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99)
- 2023(7235)
- 2022(6200)
- 2021(5715)
- 2020(4893)
- 2019(11480)
- 2018(11714)
- 2017(21317)
- 2016(12060)
- 2015(13314)
- 2014(13298)
- 2013(12825)
- 2012(11353)
- 2011(10187)
- 2010(10381)
- 2009(10163)
- 2008(10555)
- 2007(9458)
- 2006(8768)
- 2005(8270)
- 学科
- 管理(51385)
- 业(41768)
- 济(41279)
- 经济(41200)
- 企(39160)
- 企业(39160)
- 财(20279)
- 制(18084)
- 方法(17362)
- 数学(14323)
- 数学方法(14164)
- 务(13510)
- 财务(13475)
- 财务管理(13441)
- 企业财务(12757)
- 体(12149)
- 业经(11566)
- 中国(11274)
- 体制(10696)
- 银(10675)
- 银行(10666)
- 农(10259)
- 行(9955)
- 划(9172)
- 融(8808)
- 金融(8806)
- 度(8106)
- 制度(8075)
- 理论(7913)
- 策(7870)
- 机构
- 大学(161461)
- 学院(160028)
- 济(66780)
- 管理(66146)
- 经济(65216)
- 理学(54456)
- 理学院(53905)
- 管理学(53288)
- 管理学院(52929)
- 研究(51139)
- 中国(43740)
- 财(39422)
- 京(34104)
- 财经(28467)
- 科学(27781)
- 江(26594)
- 经(25702)
- 所(24954)
- 中心(24243)
- 研究所(21712)
- 北京(21581)
- 农(21316)
- 财经大学(21081)
- 州(20591)
- 经济学(20058)
- 业大(19697)
- 范(19062)
- 师范(18876)
- 院(18752)
- 商学(17867)
- 基金
- 项目(98235)
- 科学(78422)
- 研究(74477)
- 基金(72156)
- 家(61512)
- 国家(61012)
- 科学基金(53678)
- 社会(48495)
- 社会科(46053)
- 社会科学(46045)
- 省(38050)
- 基金项目(37879)
- 教育(35292)
- 自然(33639)
- 自然科(32857)
- 自然科学(32851)
- 自然科学基金(32320)
- 划(31544)
- 编号(29824)
- 资助(29039)
- 成果(25337)
- 制(24831)
- 部(22701)
- 重点(22090)
- 课题(21297)
- 创(20841)
- 教育部(20186)
- 国家社会(20139)
- 性(19778)
- 发(19670)
共检索到264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敬忠 杨朝
以1993~2015年我国A股IPO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我国资本市场IPO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对IPO定价效率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盈余管理在两者作用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除额度管理到指标管理阶段改革没有对IPO定价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外,其他各阶段改革均有效提高了短窗口期的IPO定价效率,并且IPO公司的盈余管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此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IPO制度改革降低了中长期窗口的IPO定价效率,并且IPO制度改革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和牛熊市期间对IPO定价效率的作用并不相同。研究结论为IPO注册制改革过程中加强对IPO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征 崔毅
本文以2006年至2012年A股IPO公司为研究样本,用可操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IPO企业在发行前后确实存在显著为正的可操控应计利润;2与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前相比,2009年后IPO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盈余质量变差;3主板IPO企业的盈余管理在上市前与中小板、创业板基本没有显著的差异,但上市后却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中小板、创业板企业仍存在较强的动机将企业的盈余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浩萍 陈超
以往的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市场对新股错误定价以及发行后长期绩效下降。本文以发行制度改革后2002~2005年IPO公司为样本,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衡量盈余质量,得到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我们没有找到证据支持IPO公司在发行前普遍存在运用会计手段进行的盈余管理,但规模较小、成长性较高并处于非保护性行业的企业盈余质量较差;对这些公司,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能基于盈余质量因素显著调低对公司新股的估价,使发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不受盈余管理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发现,新股发行后长期绩效的下滑并不能归因于对发行前较差盈余质量的错误定价。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高敬忠 彭正银 王英允
本文实证检验了IPO制度改革、IPO盈余透明度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作用关系。检验结果发现:第一,以应计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及总盈余管理表示的IPO盈余透明度降低均会导致更高的投资者异质信念;延长窗口期后这一作用会因盈余管理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作用强度;第二,各个阶段IPO制度改革均显著影响了应计盈余管理表示的IPO盈余透明度对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作用,而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及总盈余管理表示的IPO盈余透明度对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作用,除了在额度管理到指标管理阶段改革受到显著弱化外,其他阶段的IPO制度改革均没有对其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分析了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检验了IPO制度改革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为我国资本市场IPO制度改革及稳定市场波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文召
新股发行价格高估公司基本价值的同时,还伴随着公司上市后异常高的首日收益率。这一现象的逻辑起点就是新股高折价发行,即首日收益率偏高。在定价被压低的情况下,发行主体通过盈余管理来寻求发行的高估值动机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股票市场首日收益率、盈余管理分析以及基于公司质量主成分分析方法建模分析发行定价效率,对上述现象予以了阐释。并认为我国股票市场的IPO定价应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首日收益率 盈余管理 公司质量 定价效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文召
新股发行价格高估公司基本价值的同时,还伴随着公司上市后异常高的首日收益率。这一现象的逻辑起点就是新股高折价发行,即首日收益率偏高。在定价被压低的情况下,发行主体通过盈余管理来寻求发行的高估值动机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股票市场首日收益率、盈余管理分析以及基于公司质量主成分分析方法建模分析发行定价效率,对上述现象予以了阐释。并认为我国股票市场的IPO定价应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首日收益率 盈余管理 公司质量 定价效率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曾月明 孙宝庆
本文研究了IPO定价制度的变迁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IPO过程中都存在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政化定价阶段相比于市场化定价阶段首发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同时发现IPO定价制度由行政化定价方式向市场化定价方式的转变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盈余管理都起到了约束作用,但对非国有企业的约束效果更明显。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毛新述 戴德明
本文以1994-2007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盈余稳健性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检验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执行质量。研究得出,扣除操控性应计利润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同会计制度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程度仍紧密相关。并且,强化稳健性原则和限制公允价值的运用显著降低了公司高估盈余的水平,而弱化稳健性原则和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则导致了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总体而言,没有证据表明盈余稳健性的提高导致了上市公司的大清洗行为。
关键词:
会计制度改革 盈余稳健性 盈余管理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晶
注册制下跟投制度是否能降低承销商机会主义行为、抑制IPO企业盈余管理,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以2019—2022年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跟投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跟投制度对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考察了承销费用在跟投制度对盈余管理抑制作用中的影响。研究发现,承销商跟投比例与IPO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但承销费用的提高削弱了跟投制度对IPO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此外,跟投制度对承销商市场份额较低、审计师声誉较高和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IPO企业上市前盈余管理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结论为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冬梅 李光勤
文章选取我国2012—2019年沪深A股市场进行IPO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商业信用风险、盈余管理策略与IPO定价效率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盈余管理会对IPO定价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风险会对IPO定价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风险会显著增强盈余管理对IPO定价效率的负面影响。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廖静池
自2009年启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来,监管层以市场化为导向,先后进行了四轮改革。期间,深市新股的平均市盈率从第一轮改革时的57.4倍降至第四轮改革的29.1倍,平均募集资金从8.8亿降至3.3亿,平均超募比例从177.2%降至12.7%。从抑制"三高"的效果来看,近四轮改革似乎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市场并未厘清IPO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从大量海外学者对IPO的研究来看,其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三大"异象"上(即IPO首日抑价,IPO长期表现不佳和IPO周期现象)。这些异象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关注,其原因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魏立江 葛学齐 章铁生
本文选取财务报告专项检查期间进行预披露的224家拟IPO公司作为样本,分析上述公司在面临外部检查压力时,盈余管理的程度及方式是否出现显著变化,尝试揭示证监会财务报告专项检查手段的有效性。研究发现:财务报告专项检查背景下,IPO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降低,盈余管理手段转向真实盈余管理,且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也有所抑制。研究表明,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目标。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方军雄
IPO过程中是否存在向上盈余管理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持久关注的话题,动机和机会是影响IPO过程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检验了制度变迁所导致的决策主体利益函数变化对IPO过程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IPO过程严苛的法律监管和高额的法律风险,IPO前向上盈余管理幅度显著低于IPO后的盈余管理幅度,上述现象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更为明显,而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获得实质性流通权的民营上市公司当中。这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大股东的盈余管理动机和盈余管理行为模型,未来监管的重点应该后置,需要特别关注最终控制人股票限售期期满之时的会计质量。
关键词:
IPO 盈余管理 股权分置改革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梅
本文研究发现:随着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移,特别是保荐制的实施,IPO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下降。应计盈余管理和实质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没有发现Cohen et al(.2008)等西方研究文献所证明的随着监管制度的加强,应计管理和实质盈余管理方式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的趋势。核准制尤其是保荐制的运用,可以约束IPO公司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行为,系统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彭博 陶仲羚
《证券法》的修订已基本确立了我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将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注册制的推行将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是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其在理论和实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在注册制下,IPO与盈余管理、壳资源与盈余管理以及市盈率接轨与盈余管理的问题,探讨了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改革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