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36)
- 2023(6334)
- 2022(5326)
- 2021(4816)
- 2020(4070)
- 2019(8954)
- 2018(8677)
- 2017(16566)
- 2016(9156)
- 2015(9493)
- 2014(9143)
- 2013(8937)
- 2012(8122)
- 2011(7139)
- 2010(7067)
- 2009(6249)
- 2008(6005)
- 2007(5131)
- 2006(4385)
- 2005(3749)
- 学科
- 济(34379)
- 经济(34347)
- 业(26051)
- 管理(24736)
- 企(20745)
- 企业(20745)
- 方法(16272)
- 数学(14826)
- 数学方法(14733)
- 财(10310)
- 农(9876)
- 学(9111)
- 中国(8703)
- 贸(8463)
- 贸易(8461)
- 易(8259)
- 业经(7631)
- 制(7234)
- 产业(6860)
- 农业(6709)
- 务(6682)
- 财务(6672)
- 财务管理(6665)
- 企业财务(6407)
- 地方(5956)
- 结构(5870)
- 技术(5685)
- 银(5678)
- 银行(5638)
- 融(5493)
- 机构
- 大学(129134)
- 学院(127229)
- 济(53502)
- 经济(52720)
- 管理(47589)
- 研究(46531)
- 理学(42655)
- 理学院(42130)
- 管理学(41349)
- 管理学院(41120)
- 中国(33185)
- 科学(31323)
- 农(31270)
- 京(25991)
- 农业(25232)
- 业大(25156)
- 所(25054)
- 研究所(23539)
- 财(22134)
- 中心(20139)
- 财经(18615)
- 江(17827)
- 经(17211)
- 经济学(17165)
- 院(17079)
- 农业大学(16826)
- 经济学院(15790)
- 北京(15575)
- 范(14937)
- 师范(14541)
- 基金
- 项目(95119)
- 科学(74402)
- 基金(71281)
- 家(66094)
- 国家(65571)
- 研究(60520)
- 科学基金(54898)
- 社会(40661)
- 社会科(38746)
- 社会科学(38736)
- 基金项目(38567)
- 自然(38184)
- 自然科(37365)
- 自然科学(37348)
- 省(36812)
- 自然科学基金(36757)
- 划(32073)
- 资助(28421)
- 教育(27064)
- 重点(22026)
- 编号(21012)
- 部(20821)
- 计划(20468)
- 发(20350)
- 创(20242)
- 科研(19449)
- 创新(19068)
- 业(18560)
- 科技(18196)
- 国家社会(17650)
共检索到1730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俊芳 杜娟 陈柯 杨洪 宁黔冀
为了深入探究KK-42对表皮结构的影响,本实验以外表皮形成趋于结束而内表皮开始出现的蜕皮后期幼虾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石蜡切片法,分析了KK-42处理前后头胸甲外表皮,尤其是内表皮结构的变化。将处于蜕皮间期的健康幼虾[体长(3.5±0.1)cm]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1.95×10-4 mol/L的KK-42溶液和不含KK-42的溶液处理,取蜕皮后1.5、3.0、6.0及12.0 h幼虾头胸甲,观察其超微结构。另取蜕皮后6.0 h头胸甲,用解剖刀轻轻刮去内面组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内表皮的表面结构。结果显示,蜕皮后1.5和3.0 h,头胸甲只包含上表皮和外表皮,KK-42处理组外表皮的板层数量显著增加,外表皮厚度分别比相应对照组提高了72.07%和38.67%;蜕皮后6.0~12.0 h,外表皮中疏松的板层趋于致密,其厚度在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蜕皮后6.0 h,只有1层板层的内表皮出现,到蜕皮后12.0 h,板层数增至2层(对照组)和3层(处理组),且板层结构均疏松。此外,内表皮表面分布着大小不等、头尾走向的梭形孔道(pore canals);KK-42处理组内表皮结构未见明显变化。实验表明,KK-42对蜕皮后期日本沼虾幼虾头胸甲的超微结构有显著影响,能加快外表皮及内表皮板层的形成速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艳杰 陈香丽 郭爱莲 王佩 宁黔冀
为探讨KK-42缩短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机制,实验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幼虾头胸甲表皮结构,定量测定了肝胰腺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的活力。将体长(3.3±0.5)cm的日本沼虾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1.95×10-4mol/L的KK-42溶液(实验组)或不含KK-42的溶液(对照组)浸泡处理1 min之后,选取处于蜕皮前期D3期的日本沼虾,观察头胸甲表皮结构,测定肝胰腺NAGase活力。结果显示,KK-42处理后第1天,头胸甲外表皮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长42.83%;第3天和第9天,内表皮的厚度同比提高70.72%、77.27%,整个头胸甲的厚度同比显著增厚。KK-4...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关建义 吕艳杰 张宇 宁黔冀
为了探索KK-42对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水产基地自行繁殖的2月龄幼虾(体长1.2~2.0 cm)为材料,捕捞后暂养于流水养殖水槽,水温(26±1)°c,每天投喂2次,1周后用于实验研究。用1.95×10–4 mol/l的KK-42溶液(处理组)或不含KK-42溶液(对照组)浸润1 min,取出,一部分用于幼虾生长速率、蜕皮周期的测定;从剩余部分中选择处于蜕皮间期(c)和蜕皮前期(D)的幼虾,Real-time PcR分析表皮几丁质酶1基因(mnchi-1)的转录水平,同时进行表皮几丁质酶的活力测定。在实验观察期间,KK-42处理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率...
关键词:
日本沼虾 KK-42 蜕皮周期 几丁质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苗泽龙 黄亚龙 吕艳杰 宁黔冀
为探讨KK-42显著缩短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蜕皮周期的可能机制,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首次从头胸甲中获得了一个含几丁质结合-4(chitin_bind_4)结构域的表皮蛋白(cuticle proteins,CPs)c DNA基因全长,命名为Mn CP-1。该序列全长604 bp,可编码12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Mn CP-1与普通黄道蟹(Cancer pagurus,P81576.1)相似性最高(61%)。系统进化分析发现,Mn CP-1与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聚类为一支。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头胸甲中Mn CP-1在蜕皮前期晚期(D3-4期)和蜕皮后期(A期)的表达量较高,而在蜕皮间期(C期)和蜕皮前期早期(D0-2期)的表达量较低。KK-42处理能显著上调C期和D0-2期Mn CP-1的表达,在处理后6、24和48 h,其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3倍以上。结果表明,头胸甲上皮细胞Mn CP-1的表达与蜕皮周期有关,KK-42可显著上调C期和D0-2期Mn CP-1的表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佩 吕黎 张哲亮 吕艳杰 杨洪 宁黔冀
为探讨KK-42提高感染嗜水气单孢菌的日本沼虾幼虾成活率的机制,实验首次克隆了α2M部分序列,研究了α2M基因的时空表达以及KK-42对其表达和活力的影响。将体长3.5~5.0 cm的日本沼虾幼虾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1.95×10-4mol/L的KK-42溶液和不含KK-42的溶液浸泡处理1 min,12 h后,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分别向虾腹部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菌悬液(菌攻毒实验组和菌攻毒对照组)或生理盐水(实验组-1和对照组-1),于不同时间点测定幼虾的成活率、α2M基因表达水平和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KK-42预处理可显著提高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日本沼虾幼虾成活率。经BLAST比对,克隆的α2...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邱高峰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了日本沼虾中肠腺细胞的类型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日本沼虾中肠腺上皮细胞大多呈柱状,顶端具微绒毛,依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R细胞、F细胞、B细胞和E细胞4种类型。R细胞具有吸收、贮存营养物质的功能,细胞内含有脂滴、糖原和吞噬泡,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少;F细胞内蛋白酶原合成活动旺盛,粗面内质网极为发达,在数量上比R细胞多,几乎充满整个细胞;B细胞微绒毛较短,以胞饮方式吸收营养,在细胞中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液泡和消化泡,进行胞内消化,也可以全泌方式释放消化酶进行胞外消化;E细胞体积小,呈多边形,核质比大,为未分化的胚胎细胞。
关键词:
日本沼虾 中肠腺细胞 超微结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艳杰 关建义 杜娟 宁黔冀
为进一步探究KK-42缩短蜕皮周期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日本沼虾幼虾为材料,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几丁质降解途径中的限速酶NAGase基因全长cDNA序列,定量测定了KK-42处理不同时间对表皮组织中NAGase mRNA相对表达量和酶活力的影响。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nNAGase cDNA全长2536 bp,编码617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MnNAGase基因保守性较低,与凡纳滨对虾的相似度最高,仅为68%。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日本沼虾、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聚为一个大类,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维信 陆剑峰
以光镜和电镜观察处于蜕皮周期不同阶段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具Y-器官(YO)1对,卵圆形,直径1 5~2 0mm,苍黄色,位于头胸部鳃腔前端,大颚外侧内收肌腹缘,邻近头胸甲内侧上皮。YO细胞排列成索状,细胞索之间为血窦,YO的细胞索由一种细胞构成,细胞核质比高。YO细胞具有类似脊椎动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典型超微结构特征,蜕皮前期YO细胞的光面内质网、管嵴状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丰富;蜕皮后期和蜕皮间期的内质网、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明显减少;青春蜕皮后的YO出现大面积细胞凋亡,YO趋向退化。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Y-器官 超微结构 蜕皮周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开和 王文 荣黎雯 王沼锦
取患“白体病”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rosenbergii)腹部的病变组织及其鳃、心肌、肝胰腺、生殖腺等器官和组织 ,经光镜和电镜制样观察 ,未发现病原体 ,表明该病为非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光镜下的病变组织结构与正常组织相比无明显异常。但在电镜下 ,病变主要表现为肌肉细胞的线粒体和肌质网的变性、坏死。线粒体肿胀、空泡化 ,肌质网增多且形成许多内陷小泡 ,表明细胞处于缺氧和钙代谢紊乱状态 ,这可能与虾生存的环境和养殖条件有关。根据超微病理与组织学观察结果 ,认为“罗氏沼虾白体病”更确切的命名应为“罗氏沼虾肌肉细胞线粒体坏死症”
关键词:
罗氏沼虾 白体病 超微结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夏西超 王雪参 李昕 吕黎 宁黔冀
保幼激素拮抗物KK-42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schmitti)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已在大塘养殖中得到推广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给今后科学合理地使用KK-42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直接调节甲壳动物生长的重要激素甲基法呢酯(MF)合成的关键酶——法呢酸O-甲基转移酶(FAMeT)的时空表达以及KK-42对其表达的影响进行探讨。将体长3.5~5.0cm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1.95×10-4mol/L的KK-42溶液或不含KK-42的溶液浸泡处理1min,之后在相同条件下常规饲养。不同组织中FAMeT mRNA水平定量分析采用real-timePCR,血淋巴中M...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卢徐斌 姜群 闵悦 姜熙 杨章平 孙龙生 张晓君
为探索蜕皮周期的划分方法及蜕皮与生长的关系。采用形态特征与显微结构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蜕皮周期划分为蜕皮后期(A期和B期)、蜕皮间期(C期)、蜕皮前期(D期)和蜕皮期(E期)。蜕皮后期头胸甲壳软,游泳足的刚毛内椎未形成,根据额剑的硬度可以将蜕皮后期细分为A期(额剑软)和B期(额剑硬);蜕皮间期甲壳变硬,刚毛内椎形成;蜕皮前期游泳足在显微镜下可见"刚毛器官"及上皮组织回缩形成的透明区,并可细分为D0、D1、D2和D3四个亚期;通过比较1个生长缓慢群体(E1组)和2个正常生长群体(C1、C2组)的蜕皮频率,结果发现,E1、C1和C2组的蜕皮频率分别为0. 089 2,0. 074 2和0. 123 7,其中C1组和C2组差异显著(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廉喜红 刘惠霞 吴文君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苦皮藤素 对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中肠组织的影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苦皮藤素 对粘虫中肠肠壁细胞的质膜和内膜系统有一定影响。在苦皮藤素 作用下,试虫的柱状细胞顶膜微绒毛扩张;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囊泡化;杯状细胞与柱状细胞之间间隙增大。这表明苦皮藤素 破坏了中肠细胞的结构,使中肠肠壁细胞损伤及细胞间隙增大,导致毒物易于穿过肠壁细胞间隙进入血淋巴,进而到达作用部位。
关键词:
苦皮藤素 粘虫 中肠肠壁细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廉喜红 刘惠霞 吴文君 杨从军
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苦皮藤素 对东方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肌肉系统的影响。电镜观察发现,苦皮藤素 对东方粘虫成虫飞行肌和幼虫体壁肌均具有毒性;中毒试虫肌细胞,特别是质膜和内膜系统以及肌原纤维发生明显病变,表现为肌膜破坏、脱落,线粒体肿胀、崩解,内质网扩张,肌丝排列紊乱乃至消解;麻痹期间细胞内产生晶状包含体。结果表明,肌细胞可能是苦皮藤素 的又一作用部位。
关键词:
苦皮藤素Ⅳ 东方粘虫 肌细胞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素芬 甘习华 黄金生
接种根瘤菌后刺槐根表皮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韩素芬甘习华黄金生(南京林业大学南京210037关键词根瘤菌,刺槐,根表皮,传递细胞自Bergersen等(1958)首先用电镜观察根瘤的超微结构,许多人对三叶草属(Trifolium)、豌豆属(Pisu...
关键词:
根瘤菌,刺槐,根表皮,传递细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玲 耿硕 仵均祥 张国云 李怡萍
金龟甲是危害严重的一类地下害虫,其成虫和幼虫均可造成危害,防治比较困难。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小黄鳃金龟(Metabolus flavescens brenske)和小黑棕金龟(apogonia chinensis Moser)2种金龟甲触角感器超微结构。结果表明:2种鳃金龟触角的柄节和梗节形态基本相同,鞭节分为棒状部和鳃状部,鳃状部都是鞭节末端3节扩展构成,棒状部都由4节组成,小黄鳃金龟触角感器有6种,小黑棕鳃金龟触角感器7种。2种鳃金龟雌、雄个体间触角感器种类、分布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金龟甲 触角 感器 超微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