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31)
- 2023(13936)
- 2022(12084)
- 2021(11471)
- 2020(9425)
- 2019(21834)
- 2018(21601)
- 2017(41357)
- 2016(22330)
- 2015(25062)
- 2014(24677)
- 2013(24346)
- 2012(22192)
- 2011(20149)
- 2010(19767)
- 2009(17952)
- 2008(17044)
- 2007(14420)
- 2006(12410)
- 2005(10786)
- 学科
- 济(87937)
- 经济(87841)
- 管理(62777)
- 业(55945)
- 企(46042)
- 企业(46042)
- 方法(40988)
- 数学(35920)
- 数学方法(35551)
- 中国(25901)
- 农(22827)
- 财(20941)
- 学(19494)
- 业经(18661)
- 贸(18550)
- 贸易(18540)
- 易(18106)
- 环境(17138)
- 地方(15851)
- 制(15640)
- 农业(15050)
- 和(14885)
- 理论(13860)
- 银(13584)
- 银行(13544)
- 划(13235)
- 行(12982)
- 融(12806)
- 金融(12804)
- 技术(12638)
- 机构
- 大学(309922)
- 学院(307029)
- 济(126555)
- 经济(124034)
- 管理(122383)
- 理学(106525)
- 研究(105889)
- 理学院(105381)
- 管理学(103662)
- 管理学院(103130)
- 中国(79325)
- 京(66342)
- 科学(64938)
- 财(55107)
- 所(52191)
- 研究所(48048)
- 中心(47252)
- 农(45937)
- 财经(45132)
- 业大(44474)
- 北京(42200)
- 经(41332)
- 江(41130)
- 范(40843)
- 师范(40513)
- 经济学(38701)
- 院(38696)
- 农业(36096)
- 经济学院(34957)
- 财经大学(33806)
- 基金
- 项目(216037)
- 科学(170316)
- 研究(159679)
- 基金(158189)
- 家(137867)
- 国家(136785)
- 科学基金(117212)
- 社会(101144)
- 社会科(95860)
- 社会科学(95839)
- 基金项目(83700)
- 省(81253)
- 自然(75474)
- 自然科(73698)
- 自然科学(73682)
- 教育(72781)
- 自然科学基金(72356)
- 划(69765)
- 资助(65263)
- 编号(64768)
- 成果(52405)
- 部(48492)
- 重点(48333)
- 发(46124)
- 创(44752)
- 课题(44089)
- 国家社会(42044)
- 教育部(41888)
- 创新(41796)
- 科研(41374)
- 期刊
- 济(132597)
- 经济(132597)
- 研究(91319)
- 中国(54587)
- 学报(47278)
- 科学(44754)
- 管理(43424)
- 农(41588)
- 财(39829)
- 大学(35678)
- 教育(33941)
- 学学(33353)
- 农业(29858)
- 技术(25347)
- 融(24471)
- 金融(24471)
- 经济研究(22825)
- 财经(21304)
- 业经(21091)
- 经(18257)
- 图书(17499)
- 问题(17091)
- 业(15874)
- 贸(14874)
- 理论(14724)
- 科技(14588)
- 技术经济(14256)
- 世界(13772)
- 资源(13679)
- 实践(13312)
共检索到4389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季春艺 杨红强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国家木质林产品碳库的储碳贡献问题已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的重点林业议题。文章基于气候变化框架与2013 IPCC指南,分析了碳库碳流动机制,核算1964~2014年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库的碳流动与碳平衡,继而评估综合减排贡献。研究显示:我国木质林产品的总碳储量不断增长,2014年为70556万t,硬木类产品年增长量约占95%。近十年,林产品碳替代能源减排量为加工碳排放的12倍。2014年综合碳储存与碳替代年度贡献达7614万t,年均减排量为中国能源消耗排放CO_2的2.5%。
关键词:
木质林产品 生产法 碳流动 碳平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稣 刘德智
本文基于应对环境恶化的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从资源空间异置的生态补偿难题、环保融资市场的构建与技术创新的市场激励三个角度探讨了碳平衡交易对生态补偿框架的完善与补充,分析市场化环境资源配置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和优越性。同时指出碳平衡交易市场的建立与高效运转,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初始产权界定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尽快建立碳排放市场交易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碳平衡交易 节能减排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姚洪江 王昆仑
交通部门的低碳化改造是降低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关注了一项综合考虑了需求侧与供给侧因素的整合性交通治理政策——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利用该政策试点这一准实验,探究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碳排放的因果关系。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低碳交通建设使得碳排放下降1.9%,相当于每年减少大约36.7万吨标准煤。机制分析表明,减排的路径包括交通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以及公共交通对私人出行的替代作用;同时,低碳交通方式的供给以及综合考虑不同交通模式的衔接关系有助于充分发挥交通部门的减排潜力。本文建议,低碳交通政策应考虑供需因素协同,基于全局视角设计与落实政策。
关键词:
低碳交通建设 碳排放 清洁能源
[期刊] 预测
[作者]
朱文超 方兆本 吴遵
在生产函数框架下,本文将多维校准分解方法和完全结构分解方法结合,首先计算了2002~2007年各类能源使用的价格替代效应和实际技术进步,随后对期间中国碳排放增量进行了分解。本文发现,在观察期内能源之间的要素替代表现为电力替代煤炭和石油,石油是主要的被替代类能源。2002~2007年经济规模增长和资本强度提高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使用实际技术进步则是帮助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同时,劳动力的实际技术进步和价格替代效应、能源的价格替代效应、以及终端需求结构的变化,都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关键词:
能源使用 碳排放 要素替代 技术进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倪晓宁
该文结合低碳框架背景研究中国经济自主安全发展问题。经济安全包括经济安全发展和经济自主发展,经济自主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抓住低碳框架建设中的机遇就可在未来世界经济新规则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强参与国际碳经济制度建设,将中国碳市场拓展至区域经济组织内;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并培育低碳产业链,鼓励产品碳标签;打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安全 自主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莉 薛冬辉 刘建 苑德江
本文将我国钢铁供应链的特点与Stefan Seuring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型相结合,创新性地构建钢铁供应链成本构成三维模型,分析各类成本组成成分。独创性地研究低碳经济框架下,我国钢铁供应链成本发生的重构,从而找出其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认为,应通过低碳政策推行、碳交易市场机制建立,调节钢铁供应链生产成本,促进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并加强企业合作,引进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政府干预 钢铁供应链 成本管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先磊 许骞骞 吴伟光
有效利用碳交易机制,促进我国林业增汇,从而以较低的社会经济成本实现我国碳减排控制目标,是政府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碳排放权供需均衡理论,以区域碳减排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了纳入林业碳汇抵消履约机制的区域间碳交易模型;测度了2019—2030年我国不同省份林业增汇潜力,探究了要实现2030年碳减排目标,将林业碳汇纳入碳交易框架对我国区域碳减排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林业增汇潜力巨大,2019—2030年我国林业碳汇增量累计达49.28亿吨,年均达4.1亿吨。(2)将林业碳汇纳入碳交易,对促进我国区域碳减排成本降低有显著促进作用。与未将林业碳汇纳入碳交易相比,当其以5%的比例纳入时,在国家自主贡献碳减排控制情景下,我国碳减排成本节约了7.3%,节约效应显著。而当林业碳汇抵消比例逐步提高时,成本节约程度将继续增加,但增速出现下降。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林业增汇、碳减排成本降低以及碳交易机制完善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爽 齐天宇
本文通过对1995-2013年全球双边贸易数据分析以及建立全球贸易模型,对中国加入WTO前后以及美国主导的TPP与TTIP全球贸易框架达成后,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从历史数据的来看,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贸易格局从以美欧为中心向全球多级发展转变;TPP与TTIP的实施将有效促进协议框架下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减小非协议成员国贸易份额,促使全球贸易份额由非协议成员国向成员国转移;TPP与TTIP将中国排除在外,将合力压缩中国国际贸易市场空间并帮助东南亚与拉美地区瓜分替代,导致中国贸易总额下降13%。
关键词:
TPP TTIP 国际贸易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李威
碳金融起源于国际法促进有效减排的经济手段的应用。碳金融属于环境金融中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随着碳市场和碳信用的建立发展,国际法框架内外形成的碳交易都需要碳金融的支持和保障,而碳金融自身的发展也需要在国际法框架内获得公平和效率。因此,对碳金融概念的辨析及其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面临问题的评析,将能推动碳金融在国际法规制下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碳交易 碳金融 国际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谭砚文 汪晓银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一阶预测模型和马尔柯夫链对未来我国棉花的供需总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棉花市场存在着较大的供需缺口,因此在WTO框架下,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依赖国际棉花市场,满足国内棉花需求量的日益增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
棉花供需 灰色系统模型 马尔科夫链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来科 张云
在总结碳减排成本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碳减排边际成本与化石能源价格之间的内在决定机制,通过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等工具进行实证检验,证实碳减排边际成本与能源市场价格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它是影响全球能源消耗、碳交易价格形成以及减排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如浓 吴玉鸣
基于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维度理论,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框架下,建立了文化和碳排放的关系动态面板计量经济模型,继而利用系统GMM方法实证考察了2000—2013年"一带一路"沿线42个样本国家文化维度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入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证实了EKC假说,文化显著影响了收入—碳排放关系,若不考虑文化因素,会明显低估沿线国家的EKC曲线拐点;5个文化维度中,权力距离、个人主义、男性化和长期取向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负,使EKC曲线向下移动,而不确定性规避对碳排放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未来的碳减排合作政策和举措也应该将文化对地区和国家行为的多维度影响纳入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娄源功
小麦作为三大粮食品种之一 ,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其在WTO框架下的供求平衡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甚大。本文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小麦供求状况进行了分析 ,并对入世后的小麦供求平衡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研究指出 ,过渡期之内 ,中国小麦的供给将以每年 1 %左右的速率下降 ;到 2 0 0 5年小麦自给率将由目前的95.3 1 %下降到 91 %左右 ;且小麦供给量仍呈周期性波动态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玉泉
在环境技术框架下建立生产理论分解方法,将碳排放变化分解成9个贡献因素,并基于1995-2014年的省际数据对30个省份的工业碳排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潜在碳强度平均上升,表明工业粗放增长模式没有改变,低碳转型尚未开始;工业产出与能源消费增长是工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是推动工业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尽管部分省份的技术效率有所改进,使碳排放增长下降;但平均来看,技术效率退步,未能抑制中国工业碳排放增长。
关键词:
环境技术 生产理论分解方法 工业碳排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秀梅 闫肃
基于TOE理论框架,以我国108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组态视角对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驱动路径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驱动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组态路径有6条,分别是组织与环境共同驱动型、政策驱动资源转型型、政府主导型、技术与组织联动型、技术与环境联动型和环境主导的组织辅助型;政府支持、环境规制在促进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高水平低碳转型组态路径中发现,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存在潜在替代关系。研究从多维交互视角系统归纳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差异化驱动路径,有利于丰富要素替代理论,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实现低碳转型提供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