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93)
- 2023(5832)
- 2022(4927)
- 2021(4413)
- 2020(3785)
- 2019(8400)
- 2018(8302)
- 2017(15596)
- 2016(8679)
- 2015(9801)
- 2014(9676)
- 2013(9494)
- 2012(8869)
- 2011(8096)
- 2010(8169)
- 2009(7906)
- 2008(7861)
- 2007(7225)
- 2006(6514)
- 2005(6197)
- 学科
- 管理(31295)
- 济(31038)
- 经济(30958)
- 业(26665)
- 企(23625)
- 企业(23625)
- 财(12852)
- 制(12535)
- 方法(11871)
- 数学(9909)
- 数学方法(9789)
- 体(8780)
- 中国(8689)
- 农(8224)
- 学(8194)
- 业经(8133)
- 务(7787)
- 财务(7770)
- 财务管理(7746)
- 体制(7572)
- 企业财务(7393)
- 银(6656)
- 银行(6626)
- 融(6324)
- 金融(6322)
- 行(6308)
- 环境(5762)
- 划(5758)
- 贸(5387)
- 贸易(5384)
- 机构
- 大学(129518)
- 学院(126682)
- 济(51389)
- 经济(50257)
- 研究(47702)
- 管理(44698)
- 理学(37871)
- 理学院(37413)
- 管理学(36752)
- 管理学院(36524)
- 中国(35841)
- 科学(29310)
- 财(28039)
- 京(27920)
- 农(25495)
- 所(25318)
- 研究所(22717)
- 财经(21026)
- 中心(21011)
- 江(20891)
- 业大(20289)
- 农业(20258)
- 经(19006)
- 院(17505)
- 北京(17466)
- 省(16413)
- 经济学(16329)
- 财经大学(15675)
- 州(15661)
- 范(14839)
- 基金
- 项目(84032)
- 科学(65820)
- 基金(61874)
- 研究(58349)
- 家(55862)
- 国家(55431)
- 科学基金(46402)
- 社会(37440)
- 社会科(35419)
- 社会科学(35410)
- 省(32446)
- 基金项目(31912)
- 自然(30982)
- 自然科(30251)
- 自然科学(30237)
- 自然科学基金(29739)
- 划(28307)
- 教育(26949)
- 资助(25646)
- 编号(21875)
- 制(20746)
- 重点(19849)
- 部(19188)
- 成果(19030)
- 创(17784)
- 发(17622)
- 创新(16847)
- 科研(16510)
- 计划(16491)
- 课题(16489)
共检索到201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翁幼竹 方永强 周晶 刘家富 谢方靖
应用脑垂体组织生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GnRH A和紫萁抑制大黄鱼性早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性早熟大黄鱼脑垂体许多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的胞质出现空泡 ,提示性早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GtH细胞提早进入分泌活动所致。长期服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养殖大黄鱼 (没有性早熟 ) ,它的脑垂体GtH细胞对GnRH抗独特型抗体发生弱的免疫阳性反应 ,而对照组性早熟鱼仍出现强的反应 ,表明实验组大黄鱼脑垂体GtH细胞对GnRH A的应答能力下降 ,出现脱敏效应 ,这可能与GnRH A抑制大黄鱼性早熟有关。养殖大黄鱼长期服用紫萁 ,它的脑垂体GtH细胞膜上GnRH受体则没有出现脱敏现象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孟玉霞 崔惠敬 赵前程 李萌 边楚涵 白如健 马永生
为探讨天然植物精油对冷藏大黄鱼贮藏过程中优势腐败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实验首先对冷藏大黄鱼的优势腐败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实验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4种植物精油或其组分对腐败菌株的抑菌活性;在阐明植物精油抗菌活性的基础上,再对植物精油处理后的大黄鱼气味进行感官可接受度检验,以筛选出具有高效抗菌活性和良好感官接受性的精油保鲜剂;实验通过细菌形态扫描电镜观察、胞内乳酸脱氢酶及核酸释放研究山苍子精油对不同腐败菌株的膜损伤作用,以初步阐明其抗菌机制;最后,通过检测微生物数量、产硫菌数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及组胺含量变化来考察山苍子精油对冷藏大黄鱼潜在的保鲜效果;从冷藏大黄鱼中分离得到6株优势腐败菌,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4株,热杀索丝菌1株,温和气单胞菌1株;14种植物精油对腐败菌株具有不同抑制活性,其中肉桂醛抑菌活性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μL/mL,其次为丁香酚、百里香酚、柠檬醛、柠檬草及山苍子精油,最低抑菌浓度均≤0.5μL/mL;丁香酚、百里香酚、柠檬醛、柠檬草及山苍子精油使用后未导致大黄鱼气味的感官劣化,且可矫正大黄鱼肉的腥味;山苍子精油可破坏腐败菌株的细胞膜,并导致胞内蛋白酶和核酸外泄。经4μL/mL山苍子精油处理后,冷藏过程中大黄鱼片的菌落总数、产硫菌数、TVB-N及组胺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肉桂醛、丁香酚、百里香酚、柠檬醛、柠檬草及山苍子精油对大黄鱼特定腐败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芳香酚和富含柠檬醛的精油使用后不影响大黄鱼的感官接受性,有望作为天然保鲜剂用于冷藏海产品的保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萌 罗云江 姚翠鸾
为研究大黄鱼肿瘤抑制因子cylindromatosis(CYLD)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实验克隆了大黄鱼CYLD的全长cDNA(命名为LcCYLD)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qPCR(技术简写)的方法对大黄鱼各组织及免疫刺激后的大黄鱼肾细胞系中的LcCYLD表达变化进行检测;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TurboGFP-CYLD及pcDNA3.1-CYLD,分别用于亚细胞定位实验及过表达实验;在HEK293T细胞系中过表达LcCYLD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了NF-κB、TNF-α及IL-1β启动子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LcCYLD的ORF包含2 754 bp,编码917个氨基酸,推测具有保守的3个N端的CAP-GLY结构域,1个磷酸化区域和1个C端的UCH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各物种CYLD间高度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LcCYLD与来源于其他硬骨鱼的CYLD聚为一支,其中与条纹鲈的CYLD关系最近;转录水平表达分析发现LcCYLD在大黄鱼各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脑中表达量最高;LPS及poly I:C刺激能够显著诱导LcCYLD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LcCYLD在细胞质及细胞核中均有表达;过表达LcCYLD能够显著抑制NF-κB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的转录激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CYLD能够抑制NF-κB的转录激活,为深入了解LcCYLD在大黄鱼先天免疫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游秀容 蔡明夷 姜永华 王志勇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鱼的性腺分化和发育规律。大黄鱼受精卵于2009年9月22日开始孵化,孵化水温26℃,育苗水温22.0~25.8℃,养殖水温11.5~25.6℃。20日龄稚鱼(体长17.6~19.2 mm)腹腔中一对原始性腺已经形成。55日龄幼鱼(体长27.5~37.0 mm)半数个体性腺中形成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标志着卵巢解剖学分化开始。减数分裂和卵巢腔的形成同时开始于60日龄(体长28.0~37.2 mm)。120日龄幼鱼(体长39.2~51.0 mm)性腺中,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标志着卵巢细胞学分化的开始。精巢分化开始于第95日龄(体长38.0~48.0 mm),其解剖学标志为生精...
关键词:
大黄鱼 性腺分化 发育 组织学观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晓津 桑本红 覃映雪 邹文政 毛勇 邹峰 罗罡 苏永全
由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引发的"白点病"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但仍未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健康大黄鱼和患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肠、脾、头肾与肝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蛋白进行检测,研究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组织中MIF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MIF在健康大黄鱼肠、脾、头肾、肝各组织中均无表达;MIF在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各组织中高表达,表达强度从弱到强依次是肠、肝、脾、头肾,MIF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萌 罗云江 姚翠鸾
为研究大黄鱼肿瘤抑制因子cylindromatosis (CYLD)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实验克隆了大黄鱼CYLD的全长c DNA (命名为LcCYLD)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的方法对大黄鱼各组织及免疫刺激后的大黄鱼肾细胞系中的LcCYLD表达变化进行检测;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TurboGFP-CYLD及pcDNA3.1-CYLD,分别用于亚细胞定位实验及过表达实验;在HEK293T细胞系中过表达LcCYLD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了NF-κB、TNF-α及IL-1β启动子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LcCYLD的ORF包含2 754 bp,编码917个氨基酸,推测具有保守的3个N端的CAP-GLY结构域,1个磷酸化区域和1个C端的UCH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各物种CYLD间高度保守;系统进化分析显示,LcCYLD与来源于其他硬骨鱼的CYLD聚为一支,其中与条纹狼鲈的CYLD关系最近;转录水平表达分析发现,LcCYLD在大黄鱼各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脑中表达量最高;LPS及poly I:C刺激能够显著诱导LcCYLD的表达;亚细胞定位实验表明LcCYLD在细胞质及细胞核中均有表达;过表达LcCYLD能够显著抑制NF-κB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及IL-1β的转录激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CYLD能够抑制NF-κB的转录激活,为深入了解LcCYLD在大黄鱼先天免疫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云江 柳盈 姚翠鸾
为研究大黄鱼双免疫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分子(double immunoglobulin interleukin-1 receptor-related molecule, DIGIRR)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实验克隆了大黄鱼digirr (Lcdigirr)的编码区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 (qPCR)对大黄鱼各组织及免疫刺激后的脾脏、头肾等组织及大黄鱼肾细胞系(LCK)中的Lcdigirr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TurboGFP-DIGIRR及pcDNA3.1-DIGIRR,分别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及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研究了Lc DIGIRR的亚细胞定位及过表达后对NF-κB启动子活性的调控。结果显示,Lcdigirr的开放读码框(ORF)包含1 575 bp核苷酸,编码524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59.4 ku、等电点(pI)为5.76,N端包含2个免疫球蛋白(Ig)结构域、1个跨膜区及1个Toll/白细胞介素-1受体(TIR)结构域,属于保守的硬骨鱼类DIGIRR家族;qPCR结果显示,Lcdigirr在大黄鱼多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肠道中表达量最高;采用变形假单胞菌及脂多糖(LPS)、鞭毛蛋白、多聚肌-胞苷酸[poly (I:C)]等分别进行体内与体外刺激,均可诱导其表达量显著增加;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Lc DIGIRR主要存在于细胞的膜质区;过表达Lc DIGIRR能够显著抑制nf-κb及MyD88介导的nf-κb的转录激活。综上表明,Lcdigirr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转录激活,在大黄鱼的免疫反应中发挥负调控作用。对于深入理解大黄鱼的免疫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焦恺强 王印庚 荣小军 陈佳 张正 廖梅杰 李彬 孙陆宇 苏跃中
由刺激隐核虫寄生感染而引起的"白点病"成为大黄鱼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研究刺激隐核虫对大黄鱼的致病力及复方中草药HD-2对刺激隐核虫世代繁殖的抑制和阻断其感染的效果,本研究在测定了患病大黄鱼产生刺激隐核虫包囊数量、大小、孵化率和幼虫产率的基础上,测定了幼虫体外存活时间和感染力。同时,研究了HD-2中草药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滋养体和包囊的杀除效果以及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自然患病大黄鱼体型规格与产生包囊总数呈正相关,包囊直径为(340.8±64.9)μm,平均孵化率为76.4%,每个包囊可产生280±42.5个幼虫;幼虫体外最长存活时间超过24 h,幼虫孵化20 h后便丧失感染力。幼虫感染大黄鱼7 d的LD_(90)为9 712个幼虫/尾,LD_(50)为4 366个幼虫/尾。HD-2中草药液可有效杀灭刺激隐核虫幼虫,分别口服含复方中草药5、10和15 g/kg饲料30 d的实验组大黄鱼在LD50攻毒剂量下其相对感染强度较对照组分别下降32.0%、44.5%和51.8%,包囊体积较对照组分别减少35.4%、36.1%和37.3%,孵化率分别下降16.3%、23.3%和27.9%;在LD90攻毒剂量下3个实验组大黄鱼的存活率分别达到40.0%、55.0%和58.3%,显著高于对照组(8.3%),且鳃丝、胸鳍上滋养体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口服复方中草药HD-2对自然患病大黄鱼的治疗效果表明,采集口服15 d的3组大黄鱼的包囊数量分别较对照组下降73.1%、87.7%和93.8%,鱼体死亡率分别为58.3%、36.7%和21.7%,较对照组83.3%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且用药组大黄鱼的生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口服复方中草药HD-2能有效阻断刺激隐核虫的二次感染,抑制包囊的形成和发育,降低包囊孵化率和幼虫孵化数量,从而有效抑制了虫体的世代繁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伟佳 韩兆方 李完波 王志勇
为探究长链非编码RNA在大黄鱼性腺发育与分化中的作用,从雌雄各3尾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性腺中提取总RNA,进行去除rRNA的链特异性转录组建库和二代测序。将测序数据比对到大黄鱼参考基因组,经比对、组装共得到来自31675个基因的66088个转录本,严格筛选得到来自3984个基因位点的5162条lncRNA。进一步分析获得了在大黄鱼雌雄性腺中差异表达的mRNA9341个,lncRNA2782个,高度相关的lncRNA-mRNA对1227个;有多个lncRNA靶向已知的性别分化和发育相关基因,其中lncRNA MSTRG.24346与大黄鱼的性别决定候选基因dmrt1距离相近,且相关性极显著。该研究表明lncRNA可能在大黄鱼性别分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阐明机制。
关键词:
大黄鱼 性腺 lncRNA 性别分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琪 吴建绍
Triploid was induced by hydrostatic pressure in Pseudosciaena crocea. Pressure shock of 500kg?cm~(-2) was administered to eggs for 2 min at 3 min after fertilization. The triploid rate was 92.1%. The nucleus diameters (major axes) and volumes of erythrocytes in triploid were measured respectively 1....
关键词:
大黄鱼 三倍体 生长 性腺发育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曲宪成 尚晓莉 程翠 曲学伟 张勇 张开岳 蒋骄云
应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黄鳝(Monopterus albus)IV期卵巢和间期性腺的差减cDNA文库。正向差减杂交以间期性腺为试验方,IV期卵巢为驱动方;反向差减杂交以IV期卵巢为试验方,间期性腺为驱动方。将获得的差减cDNA片段连接质粒载体,然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最后获得的正、反向差减文库分别含461、678个重组子。经PCR扩增鉴定插入片段范围为200~2 000 bp。随机选取正、反文库共100个阳性克隆测序分析,得到90个有效基因片段,与GenBank进行BLASTx和BLASTn同源比对。进一步从文库中选取2个基因用于半定量RT-PCR,对文库质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霖 李文成 宋炜 谢正丽 张惠
为了探讨铜驯化改善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低温耐受性的作用机制,将大黄鱼幼鱼放入含Cu20μg/L的水体中驯化7 d,然后暴露在10℃的水体中6 h和24 h,检测其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增加了大黄鱼的活性氧(ROS)含量,加重了肝细胞畸形,表明低温胁迫对机体产生了氧化损伤。与低温胁迫相比,铜驯化+低温胁迫提高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ATP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的活性,增加了谷胱甘肽和ATP含量,降低了ROS、乳酸含量和肝细胞空泡率,表明铜驯化通过改善大黄鱼的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效率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来缓解低温胁迫对机体的损伤。结论认为,铜驯化通过产生适应性反应来提高大黄鱼的低温胁迫耐受性,表现了毒物兴奋效应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曾霖 宋炜 谢正丽 王永红 熊逸飞 张惠
为探讨大黄鱼对低温和饥饿氧化损伤的响应机制,实验将体重为(21.38±2.46) g的大黄鱼在低温(8°C)或/和禁食条件下饲养。实验组可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低温组(CC组)、饥饿组(F组)和饥饿+低温组(CF组),每组3个平行。低温和饥饿胁迫30 d后,计算成活率;采取肝脏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化学荧光法和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处理组间活性氧(ROS)和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CC组、F组和CF组的成活率显著降低,而ROS含量显著升高,且肝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和核萎缩现象,表明低温和饥饿胁迫对大黄鱼产生了氧化损伤。大黄鱼低温应激后,从CC vs. C和CF vs. F组中分别筛选出84种和154种差异代谢物,有5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和自噬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和自噬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黄鱼饥饿应激后,从F vs. C和CF vs.CC组中分别筛选出184种和50种差异代谢物,有4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ABC运输体和自噬等,表明能量代谢和自噬在大黄鱼饥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CF vs. C组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26种,主要富集在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氧化磷酸化、淀粉和蔗糖代谢、FoxO信号通路、自噬和谷胱甘肽代谢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能量代谢、自噬和抗氧化系统在大黄鱼适应低温和饥饿联合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低温及其诱导的饥饿对大黄鱼生理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窦鑫 吴燕燕 王悦齐 胡晓 杨少玲 荣辉 陈胜军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黄鱼肝粗制油的品质和去除不良风味,开发优质大黄鱼肝油产品,本研究对大黄鱼肝粗提油采用4个过程精制(脱胶、脱酸、脱色、旋蒸脱臭)以及不同脱臭方法(旋蒸、固相吸附、脱臭液、绿茶多酚)处理,并对其处理后的理化性质、脂肪酸、感官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精制鱼肝油的酸价与粗鱼肝油相比降低了63.50%,碘值提高了1.19倍,过氧化值降低了39.02%,其理化性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优化效果明显,大黄鱼肝油的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2倍、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了1.71倍以及EPA、DHA含量增加了1.84倍。粗鱼肝油中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重,精制可以改善其风味。脱胶、脱酸对风味影响较小,脱色对风味有一定改善,但主要影响鱼肝油风味是脱臭工艺,6种脱臭方法均可以显著降低其油脂味、鱼腥味和酸味,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略有差异,但总体品质较为优质,均可保证其营养成分和功能特性。以GTP脱臭效果较佳,其对酸价无影响,碘值增加了1.12倍,过氧化值降低了37.8%,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其中EPA和DHA含量比粗油增加了1倍,使醛类物质如2,4-庚二烯醛、2,4-癸二烯醛减少了31.25%与56.88%,脱去3,5-辛二烯酮多达81.84%,1-辛烯-3-醇降低了52.76%,增加了具有青草味的己醛、壬醛,有效去除了油脂味和鱼腥味,产生愉悦的清香味,极大的改善了大黄鱼肝油的风味。该研究为大黄鱼肝开发,生产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且风味品质均佳的鱼肝油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再忠 王武 成永旭
采用磷酸苯二钠法在520nm波长测定了未成熟、早熟和正常成熟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与性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结果表明:(1)各组蟹肝胰腺ACP和ALP活性都显著高于性腺;(2)早熟蟹肝胰腺中ACP活性都显著高于未成熟蟹而低于正常成熟蟹,在各发育阶段没有性别差异,但是,早熟雌蟹和正常成熟雌蟹卵巢中ACP活性都较早熟雄蟹和正常雄蟹精巢低,早熟与正常成熟个体没有差异;(3)早熟雌蟹肝胰腺ALP活性显著高于未成熟和正常成熟雌蟹,而与三组雄蟹处于同一水平,但是,早熟和正常成熟雌雄蟹的性腺中ALP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得出结论:(1)性腺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动员或合成主要与肝胰腺AC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