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41)
- 2023(10939)
- 2022(9256)
- 2021(8257)
- 2020(7183)
- 2019(16192)
- 2018(15687)
- 2017(30114)
- 2016(16844)
- 2015(18725)
- 2014(18912)
- 2013(18705)
- 2012(17243)
- 2011(15632)
- 2010(15367)
- 2009(14383)
- 2008(14187)
- 2007(12895)
- 2006(11130)
- 2005(9704)
- 学科
- 济(73898)
- 经济(73826)
- 管理(44432)
- 业(43604)
- 方法(33595)
- 企(33151)
- 企业(33151)
- 数学(30289)
- 数学方法(30058)
- 农(21761)
- 地方(19621)
- 中国(18529)
- 财(17866)
- 学(16993)
- 农业(14784)
- 业经(14546)
- 贸(14084)
- 贸易(14083)
- 易(13640)
- 制(11780)
- 环境(11628)
- 融(10575)
- 金融(10572)
- 地方经济(10438)
- 银(10226)
- 务(10206)
- 财务(10190)
- 银行(10171)
- 财务管理(10163)
- 和(10145)
- 机构
- 大学(245951)
- 学院(245599)
- 济(99942)
- 经济(97872)
- 管理(92496)
- 研究(86416)
- 理学(80973)
- 理学院(79942)
- 管理学(78504)
- 管理学院(78058)
- 中国(63498)
- 科学(58326)
- 农(54835)
- 京(51330)
- 所(45914)
- 业大(44744)
- 农业(43843)
- 财(42966)
- 研究所(42509)
- 中心(40240)
- 江(37237)
- 财经(34827)
- 范(32190)
- 师范(31739)
- 经(31665)
- 北京(31425)
- 经济学(31082)
- 院(30932)
- 农业大学(29086)
- 州(28842)
- 基金
- 项目(174247)
- 科学(135898)
- 基金(127021)
- 研究(118002)
- 家(114885)
- 国家(113959)
- 科学基金(95437)
- 社会(75805)
- 社会科(71834)
- 社会科学(71810)
- 省(69094)
- 基金项目(68825)
- 自然(64407)
- 自然科(62881)
- 自然科学(62856)
- 自然科学基金(61726)
- 划(59140)
- 教育(53080)
- 资助(50617)
- 编号(45923)
- 重点(40179)
- 发(38682)
- 部(37894)
- 创(36134)
- 成果(35434)
- 计划(35267)
- 科研(34549)
- 创新(33947)
- 课题(31769)
- 国家社会(31717)
- 期刊
- 济(104078)
- 经济(104078)
- 研究(63922)
- 农(49145)
- 学报(48687)
- 中国(44314)
- 科学(42450)
- 大学(34576)
- 学学(33313)
- 农业(32593)
- 财(32429)
- 管理(28792)
- 融(20592)
- 金融(20592)
- 教育(18315)
- 技术(18203)
- 业经(17883)
- 业(17617)
- 经济研究(17037)
- 财经(16676)
- 问题(14791)
- 经(14258)
- 版(13998)
- 资源(13434)
- 业大(12986)
- 科技(12517)
- 技术经济(12272)
- 商业(11997)
- 统计(11681)
- 贸(11057)
共检索到345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冯文兰 牛晓俊
采用修正的场强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成都市2000、2005和2010年县域城镇影响力,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县域城镇影响力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成都市县域城镇辐射强度格局为典型的圈层结构,各县域城镇影响范围亦呈圈层分异。受城市规划和有关政策的影响,中心城区对位于规划发展区位的县域城镇的经济影响已开始由吸收向辐射转变,西部远郊圈层各县域城镇与中心城区争夺腹地的能力逐渐增强,市域范围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已初步显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宏 邓良基 吴金涛
本文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成都市双流县1996年~2003年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研究采用斑块总面积、破碎化指数和分维数对县域各景观要素进行动态分析,引入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区域破碎度和城市化指数研究县域内4个代表性乡镇的综合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会生产时空上的变异: ①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景观格局呈现有规律的变化。1996年~2003年,水田和菜地的斑块总面积在不断下降,而城镇居住用地和工矿用地的面积却不断上升;所有斑块要素的破碎化指数除了城镇居住用地,均为下降;河流和交通廊道的分维数最大,是由于它具有最复杂的斑块形状; ②不同区域在同...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 雷永健 张晓燕
建立一套客观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测评指标体系,有利于增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本文以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为基础,对建立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若干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提出了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操作思路。最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成都市区县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测评和检验,验证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资源配置之间的理论联系。
关键词:
区域 金融生态环境 测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刚 张华兵 薛菲 甄艳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碳汇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强度为2.40~3.33,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成都市净碳排放2.43×107t,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分布特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率为0.06%~11.58%,碳生态承载系数(ESC)为0.05~8.60,呈现"东低西高、中心最低"的特征;3)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ECC)为0.26~1.45,呈现"中心高、周边低"的特征并且空间差异较小;4)碳排放与GDP极显著正相关(P<0.01)。ESC与土地利用强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ECC与土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6。耦合协调度和人均GDP回归关系极显著(P<0.01),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碳排放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协调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刚 张华兵 薛菲 甄艳
基于2014年成都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和能源消耗统计数据,论文分析了碳收支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回归模型构建,对碳收支、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碳汇土地面积占比为56.97%,高于碳源用地,区域碳源/碳汇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强度为2.403.33,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成都市净碳排放2.43×107t,呈现"东高西低、中心最高"分布特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率为0.06%11.58%,碳生态承载系数(ESC)为0.058.60,呈现"东低西高、中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世军 袁光才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投资、出口、消费形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这已为各界所取得共识。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影响因素,以为本地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最终促使消费需求这架“马车”能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延吉 秦波 郑媛
城市腹地是区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但腹地范围与行政辖区的吻合状况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仍不明晰。通过场强模型,识别省级和地级中心城市的腹地范围,构建腹地范围与行政辖区吻合状况的哑变量。基于生产函数的回归结果显示,若县级单元归属的城市腹地与其隶属的行政区划不吻合,客观的经济联系将受到行政垄断的阻隔,进而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该负向影响在省级层面比在地级层面更为明显,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显著存在。若市场能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腹地范围与行政辖区不吻合对县域经济的不利影响会大为减弱。市场化改革是破除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国军,彭艳坤
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成都市部分地区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利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DEA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得出在所研究地区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率相等的结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祁鹏卫 张贤
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评价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全面评价重庆市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并测度其当前耦合协调状态。研究发现:(1)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由低水平阶段整体提升至较高水平,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城镇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空间格局呈“西高东低”。(2)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状态整体由拮抗阶段转向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并形成了处于协调阶段的主城高质量发展区和处于磨合阶段的其他较大区域。(3)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超前于城镇化,但各区县形成原因差异较大。(4)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整体由Ⅲ型转向Ⅵ型和Ⅸ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祁鹏卫 张贤
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评价单元,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全面评价重庆市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并测度其当前耦合协调状态。研究发现:(1)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由低水平阶段整体提升至较高水平,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城镇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空间格局呈“西高东低”。(2)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状态整体由拮抗阶段转向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并形成了处于协调阶段的主城高质量发展区和处于磨合阶段的其他较大区域。(3)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超前于城镇化,但各区县形成原因差异较大。(4)2006—2016年,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整体由Ⅲ型转向Ⅵ型和Ⅸ型。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郭平 陈露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在部分省份实行省直管县改革,意在缩减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部分学者在研究这几年的改革效果后,得出了"省直管县"改革起到了促进县域经济增长,释放财政压力的作用,却极少有学者研究"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本文利用部分省份2002年到2012年的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比较改革组与对照组之间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进程的差异,从而得出改革对县域城镇化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也得出"省直管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县域城镇化的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章乐 郑循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心村现象有愈发严重之势。尤其在城镇近郊,由空心村导致的建设用地浪费现象更为突出。因此,扎实推进城镇近郊区空心村整治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成都市郊区空心村的现状和形成机理,以期为城镇近郊空心村的治理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城镇 村庄 近郊区 空心村 成都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章乐 郑循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心村现象有愈发严重之势。尤其在城镇近郊,由空心村导致的建设用地浪费现象更为突出。因此,扎实推进城镇近郊区空心村整治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成都市郊区空心村的现状和形成机理,以期为城镇近郊空心村的治理提出思考和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晓明 张鸣鸣
我国乡镇产业发展在经历了高潮和低谷之后,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对成都市郫县安德镇乡镇产业发展的调查,总结出当地在依托乡镇产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经验:依托特色农业确立乡镇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式;建立"适用"标准,增强乡镇产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三化"良性互动;实行"政企合作"理念下的T-BOD模式;推动农村现代产权制度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发展的能力等。尽管这些经验地方特色浓郁,但对于推动西部乃至全国城乡统筹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乡镇产业 城乡统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挺 谢贤健 梁海艳 黄安 韩全芳
以重庆市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实力水平、投资消费水平和人民富裕水平构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分析比较2000—2010年重庆市县域经济指标权重和县域发展水平的变化,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结果表明:指标权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重庆市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两极差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其中高值聚类显著性更强,空间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热点分析显示,重庆市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全区的热点区域,东北翼和东南翼发展滞后,同时东南翼发展速度较东北翼快。最后,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熵权TOPSIS法在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及改进办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