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83)
- 2023(9530)
- 2022(8184)
- 2021(7740)
- 2020(6749)
- 2019(15632)
- 2018(15298)
- 2017(30350)
- 2016(15959)
- 2015(18211)
- 2014(18017)
- 2013(17697)
- 2012(16153)
- 2011(14179)
- 2010(13823)
- 2009(12751)
- 2008(12612)
- 2007(10893)
- 2006(9098)
- 2005(7705)
- 学科
- 济(70576)
- 经济(70496)
- 管理(54369)
- 业(53889)
- 企(47379)
- 企业(47379)
- 方法(41891)
- 数学(38043)
- 数学方法(37597)
- 财(23203)
- 务(17373)
- 财务(17333)
- 财务管理(17293)
- 企业财务(16542)
- 农(15503)
- 中国(14783)
- 业经(13850)
- 贸(13349)
- 贸易(13343)
- 制(13217)
- 易(13008)
- 技术(10299)
- 农业(10270)
- 学(10231)
- 地方(10155)
- 和(9972)
- 融(9928)
- 金融(9927)
- 理论(9921)
- 银(9544)
- 机构
- 大学(226356)
- 学院(224402)
- 管理(96462)
- 济(95154)
- 经济(93454)
- 理学(84748)
- 理学院(84045)
- 管理学(82724)
- 管理学院(82302)
- 研究(62024)
- 中国(50481)
- 财(45794)
- 京(44701)
- 财经(37794)
- 科学(34873)
- 经(34641)
- 中心(31592)
- 江(31032)
- 业大(30461)
- 经济学(29938)
- 农(29287)
- 财经大学(28661)
- 所(28089)
- 经济学院(27341)
- 北京(27137)
- 商学(26552)
- 商学院(26349)
- 范(25323)
- 经济管理(25297)
- 研究所(25126)
- 基金
- 项目(155046)
- 科学(124778)
- 基金(117479)
- 研究(112530)
- 家(100149)
- 国家(99361)
- 科学基金(88801)
- 社会(74436)
- 社会科(70873)
- 社会科学(70854)
- 基金项目(62348)
- 省(58451)
- 自然(58359)
- 自然科(57152)
- 自然科学(57142)
- 自然科学基金(56166)
- 教育(53345)
- 资助(49099)
- 划(49096)
- 编号(44569)
- 部(36140)
- 成果(34624)
- 重点(33723)
- 创(32539)
- 教育部(32342)
- 人文(31504)
- 国家社会(31320)
- 发(30811)
- 科研(30519)
- 大学(30443)
共检索到312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淑伟 肖土盛 付宇翔 陈信元
文章通过考察基金公司支付给保荐机构的佣金与IPO网下发行获配概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我国IPO配售中的公平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在IPO前一年,基金公司支付给保荐机构的佣金越多,其获得配售的概率越高,且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收益率较高的样本组。由于我国保荐机构并没有自主配售权,文章进一步考察了基金公司为提高获配概率所采取的措施。研究发现,基金公司主要通过提高报价和申购数量的方式达到获配的目的,这一现象亦在收益率较高的样本组中更加明显。上述证据表明,我国IPO配售中存在基金公司与保荐机构结成利益联盟的现象,即保荐机构获得了高额的佣金,基金公司则提前从保荐机构获得发行人的敏感信息,重点参与收益率较高的新...
关键词:
新股配售 网下发行 利益联盟 保荐机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晓东
2013年5月10日,平安证券开创了"先行赔付"的先例,即在行政处罚程序尚未终结并且未被起诉的情况下,出资3亿元设立赔偿基金先行赔付投资者。虽然"先行赔付"为投资者利益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得到了监管方的赞同并加以推广,但投资者对"先行赔付"的态度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市场反应考察投资者对于"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并比较了不同投资者类型和投资行为特征是否影响"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研究表明,"先行赔付"从整体上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但中小投资者对"先行赔付"表现出显著负面的反应,这与理论预期截然相反。进一步的研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晓东
2013年5月10日,平安证券开创了"先行赔付"的先例,即在行政处罚程序尚未终结并且未被起诉的情况下,出资3亿元设立赔偿基金先行赔付投资者。虽然"先行赔付"为投资者利益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得到了监管方的赞同并加以推广,但投资者对"先行赔付"的态度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市场反应考察投资者对于"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并比较了不同投资者类型和投资行为特征是否影响"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研究表明,"先行赔付"从整体上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但中小投资者对"先行赔付"表现出显著负面的反应,这与理论预期截然相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中小投资者对于风险的偏好与"先行赔付"降低风险的效应产生冲突所致。从投资行为特征看,长期持股的投资者对于"先行赔付"的认同程度更高。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中国投资者保护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强化中介机构问责机制来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但是,现有投资者保护制度对于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为进一步发挥"先行赔付"的作用,监管方应在制度建设的同时,开展投资者教育,降低投资行为的非理性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南晓莉
本文以2014-2015年我国A股主板市场上的发行公司为研究对象,将细则作为关键时间节点,探究在赋予承销商自主配售权后,承销商-基金公司关系(包括佣金关系和持股关系)对基金公司询价行为和网下配售结果的影响。同时,将发行公司的盈余质量纳入解释变量,考察在发行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高时,基金公司是否会出于与承销商的亲密关系参与询价并报高价。实证结果证明:细则颁布后,承销商-基金公司的佣金关系对基金公司参与询价的可能性、报价乐观程度、获得配售的可能性均呈显著正向作用,而持股关系的作用则相反,说明细则并没有削弱两者之间的利益输送,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集团内部的利益交换。同时,细则颁布前,关系基金公司存在帮助承销商提高盈余质量低的发行公司上市价格的行为。细则颁布后,承销商更倾向于将盈余质量高的IPO资源分配给关系基金公司。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宋顺林 黄文一 李晓慧
注册制改革后,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员工被允许参与新股的战略配售,本文检验了科创公司员工参与战略配售对新股定价和上市后长期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员工参与战略配售的公司,其IPO新股回报率显著更高。回报率较高的原因是员工参与配售提升了首日收盘价(二级市场溢价),而非降低了发行价(一级市场抑价)。员工参与战略配售的公司,上市后的会计业绩和市场表现更佳,表明新股质量更高。进一步分析表明,新股定价效应受员工获配份额高低的影响,与员工未参与战略配售的公司相比,员工配售获配份额较低的公司一级市场抑价程度显著更低,而获配份额较高的公司一级市场抑价程度更高。原因可能是份额较低的公司员工参与的主要目的是传递积极信号,以提升发行价;而份额较高的公司为了让员工分享上市红利,主动调低了发行价。本文的结果表明,科创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员工参与配售提升新股定价效率,让员工分享上市红利。
关键词:
员工战略配售 IPO定价 新股上市后表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邵新建 巫和懋
国外研究认为在IPO的询价发行机制下,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生产和价格发现的功能,首日抑价程度可由此被降低,且机构的持股有利于稳定IPO股票的后市运行。但本文通过事件研究发现:当锁定到期时,机构投资者的短期交易行为活跃;当法人配售IPO股份数量较大时,市场在上市初期和锁定到期时都会对解禁事件做出持续缓慢的负向反应。这意味着法人配售对IPO股票的后市运行没有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在承销商缺乏IPO股票分配权力且发行价格实际受到核准控制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的价格发现功能受到限制,截面回归进一步证实中国IPO股票的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而锁定制度限制了上市初期可交易资产的数量,这将导致更高的上市初期交易...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罗党论 汪弘
IPO是公司寻求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惊险一跃"。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排队上市,但从申请到最终登陆资本市场的时间不尽相同。尽快度过"黎明前的黑暗",相当重要,而越早上市,对拟上市公司越有利。本文以创业板公司为例,研究了公司特质及保荐人声誉对公司过会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拟上市公司业绩越好、负债比率越低、规模越小,其申请到过会时间越短;保荐人声誉会影响到拟上市公司的过会时间,保荐人声誉越高,其申请到过会时间越短。进一步研究发现,拟上市公司的过会时间具有相应的经济后果,具体而言,过会时间越长,IPO后短期折价和中长期相对大盘走势越低,上市当年业绩下滑的可能性更大。本文的研究反映了中国对IPO的监管是有效的...
关键词:
过会时间 保荐人 IPO折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于静 陈工孟 孙彬
基于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交易的样本和限售股协议转让交易的样本,实证检验了股改前后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发现对于非流通股协议转让的样本,控制权、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审计意见和每股收益都会加重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控制权性质、法制水平和总资产报酬率能抑制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对于限售股的样本,控制权、两权分离度、控制权性质、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加重了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而现金流权、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审计意见、每股收益能够削弱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水平。此外,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利益输送行为,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量。
关键词:
非流通股 限售股 股权分置改革 利益输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炜 余琰 周晓松
本文分析了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IPO后减持过程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研究发现,当解禁期的股价相对参照点价格(发行价、上市首日收盘价及上市第20日收盘价)存在亏损时,风险投资机构减持意愿下降,更可能继续持有股票,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公司总部在同一地区、在被投企业有董事席位的,能够显著降低减持过程的处置效应,而投资经验也有助于缓解风险投资机构的处置效应。
关键词:
风险投资 处置效应 信息不对称 投资经验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罗炜 余琰 周晓松
本文分析了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IPO后减持过程是否存在处置效应。研究发现,当解禁期的股价相对参照点价格(发行价、上市首日收盘价及上市第20日收盘价)存在亏损时,风险投资机构减持意愿下降,更可能继续持有股票,表现出显著的处置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公司总部在同一地区、在被投企业有董事席位的,能够显著降低减持过程的处置效应,而投资经验也有助于缓解风险投资机构的处置效应。
关键词:
风险投资 处置效应 信息不对称 投资经验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何剑
以我国股市开始以来到2005年底的1332家所有IPO新股为研究样本,分四个阶段对机构利益与IPO的抑价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交易量放大的"佣金理论"在中国股票市场得到完全体现,承销商通过IPO发行中的法人配售机制输送利益给相关的利益共同体的现象是存在的,同时还存在承销商通过IPO抑价为其发行人创造未来再融资的条件和便利的现象;但保荐人制度下IPO抑价并不高,说明避免法律责任理论在中国股市尚不成立。
关键词:
IPO抑价 法人配售 机构利益 发行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曾庆生 陈信元
采用法人配售的公司的IPO折价显著高于其他公司。本文的分析检验表明,配售股份的持股锁定及其期限的长短与折价无显著关系。法人配售的高折价产生于配售中的代理问题。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罗党论 杨毓
保荐人违规及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等现象引发业界对保荐人声誉的关注和研究。保荐人的存在能否缓解投资者和发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投资者持有IPO质量较高的股票?声誉较高的保荐人所推荐的上市公司IPO表现是否会更加优异?本文以2004-2012年间1 06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IPO折价为IPO表现的衡量指标,验证保荐人声誉对上市公司IPO折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荐人声誉对上市公司IPO折价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而言,保荐人经验值越高,所保荐公司IPO折价越低;如果保荐人或所在机构有被证监会处罚过的经历,所保荐
关键词:
保荐人 声誉机制 IPO折价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孝华 孙川 陈鹏程
本文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研究风险规避的机构投资者异质预期下IPO配售策略。研究表明:在承销商具有自主配售权的条件下,存在一个门槛值,当所有机构投资者揭示的私人信息小于这一门槛值时,将不能获配,新股全部配售给散户投资者;当机构投资者揭示的私人信息大于这一门槛值时,机构投资者获配的数量随私人信息的增强即报价的提高而增加,具体配售数量为满足特定方程的解。同时发现当机构投资者同质预期时,门槛值大于异质预期下的门槛值,说明承销商通过提高获配门槛值对机构投资者合谋进行惩罚,配售方案为机构投资者之间同比例配售。最后,结合中国新股发行实践,分析了IPO配售策略的适用性,说明了自主配售权受限的缺点。
关键词:
机制设计 异质预期 自主配售 合谋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斌 毛聚 张晨宇
作为公司资源的核心提供者和公司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大股东联盟对整个公司发起、运营和管理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股东资源观,以声誉资本为切入点,以创业板公司IPO前后事件为考察场景,利用2009—2016年创业板IPO样本上市前3年至2020年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大股东联盟作为股东资源的核心提供者在中国公司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在IPO前的发起设立环节,控股股东声誉资本越强,吸附其他发起人异质性资源的概率越大,即大股东联盟的资源效应越强;(2)在IPO过程中,大股东联盟的资源效应越强,IPO抑价越低、长期市场表现越好;(3)在IPO之后,控股股东声誉资本越强,大股东联盟的合作持续性越强。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在IPO场景中的积极作用体现为对其他股东资源的强大吸附能力和大股东联盟合作的稳定性,这些作用均对公司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发起设立和定向增发阶段,或者具体到国企“混改”情景,公司选择潜在外部股东时应以股东资源的异质互补、大股东联盟的治理协同、未来发展的价值可期为根本,实现公司价值创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