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8)
- 2023(1274)
- 2022(1234)
- 2021(1225)
- 2020(1034)
- 2019(2374)
- 2018(2321)
- 2017(4785)
- 2016(2371)
- 2015(2619)
- 2014(2598)
- 2013(2649)
- 2012(2260)
- 2011(2074)
- 2010(2081)
- 2009(2016)
- 2008(2064)
- 2007(1818)
- 2006(1694)
- 2005(1523)
- 学科
- 管理(12370)
- 业(11703)
- 企(10775)
- 企业(10775)
- 济(8877)
- 经济(8857)
- 方法(5235)
- 供销(4512)
- 销(4512)
- 数学(4430)
- 数学方法(4403)
- 财(3463)
- 务(2877)
- 财务(2875)
- 财务管理(2872)
- 企业财务(2717)
- 贸(2616)
- 贸易(2614)
- 制(2590)
- 易(2578)
- 农(2566)
- 业经(2169)
- 人事(1940)
- 人事管理(1940)
- 理论(1753)
- 银(1613)
- 银行(1613)
- 体(1506)
- 行(1491)
- 农业(1487)
- 机构
- 学院(36717)
- 大学(36422)
- 管理(18591)
- 理学(16493)
- 理学院(16381)
- 管理学(16213)
- 管理学院(16155)
- 济(15376)
- 经济(15103)
- 研究(8229)
- 中国(7555)
- 财(7522)
- 京(6976)
- 财经(6222)
- 经(5671)
- 商学(5406)
- 商学院(5371)
- 江(5124)
- 经济管理(4747)
- 财经大学(4681)
- 农(4658)
- 业大(4492)
- 工商(4238)
- 中心(4231)
- 科学(4221)
- 北京(4216)
- 州(4201)
- 经济学(4062)
- 经济学院(3621)
- 范(3591)
共检索到50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华 于海燕
我国股票上市的承销方式主要采取余额包销方式。余额包销方式下,承销商首先向投资人发行股票,仅在投资人实际认购总额低于发行预定发行总额的情况下,承销商收购全部剩余股票。承销费用是发行人支付给承销商的服务报酬,除了承销金额外,对其它影响承销费用因素的研究较少,这些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承销商声誉和承销费用之间的关系上,认为承销商声誉和承销费用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不同声誉等级的承销商承销服务定价之间的差别很小(刘江会2004)。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成方 宋夏云 蒋巍
选择2001年1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中国A股IPO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承销费用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政府定价管制程度不同情况下对承销费用与IPO抑价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承销费用与IPO抑价呈正相关关系;而政府定价管制程度的提高会削弱承销费用与IPO抑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甚至会使其转向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承销费用 政府定价管制 IPO抑价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晶
注册制下跟投制度是否能降低承销商机会主义行为、抑制IPO企业盈余管理,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以2019—2022年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跟投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跟投制度对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考察了承销费用在跟投制度对盈余管理抑制作用中的影响。研究发现,承销商跟投比例与IPO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但承销费用的提高削弱了跟投制度对IPO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此外,跟投制度对承销商市场份额较低、审计师声誉较高和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IPO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结论为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叶莉 应秀杰 王峥
本文将声誉成本因素引入了承销商利润模型,以此考察我国承销商的定价决策过程,分析声誉成本和超额配售选择权对IPO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确定了不同认购情况及预期市场表现下的最优股票发行价格;从数理角度证明了承销商声誉、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存在将促使承销商降低发行价格。研究还表明承销商的声誉越好,声誉成本对承销商的影响越大;投资者情绪也可以通过影响承销商声誉间接作用于承销商定价决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鹏程 周孝华
构建了一个两期承销商收益模型,用相对行业市盈率反映市场条件,研究了不同声誉的承销商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IPO定价机制。以2005—2012年中国A股市场的IPO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声誉承销商为提高声誉对当期承销的IPO进行保守定价,低声誉承销商以最大化当期承销收入为目标对IPO进行激进定价。这种定价机制导致:相对于低声誉承销商,高声誉承销商承销的IPO有更高的首日收益和更好的长期市场表现;在高估值市场条件下,高声誉承销商承销IPO的首日收益与市场条件显著正相关,而IPO的长期市场表现
关键词:
市场条件 承销商声誉 IPO定价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海龙
本文基于声誉机制,分析了沪深两市上市企业IPO定价和承销团的关系。首先,本文拓展了衡量承销商声誉的方式,检验了我国声誉机制效果,研究表明证监会的评级分类是衡量我国承销商声誉的有效变量,业绩和规模不是很显著的衡量变量。其次,本文首次考察了承销团方式对IPO定价的影响,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承销团方式下IPO定价更趋合理,承销团方式比单独主承销商在降低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方面做得更好。
关键词:
声誉机制 承销团 IPO抑价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赵刚 郭颖文
承销费用在世界各国普遍呈现出"集聚"的现象,我们对2004年-2009年通过发审委审核的上市公司的IPO承销费用进行研究,发现我国IPO承销费用也存在集聚现象,小规模IPO公司的承销费率主要集中在2%-6%之间,大规模IPO公司的承销费率集中在4%以下。另外,我们检验了券商的政治联系与承销费用的关系,研究发现有政治联系的券商比没有政治联系的券商收取了更高的承销费用。
关键词:
IPO 承销费用 集聚 券商的政治联系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宋顺林 唐斯圆
本文基于380家IPO公司机构投资者报价的详细数据,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及承销商在IPO定价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越高,询价阶段的机构投资者报价越高。总体上,承销商在机构报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了发行价,但其上调幅度与投资者情绪无显著关系,而与机构报价相对公司内在价值的高低显著负相关。此外,投资者情绪与IPO抑价(以内在价值减发行价度量)显著负相关、与IPO溢价和IPO首日回报率显著正相关。本文丰富了IPO定价的相关文献,并对市场化定价阶段的新股定价监管策略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投资者情绪 承销商行为 IPO定价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崔晓健 佟伟民 李一军
本研究在对股指期货交易行为进行形式化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股指期货操纵行为识别模型:数据-方法-指标体系模型,以及股指期货操纵行为识别体系架构模型。
关键词:
股指期货 操纵 识别模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巫文勇
期货交易中的操纵市场对期货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存在危害,他们均被各国的法律所禁止。但是,要对其进行明确的区分,则显得十分困难。文章通过对行为人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进行比较,试图发现其的差异和不同的市场危害。
关键词:
期货交易 市场操纵 行为方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徐龙炳 颜海明 张肖飞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作为首例行为监管的信息型市场操纵案,即"徐翔案"于2017年被处以刑罚,具有里程碑意义。这种融合了新的信息技术和交易策略的复杂操纵行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引爆点,迫切需要监管机构转变监管理念,全面强化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然而,不论是理论界还是监管机构,对这种市场操纵行为的演变和特征都还缺乏深刻认识。因而,本文对信息型市场操纵及其经济后果、监管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以期能够为证券市场监管及资源配置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研究发现,信息型市场操纵会损害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损害投资者权益。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记军 赵昌文
本文中,我们基于不同的定价机制和承销方式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直接成本(发行费用)和间接成本(抑价水平)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我们发现,2005年以后实行的询价制度明显地提高了发行上市公司的直接成本,即发行费用增加,但在间接成本方面,却显著地降低了IPO抑价水平,并且总的平均直接和间接成本也显著下降。与此前的定价制度比较,我们认为,虽然现行的询价制度增加了上市公司直接发行费用,但由于抑价水平更大程度的降低,使得上市公司总的发行成本下降,因此,从政策效果看,是有效的。另外,包销方式下的发行费用大于代销方式,但在抑价水平上,两种承销方式对IPO抑价的影响并无显著的区别。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白霄 赵文耀 郑建明
在IPO过程中,企业需要聘请承销商和审计师,这就构成IPO的中介策略。已有研究主要关注IPO中介机构各自的行为和经济后果,对于IPO中介之间的关系则鲜有关注。本文以2004-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中介关系对IPO盈余管理及发行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承销商与审计师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与IPO盈余管理、发行定价显著正相关,且盈余管理对合作关系与IPO定价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完全中介效应。本文结论为考察IPO中介之间的合谋和完善IPO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加强IPO监管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泓 赵震宇
本文实证研究了承销商声誉对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的IPO定价、初始回报和长期回报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管是在自由定价还是在管制市盈率的条件下,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和初始回报都没有影响,但是承销商声誉对IPO公司的长期回报有显著的影响,承销商声誉越高,IPO公司的长期回报也越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邵新建 薛熠 江萍 赵映雪 郑文才
在中国式IPO询价发行体制下,承销商没有新股分配权力,而定价市场化改革赋予了其定价权力。面对投资者的过度乐观情绪,承销商的理性选择是利用情绪抬高发行价格,通过收取与融资金额成正比例的承销费用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本文利用强制披露的询价机构网下全部报价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式询价制的运作机理,结果发现:在机构报价形成的股票需求曲线上,承销商实际选择在相对高位定价,发行价格显著高于各类报价均值,而承销商声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定价拔高行为;定价拔高越大,IPO上市首日收益率越低;IPO上市后的交易价格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定价拔高越大,机构配售新股解禁后的累计异常收益率越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