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87)
- 2023(11151)
- 2022(9290)
- 2021(8538)
- 2020(6890)
- 2019(15680)
- 2018(15117)
- 2017(28372)
- 2016(15461)
- 2015(16901)
- 2014(16192)
- 2013(15968)
- 2012(14968)
- 2011(13597)
- 2010(13375)
- 2009(12146)
- 2008(11520)
- 2007(10307)
- 2006(9073)
- 2005(7637)
- 学科
- 济(60851)
- 经济(60768)
- 业(39072)
- 管理(36043)
- 农(30399)
- 企(25277)
- 企业(25277)
- 方法(23446)
- 数学(20920)
- 农业(20781)
- 数学方法(20723)
- 中国(18435)
- 业经(16197)
- 地方(16092)
- 财(14593)
- 学(13792)
- 制(12123)
- 贸(11241)
- 贸易(11236)
- 易(10827)
- 环境(9587)
- 发(9524)
- 银(8676)
- 银行(8625)
- 融(8532)
- 金融(8527)
- 收入(8376)
- 技术(8325)
- 行(8217)
- 农业经济(8017)
- 机构
- 大学(213890)
- 学院(213767)
- 济(85175)
- 经济(83346)
- 研究(78501)
- 管理(77878)
- 理学(68012)
- 理学院(67059)
- 管理学(65753)
- 管理学院(65372)
- 中国(57970)
- 农(51971)
- 科学(51568)
- 京(48099)
- 所(40459)
- 业大(40256)
- 农业(40236)
- 研究所(37303)
- 中心(36811)
- 财(36520)
- 江(32589)
- 北京(30066)
- 范(29940)
- 师范(29508)
- 财经(29252)
- 院(28443)
- 农业大学(26847)
- 经(26703)
- 省(26349)
- 经济学(26342)
- 基金
- 项目(155361)
- 科学(121661)
- 基金(113323)
- 研究(107763)
- 家(102515)
- 国家(101543)
- 科学基金(85396)
- 社会(70357)
- 社会科(66315)
- 社会科学(66300)
- 基金项目(61523)
- 省(61186)
- 自然(56564)
- 自然科(55222)
- 自然科学(55201)
- 自然科学基金(54210)
- 划(52510)
- 教育(47770)
- 资助(43950)
- 编号(41997)
- 重点(35084)
- 发(34538)
- 部(33277)
- 成果(32755)
- 创(32377)
- 计划(30455)
- 科研(30248)
- 创新(30210)
- 国家社会(29628)
- 课题(29485)
共检索到315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文盛 冯健 李烨
近年来中国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迅速,对居民的社会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微信访谈等方式调查了北京5个典型城中村,利用多元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迁移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中村住房市场非正规化从信息源头切断了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住房信息的渠道,加上城中村居民选择新住所具有就业导向和以地缘—血缘为纽带聚集的特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的居住迁移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受"就业锚点"、"距离衰减定律"和非正规就业影响,信息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传标 张涵 程明洋 王绍续 陶伟
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改变后的村落形态又影响着空间使用者的空间认知。以广州市珠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在定量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了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居住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珠村居民整体居住安全感不高,与其狭长弯曲的巷道、无序的居住结构密切相关;(2)村落形态结构中,"临街式"与"巷道式"2种居住形态的居住安全感差异较大,空间组构与"自然监视"是其差异的主要原因;(3)村落空间形态对不同居住者的居住安全感影响不同,对外来年轻女性的居住安全感影响较大。"自然监视"所形成的"虚拟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可防御空间",共存与共...
关键词:
形态 空间句法 居住安全感 珠村 广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侯学英 吴巩胜 陈乐
近年来的研究开始认识到,尽管城中村存在许多问题,但它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适应城市化的基础,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就业和收入的角度分析,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城中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城中村区位、居民通勤特征及工作地点三类空间变量,对城中村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包含空间虚拟变量的回归方程,定量揭示了居民就业的空间特征对其收入的影响。
关键词:
城中村 就业空间 收入 通勤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孟平
在城乡接合部农村社区 ,供给公共物品所需费用主要取自于当地农民本身。但使用这些公共物品的 ,除了当地农民以外 ,还有城市居民以及外来人口。无论是依照公共财政理论 ,还是为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大城市区县以上政府都应当为城乡接合部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付费
关键词:
城乡接合部 农村城市化 公共物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侠 孟庆国
城中村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就业差异与贫富差异必使得部分低收入人群流向城市中的资本与消费低地,城中村的出现是自发的经济选择结果。但由于城中村大多处于脏、乱、差之境地,其公共环境和建筑风格很难兼容于城市的现代化诉求,故无论是政策界还是主流学术界几乎都主张"终结"城中村,试图用"大拆大建"这一物理消灭的手段来去除城中村"毒瘤"。但其客观结果不外乎城中村不断地向外转移,城中村问题并没有真正缓解,反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并恶化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和通勤条件。通过对北京城中村的实地考察,认为在新城市化时期,城中村的治理应采用包容性治理理念,在村级治理体系不适应于治理人口之际,适当引入社会组织,...
关键词:
城中村 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 工友之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晓路 许泽宁 王忠云
在城镇化的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街道办事处辖区内通常包含一些村庄(即城中村)。受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约或由于人口转居或集体资产处置滞后等原因,部分城中村无法纳入属地街道办事处,而依旧由原属乡镇管理,由此称之为"非属地城中村"。非属地城中村存在管理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利益矛盾集中,不仅违背行政区划法的属地化管理原则,而且对城乡统筹发展构成制约。通过对北京市155个非属地城中村和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的实地调查,对非属地城中村的问题、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根据非属地城中村行政管理差异化因素的分析,将北京市的非属地城中村分为飞地村、难点村、滞后村、完成村四个类型;对属地管理和非属地管理模式下的城中村进行对比分析。基于研究,提出城中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明确属地街道的主体责任及其在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能,同时,对各类型非属地城中村的改革措施、时序和路径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晓路 许泽宁 王忠云
在城镇化的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街道办事处辖区内通常包含一些村庄(即城中村)。受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约或由于人口转居或集体资产处置滞后等原因,部分城中村无法纳入属地街道办事处,而依旧由原属乡镇管理,由此称之为"非属地城中村"。非属地城中村存在管理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利益矛盾集中,不仅违背行政区划法的属地化管理原则,而且对城乡统筹发展构成制约。通过对北京市155个非属地城中村和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的实地调查,对非属地城中村的问题、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根据非属地城中村行政管理差异化因素的分析,将北京市的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宁 王录仓 李纯斌 吴静
"空间失配"假设自提出以来,其研究成果对国外城市就业政策、空间发展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我国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文章借鉴国外"空间失配"理论,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对兰州市城关区城中村就业问题中存在的空间障碍进行了研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城中村改造实际上是政府与城中村的居民就其手中的土地的支配权和使用权所做的一笔交易。这个交易能否达成,关键要看价格,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就在定价上。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土地交易 定价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崔艺红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国家二元土地管理和社会管理制度以及政府无度征地政策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廉租房供应职能缺失的表现,也是城中村相关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更是失地又失业的城中村村民自我救赎的结果。只要城中村产生的制度基础存在,其在可见的未来并不可能完全消失。
关键词:
城中村 城乡二元化制度 利益博弈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林
城中村的形成既源于城乡差距导致的穷人进城,也植根于我国严格的城市管理制度、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传统城中村改造由政府主导,容易过于追求速度,见物不见人,耗资巨大,成为"绅士化运动"。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政府对庞大新移民住房保障仍有困难的情况下,应探讨城中村存续下的再生策略,通过借鉴"城市针灸法"来改善城中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实现原地再生。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津逵
空间上的“脏乱差”,不过是城中村冰山之一角。中国可能有一夜之城,却不可能有一天内完成的城市化。在城市化中还农民以发展的权力,他们自己就会因应市场,成为城市化中积极行动的主体。
关键词:
城中村 农民安置区 廉租屋区 土地发展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新海
“城中村”土地很值钱,“城中村”改造苦于没钱,打通两者间的鸿沟,关键在于注入经营理念,积极显化“城中村”土地资产,以规划引导这些土地得以高效合理利用,并使农民得以分享城市化的成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瑞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选取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可归为四类,即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公开公正透明程序、社会结构转型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其中,前三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正,最后一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存在"门槛现象"。据此认为,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提升路径如下:制定合理的安置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规则;创新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的每个环节都要公开公正透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瑞
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选取开封市为研究对象,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可归为四类,即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公开公正透明程序、社会结构转型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其中,前三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正,最后一类因子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负;利益分配安置补偿对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存在"门槛现象"。据此认为,城中村改造居民满意度的提升路径如下:制定合理的安置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规则;创新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改造的每个环节都要公开公正透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中民族村居民的可持续生计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村为例
城中村拆迁安置居民住房财产的分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武汉市两个拆迁安置区为例
城中村租赁人口居住特征分析——基于北京市住房抽样调查数据
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以武汉市城中村为例
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城中村拆迁还建居民家庭生计资本的流动特征——以武汉市两个拆迁安置小区为例
移民聚居空间的自组织特征及价值——以杭州市城西城中村为例
“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
城中村拆迁对原住民社会阶层变化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
城中村非正规经济的空间演变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