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86)
- 2023(11237)
- 2022(9986)
- 2021(9500)
- 2020(7981)
- 2019(18545)
- 2018(18431)
- 2017(35445)
- 2016(19592)
- 2015(21634)
- 2014(21692)
- 2013(21580)
- 2012(19784)
- 2011(17844)
- 2010(17573)
- 2009(15780)
- 2008(15298)
- 2007(13294)
- 2006(11362)
- 2005(9841)
- 学科
- 济(70990)
- 经济(70906)
- 管理(53043)
- 业(51036)
- 企(42749)
- 企业(42749)
- 方法(35354)
- 数学(30477)
- 数学方法(30055)
- 学(21363)
- 农(18802)
- 财(18141)
- 中国(17491)
- 业经(15718)
- 地方(13917)
- 贸(12977)
- 贸易(12973)
- 理论(12955)
- 制(12684)
- 农业(12630)
- 易(12604)
- 和(12409)
- 务(12071)
- 技术(12062)
- 财务(12008)
- 财务管理(11988)
- 企业财务(11383)
- 环境(11267)
- 银(10634)
- 银行(10567)
- 机构
- 大学(276103)
- 学院(273454)
- 管理(106505)
- 济(98810)
- 经济(96463)
- 研究(94376)
- 理学(93088)
- 理学院(91968)
- 管理学(90051)
- 管理学院(89582)
- 中国(66749)
- 科学(65278)
- 京(59447)
- 农(54153)
- 所(49749)
- 业大(48318)
- 研究所(46075)
- 财(45040)
- 农业(42994)
- 中心(41805)
- 江(39397)
- 北京(37312)
- 财经(36717)
- 范(35966)
- 师范(35504)
- 院(34369)
- 经(33445)
- 州(32162)
- 技术(31198)
- 省(29525)
- 基金
- 项目(197322)
- 科学(152668)
- 基金(142205)
- 研究(136527)
- 家(127238)
- 国家(126231)
- 科学基金(106531)
- 社会(82326)
- 省(77957)
- 社会科(77847)
- 社会科学(77826)
- 基金项目(76264)
- 自然(73777)
- 自然科(72022)
- 自然科学(71999)
- 自然科学基金(70698)
- 划(66381)
- 教育(62288)
- 资助(59167)
- 编号(54238)
- 重点(44600)
- 成果(43596)
- 部(42137)
- 发(41162)
- 创(40858)
- 计划(39086)
- 科研(39047)
- 创新(38156)
- 课题(37730)
- 大学(35927)
共检索到385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任瑶瑶 郑颖 柯家伟 姚雨庭 谢浈 蒋合众
利用DNA条形码分子诊断技术对几种虎耳草科药用植物进行鉴定并评价ITS2序列对虎耳草科植物鉴定的有效性,为虎耳草科植物鉴定提供一种新思路。于不同区域采集13份虎耳草科植物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后,利用ITS2序列扩增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并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11条同属及同科序列。基于HHMer注释方法去掉两端区段获得ITS2序列,采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长度、碱基含量对比,并基于K2P模型计算并分析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进化树,采用靴带检验法(1000次重复)检验各分支的支持率,于ITS2数据库网站预测并比较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结果显示,虎耳草科植物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能将各物种区分;系统进化树中各属分别聚为一支,同属内各物种大多分别聚为一小支,部分物种的鉴定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物种ITS2二级结构均存在不同差异,可对物种鉴定进行辅助分析。利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有效地区分鉴别几种虎耳草科药用植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郝豆豆 张勇群 雷鸣 拉多
【目的】基于ITS2条形码技术鉴定藏药材苞叶雪莲,以保证药材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对采自西藏林芝的苞叶雪莲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得到ITS序列并测序;所有样品的ITS2序列采用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注释方法获得,使用MAGE6.0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同时预测苞叶雪莲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结果】苞叶雪莲及其近缘物种的ITS2序列间存在明显差异,基于ITS2序列的NJ树及ITS2二级结构能将苞叶雪莲及其近缘物种区分开。【结论】ITS2序列可以有效的鉴别苞叶雪莲及其近缘物种,可以为苞叶雪莲的安全用药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苞叶雪莲 ITS2 DNA条形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宇 王金成 迟元凯 鞠玉亮 王暄 李红梅
基于GenBank中根结线虫属的核酸序列,筛选了28S(D2/D3)、18S和ITS 3个不同的序列片段,利用遗传距离法和分子系统学方法评价其各自作为根结线虫条形码标记的可行性。结果显示:28S(D2/D3)、18S及ITS的核酸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 3、0.002 7和0.024,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74、0.036和0.156,由于属内近缘种的影响,各分子标记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均有一定的重叠;基于K2P模型构建的3种分子标记NJ系统发育树显示,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均混合聚类,难以区分;经统计,28S(D2/D3)、18S及ITS对根结线虫属内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巫伟峰 陈孝丑 陈发兴 黄晓慧 陈春 张毅智 汪长水
[目的]DNA条形码技术是分子鉴定的最新进展之一,为了研究中国兰的DNA条形码技术,实现中国兰的快速鉴定。[方法]该文通过电泳成像技术、BLASTN核苷酸相似序列检验等分析方法,对一种中国兰ITS、ITS2、psbA-trnH、rbcL、matK等常用DNA条形码标准序列PCR扩增的方法进行了可行性检验。[结果]该方法可以在中国兰中有效扩增ITS2、psbA-trnH、rbcL、matK等条形码序列,并通过双向测序获得序列信息,ITS标准序列由于引物存在非特异性扩增,需要重新设计合适的引物。[结论]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获得中国兰中ITS2、psbA-trnH、rbcL、matK等几种常见DNA条形标准序列,并大大简化了PCR反应操作步骤,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兰的DNA条形码技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国兰 PCR扩增 分子诊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于杰 闫化学 鲁振华 周志钦
【目的】通过对柑橘及其近缘属植物叶绿体4种编码序列的测定分析,获得能进行DNA条形编码的特征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叶绿体非编码区序列奠定基础。【方法】对柑橘及其近缘属植物59份样品进行matK、rpoB、rpoC1、rbcL测序,序列比对与人工校正,计算属间、种间、种内的遗传距离,比较序列间的差异,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4种序列中,matK序列在属间、种间差异最大,与其它序列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rbcL序列次之,而rpoB、rpoC1序列两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atK序列是柑橘及其近缘属植物DNA条形码的未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候选片段。
关键词:
柑橘属 近缘属 DNA条形码 编码序列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荣达 张琰 郝信鹏 杨金权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台湾省分布的台湾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doxus)与闽江分布的武夷光唇鱼(A. wuyiensis)为近源种,二者在形态鉴别特征上也难以区分,因此,这两个物种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尚存在着争议。本研究以线粒体COI基因全序列为分子标记分析了台湾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doxus)和武夷光唇鱼(A.wuyiensis)的物种有效性。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6个种76尾样本的COI基因全序列共获得21个单倍型,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构成单系群。K 2-P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台湾光唇鱼与武夷光唇鱼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853%,远小于COI条形码在物种间的2%遗传距离阈值。以ASAP物种界定法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为同一物种。因此,闽江分布的武夷光唇鱼与台湾光唇鱼应为同一物种,武夷光唇鱼为台湾光唇鱼的同物异名。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夏国华 李根有
描述了虎耳草属Saxifraga一新变型——瓣萼虎耳草S.stolonifera Curt.f.sepaloides G.H.Xia&G.Y.Li,与原变型及S.stolonifera Curt.f.aptera(Makino)Hara的区别在于花冠辐射对称,花瓣同型,萼片状。模式标本存放于浙江林学院植物标本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建设 张驰 刘海平 马波 王万良 曾本和 牟振波
为确定DNA条形码技术在西藏水系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利用西藏水系所采集260尾裂腹鱼亚科样本,测定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I)基因片段序列,计算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对。260个样本经检测均获得有效COI基因扩增片段,COI基因碱基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为54.74%,显著高于G+C含量(45.26%)。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遗传距离阈值设置为0.02时,260个样本可被鉴定到种的为249尾样本,11尾由于样本量少,数据库中存在多个命名,只鉴定到属,其中与形态学鉴定一致的179尾样本,一致率为68.8%,裂腹鱼亚科裸鲤属(Gymnocypris)不能通过COI基因鉴定到种,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cinae)、异齿裂腹鱼(S.schizothorax o?connori)、巨须裂腹鱼(S.macropogon)3个种之间的遗传距离阈值以0.02不能有效鉴别,而遗传距离阈值以0.01作为这3个种的鉴定标准,可达到有效鉴别的目的。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裂腹鱼亚科鱼类形成一个支持率较高的单系群,Bootstrap检验支持率为99%,系统进化树聚类方式与以遗传距离值为标准的鉴定结果一致,很好地反映了水系物种间的地理和历史联系。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荣达 张琰 郝信鹏 杨金权
以线粒体COⅠ基因全序列为分子标记分析中国台湾省分布的台湾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doxus)和闽江分布的武夷光唇鱼(A.wuyiensis)的物种有效性。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6个种76尾样本的COⅠ基因全序列共获得21个单倍型,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构成单系群。K 2-P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台湾光唇鱼与武夷光唇鱼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853%,远小于COⅠ条形码在物种间的2%遗传距离阈值。以ASAP物种界定法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为同一物种。因此,闽江分布的武夷光唇鱼与台湾光唇鱼应为同一物种,武夷光唇鱼为台湾光唇鱼的同物异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静 卢萍 王金妞 金凤 恩和巴雅尔
提取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 DC.)、小叶小花棘豆(O.glabravar.tenuis)、刺叶柄棘豆(O.aciphyllaLedeb.)、砂珍棘豆(O.racemusaTurcz.)、多叶棘豆(O.verticillaris(L.)J.N)、黄毛棘豆(O.ochranthaTurcz.)基因组DNA,扩增其5.8SrDNA/ITS序列并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疏毛棘豆(O.pilosa)和长白棘豆(O.anertii)5.8SrDNA/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利用MEGA4.0软件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旨在为棘豆属下种间及种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赵子滔 李敏 吴庭健 张梅菁 沈茜妤 马绍祖 刘金林 何培民
为探究上海市滨海湿地碱蓬属植物种类及其遗传多样性,本文主要调查和研究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东滩、奉贤区海滩、崇明区东滩等3个滨海湿地11个站位采集的碱蓬属植株种类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经形态学鉴定和基于ITS和matK序列条形码分析的分子鉴定,上海市滨海湿地碱蓬属植物为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和碱蓬(Suaeda glauca)2个种。(2)仅在崇明岛发现碱蓬,7株样品之间遗传距离为0,表明该群体与外界没有基因交流。(3)崇明、浦东、奉贤盐地碱蓬在ITS和matK序列上均存在2-3个单倍型,遗传距离(<0.05),说明大多数为群体内部遗传变异。奉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d=0.419±0.113,Pi=0.00085和Hd=0.133±0.112,Pi=0.00035),浦东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d=0.629±0.086,Pi=0.00147和Hd=0.475±0.141,Pi=0.00425)。浦东与崇明、奉贤的群体间存在中度分化(0.05< F_(ST) <0.15, P <0.05; Nm >1),崇明与奉贤的群体间存在高度分化(0.15< F_(ST) <0.25,P <0.05;Nm <1)。本研究为上海市滨海湿地碱蓬属植物保护和种群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易啸 王攀攀 王军 苏永全 毛勇
对虾科包含有26个属,约有200多种对虾,由于同属内的对虾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只呈现细微的差别,因此使得只基于形态学对对虾科物种的鉴别非常困难。为确定DNA条形码技术在对虾科物种鉴别的可行性,本研究中,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研究了32种对虾的核苷酸组成、对虾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用邻接法构建32种对虾COⅠ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对虾COⅠ基因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1.5%)显著高于G+C(38.5%)。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32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
关键词:
对虾科 DNA条形码 COⅠ基因 鉴别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魏亚东 容万韬 赵立荣 王金成 黄国明 郭京泽 孙建华
以穿刺短体线虫、咖啡短体线虫、伤残短体线虫、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和落选短体线虫5种短体线虫的18个种群为试验材料,将其测序获得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已提交的短体线虫序列进行了Blast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以验证核糖体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核糖体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很好的用于鉴别以上5种短体线虫。
关键词:
短体线虫 ITS 系统发育 DNA条形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沙忠利 王永良 程娇
中国海口足类动物区系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我国海洋底栖生物中的重要经济类群。口足类的属内种间鉴别特征有的极为相似,仅依靠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很难对近缘种和疑难种进行准确的鉴定。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某些局限,为物种鉴定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该研究探讨了利用线粒体COI序列对中国海口足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共获得口足目4总科6科24属38个种的204条线粒体COI序列,与Gen Bank收录的14种42条口足类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口足类COI基因不存在碱基插入缺失现象,碱基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3.5%)显著高于G+C含量(36.5%)。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结果显示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增高而增大。同物种种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3.91%,平均值为0.76%。同属内各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6.55%~18.99%,平均值为12.91%。同科内不同属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9.16%~23.32%,平均值为16.89%。不同科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16.52%~26.6%,平均值为21.31%。由此可见,口足类COI基因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存在明显的间隙。基于COI序列构建的口足类邻接关系树显示所有包含大于1个个体的物种均可形成单系群,且节点支持率均为100%。本研究证明了COI序列作为DNA条形码标准基因在口足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此外,研究发现中国沿海分布的口虾蛄可能至少存在两个隐存种,实证了基于COI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用于口虾蛄隐存多样性的探究。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宫亚运 章群 曹艳 吕金磊 杨喜书
为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绯鲤属(UpeNeUs)鱼类鉴定的有效性,明确物种的分类地位,通过COⅠ基因5'端652 bp序列研究中国南海绯鲤属的黑斑绯鲤(UpeNeUs trAgUlA)、马六甲绯鲤(UpeNeUs mOlUCCeNsis)、纵带绯鲤(UpeNeUs sUbvittAtUs)、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吕宋绯鲤(UpeNeUs lUzONiUs)以及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6个种56 iND标本的标准DNA条形码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分子系统树。研究表明:所测样品的碱基组成为t:29.2%,C:29.6%,A:21.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