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41)
2023(5664)
2022(4585)
2021(4225)
2020(3288)
2019(7239)
2018(6681)
2017(13058)
2016(6534)
2015(6900)
2014(6444)
2013(6038)
2012(5343)
2011(4645)
2010(4474)
2009(3946)
2008(3786)
2007(3171)
2006(2570)
2005(2145)
作者
(16036)
(13677)
(13377)
(12849)
(8548)
(6289)
(5947)
(5146)
(5045)
(4627)
(4528)
(4451)
(4162)
(4151)
(4135)
(4104)
(4072)
(3988)
(3865)
(3686)
(3137)
(3115)
(3042)
(3022)
(3013)
(2969)
(2947)
(2650)
(2639)
(2634)
学科
管理(24519)
(23919)
经济(23883)
(22065)
(19707)
企业(19707)
方法(10704)
(9546)
数学(9066)
数学方法(9012)
(7813)
业经(6969)
中国(6634)
(6521)
(6451)
银行(6443)
(6354)
财务(6352)
财务管理(6342)
(6230)
(6210)
企业财务(6127)
(6079)
金融(6079)
体制(5475)
人事(5254)
人事管理(5254)
(5047)
(4712)
贸易(4710)
机构
学院(87761)
大学(87621)
(39077)
经济(38493)
管理(37334)
理学(33211)
理学院(32936)
管理学(32638)
管理学院(32462)
研究(25447)
中国(20555)
(20413)
财经(16999)
(16013)
(15808)
经济学(13421)
财经大学(13305)
科学(13003)
中心(12798)
经济学院(12425)
商学(11488)
商学院(11370)
(11315)
业大(10741)
(10411)
(10323)
(9811)
(9711)
师范(9623)
研究所(9435)
基金
项目(65261)
科学(54073)
基金(50972)
研究(49048)
(43941)
国家(43591)
科学基金(39108)
社会(35308)
社会科(33679)
社会科学(33672)
基金项目(27180)
(23955)
自然(23913)
自然科(23459)
自然科学(23457)
自然科学基金(23056)
教育(22141)
(20293)
资助(18701)
编号(18209)
国家社会(15902)
(15445)
(14786)
(14730)
重点(14580)
教育部(14189)
成果(14158)
人文(13966)
创新(13708)
(13338)
期刊
(37544)
经济(37544)
研究(25087)
(16305)
管理(13494)
中国(12928)
学报(11956)
科学(11460)
(10250)
金融(10250)
大学(9947)
学学(9648)
(9373)
财经(8565)
(7427)
经济研究(7034)
业经(6658)
农业(6390)
教育(6029)
技术(5329)
问题(4904)
财会(4588)
商业(4266)
现代(4079)
(3962)
(3894)
科技(3807)
理论(3686)
技术经济(3656)
会计(3620)
共检索到117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艺林  
IPO存在溢出效应,在增强首发公司竞争优势的同时会对在位公司产生负向竞争冲击。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效应,但微观溢出路径的证据仍较为缺乏。研究发现,IPO竞争冲击会促使在位公司在薪酬契约有效性、高管离职压力、股权激励方面提升高管激励水平,产生正向的外部治理效应。进一步区分在位公司股权性质后发现,民营在位公司激励机制更加灵活,外部治理效应更加明显。考察IPO溢出的经济结果发现,IPO确实存在负向竞争效应,民营在位公司由于受IPO外部治理效应的正向影响抵消了IPO的负向竞争冲击,其公司价值没有明显受到IPO的影响。研究结果意味着我国IPO具有外部治理效应,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民营企业在高管激励上的市场化机制对国企市场化薪酬改革有借鉴意义。本文拓展了IPO溢出效应的文献,为我国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方政  徐向艺  陆淑婧  
由于实际控制人的存在,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研究需要将实际控制人的影响纳入高管激励研究中。基于此,本文引入"双向治理"研究视角,期望通过考察实际控制人在高管显性激励安排有效性中的影响,即高管迎合实际控制人需要的管理层权力,探索中国上市公司高管显性激励安排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货币化薪酬呈现积极的治理效应,但是高管持股却容易诱发代理问题,并且弱化货币化薪酬的激励效果。进一步分析得知,高管期权激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货币化薪酬与代理成本关系的调节效应中,并且主要见于民营企业和高科技行业。本文研究表明,中国情境下更为有效的高管显性激励组合应该是充分考虑实际控制人的潜在影响,构建货币化薪酬与期权激励的有机结合,同时还需要兼顾高管持股的负面治理效应和期权激励的适用情境,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高管显性激励的制度安排。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方政  徐向艺  陆淑婧  
由于实际控制人的存在,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研究需要将实际控制人的影响纳入高管激励研究中。基于此,本文引入"双向治理"研究视角,期望通过考察实际控制人在高管显性激励安排有效性中的影响,即高管迎合实际控制人需要的管理层权力,探索中国上市公司高管显性激励安排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货币化薪酬呈现积极的治理效应,但是高管持股却容易诱发代理问题,并且弱化货币化薪酬的激励效果。进一步分析得知,高管期权激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货币化薪酬与代理成本关系的调节效应中,并且主要见于民营企业和高科技行业。本文研究表明,中国情境下更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祁怀锦  邹燕  
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是社会公平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重新定义和区分了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概念,并基于相对分位数计量方法对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激励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管薪酬分配总体服从右偏分布,分配总体上不公平;分配的公平性趋势逐年恶化;分配不公平的公司集中度加强;相对于普通员工薪酬,高管薪酬的市场定价相对更公平;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显著影响企业业绩,且存在区间效应,从而导致了公平分配的机会成本。本文为评价高管薪酬分配的外部公平性和估算公平分配的机会成本提供了计量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迟冬梅  张玉明  段升森  
从协同治理效应视角,本文应用Basu模型分析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高管控制权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高管薪酬激励水平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适度的高管薪酬激励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薪酬激励过高则导致会计稳健性降低;进一步引入权力配置条件下,即当高管兼任董事长或持有公司股权时,高管控制权的增加强化了高管薪酬激励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促进高管薪酬激励与会计稳健性发挥协同治理效应,需高度关注政策激励强度及内部权力结构的影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庄明明  李善民  史欣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进行反腐败"持久战"。十八大之后持续的重拳反腐给中国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以"八项规定"出台作为标志性的外生冲击事件,采用DID模型检验了国有企业在职消费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反腐败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明显下降;反腐败会降低国有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但却有利于国有企业价值的提升;反腐败对国有企业绩效和价值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国有企业高管的隐性激励效果来实现的。本研究为十八大之后反腐败的政策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为以后研究反腐败提供了基础框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昌弘  徐凤菊  代飞  
股权激励作为留住核心人才的"金手铐"逐渐受到关注。为了克服契约整体观忽略契约要素影响,无法解释影响机理的缺陷,本文以2011~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契约结构观视角切入,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激励型股权激励与福利型股权激励对高管的留存效应。结果表明:福利型股权激励对于高管变更存在显著抑制作用,激励型股权激励对高管变更不存在显著影响;在契约结构观视角的分类下,采用限制性股票激励相比期权激励能够取得更好的高管留存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邵剑兵  段艳霞  张金玉  高闯  
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高管团队薪酬差距对高管人员的激励作用以及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引入管理层权力理论后发现,高管人员能够利用其所拥有的权力对其薪酬设定施加影响,进而可以推断高管团队成员管理层权力分布的不均衡和相互博弈导致高管团队薪酬差距难以服从最优原则,这对高管团队薪酬差距的激励效应产生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兴亮  夏成才  
会计稳健性是短期债务契约的重要需求。文章通过考察不同高管薪酬激励形式对会计稳健性和债务期限的影响,来研究高管薪酬激励给债权人带来的经济外部性。研究发现,高管现金薪酬越大,会计稳健性越低,会导致公司短期债务比例越小,债权人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会降低,故高现金薪酬的经济外部性较小;高管持股越多,会计稳健性越低,会导致公司短期借款比例越大,从而债权人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会更大,因而高管持股的经济外部性较大。文章还检验了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债务违约概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息  杜玉鹏  
以2004年为研究窗口,筛选出沪深两地100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004~2007年四年年度财务数据,从公司治理的角度,选取大股东持股比例、薪酬委员会、高管持股和独立董事制度四个特征,考察了公司治理对高管薪酬敏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公司规模和年度效应之后,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持股与高管薪酬敏感度负相关,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和高管持股可以减轻委托代理关系,降低薪酬激励的水平;薪酬委员会制度在薪酬方面相比于独立董事制度更相关,薪酬委员会设立可以提高薪酬敏感度,而独立董事与薪酬敏感度没有相关性,这似乎说明独立董事制度尚待加大执行力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华伟  刘奥龙  
本文使用2001—2012年我国上市银行的样本数据,考察在银行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上市银行的经营绩效、治理机制与高管薪酬激励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上市银行的高管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国有控股的上市银行其薪酬水平和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地方性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控股股东对薪酬绩效的激励强度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薪酬委员会的设立提高了高管的薪酬水平和增长幅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专业的薪酬委员会的设立能够改善不尽合理的薪酬管制制度。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运森  谢德仁  
独立董事的治理行为受到所处社会网络的影响。基于"董事在董事会同时任职的直接或间接联结关系"而形成的董事网络,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检验了独立董事的网络特征对其发挥在促进高管激励有效性影响中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公司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越高,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越强;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正相关关系更弱;进一步研究发现,用独立董事网络中心度解释的高管薪酬部分对未来业绩有促进作用。结论丰富了"网络和治理"研究的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青松  肖星  
基于国企高管的"政商"双重身份的视角,研究其在晋升和薪酬激励下的行为差异,指出晋升和薪酬的激励目标是不同的。研究发现:国企高管的晋升与业绩不相关,而与非经济指标相关;不同的晋升途径导致高管的行为不同,政治晋升与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非效率投资正相关,非政治晋升与关联方占用正相关;在高管晋升前的任职期间即晋升激励较强时,薪酬与业绩正相关,而与非经济指标不相关;晋升激励非经济目标,而薪酬只激励业绩。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岑永嗣  黎文靖  
以我国经理人市场的选拔机制为切入点,结合总经理的继任来源,考察企业高管层内的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继任来源与高管层内的薪酬差距变动无显著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内部继任与高管层内的薪酬差距变动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继任来源不会影响高管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当总经理从内部继任时,高管薪酬差距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当总经理从外部继任时,增加的薪酬差距无法有效激励高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战奎  
本文运用多元回归和分层回归分析高管激励、研发投入、企业绩效的相互关系,并在回归模型中加入研发投入指标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探究研发投入的中介传导效用。结果表明:中国创业板企业实施高管股权以及薪酬激励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而晋升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高管持股和薪酬都可促进研发投入力度,但是晋升激励机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明显;研发投入在高管股权、薪酬两种激励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传导作用,在晋升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中介作用不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