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25)
2023(12400)
2022(10833)
2021(10240)
2020(8446)
2019(19467)
2018(19396)
2017(37004)
2016(19651)
2015(22009)
2014(21792)
2013(21277)
2012(19402)
2011(17286)
2010(17328)
2009(15704)
2008(14908)
2007(13020)
2006(11315)
2005(9655)
作者
(55988)
(46517)
(46083)
(43679)
(29627)
(22336)
(20904)
(18254)
(17642)
(16422)
(16049)
(15466)
(14711)
(14519)
(14335)
(14082)
(13944)
(13810)
(13162)
(13064)
(11528)
(11234)
(11051)
(10585)
(10391)
(10322)
(10256)
(10208)
(9255)
(9118)
学科
(73925)
经济(73837)
管理(61788)
(60097)
(52028)
企业(52028)
方法(34407)
数学(28947)
数学方法(28616)
中国(20476)
(19868)
技术(19184)
(18200)
业经(18144)
(17011)
地方(15133)
理论(14241)
农业(13461)
技术管理(13132)
(13008)
(12943)
(12618)
贸易(12606)
(12230)
环境(12141)
(11666)
(11614)
银行(11577)
(11557)
财务(11491)
机构
大学(275724)
学院(273299)
管理(114712)
(104509)
经济(102110)
理学(100295)
理学院(99169)
管理学(97465)
管理学院(96968)
研究(88007)
中国(64326)
(59027)
科学(56238)
(46422)
(42887)
业大(41582)
(41133)
中心(40136)
研究所(39466)
(38657)
财经(37700)
北京(37246)
(36592)
师范(36249)
(34355)
(32405)
农业(32136)
(31853)
经济学(29908)
商学(29852)
基金
项目(195192)
科学(154493)
研究(143651)
基金(141637)
(123706)
国家(122358)
科学基金(105988)
社会(89714)
社会科(84907)
社会科学(84883)
(77088)
基金项目(76291)
自然(69837)
自然科(68241)
自然科学(68226)
自然科学基金(67034)
教育(65737)
(64653)
编号(58438)
资助(56810)
成果(46726)
(44769)
重点(43064)
(42181)
(41092)
创新(40936)
课题(39968)
科研(36865)
项目编号(36690)
大学(36496)
期刊
(112118)
经济(112118)
研究(78807)
中国(52169)
管理(43671)
学报(43116)
科学(40521)
(36925)
教育(33812)
(33679)
大学(32887)
学学(30633)
农业(26369)
技术(25357)
(20102)
金融(20102)
业经(19013)
财经(17419)
经济研究(17323)
图书(16632)
科技(16490)
(14781)
(13997)
技术经济(13984)
问题(13923)
理论(13678)
实践(12761)
(12761)
现代(12484)
(12239)
共检索到389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子凤  官建成  楼旭明  谢逢洁  
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法测度ICT对其他部门的生产影响和技术溢出作用,发现ICT制造业对其他部门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整体经济对ICT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在2010年发生显著下降,ICT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技术溢出主要发生在设备制造业,对传统部门的溢出和融合尚待提升,ICT服务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均较弱。推动ICT和其他部门的融合,发挥ICT的信息基础设施和通用技术作用,对实现工业信息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佳龙  胡树华  
本文依据创新系统的多层级属性与共性特征,界定了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总结出该系统的战略先导、整体关联、多元动态、自我调节4大典型特征,提炼出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四三结构"模型,并按照结构模型的流程指向,逐一分析了系统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最终阐释了系统运行的反向牵引、要素协同、循环反馈、功能转换4大机理,以期为创新系统的后期维护和关联政策制定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分析框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崔新健  章东明  
本文阐述国家创新系统(NIS)开放状态的两种形式:开放式国家创新系统和国家开放式创新系统,对这两种NIS开放状态的特点进行归纳,并从创新主体和子系统角度对NIS的创新路径选择分别进行梳理,最后探索影响NIS开放式演化的因素。研究发现目前NIS开放性研究的系统性和可衡量方面还需加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德华  刘戒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创新由市场需求推动,政府干预只起辅助作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政府可以作为促进者、需求者在创新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梳理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脉络,分析政府在系统失灵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美国、日本、德国创新系统的框架和近期进展,发现科技完备的国家创新系统要求政府在创新战略构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等方面发挥能动和主导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宏,张薇  
国家创新系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逆向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正向的国家创新系统和双向连动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在比较分析了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中国台湾、韩国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特点后,本文总结了各国家和地区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樊春良  
国家创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本文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出发,指出由于存在着系统失效,创新绩效会低下,因此政府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干预,不仅基于市场失效,而且要考虑到系统失效。以这种角度看,国家R&D计划对于修复系统失效,建设创新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说明了国际上两个重要的R&D计划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中国高技术R&D(863)计划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本文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863计划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应该加强相应的评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强  李仕明  杨鸿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仪政,张辉鹏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比较孙仪政张辉鹏清华大学中国现在越来越重视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为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求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试图对美国、日本、韩国、欧盟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系统给予简要的比较,并着重从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洪涛  汪应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丹  赵新力  杜旭  郭翔宇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新型创新范式,对于国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首先,论证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向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意义和条件;然后,遵循生态学层次分析的思路,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自下而上划分为"创新主体—创新种群—创新群落—创新生态系统"4个层次,由此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最后,提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生态演化的目标、路径和政策建议,为树立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管理理念、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树东  关忠良  肖永青  
国家创新系统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由一个国家的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以企业为主体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重新构造,同时给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新的分析框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飞翔  吕拉昌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弗里曼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以来,作为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创新研究的系统视角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回顾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发现:创新系统方法更加多元化,但"国家"边界依然重要;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区域得到拓展;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是当前重要的研究主题。研究认为:未来国家创新系统研究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加强对国际化尤其是与全球价值链的关联研究和创新系统整合的研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晓园  许明星  钟俊娟  
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多层次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用动态的观点探析国家创新系统的层级结构、功能及层次之间的作用机理。认为国家创新系统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还应当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描述为小生境中创新的产生、社会技术体制对创新的选择和社会技术地景对创新的选择三个阶段。而后分别从企业、区域与国家三个层级进一步考察新技术的产生、发展、改进和扩散的演化过程,指出层级间个人或集体行为有机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应根据不同层
[期刊]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  [作者] 郭树东  关忠良  肖永青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重新构造,同时给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新的分析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