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92)
2023(13680)
2022(11895)
2021(11187)
2020(9425)
2019(21666)
2018(21210)
2017(41413)
2016(22637)
2015(25203)
2014(24997)
2013(25041)
2012(22805)
2011(19970)
2010(20060)
2009(18509)
2008(18561)
2007(16096)
2006(14035)
2005(12235)
作者
(63114)
(52404)
(51872)
(49638)
(33291)
(24928)
(23617)
(20599)
(19781)
(18889)
(17808)
(17417)
(16664)
(16402)
(16169)
(15985)
(15616)
(15508)
(14986)
(14715)
(12910)
(12691)
(12662)
(11840)
(11764)
(11543)
(11491)
(11434)
(10416)
(10294)
学科
(90909)
经济(90800)
管理(76515)
(71437)
(62504)
企业(62504)
方法(46155)
数学(40481)
数学方法(40142)
(39168)
(23198)
财务(23139)
财务管理(23082)
(22859)
中国(22746)
企业财务(22135)
业经(19978)
(18372)
地方(18119)
(17356)
农业(15073)
(15058)
贸易(15052)
理论(14681)
(14526)
技术(14360)
财政(13960)
(13780)
环境(13482)
(13250)
机构
大学(318663)
学院(314659)
管理(130835)
(126637)
经济(123999)
理学(114422)
理学院(113262)
管理学(111586)
管理学院(111024)
研究(99486)
中国(74218)
(68227)
(66291)
科学(59710)
财经(51725)
(48888)
(47094)
(45486)
业大(44816)
中心(44692)
(44414)
研究所(43934)
北京(41696)
(39064)
师范(38758)
财经大学(38657)
经济学(37911)
(36464)
(36137)
商学(35537)
基金
项目(216470)
科学(171013)
基金(159245)
研究(159130)
(137570)
国家(136434)
科学基金(118591)
社会(101726)
社会科(96468)
社会科学(96441)
基金项目(85100)
(82683)
自然(77158)
自然科(75364)
自然科学(75344)
自然科学基金(74016)
教育(73040)
(69750)
资助(65681)
编号(64223)
成果(52148)
(48966)
重点(47673)
(45175)
(43990)
课题(43225)
教育部(42717)
创新(42007)
人文(41838)
国家社会(41783)
期刊
(134402)
经济(134402)
研究(94437)
(58283)
中国(56262)
学报(48209)
管理(47019)
科学(43459)
(39923)
大学(37151)
学学(35135)
教育(31439)
农业(27726)
(26409)
金融(26409)
财经(25880)
技术(25391)
(21861)
经济研究(21746)
业经(20477)
问题(17331)
财会(16231)
会计(15604)
理论(15516)
技术经济(15418)
图书(14579)
(14478)
科技(14371)
(14221)
实践(14149)
共检索到455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佘镜怀  
信息技术(简称IT)投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公司内外部的协同,而正确的IT基础设施(简称ITI)投资决策对于促进这种协同至关重要,并最终影响公司IT投资绩效。首先,根据理论研究构建业务部门理想的ITIG结构模型,然后通过与业务部门实际的ITIG结构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偏差并进行测量;其次,以财富1000公司为样本检验了ITIG偏差和IT投资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ITIG偏差较高的公司对应较低的IT投资绩效,而偏差较低的公司IT投资绩效要比平均水平的公司高出2~3倍。另外,由于协同效应的作用,ITIG对多元化公司的IT投资绩效影响更大。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ITIG对IT投资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丁从明  刘明  廖艺洁  
在现有"分权竞争,集权晋升"的官员治理模式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承载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主要任务。文章基于省级官员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了地方官员更替对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行为及地区投资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1)"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效应确实存在,官员更替显著增加了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官员变动频率的增加则显著带动了辖区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波动;(2)省级官员的更替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存在可识别的模式:任期初期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即将离任时的避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意味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在官员任职初期逐渐增长,而后缓慢下降,呈现倒"U"形特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凯  黄汉民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通过大量的统计资料分析,揭示了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结构及模式上的变迁情况,度量了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基础设施行业中存量和流量变化,并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2000~2010年外商在华投资基础设施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公司投资基础设施与政府管理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建立高效率和服务型政府及稳定开放的经济环境对刺激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从短期来看,两者属非动态均衡关系,政府管理效率对跨国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荷芬  马淑琴  徐英侠  
本文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将基础设施投入引致的要素积累效应纳入H.Oniki和H.Uzawa(1965)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广义基础设施投入影响服务贸易结构的理论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两步法对80个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及其分群组在1996-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交通、能源和通讯等经济性基础设施变量与服务贸易结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性基础设施变量中,研发基础设施具有正向作用,医疗、教育和环保基础设施却呈负向作用,同时研发、医疗和教育基础设施变量均有显著的滞后效应;进口贸易有利于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而FDI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作用不显著。对于...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龙  郑世林  
现有的文献大多证明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围绕基础设施跨区域溢出效应的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利用中国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相邻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本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是显著为正的;(2)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相邻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远远超过跨区域的溢出效应;(3)铁路基础设施与公路基础设施相比,公路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更加明显,而铁路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更加显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落后地区基础...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海波  胡汉辉  谢呈阳  戴萌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是地区间资源错配的内在根源之一。基于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其与省级层面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组合成面板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要素资源相对供给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要素资源相对过剩。资本要素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要素在这三个地区的错配程度则逐渐缓解。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市场分割,提高分工精度这三条路径,减轻或消除要素资源错配。分地区比较还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应与技术水平提高、投资规模扩大、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改善等措施同步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柳杰  李治国  
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增长,而随着经济不断增长,整个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会增加。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上海市1980~2005年间的经济增长与各项基础设施投资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电力建设与交通运输投资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又能带动公用事业、市政建设和邮电通信投资的增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志斌  郭亚红  
文章利用中国30个省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就基础设施折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同时还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基础设施折旧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均基础设施折旧对人均基础设施投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折旧与科技进步有不同的因果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采用加速折旧,东部地区仍然采用直线折旧有利于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基础设施投资的差距。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早  杨光  李康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改善现有基础设施,优化经济增长物质基础;二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不合理的地区投资规模与结构,将会导致投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下降,进而抑制经济增长。本文以中国2003—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适时适度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地区规模与结构,将有助于减少基础设施产能过...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琳  赵博  
本文利用手工搜集的1997~201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实际FDI和协议FDI数据,从契约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研究了其对外资到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工资水平、高速公路建设密度与外资到位率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人均GDP较低的省份,治理环境的改善可以显著提高外资到位率,而在全样本中二者关系并不显著。可见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资到位率具有系统性影响,而治理环境对外资到位率的影响却是局部性的。在制定引进外资的政策时,既要把握系统性因素,也要注重区域差异。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伟  周鲁柱  乔翠霞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绩效低下,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作用的发挥。笔者经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引入民间资本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的重要途径。并且,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民间资本的条件已经得到初步改善。虽然民间资本的潜力很大,但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比如观念陈旧、市场准入障碍、现行法律法规的制约、融资困难、家族式管理、信息来源不畅等。对此,政府部门应当努力营造投资生态环境、消除行政垄断、降低投资的前期成本、加快有关民营经济法制建设、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推进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面向所有资本的公开信息发布平台、和民间资本合理分担投资风险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早  杨光  李康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转型过程的深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我们通过一个无限期经济增长模型刻画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拐点"。同时利用中国大陆198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长期关系中存在"拐点值",即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超过"拐点值"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呈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因此,逐步放弃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适当扩大公共投资领域,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应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温湖炜  钟启明  
基于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数字基础设施的生产率悖论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促进研发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更加依赖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效应,而服务业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商业模式创新而对数字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较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小敏  徐盈之  
以是否开通高铁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采用中国2004—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实证考察高铁开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高铁开通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显著。之后,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结果均支持高铁开通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对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检验结果显示,高铁的收入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实现单位产出污染减排上的积极作用有赖于高铁网络下发生的要素结构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