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2)
2023(7420)
2022(6137)
2021(5621)
2020(4337)
2019(9705)
2018(9017)
2017(18009)
2016(9194)
2015(9723)
2014(9527)
2013(9378)
2012(8690)
2011(7662)
2010(7470)
2009(6704)
2008(6322)
2007(5526)
2006(4613)
2005(4042)
作者
(25264)
(21284)
(21063)
(20182)
(13126)
(10081)
(9695)
(8225)
(7983)
(7257)
(7223)
(7193)
(6774)
(6675)
(6556)
(6513)
(6430)
(6094)
(6094)
(5950)
(5262)
(5051)
(5033)
(4854)
(4671)
(4637)
(4485)
(4236)
(4149)
(4082)
学科
(47256)
经济(47230)
管理(23785)
(23702)
(18870)
企业(18870)
方法(15849)
地方(15660)
数学(13552)
数学方法(13463)
(11608)
中国(11521)
业经(11363)
地方经济(10150)
产业(10132)
(8559)
(8247)
农业(7924)
(7425)
环境(7271)
技术(7094)
结构(6992)
(6787)
贸易(6784)
(6450)
(6321)
金融(6319)
(6301)
(6095)
(5906)
机构
学院(131716)
大学(129640)
(59376)
经济(58342)
管理(50948)
研究(47035)
理学(44941)
理学院(44307)
管理学(43706)
管理学院(43449)
中国(33240)
科学(28389)
(26755)
(24000)
(22313)
中心(21084)
研究所(20580)
财经(20029)
经济学(19167)
(19150)
师范(19000)
(18490)
(18253)
(17974)
(17699)
经济学院(17493)
业大(17378)
北京(16184)
师范大学(15690)
财经大学(15048)
基金
项目(96864)
科学(79660)
基金(72422)
研究(71747)
(62999)
国家(62564)
科学基金(55013)
社会(49211)
社会科(47076)
社会科学(47068)
基金项目(39597)
(38193)
自然(33994)
自然科(33236)
自然科学(33232)
自然科学基金(32648)
(32093)
教育(31058)
编号(27487)
资助(26579)
(23826)
重点(22646)
国家社会(21359)
(21177)
(21086)
成果(20745)
创新(19818)
发展(19789)
(19498)
课题(19095)
期刊
(64372)
经济(64372)
研究(38126)
中国(21015)
科学(18617)
管理(18115)
学报(17056)
(16280)
(15637)
大学(13128)
学学(12559)
业经(11702)
农业(11089)
经济研究(11080)
教育(10295)
技术(10104)
财经(9551)
(9375)
金融(9375)
问题(8926)
(8516)
资源(7808)
商业(7414)
科技(6893)
现代(6739)
技术经济(6642)
(6311)
(6114)
(5882)
(5767)
共检索到181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培林  赵炳新  
本文分别从产业一体化、诸侯经济为特征的区域"均衡与非均衡增长"两种发展模式视角,以中国内地30个省域(西藏除外)2002-2007年中国地区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构建多省域的产业网络模型,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上的K-cores网络解构方法,分析了我国省域产趋同演变及其空间格局与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产业一体化视野下存在着省域产业趋同演化的空间差异性,东部地区的长三角、京津唐经济圈,中部地区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西部成渝经济区超越了早期的产业趋同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互补与错位发展,其他区域一体化演变效果表现并不突出;而强调本省域的局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诸侯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众多不临接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江世银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是在计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逐步引进了市场机制 ,同时也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利益驱动 ,从而产生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演变态势、趋同的危害和深刻的复杂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根紧  陈健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本文从产业结构趋同的内涵、测度、形成原因以及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肖岳峰  蒋满元  
本文从对产业结构问题的一般分析入手 ,着重论证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与消极面 ,然后再以此为切入点 ,深刻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对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荣国  陈君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是指各区域产业活动中 ,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区域内构成该体系的各子系 (即各部门 )的构成形式、比例以及各子系间所处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趋于相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有特指 ,主要是指各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中存在的趋同现象 ,并非指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趋同 ,也不是指地区工农业结构或轻重工业结构的趋同。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由于地方利益、宏观调控不力等非市场原因形成的、抵消了宏观效益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杜芳  
一个地区在开发中想要获得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关键是要拥有合理的产业结构。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地区间出现了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可能导致同一产业间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的浪费,这时,就应当分析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针对原因探求合理的优化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方案,通过地区间产业的整合以达到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闫威  党文珊  
通过对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进行建模,分析了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深层次原因。以经济绩效为主要标准的地方官员晋升选拔机制,直接影响各个互为竞争地区的地方官员的产业投资策略选择,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模型结果显示,当两地区初始绩效无差异时,产业结构必然趋同。当初始绩效存在差异时,以两地区高利润产业绩效之间相关系数的临界值1/2为分界点:小于等于1/2时,区域产业结构必然趋同;大于1/2时,产业结构是否趋同则受初始绩效差异、高利润产业期望绩效与落后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绩效差值以及两区域选择高利润产业的绩效相关系数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莹  王磊  
产能过剩的又一种表现为重复建设,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证明在当前政绩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形成了趋同的干预行为。通过实证检验证明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弱化,经济全球化和地方政府干预则显著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为了解决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桢  
本文在比较分析各大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以及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趋同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趋同的制度性诱因给予深入剖析和理论解释。研究表明,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市场化区域经济转变、建立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实现区域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融合以及提高产业投资的硬约束将是有效规避制度性产业结构趋同的具体路径选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云泽  刘春辉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现象,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的宏观结构中,当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到工业行业内部的中观结构甚至是工业内部具体优势产业的微观结构时,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则大大降低。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基本上是建立在各主要城市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许多情况下竞争是适度的,很少存在所谓的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后金融危机时期,为克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吾  
本文应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个解释产业结构趋同成因的理论模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以及地区利益障碍和产业协调政策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消除地区利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障碍作用,关键是能否在尽快完成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地区利益协调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传江  吕力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代核心模型为分析框架来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可以用"由中心向外围的制造业空间扩散"来解释,这种扩散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制造业扩散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峰  姜德波  
苏北地区有着相似的发展背景,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并没有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属于合意性趋同的范畴。从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来看,对某些产业集群的形成还可能有正效应。对于苏北地区下一步的产业发展,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行业关联度大、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加快行业配套,延伸行业链,形成行业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移和承接的速度,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市场化整合,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正兵  
区域金融作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通过聚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而影响区域经济成长及其差异演变。中国各省、区、市金融结构趋同与分化现象并存,区域金融发展呈非均衡格局,但这一格局不同于传统的沿海与内地或东、中、西部之区划,区域金融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平行一致的。相当多省、区、市的金融结构主要体现为银行、保险业的主导地位,资本市场不发达;同时,金融开放在省区市的差异总体较小。因此,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统筹金融开放,充分发挥金融发展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构成了今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重点。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兴法  朱天星  李锦玲  
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因此深入研究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对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东北三省合并后23个工业产业2001~2014年的工业总产值数据,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以及β趋同系数多角度分析东北三省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从发展方向看,我国东北三省合并后23个工业产业相似系数最高的是辽宁和黑龙江省,最低的是吉林和黑龙江省,从专业化水平及总量和发展速度关系看,东北三省工业产业在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形成了区域优势,但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的开采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还存在不同程度趋同,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