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3)
- 2023(2261)
- 2022(1869)
- 2021(1885)
- 2020(1630)
- 2019(3666)
- 2018(3734)
- 2017(6427)
- 2016(3947)
- 2015(4396)
- 2014(4455)
- 2013(4346)
- 2012(4272)
- 2011(3941)
- 2010(4176)
- 2009(3776)
- 2008(4079)
- 2007(3702)
- 2006(3304)
- 2005(2955)
- 学科
- 济(13295)
- 经济(13278)
- 管理(9004)
- 业(7985)
- 企(6484)
- 企业(6484)
- 方法(6259)
- 学(6085)
- 数学(5081)
- 数学方法(4888)
- 农(3689)
- 理论(3506)
- 中国(3175)
- 财(3009)
- 业经(2925)
- 农业(2576)
- 和(2397)
- 制(2361)
- 教学(2350)
- 地方(2335)
- 银(2217)
- 银行(2199)
- 融(2111)
- 金融(2108)
- 行(2059)
- 贸(2005)
- 贸易(2004)
- 环境(1974)
- 易(1915)
- 务(1903)
- 机构
- 大学(60801)
- 学院(60020)
- 研究(24594)
- 科学(18837)
- 管理(18426)
- 济(17882)
- 经济(17361)
- 中国(17237)
- 农(15897)
- 理学(15699)
- 理学院(15391)
- 管理学(14717)
- 管理学院(14615)
- 所(14609)
- 京(14390)
- 研究所(13678)
- 农业(12933)
- 业大(11806)
- 中心(10366)
- 江(10054)
- 范(9607)
- 师范(9469)
- 北京(9142)
- 财(8887)
- 院(8602)
- 省(8554)
- 室(8322)
- 州(8299)
- 科学院(8296)
- 技术(8184)
- 基金
- 项目(40450)
- 科学(30373)
- 基金(28351)
- 家(26974)
- 国家(26768)
- 研究(25799)
- 科学基金(21185)
- 省(16325)
- 自然(15700)
- 自然科(15341)
- 自然科学(15329)
- 自然科学基金(15041)
- 基金项目(14763)
- 划(14477)
- 社会(13975)
- 社会科(13138)
- 社会科学(13133)
- 教育(12358)
- 资助(12108)
- 编号(10001)
- 重点(9830)
- 计划(9444)
- 成果(9177)
- 科技(8759)
- 部(8397)
- 发(8391)
- 科研(8118)
- 创(7919)
- 课题(7717)
- 创新(7508)
共检索到91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爱丽 张木清 陈如凯
对11个甘蔗及其近缘属供试材料,以锚定简单重复序列为引物,通过PCR扩增和凝胶电泳,从100个引物(来自UBC#9)中得到32个引物的清晰特异图谱.出现清晰条带的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19个,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3个,四、五核苷酸重复序列引物分别为2、3个,5′简并基序引物4个.引物(AC)n产生的多态性条带最多,其次是5′简并基序引物和(GT)n.所有(AG)n引物和6个(TC)n引物中的5个产生多态性条带,说明甘蔗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AG/TC重复序列.总的来看,不同属间平均出现11.6条多态性条带,属内9.5条,种内有6.6条.对32个引物的特征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树状图与Irvine的分类结...
关键词:
ISSR标记 甘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狄义宁 谢林艳 谷书杰 马豪 刘鲁峰 何丽莲 李富生
为进一步挖掘甘蔗栽培种及其亲缘野生种中内生菌的功能与价值,筛选出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功能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用于促进甘蔗产业的增收增产。以前期分离纯化获得的589株甘蔗内生细菌为基础,筛选并鉴定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促生长特性的功能菌株。在此基础上,对菌株产生的有机酸、吲哚乙酸(IAA)和嗜铁素也进行了定量测定与种类划分。结果表明:共有12株功能菌株被筛选得到,分别编号为B7、B9、C9、D5、E12、F5、G3、H5、J8、L9、M3、O9,其中多株菌株同时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生物学活性;12株菌株分别属于Pantoea、Pseudomonas、Enterobacter、Serratia、Acinetobacter和Bacillus 6个属。进一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3与C9对于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溶解能力较强,溶磷量分别为1 386.97±331.96与2 523±68.17mg/L;菌株M3解钾能力较强,解钾量为8.59±0.08mg/L;各菌株所产生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其次为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12株功能菌株可产生IAA及嗜铁素,但产生嗜铁素的种类随菌株而异;各菌株与甘蔗种苗共培养过程中均能促进甘蔗种苗芽长与根长的生长,其中表现较优的有E12、C9、G3菌株处理组。该研究可为后续微生物菌肥开发奠定材料基础,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蔗 内生细菌 促生长 植物激素 有机酸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荣 徐永艳 何丽莲 杨清辉 张汉尧 李富生
【目的】评价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蔗抗逆定向遗传改良挖掘具有育种潜力的种质资源。【方法】对44份甘蔗野生近缘种材料按照割手密种内、斑茅种内以及种间3个层次运用ISSR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44个种间材料利用13条ISSR引物扩增,获得261条条带,其中259条为多态性条带、占比为99%;种间多态性依次为甘蔗属割手密种>甘蔗属斑茅种>蔗茅属蔗茅种>芒属五节茅种>金茅属金茅种>河八王属河八王种;44份材料遗传相似系数为0.125~0.710,UPGMA聚类结果基本同形态学分类一致,12个斑茅种样品在0.805处聚合,斑茅和割手密在0.775处聚合,采自西藏察隅的编号A30、A32蔗茅关系密切,芒属、蔗茅属、河八王属的亲缘关系更近,与甘蔗属材料在0.73处聚合。【结论】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蔗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提供了种质材料和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昔辉 宋焕忠 张革民 张荣华 方位宽 区惠平 陆建勋 梁强 唐红琴
利用珠磨器和不锈钢珠,以甘蔗及其近缘属割手密、斑茅和河八王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并对得到的DNA进行电泳检测、含量测定和SSR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高效快速提取基因组DNA,所提取DNA中蛋白质、多糖类物质等去除较彻底,DNA纯度较高,完整性好;SSR分析条带清晰,多态性较丰富,能扩增出特异性谱带。该方法无需液氮研磨,简单、快速、高效,经济成本低、PCR扩增效果好,适用于大规模的样品检测,可用于甘蔗育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等。
关键词:
甘蔗 DNA提取 SSR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志刚 吕作舟 郑和斌 王卓仁
基于重复序列(TATG)4,设计了7条引物P0~P6,对侧耳属的22个菌株和1株双孢蘑菇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重复序列间区序列(ISSR)PCR扩增。引物P0、P1在23个菌株上扩增共得到120条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0.71水平将以上侧耳菌株分为5组:阿魏蘑、白阿魏蘑、杂交阿魏蘑位于第2组;凤尾831、16号秀珍菇位于第3组;鲍鱼菇位于第4组;其他供试菌株位于第1组。利用引物P1对17号日本秀珍菇扩增得到了1条约1.3 kb片段,经克隆和测序分析,验证了重复序列(TATG)4的存在,并达到了微卫星基序的最低重复次数。
关键词:
ISSR 侧耳 分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超华 李纯佳 陆鑫 刘新龙 李旭娟 毛钧 林秀琴 刘洪博 字秋燕 蔡青
【目的】研究蔗茅无性系气体交换特性,筛选高光效种质资源,为开展高光效品种培育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36份蔗茅种质资源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如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蒸腾效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36份蔗茅种质资源平均净光合速率为17.61μmOL·m~(-2)·s~(-1),倍数变化为2.28;平均气孔导度为0.15 mOL·m~(-2)·s~(-1),倍数变化为2.88;平均胞间CO_2浓度为163.49μmOL·mOL~(-1),倍数变化为2.29;平均蒸腾速率为2.17 mmO...
关键词:
蔗茅 气体交换参数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昔辉 方锋学 张荣华 宋焕忠 杨荣仲 高轶静 区惠平 雷敬超 罗霆 段维兴 张革民 李杨瑞
以甘蔗属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为母本,以收集于广西的河八王属材料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利用SSR标记对获得的杂种进行真实性鉴定。从70对甘蔗SSR引物中筛选出9对用于对5个甘蔗×河八王组合的57个杂交后代植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有14株具有双亲特征带,确定为真杂种。SSR标记可用于甘蔗河八王杂种真实性鉴定,研究结果为甘蔗野生种质河八王属植物的杂交利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甘蔗 河八王 SSR 杂种鉴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洑香香 赵虎 王玉
松属(油松组)树种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但其种子和幼苗难以区分。通过比较种子的千粒质量、种子形状、颜色、幼苗子叶数、幼苗下胚轴颜色和苗高,结合ISSR和SSR标记技术,鉴定松属(油松组)11个近缘种,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种子和幼苗的形态比较鉴定,可准确鉴定油松和加勒比松;ISSR和SSR标记则可把油松组的11个树种中的10个准确鉴定出来,仅有高山松由于遗传背景的复杂性没有发现种特异性引物(位点)。利用5对SSR引物获得的41个种间多态性位点构建的10个树种的近缘种亲缘关系与传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系统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0处将10个树种分为3个类群:马尾松和赤松聚为第...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海艳 赵纯 杨爱珍 王秋锦 孙清鹏 赵福宽
参考马铃薯和烟草的反转录转座子LTRs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对34份茄子材料进行PCR扩增,得到了多态性丰富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将34份茄子材料分为三大类群,表明IRAP分子标记适合于茄子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
关键词:
茄子 种质资源 分子标记 IRA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俊卫 包满珠
该文简述了同工酶、RFLP和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在观赏植物分类中的应用.由于这些分子标记各有其优缺点,加之物种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态等各个方面,因而在进行植物分类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信息,以期创立一个接近合乎自然、反映客观真理的植物分类系统.
关键词:
分子标记,观赏植物,植物分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香玲 王邦太 史利玉 石红良 谢传晓 李新海 张世煌
【目的】玉米矮花叶病(由甘蔗花叶病毒引起)是中国和欧洲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明显提高抗病育种效率。【方法】本文采用改进的BSA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构建玉米抗感自交系DNA池,结合AFLP技术筛选多态性标记,转化后获得实用性强的SCAR标记,并借助100份自交系抗性鉴定结果对SCAR标记进行相关验证。【结果】获得了2个多态性稳定的AFLP标记P66M38-220和P55M51-240,其中将P66M38-220转化为SCAR112标记,此标记与甘蔗花叶病毒抗性高度相关。【结论】改良BSA法是一种发掘性状基因紧密连锁标记的有效方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荆涛 杨现明 葛成 洪晓月
微卫星又称为简单重复序列,由1~6个核苷酸串联重复而成。由于其具有基因组中分布广泛、共显性遗传、变异丰富、易于被扩增及对DNA要求质量低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昆虫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对微卫星的开发技术革新进行综述,以应用实例阐述微卫星分子标记在昆虫生态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探讨微卫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讨论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发展趋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洋 姚艳丽 林希昊 张海林 苏俊波
本文报道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蔗栽培种ROC22和ROC16与近缘种果蔗、大茎野生种、斑茅、割手密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斑茅的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最高,推测其是抗旱性强的材料。另外,甘蔗野生的近缘种斑茅、割手密、果蔗、大野的SOD、POD、CAT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栽培种ROC22和ROC16,可以认为野生的甘蔗近缘种材料抗旱性高于栽培种。不同胁迫时间与SOD、POD、CAT酶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负相关性。
关键词:
干旱胁迫 甘蔗 抗氧化系统 酶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秀琴 陆鑫 毛钧 刘新龙 苏火生 蔡青
滇蔗茅是甘蔗野生近缘属植物资源,通过光周期诱导甘蔗属热带种与野生滇蔗茅花期相遇进行远缘杂交利用,获得了远缘杂交F1代创新种质材料。本研究首先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远缘杂交F1代材料云南03-316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结果 2n=54条;进一步的双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细胞中含有15条来自父本云南95-20的染色体及39条来自母本越南牛蔗的染色体,远缘杂交过程双亲本染色体以n+n的遗传配对方式进行传递。从F1代间期核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可以看出,来自双亲本的染色质以分散的方式单独分布。研究结果可为F1代创新材料的...
关键词:
甘蔗 滇蔗茅 F1代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亮 李伟声 周游 孙东磊 张清鹏 张志祥
建立了甘蔗上杀虫双残留的简便检测方法,并对其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甘蔗中杀虫双经转化为沙蚕毒素,三氯甲烷萃取,FPD-GC检测,外标法定量,在浓度为0.05~0.50 mg/kg的添加范围内,杀虫双在甘蔗上的平均回收率为102.52%~103.89%,相对标准偏差为1.89%~9.95%。甘蔗中杀虫双的消解趋势符合方程Ct=C0e-kt,消解半衰期为14.61~14.89 d,属难降解农药。
关键词:
杀虫双 甘蔗 检测方法 消解动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