计方法看,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能够有效避免多人口死亡率模型参数过多导致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失效的问题,并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2)从拟合优度看,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死亡率短期预测适用Joint-k模型、长期预测适用ACF(0)模型,而香港和台湾地区无论长、短期均适用ACF(0)模型;(3)从稳健性看,多人口死亡率模型在中国人口死亡率拟合中稳健性较好,且基于修匀后数据的模型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拟合优度;(4)从预测结果看,带有附加时间效应因子的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能够得到一致的死亡率预测值,结果更加符合人类死亡率变动的经验特征,弥补了单人口死亡率模型的缺陷。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韩猛  王晓军  
由死亡率下降带来的长寿风险给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加准确地对长寿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需要对未来死亡率趋势进行预测。本文针对我国死亡率数据样本量小以及数据存在缺失的实际情况,对Lee-Carter模型进行了改进,通过一个双随机过程对Lee-Carter模型中的时间项进行建模。在模型中考虑了样本量不足对预测结果造成的影响,使得改进后的Lee-Carter模型更加适合目前中国的人口死亡率预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连增  段白鸽  
基于GLM在我国国民生命表死亡率修匀中的应用,利用年鉴中全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人口状况数据,将年龄和年份作为因子变量,研究死亡率与年龄和年份两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GLM中的泊松回归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对0~89岁的死亡率进行拟合,并对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负二项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泊松回归模型;进一步将年龄和年份两因子选为数值型变量,对数据进行光滑处理,在负二项回归模型下应用B-样条函数进行修匀。在我国人口死亡率修匀的应用研究中,基于GLM的动态死亡率修匀方法可发现近20年来我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变化规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由于可获得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无法对90岁及以上的死亡率进行修匀,随着人口数据的积累,未来将会在此方面有所改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晓军  任文东  
Lee-Carter模型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死亡率预测模型,传统的Lee-Carter模型在样本量很大时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而中国的死亡率数据量较少,且部分年限的数据缺失,难以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本文基于Li等(2004)提出的有限数据死亡率建模方法,同时考虑样本量不足的影响,采用韩猛等(2010)提出的"双随机过程"建模,构建了有限数据下中国人口死亡率的预测模型,并用于对未来死亡率变动趋势和人口寿命的预测,最后将预测结果与保险公司采用的死亡率改善因子以及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采用的计发月数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相关结论和有关死亡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罗积玉,邢瑛,苏显康  
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提供了一批准确性比较高的人口数据,它是研究我国人口生育、死亡、生命过程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利用它来研究我国人口的年龄分布,死亡规律,死亡模式以及生命发展过程,并把静态数据变为动态资料,我们编制了适用于我国人口特征的分区模型生命表。本文着重阐述了四川分区模型生命表在编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怡宁  
文章在经典Lee-Carter模型的基础上,将各个时间、年龄组内的死亡率差异考虑入模型的构建中,提出死亡人口服从负二项分布的Lee-Carter模型改进形式,并运用中国1993~2009年分年龄分性别的死亡率对模型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模型优于经典泊松分布假设下的模型。模型残差图显示中国人口死亡现象没有队列效应。最后,本文运用改进后模型预测出未来6年内中国分性别分年龄的死亡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晓坤  王晓军  
文章采用泊松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建立中国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Lee-Carter模型,在最大似然估计的基础上附加再抽样方法对模型参数、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进行再抽样估计和预测,并与未采用再抽样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Lee-Carter模型中某些估计参数的不确定性将传导给预测变量,在相同置信水平下,附加再抽样方法得到的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的区间估计的长度更大,说明再抽样方法能够有效地测度估计与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说明对中国人口死亡数据建模时附加再抽样方法的必要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志生  刘恒甲  
文章选择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对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以探讨Lee-Carter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和表现形式。基于1992~2007年中国人口分年龄组死亡率数据,文章对奇异值分解法(SVD)、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和极大似然法(MLE)的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文章利用最优的拟合模型,对未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预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了区间估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晓坤  李姚洁  
Lee-Carter模型是人口死亡率预测的常用模型,泊松最大似然估计法是该模型参数估计广为采纳的方法,模型中与时间相关的因子可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进行外推,进而实现死亡率的预测。由于时间因子与死亡率之间的非线性性,简单的外推会带来死亡率预测的低估偏差。这个偏差可以通过对数正态分布的性质进行纠正或者随机模拟方法进行无偏预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仕强  
本文利用lee-carter模型和王变换方法,研究了基于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的长寿债券定价问题,阐释了长寿风险从投保者到寿险公司、SPV,最终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转移机制,提出长寿债券能够通过资本市场有效地转移长寿风险,实现多赢局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