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00)
- 2023(10118)
- 2022(8780)
- 2021(8100)
- 2020(6960)
- 2019(15989)
- 2018(15839)
- 2017(29699)
- 2016(16475)
- 2015(18708)
- 2014(18664)
- 2013(18370)
- 2012(17162)
- 2011(15476)
- 2010(15657)
- 2009(14721)
- 2008(14660)
- 2007(13446)
- 2006(11597)
- 2005(10060)
- 学科
- 济(66894)
- 经济(66833)
- 管理(42251)
- 业(39126)
- 企(30360)
- 企业(30360)
- 方法(28491)
- 数学(24845)
- 数学方法(24582)
- 农(21476)
- 地方(20035)
- 中国(18371)
- 财(15762)
- 学(14885)
- 业经(14387)
- 农业(14137)
- 贸(13167)
- 贸易(13156)
- 易(12681)
- 制(11772)
- 和(10926)
- 环境(10812)
- 理论(10029)
- 融(9989)
- 金融(9986)
- 银(9834)
- 银行(9812)
- 地方经济(9710)
- 行(9363)
- 务(8905)
- 机构
- 学院(228842)
- 大学(225364)
- 济(87917)
- 经济(85833)
- 管理(83344)
- 研究(79383)
- 理学(70796)
- 理学院(69875)
- 管理学(68389)
- 管理学院(67966)
- 中国(59995)
- 科学(51497)
- 京(49042)
- 农(43250)
- 江(41615)
- 所(41198)
- 财(40380)
- 中心(37916)
- 研究所(37511)
- 业大(36450)
- 农业(34096)
- 范(32631)
- 师范(32281)
- 财经(31265)
- 州(29993)
- 北京(29787)
- 院(28951)
- 经(28021)
- 技术(26833)
- 省(26801)
- 基金
- 项目(151682)
- 科学(117036)
- 研究(111739)
- 基金(105331)
- 家(92350)
- 国家(91535)
- 科学基金(76783)
- 社会(67683)
- 社会科(63746)
- 社会科学(63723)
- 省(62784)
- 基金项目(56266)
- 教育(52069)
- 划(51950)
- 自然(49751)
- 自然科(48429)
- 自然科学(48412)
- 编号(47900)
- 自然科学基金(47466)
- 资助(42713)
- 成果(38863)
- 重点(35314)
- 发(34251)
- 课题(34183)
- 部(32623)
- 创(31278)
- 科研(29373)
- 创新(29269)
- 大学(28034)
- 计划(27978)
- 期刊
- 济(102674)
- 经济(102674)
- 研究(64335)
- 中国(49623)
- 农(39386)
- 学报(37332)
- 科学(33500)
- 财(31928)
- 教育(29337)
- 管理(28783)
- 大学(27027)
- 农业(26561)
- 学学(25170)
- 技术(21115)
- 融(21008)
- 金融(21008)
- 业经(18829)
- 经济研究(15796)
- 业(14848)
- 财经(14753)
- 问题(13537)
- 图书(13238)
- 经(12707)
- 资源(12562)
- 版(11629)
- 商业(10943)
- 技术经济(10854)
- 贸(10608)
- 科技(10248)
- 现代(10231)
共检索到347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珽 符文颖 李郇
研究目的: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及建设用地发展过程和总体特征进行梳理总结。研究方法: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提取珠江三角洲核心区1979、1990、1995、2000、2003、2006和2008年的用地信息,并划分城镇建成区。研究结果:(1)1979—2008年间,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非农建设用地增长了约53倍,城镇建成区增长了约65倍;(2)该地区非农建设用地及城镇建成区的增长速度均经历了由快到慢的过程,但相对于非农建设用地年均增量逐年递增的趋势,城镇建成区的年均增量具有阶段性;(3)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城镇空间的增长模式经历了由1979—1990年间的分散发展到199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樊风雷 王云鹏
本研究根据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在借鉴了国内外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支持下,基于Landsat卫星的TM和ETM+数据对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监测,探讨了该区域1998-2003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本研究以1998-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数据与前人在该地区的相关研究(1978-1997)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理。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珠江三角洲 变化机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伟平 吴志峰 何建邦
在RS与GIS支持下,从TM卫星影像提取出珠江三角洲近期城镇建筑覆盖变化专题信息,利用土壤资源农业适宜性评价专题图对比城镇建筑扩展对土壤资源利用的影响,设计了土壤资源占用商指标(SU),以此刻划土壤资源受城镇建筑扩展影响的强度。结果表明:土壤资源质量越高,受城镇发展的影响越深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珽 李郇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其空间演变的特征及动力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从整体角度展现和描绘了改革开放30年间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城镇空间形态由点状扩张到线状空间,再到形成密集发展带和都市建设圈层的动态演变过程,并从政策变化、城市规划调控等政府行为的角度解释该区空间发展演变的机制,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RS GIS 空间形态 政府行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伟平,吴志峰,何建邦
从 TM卫星影象提取出城镇实际建筑覆盖专题信息 ,以城镇建筑覆盖面积代替人口统计数据 ,对 2 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变动特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城镇等级规模总体时空格局、各等级城镇数量与规模变动特征、各行政等级城镇规模变动特征、城镇等级规模总体变动态势。结果表明 ,1 988至 1 998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的内外圈层空间格局较为稳定 ,核心城镇的地位有所下降 ,各等级规模的城镇均衡化趋势较为明显 ,按行政等级划分的城镇中镇级城镇增长速度最快。采用基于遥感的建筑覆盖区面积进行城镇等级规模研究是对基于人口的传统城镇规模研究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城镇 等级规模 遥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世文,阎小培,朱锦成
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动力是珠三角经济超常规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占用了很高比例的耕地,用地总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增量用地的用地构成以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用地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大部分城市和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增加,并没有根本改变大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而使原有用地较宽裕的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均建设用地摊大饼式的继续增加。针对用地增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田建林 邓孺孺 秦雁 刘永明 梁业恒 刘文雅
利用Landsat卫星OLI遥感影像定量反演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附近水体的CODMn、悬浮泥沙含量及叶绿素浓度,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建立水体污染源目视解译标志,识别出工业污染、采砂/采矿污染、陆地养殖污染、库/海湾养殖污染、生活废水污染等5类77处污染源,绘制了该区域的污染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该区域污染物浓度局部变化特征可归纳为均匀无变化型、分段间歇式变化型、"栅格状"变化型、"陡增缓释"型、"缓增缓释"型等5种;综合3种污染物浓度及局部变化特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周边环境等信息可有效识别桥梁与河床浅滩反射、工业污染与采砂采矿污染等难判、易误判类型;污染源目视解译准确率达92%。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刘凯 吴旗韬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1998、2006年3个时相的建设用地解译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定量分析了地理区位因子对建设用地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区位因子,包括离城市中心距离、离干线公路距离、离海岸线距离以及地形等因素会对建设用地扩展的方向、规模、强度等产生重要影响。地理区位因子对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作用,受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作用以及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建设用地扩展围绕城市中心呈现距离递变规律,并向郊区、临路、临海以及平原区等优势区位集聚,从而使建设用地扩展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即郊区指向、道路指向、海洋指向和平原区指向。
关键词:
地理区位因子 建设用地扩展 珠江三角洲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罗清和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因素 珠江三角洲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创下了高增长的辉煌成就,90年代依然保持着外向型、高增长的发展势头。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形成东西两大板块,一边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闻名,一边以顺德、中山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见长。然而,珠江三角洲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所暴露的弱点和90年代以来所面临的外部新挑战,严重阻碍着该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正逐步从劳动密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宏山
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外资的加速流入,数百万外来劳动力开始涌入珠江三角洲。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珠江三角洲至少有236.4万外来劳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江三角洲的外来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据估计,1994年,外省和广东其它地区在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外来劳动力(以民主为主体)总数为600万左右。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之一。 数量众多的农民工的涌入,一方面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市政管理面临压力:首先,人口急剧膨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熊晓云
本文提出了产业关联系数测算方法,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机制的阐述,在Porter的菱形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螺旋晶体模型。由于提出的是量化的计算方法,使得对专业镇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与测算成为可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叶玉瑶 李小彬 张虹鸥
本文主要探讨了粮食安全、土地开发适宜性以及综合生存环境等不同条件约束下的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最大供给量与供给约束。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极限为(97.12~110.57)×104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3.30%~26.52%,其中尚未建设利用部分为(21.08~34.53)×104hm2。如果参照1997年~2004年各市年均新增建设用地的话,全区平均尚未建设利用的土地最多只能供给13年使用,其中珠海、佛山和中山只能供给3年~4年,深圳和东莞只能供给7年~8年,广州只能供给约13年;如果再考虑用地区域与供地区域可能不重叠的话,则土地可供时间更短,上述诸市很快将陷入无地可...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建设用地 极限 综合生存环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学强 周春山
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许学强,周春山一、大都会区与Desakota区大都会区(Megalopolis)①的概念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戈特曼于50年代对美国东北部新型城市化区域研究后提出的。现发育成熟的大部会区有五个,它们都位于发达国家。城市密集区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森林
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加快广东实现现代化广东省省长朱森林中共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不久前作出了规划和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决策。这是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这一新的战略构想,对于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和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劲松 温莉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绿道网是维护区域生态、改善城乡环境、促进社会民生、带动经济发展的践行之道。以珠三角区域绿道为例,根据区域绿道"规划—建设—管理"的实现过程,系统总结了区域绿道网的规划方法、建设措施和管理运营手段,回顾了绿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期望能够拓宽绿道网的建设思路,为绿道网向更广泛地区的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绿道 绿道网 规划 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