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96)
- 2023(12613)
- 2022(10443)
- 2021(9448)
- 2020(7749)
- 2019(18138)
- 2018(17394)
- 2017(32940)
- 2016(17788)
- 2015(20359)
- 2014(20367)
- 2013(20567)
- 2012(19633)
- 2011(17960)
- 2010(18010)
- 2009(16939)
- 2008(16695)
- 2007(14971)
- 2006(13178)
- 2005(12144)
- 学科
- 济(100296)
- 经济(100220)
- 管理(49606)
- 业(46360)
- 方法(39776)
- 数学(35824)
- 数学方法(35615)
- 企(35303)
- 企业(35303)
- 中国(26114)
- 农(22807)
- 地方(21282)
- 财(20620)
- 贸(18418)
- 贸易(18406)
- 易(17902)
- 业经(17884)
- 学(17862)
- 农业(15564)
- 制(15370)
- 地方经济(14035)
- 环境(13676)
- 融(13290)
- 金融(13287)
- 银(13175)
- 银行(13149)
- 行(12646)
- 和(12496)
- 务(11658)
- 财务(11639)
- 机构
- 大学(273570)
- 学院(270793)
- 济(132354)
- 经济(130144)
- 管理(101111)
- 研究(100368)
- 理学(86881)
- 理学院(85887)
- 管理学(84698)
- 管理学院(84183)
- 中国(76722)
- 财(57566)
- 京(57400)
- 科学(57169)
- 所(51058)
- 财经(46296)
- 研究所(46285)
- 农(44522)
- 中心(44454)
- 经济学(43879)
- 经(42157)
- 经济学院(39581)
- 江(39488)
- 业大(37224)
- 北京(36875)
- 院(35428)
- 农业(34954)
- 财经大学(34268)
- 范(34175)
- 师范(33890)
- 基金
- 项目(175338)
- 科学(139144)
- 基金(130574)
- 研究(127988)
- 家(113919)
- 国家(113077)
- 科学基金(96309)
- 社会(85950)
- 社会科(81771)
- 社会科学(81749)
- 基金项目(68105)
- 省(65142)
- 自然(59244)
- 自然科(57903)
- 自然科学(57884)
- 教育(57684)
- 自然科学基金(56930)
- 划(55308)
- 资助(53879)
- 编号(49192)
- 部(40874)
- 成果(40162)
- 重点(39908)
- 发(39503)
- 国家社会(37549)
- 创(35780)
- 教育部(35340)
- 中国(34585)
- 课题(34151)
- 人文(33797)
- 期刊
- 济(146828)
- 经济(146828)
- 研究(86476)
- 中国(52076)
- 财(44351)
- 学报(40707)
- 农(40118)
- 科学(38209)
- 管理(36558)
- 大学(30842)
- 学学(29235)
- 农业(27260)
- 经济研究(25987)
- 融(25270)
- 金融(25270)
- 财经(24373)
- 教育(22807)
- 技术(22536)
- 经(21202)
- 业经(20356)
- 问题(19717)
- 贸(18177)
- 世界(16169)
- 技术经济(15826)
- 国际(15820)
- 业(15698)
- 统计(14882)
- 策(12783)
- 商业(12438)
- 经济问题(12267)
共检索到41233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郭美晨 杜传忠
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与通用目的技术,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其基本机理是:大规模ICT资本投资、ICT生产部门生产率迅速增长以及ICT对传统产业部门的大规模信息化改造,将显著提升要素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增长核算模型和两部门模型,在测算我国ICT生产性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对ICT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我国ICT资本投入增长迅速且资本深化效应明显,ICT资本对经济总产出的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ICT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显著高于整体经济平均水平,且对整体经济生产率提升作用逐渐强化;ICT产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带动作用较明显,但溢出效应尚不显著且存在一定的时滞;相较于ICT制造业,软件业对其他产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为此,应着力提升ICT投资效率,强化ICT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进一步深化ICT融合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明 邵学峰
基于朗—普罗索(Long和Plosser)的分析方法,引入信息通信技术(ICT)资本和行业异质性,构建一个具有投入产出结构的多行业实际经济周期(RBC)分析框架,对ICT产业冲击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后发现:ICT产业冲击对行业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本行业受到的冲击影响最大;短期内ICT冲击可能导致部分行业产出、就业、消费及增加值出现下降现象,但长期而言ICT冲击促进了其他行业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升;ICT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生产率;此外,ICT产品消费的扩大影响了ICT冲击对ICT产业和宏观经济的动态效应。这些结论对于发挥ICT产业冲击动态效应的正向作用,推动各行业和总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强 魏巍
本文构建包括经济结构、科技与创新、民生、资源与环境、对外开放等5个二级指标和23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本文探讨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非线性效应,发现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有关。具体而言,对于中等发达地区而言,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而言,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质量呈负相关,制度变迁并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喻开志 黄楚蘅 喻继银
本文首先构建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体系,将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人口、产业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科学教育城镇化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四个因子;然后建立了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对各细分后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绝大多数省份居民消费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东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科学教育城镇化,中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城镇化,而西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居民消费城镇化和人口、产业以及卫生城镇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子云
研究目标:揭示经济增长质量内涵,探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趋势与提升动能的路径。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000~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均方差赋权法与专家咨询法组合赋权,并与达优指数法相结合构造综合指数算法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构造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因素贡献分解模型。研究发现: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比2000年提升了23.2%,但比2010年有所下滑,比2012年明显下降;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结构呈现内在结构构造的强缺口性、质量因子优化的非齐次性和内在结构运行的不平稳性等三大特征。驱动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第一因素是经济性质量,第二是负面性质量,第三是协调性质量,第四是创新性质量,第五是有效性质量。然而,在"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性质量却变成了抑制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有效性质量的下滑也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微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创新性质量、协调性质量、负面性质量则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增长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有望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更好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创新:在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中引入了本源性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包括经济增长的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协调性和负面性;采用均方差赋权法与专家咨询法组合赋权,并与达优指数法相结合构造综合指数算法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构造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因素贡献分解模型。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变迁的动能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更有效提升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冬林 郭云南
本文分析并确定了R&D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和作用途径。在理论分析上,R&D投入主要通过资本形成、贸易创造、产业联系、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六大效应向GDP传导。在实证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R&D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最终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实证研究R&D促进作用的时滞效应。结果显示:R&D对我国经济的综合影响大致从其投入起8~15年表现最为显著,时滞期长并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持久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爱红
城镇化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人口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复杂性。本文通过在李嘉图生产函数中引入研发劳动比重、人口城镇化比重揭示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并整理1991-2011年中国数据对研究命题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阈值协整关系,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作用阈值为42.2988。因此,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维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
关键词:
城镇化规模 人口规模 经济增长 阈值协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建民 丁疆辉 靳艳峰
在对相关文献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区域分解。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较大,集中度较高;各省份贡献取决于初始经济规模、平均增长速度和当期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绝对高贡献率的情况下,经济贡献率出现了有条件地向中西部部分省份转移,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要素在不同省份间的表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的依赖性强且区域差异性明显,决定了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而对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依赖性较低,有条件地优化和提升这些要素将会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博 许海霞 王哲
本文首先阐述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接着构建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数理模型,对我国西部12个省份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10.99618,城镇化通过科教支出增加和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影响机理 区域差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权衡
本文在客观描述转型以前即改革开放前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特点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 ,并从经济运行内在机制角度分析了产生这种效应的深刻背景和原因 ,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收入分配恶化效应强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改善效应 ;而之所以产生如此结果 ,就是因为有其产生的内生性原因和内在的作用机制 ,因而具有内生性和必然性特点。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效应 形成机理分析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小波 傅强
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解模型,从收益与风险方面综合考察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并以中国金融开放的实践,对效应分解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为正,但由于国内发展跟不上官方承诺开放的速度和质量,导致了现实开放水平下的增长效应要明显小于官方承诺开放水平下的效应,且现实开放水平下的效应有递减趋势。因此,如何加快经济金融改革促进国内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开放的需要,是摆在中国金融开放面前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
金融开放 经济增长 效应分解 技术进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现有对于经济增长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入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经济增长的结构趋向于均衡时,经济增长质量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1978-2007年间经济增长结构与经...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 经济增长结构 经济增长质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戎 张珂玮 刘畅 丁思莹
一直以来,国债规模对于经济增长是正向促进作用还是反向抑制作用都是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同样地,政府方面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国情的国债规模。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2001-2014年间的数据,采用面板估计模型和阈值固定效应估计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国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在目前中国国债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国国债规模现阶段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阈值,即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没有一个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国债规模在现阶段对经济增长未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国债规模 阈值 固定效应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翔 朱高峰 万春林
论文首先对人力资本集聚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人力资本边际产出倒U型假说;接着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2个城市①面板数据,测算人力资本集聚程度,检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变化。研究表明:人力资本集聚度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均衡发展态势,且具有一定空间相关性。随着人力资本集聚程度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倒U型特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逐渐减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提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戎 张珂玮 刘畅 丁思莹
一直以来,国债规模对于经济增长是正向促进作用还是反向抑制作用都是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同样地,政府方面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国情的国债规模。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2001-2014年间的数据,采用面板估计模型和阈值固定效应估计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国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在目前中国国债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国国债规模现阶段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阈值,即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没有一个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国债规模在现阶段对经济增长未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国债规模 阈值 固定效应模型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