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19)
2023(14324)
2022(12263)
2021(11298)
2020(9629)
2019(21805)
2018(21548)
2017(41528)
2016(22041)
2015(24784)
2014(24487)
2013(23828)
2012(21553)
2011(19380)
2010(19092)
2009(17756)
2008(17165)
2007(15193)
2006(12661)
2005(10963)
作者
(61460)
(51748)
(51676)
(48808)
(32612)
(24839)
(23665)
(20352)
(19310)
(17999)
(17365)
(17298)
(16211)
(16127)
(15947)
(15813)
(15801)
(15440)
(14972)
(14713)
(12715)
(12624)
(12408)
(11766)
(11646)
(11510)
(11354)
(11343)
(10309)
(10215)
学科
(94156)
经济(94076)
管理(64221)
(61081)
(50527)
企业(50527)
方法(45550)
数学(40084)
数学方法(39587)
(24983)
贸易(24975)
(24262)
(24168)
(22556)
中国(21662)
地方(19991)
业经(19432)
技术(17800)
(17414)
农业(16048)
(14486)
财务(14431)
财务管理(14398)
理论(14397)
(14343)
环境(13930)
(13613)
企业财务(13490)
(12653)
金融(12650)
机构
学院(312092)
大学(308431)
(130700)
经济(128189)
管理(121911)
理学(106384)
理学院(105249)
管理学(103329)
管理学院(102746)
研究(99770)
中国(73387)
(62701)
科学(61426)
(55727)
(49257)
(49062)
中心(47287)
业大(46116)
财经(45858)
(45049)
研究所(44911)
(41666)
经济学(40550)
(39987)
师范(39581)
农业(39175)
北京(38117)
经济学院(37000)
(36757)
(35964)
基金
项目(216426)
科学(170995)
研究(157703)
基金(157475)
(137020)
国家(135968)
科学基金(117313)
社会(100602)
社会科(95578)
社会科学(95553)
(85689)
基金项目(83328)
自然(76027)
自然科(74288)
自然科学(74270)
教育(73564)
自然科学基金(72907)
(71745)
编号(64333)
资助(64222)
成果(50102)
重点(49211)
(48040)
(47399)
(46069)
课题(43591)
创新(43154)
科研(42086)
国家社会(41954)
教育部(41410)
期刊
(133720)
经济(133720)
研究(82015)
中国(52158)
学报(46384)
(43627)
(43532)
科学(43370)
管理(42333)
大学(35199)
学学(33497)
技术(30674)
农业(30422)
教育(30143)
(23243)
金融(23243)
业经(23233)
经济研究(22714)
财经(21697)
(19288)
(18721)
问题(18478)
技术经济(16770)
(16479)
国际(16310)
统计(15701)
商业(15328)
(14765)
科技(14761)
(14491)
共检索到436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明秀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和通讯产业(ICT)迅速崛起并占据了全球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信息通讯产业被列入国家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之列。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信息化加入了原来的"四个现代化",形成"五个现代化"。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蒋国洲  余升国  张雪佳  
文章探讨了欧债危机视角下影响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因素,构建了中欧双边出口和进口贸易引力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对中欧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欧盟人均GDP的增加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我国人均GDP提高对进口影响显著,对出口影响并不显著;是否加入WTO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均产生负向冲击,对进口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欧债危机下促进中欧贸易流量平衡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钻石  张娟  
本文把635个贸易行业SITC 4位分类数据转换成27个工业行业ISIC 3位分类数据,利用工业品外部金融依赖度、实物资本密度、人力资本密度和自然资源密度4个行业特征指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和贸易不平衡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在这27个行业中大部分是贸易顺差,这种顺差的变化趋势是向外部金融依赖度高的行业、实物资本密度低的行业、自然资源密度低的行业转移。根据贸易整体要素密度指数可以看出,中国四个维度表示的贸易结构中,多年来都是进口要素密度指数高于出口要素密度指数,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升级,出口贸易结构升级更为显著。本文还分析了中国与9个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双边贸易的净要素密度指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亢梅玲  
文章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认为中美两国国内的宏观经济结构中储蓄与投资的不平衡是根本性原因。中美两国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加上转口和转口的增加值以及美对华服务贸易的顺差,会大大缩小中美统计上的差距。亚太地区产业转移的迁移效应使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转移到中国,美对华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美贸易。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殷越男  
随着美中贸易不平衡状况的加剧,两国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争论也不断升级。构成近年来如此巨大的贸易不平衡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该文立足于以客观、现实的态度,对于在美中贸易不平衡中的中国因素加以分析,以便找出中国应当承担的责任,促进美中贸易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盛科荣  高越  
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本文就解释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观点:贸易政策论、美国在华直接投资论、产业转移论和人民币汇率论的解释能力做了定量分析。结论表明:美国在华FDI并不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因素,相反,美国在华FDI倾向于减少中美贸易顺差,这与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相吻合;此外,贸易政策论、产业转移论和人民币汇率论分别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建华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特征及存在的不平衡性,研究发现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表现出各自的发展特征,服务贸易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然后,分析了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性的成因;最后,针对不平衡现状提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路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伟  
本文认为,中美经贸关系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集中写照。起始于1994年的中国出口导向政策,最直接的结果是中国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这种"高能货币"基于乘数效应在国内市场上形成至少60万亿人民币的购买力,这是形成流动性泛滥的真正原因。经过金融危机冲击的中美贸易,预计仍然将呈现增长的趋势,中美贸易顺差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取决了市场结构性变化。本文指出,通过对以往中美贸易结构的梳理,对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以及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都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陈传兴  
近年来,美国一些政府官员、议员及学者将矛头直指中国,将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归咎于中美贸易失衡,又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归咎于人民币汇率。于是美国一方面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极力迫使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促使美元贬值。如何看待中美贸易失衡已成为当前中美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马建军  鲁晓东  
近年来,因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持续加大而导致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始终是中美双方关注的焦点。而关于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分析,学者们则见仁见智。本文通过分类和归纳总结,尝试从统计误差、人民币汇率、外资、储蓄投资缺口、产业转移、贸易政策以及产业内贸易等不同角度对研究中美贸易不平衡原因的文献进行综述。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卓  
对中美双边贸易收支不平衡现状的分析李卓(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自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的经贸合作迅速发展。据统计,双边进出口总额已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增加到了1995年的408.3亿美元;中美两国相互间的贸易地位也逐年上升,198...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其云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1978-2012年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区域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区域就业份额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贸易开放对区域就业份额起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对其起抑制作用。国有经济比重、产业结构、银行部门扩张及人力资本在空间上表现出了对区域就业份额的积极作用,而外商投资和资本产出比对区域就业份额表现为负向影响。进一步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技术进步在空间上对区域就业份额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立斌  
跨国公司FDI在全球的生产布局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发展,这可由日益增长的中间产品贸易体现出来。本文在对中国、东盟国家、美国近年来对世界贸易和双边贸易结构析的基础上,确定中国、东盟国家以及美国在全球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发现在生产网络中从事加工装配的中国和从事零部件生产的东盟国家,虽在价值链中的所处位置没有明显提升,但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同时,其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与处在价值链高端主要从事设计与研发环节的美国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对中国、东盟、美国三方广义商品贸易组成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生产网络中的产品内分工关系是贸易不平衡的根源。如果这种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继勇  余罡  葛明  
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框架下,通过构建一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模型,结合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从贸易增加值视角解析了贸易不平衡的商品结构、国别结构和产业结构。研究表明,剔除国外转移增加值净值的影响后,中国对外贸易大体保持平衡,不少年份处于逆差状态;最终产品保持巨额顺差,而中间产品却逆差明显,商品失衡结构特征鲜明;顺差主要源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而逆差则集中于东亚地区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国别失衡结构有偏性扩大;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部门,而初级产品、资源产品以及大部分服务业部门处于逆差状态,产业失衡集中度比较高。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持续逆差开始于1976年。作为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国,先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后是出现于21世纪初的中国。日本作为美国以前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其在美国贸易逆差中所占比重最高曾达到70%(1981年)。2001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