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
- 2023(144)
- 2022(111)
- 2021(108)
- 2020(84)
- 2019(194)
- 2018(222)
- 2017(344)
- 2016(211)
- 2015(256)
- 2014(249)
- 2013(215)
- 2012(252)
- 2011(232)
- 2010(219)
- 2009(217)
- 2008(236)
- 2007(185)
- 2006(166)
- 2005(145)
- 学科
- 学(641)
- 济(490)
- 经济(489)
- 管理(446)
- 业(358)
- 水产(322)
- 企(320)
- 企业(320)
- 动物(308)
- 动物学(287)
- 方法(286)
- 数学(230)
- 数学方法(219)
- 理论(147)
- 财(143)
- 制(141)
- 农(129)
- 资源(124)
- 教学(118)
- 工程(112)
- 中国(110)
- 物(109)
- 传(107)
- 及其(107)
- 基因(105)
- 技术(104)
- 体(103)
- 遗(100)
- 遗传(100)
- 务(99)
- 机构
- 大学(3472)
- 学院(3324)
- 研究(1537)
- 科学(1478)
- 农(1406)
- 农业(1191)
- 所(1012)
- 中国(998)
- 研究所(964)
- 室(915)
- 业大(914)
- 实验(900)
- 实验室(876)
- 重点(844)
- 京(754)
- 济(747)
- 业(730)
- 农业大学(730)
- 管理(728)
- 经济(713)
- 技术(696)
- 省(670)
- 理学(638)
- 理学院(621)
- 中心(620)
- 部(610)
- 江(582)
- 管理学(575)
- 管理学院(570)
- 院(555)
共检索到4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袁晓倩 迪丽娜·茹斯坦木 张琪 韩洁
裂腹鱼类(Schizothoracids)分布有复杂的水系格局,在形态学鉴定时有些鱼种容易混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是动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物种分子条形码,分析GenBank数据库中裂腹鱼类COI作为分子标记的有效性,可以加深理解和认识前人用这些数据所做的研究工作,也为今后更合理地使用这些数据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对GenBank数据库中裂腹鱼类CO I基因的分子标记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同源性比对、参考序列间遗传分歧的估算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等方法,判断GenBank数据库中裂腹鱼类CO I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序列所属鱼种鉴定的准确性,以及序列信息对系统发育关系的解析力。通过对下载的1431条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发现,有3条序列与其他序列存在显著差异,同源性存疑,数据信息经BLAST相似性搜索和核查确认为,以CO I基因的互补链形式提交的序列,比对前应先进行互补链转换。全部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GenBank数据库中裂腹鱼类的CO I基因片段序列均为该基因近5'端至中部的序列。权衡序列的数量和长度后,舍弃较短的35条序列,保留长度为527 bp的1396条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共定义了228个单倍型,在有多条序列的鱼种中,普遍存在种内共享单倍型,还有41个单倍型为种间共享。裂腹鱼类COI单倍型的平均p-距离为9.5%,与鱼类的属级水平相当,原始、特化和高度特化类群各自的平均p-距离值更低,体现近期辐射演化的特征,可能与它们随着青藏高原演化成种的历史较短有关。GenBank中一些裂腹鱼类CO I基因序列的鱼种鉴定存在错误,在使用时应先与参考序列对比,或从系统发育分析的角度做出判断。总体来看,COI基因序列能够有力解析裂腹鱼类各演化等级裂腹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可用于分类和演化的初步分析。结合形态学、生态学、线粒体和核基因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更准确地界定裂腹鱼种类,同时也为深入探讨杂交和成种过程等问题奠定基础。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龚小玲 岳丽佳 崔忠凯 张晓懿
对鳗鲡属(Anguilla)的美洲鳗鲡(A.rostrata)、欧洲鳗鲡(A.anguilla)、太平洋双色鳗鲡(A.bicolor pacifica)、花鳗鲡(A.marmorata)、澳洲鳗鲡(A.australis)、日本鳗鲡(A.japonica)6种鱼类54个体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中1 179 bp和633 bp的序列特征、分子分类的有效性、以及构建的系统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COⅠ和COⅡ基因可变位点、简约信息的百分比分别为17.98%、16.45%和12.16%、10.11%,COⅠ较COⅡ基因的变异率高;(2)两种基因序列均表现出明显的反G偏倚(在COⅠ和CO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付海滨 丛斌 杜贤章
【目的】赤眼蜂(Trichogrammaspp.)是全世界害虫生物防治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卵寄生性天敌,赤眼蜂蜂种的正确鉴别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的关键。【方法】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卷蛾赤眼蜂(T.cacoecia)5种赤眼蜂,及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的不同地理种群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Ⅱ(mtDNACOⅡ)基因序列片段的测定,并调用GenBan...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鲁翠云 孙志鹏 曹顶臣 耿龙武 那荣滨 吴学工 郑先虎
为了解梭鲈种群的遗传结构现状,实验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CO 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中国6个和中亚2个群体的遗传差异,并与欧洲群体的单倍型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在640 bp的CO I基因序列中检测到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种单倍型,发现Hap1为8个梭鲈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且与欧洲群体的HapA相同,在中国群体所占比例(93.36%)高于中亚群体(72.58%)和欧洲群体(55.56%);Hap2和Hap3是中国群体的特异单倍型,而Hap4~Hap7为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单倍型序列的聚类图和网络图均显示Hap1/A为梭鲈群体的原始单倍型,中国和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相对于原始单倍型仅有1~2个位点的变异,属于Hap1/A的亚型,与欧洲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具有较大的差异。每个群体检测到1~4种单倍型,斋桑湖(ZS)群体单倍型最多,而中国的腾格里湖(NX)、兴凯湖(XK)和鸭绿江(YJ)群体仅有1个单倍型(Hap1);塔什干(T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_(d))和核苷酸多样性(π)最高(H_(d)=0.514±0.069; π=0.000 80±0.000 11),其次是ZS群体,而中国梭鲈群体的多样性参数较低。AMOVA分析结果显示梭鲈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74%,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0.15≤F_(st)=0.207 360.25),中国群体中仅黑河(HH)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而中国其他5个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来自中国的6个梭鲈群体与哈萨克斯坦的ZS群体聚为一支,而乌兹别克斯坦的TS群体独立为一支。研究结果为梭鲈群体的繁殖及放流管理提供了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鲁翠云 孙志鹏 曹顶臣 耿龙武 那荣滨 吴学工 郑先虎
为了解梭鲈种群的遗传结构现状,实验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CO 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中国6个和中亚2个群体的遗传差异,并与欧洲群体的单倍型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在640 bp的CO I基因序列中检测到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种单倍型,发现Hap1为8个梭鲈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且与欧洲群体的HapA相同,在中国群体所占比例(93.36%)高于中亚群体(72.58%)和欧洲群体(55.56%);Hap2和Hap3是中国群体的特异单倍型,而Hap4~Hap7为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单倍型序列的聚类图和网络图均显示Hap1/A为梭鲈群体的原始单倍型,中国和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相对于原始单倍型仅有1~2个位点的变异,属于Hap1/A的亚型,与欧洲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具有较大的差异。每个群体检测到1~4种单倍型,斋桑湖(ZS)群体单倍型最多,而中国的腾格里湖(NX)、兴凯湖(XK)和鸭绿江(YJ)群体仅有1个单倍型(Hap1);塔什干(T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_(d))和核苷酸多样性(π)最高(H_(d)=0.514±0.069; π=0.000 80±0.000 11),其次是ZS群体,而中国梭鲈群体的多样性参数较低。AMOVA分析结果显示梭鲈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74%,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0.15≤F_(st)=0.207 360.25),中国群体中仅黑河(HH)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而中国其他5个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来自中国的6个梭鲈群体与哈萨克斯坦的ZS群体聚为一支,而乌兹别克斯坦的TS群体独立为一支。研究结果为梭鲈群体的繁殖及放流管理提供了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文涛 刘立芹 李红梅 吕振明 吴常文
为探讨我国近海蛸亚科(Octopodinae)动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得到了东海区蛸亚科2属12种蛸类的线粒体COⅡ基因部分序列。纯化后测序,利用多个生物软件对序列变异和碱基组成进行分析。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结合GenBank上相关头足类同源序列构建NJ、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蛸类COⅡ基因符合一般线粒体基因A+T含量较高的特点,有较为明显的反G偏倚。其变异位点较多的集中在第三位,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变异位点较少。遗传距离分析表明,所得物种的遗传距离介于0.000与0.2323之间,且大多位于0.1400~0.2000之间。聚类分析表明,所研究蛸类被明显地聚为...
关键词:
蛸亚科 COⅡ基因 分子系统进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宫亚运 章群 曹艳 吕金磊 杨喜书
为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绯鲤属(UpeNeUs)鱼类鉴定的有效性,明确物种的分类地位,通过COⅠ基因5'端652 bp序列研究中国南海绯鲤属的黑斑绯鲤(UpeNeUs trAgUlA)、马六甲绯鲤(UpeNeUs mOlUCCeNsis)、纵带绯鲤(UpeNeUs sUbvittAtUs)、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吕宋绯鲤(UpeNeUs lUzONiUs)以及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6个种56 iND标本的标准DNA条形码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分子系统树。研究表明:所测样品的碱基组成为t:29.2%,C:29.6%,A:21.4%...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叶华 朱成科 郑宗林 吴青 郑曙明
利用RT-PCR和RACE-PCR技术获得了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TL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接头分子MyD88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共1 479 bp,包括编码284个氨基酸残基的855 bp的开放阅读框,177bp 5'非翻译区和447 bp 3'非翻译区,编码284个氨基酸。利用SMART软件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在N端和C端分别存在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DD)和TIR结构域(Toll/IL-1 receptor homology domain,TIR)。齐口裂腹鱼MyD88氨基酸序列与鲤(Cyprinus carpio)、斑马鱼(D...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上官凌飞 王晨 房经贵 李晓颖 王西成 宋长年
【目的】充分利用GenBank上的大量葡萄EST序列,建立本地化基因电子表达分析平台,实现基因表达模式的大规模快速分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nBank上的362 193条葡萄EST序列进行本地化及后续处理,建立电子分析平台,并通过RT-PCR技术对其电子分析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包含叶、花等11个组织类别和GA3等5个胁迫类型的基因电子表达分析平台。通过VvAG、VvCHS、VvF3H、VvLDOX等4个葡萄基因的RT-PCR和电子表达分析结果比较发现,平台预测效率较高,在预测EST来源数较多的果实、花序、花组织的表达效果较好,而对叶等EST来源较少的组织的预测效果需结合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凌去非 李思发
采用PCR技术获得了23种鲤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Ⅱ)基因部分序列,将所得的COⅡ基因序列与2种取自GenBank的鲤科鱼类同一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排序后,序列间未见插入和缺失,在实际分析的600 bp序列中,共有变异位点250个。以台湾缨口鳅作为外类群,用PAUP 4.0软件对序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支分析,分别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树。Kimura双因素模型计算25种鲤科鱼类遗传距离范围为0.018 5~0.237 5,其中,遗传距离值最小是与似(0.018 5),最大是似刺鳊与大鳍(0.237 5)。分子系统树显示鲤科雅罗鱼亚科、亚科、鲤亚科、亚科和亚科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梁日深 王超 邹青 周爱国 邹记兴
测定了7种金线鱼属(Nemipterus)及2种锥齿鲷属(Pentapus)鱼类S7核糖体蛋白基因(S7基因)内含子1部分序列,以二线眶棘鲈(Scolopsis bilineatus)做为外类群初步探讨了其分子进化关系。测序所得S7部分序列为734-746 bp,序列比对后得到同源序列743 bp。其中保守位点386个,变异位点351个,简约性信息位点289个。A+T含量(54.1%)高于G+C含量(45.9%)。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出7种金线鱼的遗传距离为0.042-0.294。S7序列存在大量碱基插入与缺失,其中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
关键词:
金线鱼属 系统发育 S7核糖体蛋白基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仁协 李超 刘静
为探讨鲳亚目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测定中国沿海8种鲳亚目鱼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其他鲳亚目鱼类的同源序列,对其序列变异和分子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鲳亚目5科13属32种鱼类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为T 22.2%、C 24.5%、A 30.0%、G 23.3%;科间遗传距离为0.060~0.120,属间遗传距离为0.009~0.125,种间遗传距离为0.000~0.163;长鲳科位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鲳科的鲳属处于系统进化树的顶端,无齿鲳科、方尾鲳科、双鳍鲳科与鲳科的低鳍鲳属和真鲳属聚类。结合形态学研究结果,认为:长鲳科是鲳亚目中最先...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世贵 刘红艳 苏天凤 龚世园
从鲷科鱼类中黄鳍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平鲷(Rhabdosargussarba)的线粒体DNA扩增出约430 bp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经Cla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8 bp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GeneBank中黄鲷(Taius tumifrons)、灰鳍鲷(S.berda)、犁齿鲷(Evynnis japonica)和高背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的该区段DNA序列比较,共发现126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0.7%),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
关键词:
鲷科鱼类 细胞色素b 分子系统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祁寒松 吴鹏 赵光伟 杨晓伟
【目的】本文研究了重庆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M基因序列的特征。【方法】2015年期间采集了来自重庆地区3家规模猪场的病料,采用RT-PCR的方法对PEDV的M基因进行了扩增,测序后进行了分析,并与中国其他省份、美国、韩国的PEDV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完成了进化树的构建。【结果】3份病料中M基因片段长为426 bp,编码142个氨基酸。测序表明,3份毒株M基因同源性为98.7%99.8%。与经典毒株CV777相比,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7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M基因 序列分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书礼 张迎秋 陈蔚涛 杨计平 李捷 武智 李新辉
为了研究不同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差异与鱼类食性分化之间的关系。通过PCR克隆测序和查询NCBI数据库,获得32种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824 bp序列,并对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进行转录因子和系统发育分析。按不同的营养类型将鱼类分为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通过百分比相似性分析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转录因子的组成差异以及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食性鱼类的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存在转录因子种类差异,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差异主要体现在E47、C/EBPalpha、NF-Y和Pax-2,植食性-杂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deltaEF1、MyoD、NF-Y、AREB6和Pax-2,杂食性-肉食性差异主要体现在GATA-1、SRY、MyoD、HFH-8、AREB6、Pax-2、STAT5A和AP-1。系统发育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大体相符,相同食性的鱼类并没有聚为一类。鱼类胰α-淀粉酶基因5’端调控序列中与食性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有E47、C/EBPalpha、NF-Y、Pax-2、deltaEF1、MyoD、AREB6、GATA-1、SRY、HFH-8、STAT5A和AP-1;胰α-淀粉酶基因5’端序列的转录因子与鱼类食性分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食性 鱼类 淀粉酶基因 5'端序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