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37)
2023(15589)
2022(13388)
2021(12344)
2020(10137)
2019(23033)
2018(23008)
2017(43909)
2016(23865)
2015(26435)
2014(26265)
2013(25869)
2012(23910)
2011(21578)
2010(21618)
2009(19817)
2008(18918)
2007(16542)
2006(14650)
2005(13061)
作者
(68434)
(56600)
(56283)
(53147)
(36018)
(27093)
(25552)
(22142)
(21447)
(20253)
(19340)
(19015)
(17869)
(17817)
(17388)
(17310)
(16762)
(16737)
(16169)
(16051)
(14012)
(13913)
(13587)
(12900)
(12722)
(12629)
(12578)
(12521)
(11368)
(11195)
学科
(98738)
经济(98645)
管理(68513)
(64329)
(52325)
企业(52325)
方法(39548)
数学(33784)
数学方法(33409)
中国(28271)
(26762)
地方(25196)
(23644)
业经(22789)
(21386)
环境(19320)
农业(18390)
(17409)
贸易(17396)
(16773)
(16390)
(16073)
理论(15717)
(15411)
银行(15368)
(15363)
技术(15336)
(15324)
金融(15322)
财务(15290)
机构
学院(331934)
大学(330894)
(130914)
管理(130574)
经济(127985)
研究(114267)
理学(112292)
理学院(111036)
管理学(109134)
管理学院(108559)
中国(84739)
(71409)
科学(71024)
(59636)
(57536)
(53219)
研究所(52215)
中心(51107)
业大(49226)
(48811)
财经(47213)
(45651)
北京(45552)
师范(45221)
(42808)
(42116)
农业(41388)
(40358)
经济学(37877)
师范大学(36366)
基金
项目(225667)
科学(177210)
研究(167175)
基金(161755)
(140563)
国家(139336)
科学基金(119694)
社会(103730)
社会科(98244)
社会科学(98219)
(89274)
基金项目(86201)
自然(77642)
教育(76352)
自然科(75789)
自然科学(75773)
(75006)
自然科学基金(74362)
编号(69522)
资助(66091)
成果(55914)
(51868)
重点(50627)
(48737)
课题(47938)
(47084)
创新(43855)
科研(42970)
项目编号(42739)
国家社会(41789)
期刊
(149885)
经济(149885)
研究(100071)
中国(65268)
学报(50828)
(49025)
管理(48785)
科学(47746)
(44063)
教育(40833)
大学(38310)
学学(35904)
农业(34600)
(29930)
金融(29930)
技术(29213)
业经(26227)
经济研究(23722)
财经(21922)
问题(19110)
(18663)
图书(18540)
(17683)
科技(16511)
技术经济(16010)
理论(15907)
商业(15293)
现代(15279)
资源(15006)
实践(14651)
共检索到495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顾高翔  王铮  
本文采用集成评估模型CIECIA,以提高研发投资、增加知识资本存量,进而驱动过程技术进步的方式实现了包括低碳节能技术进步在内的过程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通过设置不同的研发投资情景,模拟了研发投资率的提高对各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影响,对其实现国家自主贡献(INDC)目标和全球气候保护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和除美国、欧盟外的发达国家可通过提高研发投资率实现INDC目标,而占未来全球碳排放量50%以上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无法通过提高自主技术创新速度实现INDC目标,进而导致研发投资情景无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顾高翔  王铮  
本文采用集成评估模型CIECIA,以提高研发投资、增加知识资本存量,进而驱动过程技术进步的方式实现了包括低碳节能技术进步在内的过程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通过设置不同的研发投资情景,模拟了研发投资率的提高对各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影响,对其实现国家自主贡献(INDC)目标和全球气候保护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和除美国、欧盟外的发达国家可通过提高研发投资率实现INDC目标,而占未来全球碳排放量50%以上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无法通过提高自主技术创新速度实现INDC目标,进而导致研发投资情景无法实现全球2100年升温控制目标。但是,研发投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从碳治理角度出发,可与经济损害型减排措施集成,提高碳减排政策的可行性。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施雄天  
数字贸易作为现代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当前“双碳”战略背景下,多促进碳减排、推动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维度深入剖析数字贸易在碳减排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同时结合产业集聚与低碳试点政策,探讨对数字贸易碳减排效应的调节作用。利用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模型进行严谨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水平对碳减排具有显著影响,且其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碳排放作用自东部向西部呈递减趋势;在生产侧,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碳减排的推动作用显著超过结构效应;在消费侧,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显著,而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则呈现出促进碳排放的趋势;在调节效应方面,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字贸易的碳减排效果,而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则有助于强化数字贸易在碳减排方面的积极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瑜  
绿色低碳发展观念近年来成为各地区的首选发展模式,绿色低碳发展是首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低碳排放,为更好地制定碳减排策略,研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尤为关键。为深入研究湖南地区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协整分析等计量研究方法,以湖南地区1995-2011年数据作为样本,对湖南省碳排放及其诸多影响因素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路径及机理,以据此提出相应的碳减排策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瑶  
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取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物流对流通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物流对我国流通业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数字物流对流通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数字物流对东部地区流通业碳排放的影响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门槛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物流对流通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顾高翔  王铮  
在《巴黎协议》框架下,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支持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合作减排的重要诉求。本文将一个基于个体模仿的技术转移机制引入集成评估模型CIECIA,对低碳技术转移下全球地表升温和碳减排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低碳技术转移具有显著的减排和升温控制效果。发达国家之间的低碳技术转移具有很高的减排潜力,专利保护制度是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障碍;中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储备和研发学习能力有限,其对研发加速度的提高更为敏感。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转移实现碳减排的冲击较大,而美国退出可能带来的技术共享环境恶化等连锁反应对发展中国家碳减排的影响更大。对中国而言,短期内应加大研发投资,提高技术学习能力,以更高效地学习先进技术,而积极参与实现低碳技术共享机制是其未来通过技术转移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的制度性基础。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绍辉  刘冰  
基于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采用2010—2019年中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相关数据测算其碳排放量,并建立LMDI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分析探讨新型煤化工产业碳减排路径,测算其减排潜力。结果发现:2010—2019年新型煤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2019年高达1.96亿吨;排放结构是抑制新型煤化工产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而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规模对其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排放强度促进作用最强;三种情景下新型煤化工产业都可以于2030年前碳达峰,强化政策情景下减排潜力最大。结果表明CCUS技术是新型煤化工产业碳减排关键技术,同时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排放强度、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实现新型煤化工产业碳中和目标。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邵举平   周将军   孙延安  
为了研究供应链企业投入减排的积极性,构建了碳税政策下由制造商与零售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应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企业低碳动力模型,得出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只有当减排投资收益高于减排投资成本时,制造商才会主动减少碳排放;只有当低碳宣传收益高于宣传成本时,零售商才会主动宣传低碳产品。进一步,以制造商与零售商低碳主动性的前提为约束条件,其各自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制造商为上层、零售商为下层的双层规划模型,并通过拓展的库恩-塔克法求解得出:碳税能够增加制造商减排率,但不会改变零售商低碳宣传水平;当碳税税率增加时,低碳产品的含税价格和市场需求都会先变动后趋于稳定。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段玉婉  蔡龙飞  陈一文  
本文提出并建立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囊括能源市场和碳减排的多地区多行业的一般均衡模型,将生产中能源的使用、碳排放、碳税、碳关税以及全球生产网络纳入模型,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量化研究低碳政策的福利和排放效应奠定方法基础。本文利用结构式方法估计了模型的主要参数,量化研究了中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和碳排放的影响,并提出了新颖的渠道分解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实施碳市场可以降低中国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但将通过降低出口竞争力为中国带来一定的福利损失。由于存在碳泄漏问题,中国实施碳市场对全球碳排放的降低影响有限。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对中国出口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对全球碳减排贡献有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牛超  王鑫  王风谦  栾晓辉  李雪  柏常禄  葛凡  
近半个世纪以来,日趋变暖的气候使得碳减排成为世界上很热的一个议题。本文从全球CO2的排放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入手,引入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碳减排国际合作情况,分析了碳减排技术和投资热点。最后对我国碳减排提出几点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翠  李立民  
我国正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企业大消耗、大排放的特点与碳中和的理念相违背,亟需采用合理举措转型升级。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物流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对物流企业碳减排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其作用的机制路径。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发展与物流企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性,绿色金融能够缓解物流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资金流通效率,为物流企业碳减排和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要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与物流企业碳减排的有效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琦   闫婷  
本文基于我国2007-2022年200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实施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有助于降低商贸流通业碳排放水平,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是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促进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重要机制。此外,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非资源型城市商贸流通业碳减排过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向宝惠  
<正>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了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各行各业纷纷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碳排放量。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旅游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也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重要领域,但旅游业的快速成长亦消耗大量能源,其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已不容忽视~((1))。
关键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洋  郑景云  葛全胜  王芳  
为明确中国温室气体峰值排放变化及其对全球减排的促进关系,本文通过从行业终端出发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利用联合国相关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等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能源战略规划目标设置了由弱到强的三种减排政策支持力度,分析了当前至2060年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达峰时间和累积排放量变化,以及中国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主要结论有:(1)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既有能源政策支持下,将于2030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144.28±7.48)亿t CO_2eq,2020—2060年累计排放量将比无减缓政策情景减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为付  李逢春  胡雅蓓  
本文研究了国际分工语境下的CO2减少排放的责任分解问题,研究发现在国际分工演进脉络中,国际分工具有不同的生产和消费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CO2排放存在着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据此提出了宏观层面应该实行共同且有区别的国家主体责任制度;从国际分工的发展看,跨国公司的产业国际转移行为发生了国际生产中CO2排放主体的空间转移,据此提出从生产层面建立CO2排放的生产主体责任制度;通过对国际CO2消费主体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活动产生了CO2排放的国际间净转移和碳泄漏问题,隐含CO2排放泄漏是区分CO2排放国内消费和国际消费责任的重要指标,应该从消费层面建立CO2排放的消费者主体责任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