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2)
- 2023(11979)
- 2022(10668)
- 2021(10029)
- 2020(8528)
- 2019(19708)
- 2018(19577)
- 2017(37616)
- 2016(20825)
- 2015(23287)
- 2014(23334)
- 2013(22903)
- 2012(21025)
- 2011(18761)
- 2010(18496)
- 2009(16867)
- 2008(16240)
- 2007(14005)
- 2006(11880)
- 2005(10184)
- 学科
- 济(79077)
- 经济(78993)
- 管理(57055)
- 业(54772)
- 企(46299)
- 企业(46299)
- 方法(41771)
- 数学(36764)
- 数学方法(36188)
- 学(20846)
- 农(19522)
- 财(19028)
- 中国(18912)
- 业经(16424)
- 地方(15035)
- 理论(14303)
- 农业(13069)
- 贸(12988)
- 贸易(12982)
- 技术(12921)
- 务(12779)
- 财务(12711)
- 和(12695)
- 财务管理(12692)
- 制(12663)
- 易(12606)
- 企业财务(12100)
- 环境(11874)
- 银(11245)
- 银行(11193)
- 机构
- 大学(293075)
- 学院(291141)
- 管理(114869)
- 济(107350)
- 经济(104896)
- 理学(101120)
- 理学院(99900)
- 研究(98412)
- 管理学(97667)
- 管理学院(97156)
- 中国(69495)
- 科学(67276)
- 京(62161)
- 农(55362)
- 所(51237)
- 业大(49972)
- 财(47626)
- 研究所(47608)
- 农业(44271)
- 中心(43762)
- 江(40591)
- 财经(39293)
- 北京(38645)
- 范(38300)
- 师范(37795)
- 经(35866)
- 院(35646)
- 州(33561)
- 技术(32845)
- 经济学(31265)
- 基金
- 项目(211168)
- 科学(165181)
- 基金(153719)
- 研究(146768)
- 家(136921)
- 国家(135841)
- 科学基金(115555)
- 社会(89596)
- 社会科(84873)
- 社会科学(84851)
- 省(83969)
- 基金项目(81767)
- 自然(79855)
- 自然科(78057)
- 自然科学(78036)
- 自然科学基金(76574)
- 划(71490)
- 教育(67862)
- 资助(64428)
- 编号(58365)
- 重点(47593)
- 成果(46721)
- 部(45437)
- 创(44038)
- 发(44015)
- 科研(41601)
- 计划(41590)
- 创新(41056)
- 课题(40688)
- 大学(38783)
- 期刊
- 济(109101)
- 经济(109101)
- 研究(78907)
- 学报(56069)
- 中国(51264)
- 农(49677)
- 科学(48590)
- 管理(40828)
- 大学(40053)
- 学学(38121)
- 农业(34550)
- 财(34423)
- 教育(31667)
- 技术(24448)
- 融(20695)
- 金融(20695)
- 财经(18312)
- 业(18213)
- 业经(17746)
- 经济研究(17717)
- 科技(15565)
- 经(15468)
- 业大(15199)
- 图书(15104)
- 版(14734)
- 问题(14176)
- 理论(14168)
- 技术经济(13766)
- 实践(13247)
- 践(13247)
共检索到403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齐智 石晓艺 蒙立颖 胡甘 宋喜悦
利用2个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21个恢复系及2个对照材料,组配杂交组合,经杂交、自交获得F1(AXR)和F2等世代材料,并考查其自交结实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对部分组合的育性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基因rf主要由雌配子传递,属配子体雄性不育类型;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且第1对主基因控制育性的作用强于第2对主基因;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62.44%,多基因遗传率为0,环境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37.56%,说明该类型小麦雄性不育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育性稳定性研究表明,虽然...
关键词:
小麦 粘果山羊草 遗传模型 育性稳定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晓静 马小飞 王震 李雪垠 张芳凝 李桂冬 张淼 申芳嫡 马翎健
【目的】研究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稳定性和恢复性。【方法】采用BNS分期播种(2011-10-08、10-28、11-11及2012-02-13、03-12)、BNS与常规品种(680个)测交、BNS与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正反交等方法,研究BNS的遗传稳定性、可恢复性及其与其他温敏不育系的关系。【结果】(1)随播期的延迟BNS自交结实率逐渐提高,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8%~126%和7%~79%,但晚春播(2012-03-12)小麦育性较早春播(2012-02-13)下降;不同播期的自交种正常秋播,自交结实率均很低且保持稳定,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友才 何觉民 罗红兵 刘雄伦
通过考察生态雄性不育小麦 ES- 10与 6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 (系 )及其杂交后代 F1 ,F2 ,BCF1 的育性变化规律 ,研究了 ES- 10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 .结果表明 :ES- 10的雄性育性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 ,与细胞质基因无关 ;其育性遗传表现出明显的数量遗传特征 ,为数量性状遗传 ,雄性育性受一组对环境条件 (主要为温光条件 )敏感的微效基因控制 .
关键词:
小麦 生态雄性不育系 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李式昭 李俊 杨恩年 孙华 刘培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T-1育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2个组合F2育性均呈连续分布,具多峰、偏态现象,SCT-1/B2183组合育性遗传符合MX2-AD-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SCT-1/M2003-1组合符合MX1-AD-ADI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2个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翎健 宋喜悦 胡银岗 何蓓如
通过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了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并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了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A31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其育性的主导因素,在相近日长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为14.5h。对光敏雄性不育系A31与恢复系1376杂交F2分离群体育性的研究表明,582株F2分离群体的平均结实率为42.16%,变异范围为0~86.67%,由于受异源胞质的影响,F2群体中可育株的平均自交结实率低于恢复系1376的平均结实率。卡方测验表明,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所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俊源 孙国庆
以粘果山羊草Ae.19(Ae.kotschyi,19)为母本,中国春和云南铁壳小麦为桥梁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雄性不育株。再用普通麦78-1等为轮回亲本,与其测交并连续回交,育成了K-19-78-1A等小麦雄性不育系。然后用500余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与K-19-78-1A进行测交,获得469个组合F1杂种,其中73个测交种(占总数的15.57%)能完全保持K-19型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其余396个测交种(占总数的84.43%)对K-19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表现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恢复度幅度为1.0%~97.5%。396份材料中有14.14%对K-19型不育系表现高度恢复,按国内法计算恢复度达到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保雷 张卫东 高庆荣 王茂婷 李楠楠 张艳玉 王慧娜 高建华 赵兰飞 茹振刚
【目的】探究新型生态型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特点,为不育系的转育与改良提出理论指导,并为BNS败育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7个品种(系)与BNS的正反交组合,判断BNS雄性不育的胞质效应,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连续3年对BNS/山农055525 F1、F2的育性表现进行分析,判别其最佳模型,并估计遗传参数。【结果】BNS雄性不育性主要受核基因的控制,部分品种(系)表现胞质效应。BNS/山农055525 F2育性呈现连续分布状态,具有明显的多峰或偏态现象,遗传符合E_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2.5%—79.7...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不育 主基因+多基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达文 张立平 赵昌平 郑用琏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套袋自交结实率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自交结实率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达到了63.66%~85.23%,不同组合和世代间具有一定差异;多基因遗传率0.49%~18.45%,说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受主基因控制,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14.29%~26.85%,因此在转育新不育系时可以对不育性进行早代选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予卿 杨静 徐才国 张自国 曾汉来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处理,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机理,结果表明: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的光敏核不育主效基因等位。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可能均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且它们分别有独立的作用系统,环境温度对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影响较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段阳 姚盟 蒙立颖 石晓艺 齐智 叶佳丽 闫鹏娇 刘子涵 宋喜悦
为了明确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败育的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特点及对T763A恢复系的选用提供依据,以不育系T763A,保持系763B,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为供试材料,进行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和花粉粒制片(醋酸洋红、I2-KI和DAPI);并以中国春和黑麦为对照试材,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核型鉴定。结果表明:T763A败育类型为典败和圆败,成熟花粉粒皱缩无规则,内含物少,花粉败育,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到二核期;所有供试材料均为非1B/1R类型;3个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恢复能力均较强,其中以Tm504B对T763A的恢复能力相对最好,这可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秦娜 张立平 田自华 赵昌平 单福华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可以显著地提高作物产量,因此杂种优势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麦雄性不育遗传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小麦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但利用常规的育种方法来选育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创造植物雄性不育系已在一些作物上获得了成功,文章对小麦雄性不育的分类方法、类型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综述了小麦雄性不育的基因工程研究。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基因工程 遗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钱焕焕 张玲丽 杜万里 庞玉辉 王亮明 胡甘 宋喜悦
【目的】明确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配子传递方式及遗传模式。【方法】以K型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K型非1B/1R雄性不育系A731和A116,保持系116B、731B及恢复系KR783、桑榆3号和WM5-5为材料,构建了4个群体K3314A//KR783/731B、A731//KR783/731B、A116//A116/桑榆3号和A116//116B/WM5-5,分别调查其亲本及后代的自交结实率和单倍体发生的频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1BS染色体片段代换了1RS染色体片段后,非1B/1R类型不育系及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不育系核内基因主要...
关键词:
K型温敏雄性不育 配子体不育 遗传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詹克慧 高翔 程西永 许海霞 董中东 崔党群
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对16个K型不育系与12个恢复系组配的192个杂交组合的恢复度进行了鉴定,研究了不同不育系易恢性的差异以及恢复系的恢复力表现。结果表明,在16个不育系中,豫麦3号、豫农93019、豫农93151和漯珍1号的平均恢复度都在70%以上,为易恢性好的类型;豫教1号、豫农93221、S33、豫农92369、豫农92368和豫农92382的平均恢复度在60%~70%,为易恢性中等的类型;MS43、S34、豫麦21号、S43、矮82056和豫农212M2的平均恢复度在60%以下,为易恢性差的类型。在12个恢复系中,携带2对恢复基因的豫麦2号不仅平均恢复度高,而且在不同不育系间恢复力最稳定;...
关键词:
小麦 K型不育系 育性恢复 易恢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红霞 张改生 张龙雨 牛娜
【目的】进一步探讨粘类小麦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方法】选取具有高恢复力的恢复系亲本材料rk5451为父本与ms(Kots)-90-110杂交,F1代再与保持系90-110回交,以ms(Kots)-90-110/rk5451//90-110的BC1F1代分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定位于1B短臂染色体上的18对SSR引物和6B染色体上的47对SSR引物对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结果】初步筛选出Wms273和Wmc406 2对揭示育性恢复基因多态性的引物,用132株BC1F1回交群体对这2对引物进行进一步检测,得出Wmc406与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BS上的恢复基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谢迎秋 孙兰珍 王海峰
利用4个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对K、V型不育系育性恢复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育性恢复表现为显性遗传,F2群体育性分离呈现多态性。K83(21)35A、K149A、V149A三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均受两对基因控制,V83(21)35A的育性恢复所需基因数目在不同遗传背景中不同。同一恢复系在K83(21)35A和V83(21)35A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表现不同的育性分离。分析F2育性分离多态性的原因,认为主要与不育系本身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组的双元调控、微效基因、修饰基因以及基因间互作等遗传因素有关
关键词:
普通小麦,雄性不育,遗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